研究高考试卷明辨复习方向
北大附中 范存智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试卷共有16份,全国卷2份,分别为含听力卷及不含听力卷。另外北京、天津、上海、重庆、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北、湖南、山东、安徽、江西等14个省市各一份试卷。
当前,在不少地区、有不少教师错误地认为由于现在分省单独命题,各份试卷间没有丝毫联系了。因此,高中教师无须了解其他省市的试卷,只要知道自己省市的试卷就足够了。这实在是失之偏颇,短视行为。这些同志不知道无论哪个单独命题的省市,在试题命制过程中必须遵照执行教育部2000年所颁行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和教育部考试中心2005年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文化素质的要求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而制定的《考试大纲》。各省市的《考试说明》是立足于教育部和考试中心的两个大纲基础上进行命制的。每一位高中英语教师,尤其是指导2006年高考的教师,不仅要谙熟本地区的考卷内容、特点,还应横向比较16份试卷的共性与个性,以及他们的特色;甚至再竖比,了解近年的试卷情况。这样才能作到胸中有数,才能把握全局,才能正确指导学生复习备考。
英语试卷的命题指导思想:认真总结前几年的命题经验(第一、二次单独命题的省则须认真研究前几年全国卷及单独命题省市卷),研究《考试大纲》、《说明》和社会各界对前一年高考英语试卷的反映和试卷命制建议。试卷的命制应“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推进;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和“稳定中求发展”。单独命题的省市的形成轨迹应为:仿——平稳过度——体现特色。
英语试卷语言知识题的命制原则:保证知识覆盖面;尽可能增加综合性与语境化的因素。
语言运用题的命制原则为:(1) 语言必须放在实际的、并尽可能不同的情景中运用; (2) 语言必须适合具体的交际行为; (3) 考核的焦点在于是否达到交际目的; (4) 语言交际行为除了需要语言能力外,还需要其他的能力。
认真分析、比较与研究2005年的各份试卷,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命题组都是基于上述原则并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进行命制的。所有的试卷力求体现课改的精神——材料的选择、考点的设计具有时代性、基础性。比如北京试卷听力部分第10题,to listen to film or ticket information, press the star button,题的选项是三个电话键,分别标示*,o 和#号,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上海试卷语法与词汇部分第30题,More than a dozen students in that school were sent abroad to study medicine last year.此题题干不长,仅14个单词,句意浅显易懂,选项分别为A. sent, B. were sent, C. had sent, D. had been sent,考查重点是时态、语态及主谓一致。然而, 透过表象的则是,此题体现的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命题应注重基础性这一理念。
试卷的难度控制体现了稳定这一宗旨,就全国卷而言,虽然出现一份不含听力的试卷,但是,无论单选、完形、阅读、改错还是书面表达,均贯穿“三稳定”的原则,即难度稳定,题型稳定,卷长稳定。根据教育测量理论和高考的实际情况,试卷的理想难度被确定为0.55。在命题的过程中,显而易见命题人员考虑到一共有17个省、民族自治区的考生使用全国卷,考生的英语整体水平比较2004年又有所下降这一事实,在认真研究2004年试卷和听取社会对2004年命题的评价和建议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各大题的难度,使之适应2005年的考生实际水平,同时确保整份试卷应具备两个“有利于”的特质——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推进;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因此,试卷没有加大难度,而是与前几年基本一致。以两份试卷的完形为例,短文不难读懂,80个用来选用的词或短语没有生僻者,中等水平的考生完全能识别。其他单独命题的省市皆以稳定为前提,中等难度题作为试卷的主体,再根据各自省市的具体情况命制体现各自特点的,难度稳定的试卷。比如,北京卷难度系数为0.54,湖北0.58,湖南0.52,接近或已经达到理想难度。对于第一次单独命题的山东、安徽、江西三省,他们的试卷也定位于这样的原则。 以山东、江西两省的客观试题为例(客观题共115分),两省都使用全国听力,其它五大题项单独命制,难度分别为0.63, 0.58,这就为全试卷的整体难度奠定了基础。试想,如不贯彻中等难度题为主的指导思想,是不可能有此较为理想的难度系数的。
全国卷(听力)的考试内容保持了2004年的整体思路并在写作题的设计上有所创新。各自省市的英语试卷努力体现各自的教学和学生的水平、特点。在书面表达题项上,北京坚持开放型作文特色。上海考生英语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一如以前那样相对难度大。它的书面表达要求考生通过描述生活中的一件事来验证“天生我才必有用”,有叙有议。江苏则以“江苏中学李小平”的名义就建设和谐社会为题向全江苏省中学生发出倡议。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而且更具鲜明的地方特色。湖南尝试将短文改错换成阅读短文,理解后填写表格中的相关空白,难度0.385,大于以往该省的短文改错,起 到考试的选拔功能 。
总之,16份试卷是全国英语课程顺利实施的真实体现。他们不仅适应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后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且力求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在不同程度上掌握一些外国语的各方面的人才。
1. 听力
在英语试卷设置听力题项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出于理论上的考虑,而是时代的需要。中外交往的日益扩大,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威望的提高决定了外语的作用必然加大。这种交流不仅仅局限在书写的文字上,还广泛用于直接交往的听说!依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精神,根据目前我国大中学英语教学实际,从2002年起在英语高考试卷中增加听力题项。这说明了在基础教育领域英语的评价的内容和形式改革正在向实际应用的方向大步前进。 它的意义在于高考英语试卷具有笔头和口头的语言材料,使语言材料的题材与体裁更加丰富,使试卷能更全面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听力题的五个“强调”:
1. 话语的整体理解
2. 口头语言的真实性
3.社会语言策略的具体把握
4. 情感和情绪因素在口语的表述作用
5. 听力技能的熟练运用
选材和命题的要求:
1. 应当是口头语言材料,听起来自然、真实;
2. 材料应当具有一个明确的语境,这是理解对话内容的含义及谈话双方目的的前提;
3. 语料无论长短都应当完整,便于被试者全面理解说话者意图;
4. 对话双方的身份须明确,一般情况下一男一女最为理想。这样才能使被试者听完对话后能判定双方关系;
5. 语料应富含信息量;
6. 无论对话还是独白,都不应存在生词或学生无法听懂的词组短语,这样便于考生正常水平的发挥;
7. 语料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成人化、专业化的倾向应避免;
8. 题干与选项应简单明了。
听力题测试要点:
1. 理解主旨要义;
2. 获取实事性具体信息;
3. 对说话的背景、说话者之间的关系做出简单的推断;
4. 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和观点
2005年全国卷两份试卷中,有一份含有听力测试,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湖北、湖南、重庆等七省市各自单独命制听力试题。其他单独命题的省使用全国卷的听力题,浙江省虽然也单独命题,但没有考查听力。
笔者掌握全国及几个省市的听力材料,经过分析发现每份听力题的选材、语速、设问均符合前面三大项所谈及的内容和要求。题干与选项能做到简单、明了,比较突出的是全国卷和北京卷,毕竟是听力测试而非阅读理解题。
从活动场所看,有办公室、家、医院、车站、机场、商店、警署、饭店;谈到的话题包括人际关系、购物、工作、乘车、旅游、家庭、聚会、交通工具、体育活动、传媒、会务安排、面试。大到城市,小到调换房间等。听起来自然、真实,触角伸向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声材料没有生僻的词语和超越中学生学识水平的话题。总体考量,每份试卷的听力语料拥有足够的信息含量。从测试结果看,经过师生数年的努力,学生的听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北京卷难度为0.63,湖北为0.61,湖南为0.63。山东省和江西省的听力部分使用全国卷的听力题,前者难度0.68,江西省的听力难度应当不会大,否则其客观题的难度不会是0.58!
命题亮点:
检测思辨能力
(全国卷1)How much will the woman pay if she buys two skirts
A. $18. B. $19 C. $20
M: $10 each and $ 1 off if people buy two. They are on sale.
说话者没有明示,但是听者须知道off, be on sale的意思,思与分辨很重要。
( 全国卷5) Where are the two speakers
A. On the first floor.
B. On the fourth floor.
C. On the fifth floor.
M: Oh, he is not on this floor. He is on the fourth floor. Go down the stairs and turn left.
男士没有明说,但下述内容暗示讲话者的位置:not on this floor, on the fourth, go down the stars,听者得心算。
(湖北卷9)What time will Professor Smith finish his talk
A. At about 1:45. B. At about 2:15. C. At about 2:45.
M: When does the meeting begin
W: Lunch will be served at 12:30, and Professor Smith will speak at 1:15.
M: And do you have any idea when it will end
W: Well, Professor Smith will speak for about one and half hours.
史密斯教授1:15开始作报告,要讲一个半小时,听懂后用简单的数学运算就能知道结束的时间。
(北京卷11)How many people can go and see a film if you pay $17
A. 3 . B. 4 . C. 5.
W: … Adult tickets $six fifty, student tickets $ five fifty, tickets for children and 15 years of age four fifty, a family ticket is available for two adults and two children or one adult and three children $17.
如能听懂上述内容,同时用笔记下来,思考后会觉得这题并不难。北京学生的英语程度近两年有所提高,词汇量比较以前明显扩大。available已不算是生词。
大凡涉及数字题时,命题者与被试者都要费猜想,出的科学,思考才有意义。表象是数字的加减运算,实则考查听者的思维、辨析能力。
检测句意的理解能力
(全国卷10)What are the speakers talking about
A. Popular sports events.
B. TV programs people like best.
C. Things people do after work.
W: You know I just finished some very interesting research for the newspaper about things people do in their spare time.
M: Really What did you learn
说话者用的是in their spare time,而选项却写的是after work,听不懂spare time就判断失误。巧命题由此可见一斑。
(湖南卷15)How soon will the ticket office be closed
A. In an hour. B. In two hours. C. In three hours.
M: Well, there are two more hours before the ticket office closes.
中国学生在对待before一词时,往往比较呆板,总离不开“以前、之前”。其实,将它译成中文有多样解释。如何理解,就看考生的功底了。这正是命题者精明所在。正确理解的关键词是two more hours和before.
检测分析判断能力)
(全国卷8)Why does the man feel surprised
A. The woman has found a new job.
B. The woman doesn’t like leaving.
C. The woman disagrees with him.
M: Fikky, what’s gong on Freggis just told me that you’re going to be leaving us.
W: Yes, I really feel bad out of it. But B.N.D. came up with a good offer.
M: Well, I didn’t know you were going to look for a new job.
题干用“惊讶”,听者能从语气判断,女士用come up with a good offer表示已经谋到新职。男士这才恍然大悟。听者捕捉不到leave, a new offer, look for a new job,就无法分析梳理。即使选对,也是蒙的。
(北京卷20)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man’s talk
A. To welcome the students to the center.
B. To inform the students of the arrangements.
C. To tell the students the rules they should follow.
这段对话编写的很独特,形式上象是对话,实际男士的独白,女士三言两语介绍后就是男士的大段讲话。从And it’s my job to make sure you have some fun while you are here. Now this afternoon…起直到Finally… on Sunday we…完全是每一天的活动安排,被试者只有全部听完后才会得出这样的印象:男士在向学生宣讲他们的活动内容。独白一般较长,要求听者完整听,然后分析、加工,最后得出结论。
(湖北卷20)What i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speech
A. To call on people to give blood.
B. To explain what a blood transfusion.
C. To review the history of the research on blood.
语料采取独白形式,一位女医务工作者谈输血的意义、作用,讲到输血的历史等,意在打消人们的顾虑,号召人们献血,尤其最后一句So please give blood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一语段设置四个问题,第17小题的题干有一个没学过的词,但是18、19、20三道题的内容与此相关,讲话中多次提及此词,耳濡目染便可耳熟能详,意思是输血。由此可见,听力并非绝对拒绝生词,特殊情况下也可出现,但是,要使被试者或从字里行间,或从上下文中能够不费劲揣度出来 。
(湖南卷17)What can we learn about the man
A. He is willing to wait.
B. He is pleased to see the woman.
C. He is disappointed about his phone order.
M: … Tickets for a good concert are worth waiting for.
be willing to wait与be worth waiting for在此处殊途同归,就看听者的水平了,知道就能选准。
透过情感、情绪判断说话者的潜意识——考查理解能力
(北京卷14)How is the man feeling
A. Tired. B. Nervous. C. Hopeless.
M: It depends on how long the interview lasts. Oh, dear, I hope things go OK. I know I can do the job.
W: Just relax. Everyone has his first time. …
男士在叙述时使用感叹语Oh, dear暗示了他的不安。女士安慰道,请放松,任何人第一次总会惴惴不安。接续下来是诸多建议和谆谆教诲,话语,特别是语气也反衬出男士的nervous。
情景明确的语料、科学的设题、恰如其分的语气从而吐露说话者的真实意图,也是全面考查被试者能力载体。
(全国卷16)What does the woman think of the man’s English
A. Excellent. B. Acceptable. C. Strange.
W: … By the way, where are you from
M: China.
W: China But you speak English like a native speaker. …
女士使用惊讶、赞叹的口吻说道:“什么,你是中国人?英语就象是你的母语一样!”她 的潜台词是:“你的英语说的太地道了。”这是一种由衷的赞美,命题者灵活地把情感因素融于试题设计和选项。
(湖北卷4)What does the woman mean
A. She enjoyed the music at the party.
B. She didn’t like the food at the party.
C. She didn’t have a good time at the party.
M: How was the party ,Nancy
W: Ha, do you like loud music, lots of cigarettes smoke, smoke- crowded room and not enough food
听力理解题应包括透过语气、声调表达说话者的隐含意图的语料和题干与选项。看语句我们可以知道女士的不满情绪。若能将录音重放,那么女士的一脸不屑必然会跃然于听者的脑海中。
建议与思考
1.听力测试自2000年始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至2004年已在全国全面铺开。它对中学的英语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同时也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中高考英语卷增加听力是时代、形势需求的必然产物,同时又反过来激励中学的外语教学。如果高考取消听力项目,或者只做参考,肯定对教学产生消极影响,这不用理论就能证明。高考取消听力势必影响中考,影响到整个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这样做的后果不言自明!
2000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外语科中逐步增加听力考查的通知》,要求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考试院(局、招考中心)根据全国《外语科增加听力考查的过渡方案》制定出本省的过渡方案。全国过渡方案要求2006年以后任何省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在高考中增加听力考查。
2.听力题项目前设置在试卷的开始,可否考虑后置,作为试题的最后一个题项,就像天津的安排那样。这样做的最直接的作用是体现了人文关怀 ,考生不会因为迟到而失去考试的机会。当前的安排是,英语考试下午三点开始进行,考生必须在2 :45之前到考场,接受听力试音。考生如果迟到就不能进入考场,这样的要求近乎残酷。如果将听力放到最后,会使全体考生都能参加英语考试,那么整场考试的公平性就体现出来了。
3.2005年全国的考试大纲增加“填空题”,从所给的语料分析是对应听力题,湖南、重庆、广东等省市已在听力题中体现。其考查目的明确:在当前还无法进行大规模口试的情况下,让考生将听懂的内容用笔写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口头说的作用。这种措施很好,值得推广,2006年能否再扩大到其他省市的试卷中?
二.单项选择
对于单项选择填空,高考早已从单纯考查语法条文的记忆和语言知识的识记,发展到不同水平与层面上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每一道题的设计中,既注意语言形式、语言内容,更强调语言的运用——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整个题项的特点是:内容覆盖面广,涉及到教学大纲中所有语法项目;重点突出,与动词相关的内容所占比重大。
纵观全国16份高考试卷中的单项选择题,可以归纳如下特点:
1. 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体现稳中求进,稳中求改的原则,试题设计没有偏题、怪题。有些题目虽然有难度,但不偏、不怪,合乎情理;
2. 体现当前课改的精神, 渗透素质教育,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爱他人,题目内容符合或接近学生生活。如:广东、浙江、福建、江苏、重庆等;
3. 体现《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考查“双基”的同时,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各份试卷的所有题干的设计都有一准确定位,在一定的语境中考查语言或语法知识。有些较长题干旨在提高考生对语境理解的要求;
4. 符合单项选择题是对基础知识测试的测量准则,各份试卷单选题考查所涉及到的语言点,少至9个,多达13个,范围很广,能够比较全面地检测考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情况。如:全国卷、浙江、辽宁、湖南、湖北、福建、天津等;
5. 考查重点突出,尤其在英语与汉语表达有很大差异的方面,能够体现英语语言的独特性。如:重庆、山东、湖北、北京等;
6. 题干设计简单、到位,易于考生答题。如:全国I卷、山东、浙江、天津等,为保护学生视力,北京卷的字号加大一号。这一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主体思想。;
有特色题例:
1. 语境设计限定好:
(北京27)Scientists think that the continents ____ always where they____ today.
A. aren’t ; are B. aren’t; were C. weren’t; are D. weren’t; were
分析:理解句意是关键:科学家们认为陆地不总是在现在所在的位置。由于知识先入为主,这会造成考生看到always就会选aren’t的可能性。
(江苏29)They ____ on the program for almost one week before I joined them, and now we ___ _it as no good results have come out so far.
A. had been working; are still working
B. had worked; were still working
C. have been working; have worked
D. have worked; are still working
分析:虽然题干较长,但是限定很清楚(before I joined them),而且全句一致,前后都有联系(and now…as no good results have come out so far),如果首尾不相顾就会误选,这是对考生语境或语篇能力的考查。
上两道是时态考查题。向例,涉及到时态时,若题目简单,近乎送分;若稍稍增加难度,则得分率肯定不高。究其原因,中文没有时态,而英语有时态,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极其缺少语言环境。有些时态现象中国的学习者很难理解,因此记忆就难,变通则更不易。江苏省的时态题是对中国学生在特定语言环境下正确理解并使用过去完成进行时的很好检测。考生要想正确选择,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
1) 概念清楚——过去完成时、完成进行时的意义,何时使用该时态;
2) 练习到位——单选题练习量足够,精读时认真,口头表述时常用。
从命题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命题组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尽量使语法条文语境化,放到生活场景中对考生进行检测。给出的四个选项虽然都由两个时态组成,但是安排科学,考生无论误选哪一个,都能分析出问题所在。
2. 体现语言灵活性的题目:
北京卷第29小题
As soon as he comes back, I’ll tell him when ____ and see him.
A. you will come B. will you come
C. you come D. do you come
分析:B与D相对而言干扰作用不大,除非考生水平极差。第三个选项的干扰作用比较大。考生在做题时不会前后呼应,明明是宾语从句,但是,受I’ll tell 和when的干扰,误以为是时间状语从句而错选C。数据统计,误选C的考生多余正确选项A的考生。
全国II卷第8小题
---Did you tell Julia about the result
---Oh, no, I forgot. I _____her now.
A. will be calling B. will call C. call D. am to call
分析:只根据已掌握的有关now 的用法,就会造成对此题目的犹豫不定甚至误选。
这两道题仍然考查时态,但是我们能明显感到命题者不但作到了语境设计精巧,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实用,不牵强,不生涩。 前者的大结构是含有时间状语从句的复合句,考点为宾语从句,语言灵活;后者将不同的时态融于一组生活场景中,考查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并适时运用将来时。中国人学外语,最欠缺语言环境,设计并且命制贴近生活的试题是命题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这两道题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命题人员能够准确把握考试大纲和课该的改的精髓。
3. 鼓励学生认真读书:
湖北卷26小题
____ from other continents for millions of years, Australia has many plants and animals not found in any other country in the world.
A. Being separated B. Having separated
C. Having been separated D. To be separated
分析:此句出自课本的原型,只改动三个词。这会引导学生好好读书,课本毕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载体。
非谓语动词是每年必考的项目。由于中文没有非谓语动词,比较难于掌握,但是它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因此需要大量练习,否则很难正确应用。我们要求学生认真读书的目的在于应用。命题组以课本中的原型作为切入点,将中学生普遍感到难的语法现象在考试中适当出现 。这样做无疑会对中学外语教学,尤其是对学生的读书,起到很好的反拨作用。
4. 体现语言的语用性和交际功能性
江西卷第21小题
---Shall I give you a ride as you live so far away
---Thank you. ____.
A. It couldn’t be better. B. Of course you can
C. If you like D. It’s up to you
湖南卷第21小题
---It’s cloudy outside. Please take an umbrella.
---_____.
A. Yes, take it easy B. Well, it just depends
C. OK, just in case D. All right, you’re welcome
天津卷第3小题
---It will take at least 2 hours to do this!
---Oh, _____! I could do it in 30 minutes.
A. come on B. pardon me
C. you are right D. don’t mention it
重庆卷第23小题
---My family usually goes skating for vacation., but I want to try something different this year.
---______.
A. Let’s go B. Cheer up
C. Like what D. Take care
(用汉语解释只能做到形似而达不到神似,故略去分析。)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日常交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我们目前使用的教科书(2005年毕业生使用的教材)在选材方面比较以前(马克思学英语那套课本)有很大改进,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口语对话篇,大纲要求中学生高三毕业时能掌握300——4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在考试中每年都会有一至两道涉及交际性的语用题。学生采取机械记忆的方法记住这些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也许不十分难,难在生活场景中灵活运用。而语境的设计必须保证科学性、实用性、交际性、时代性。上述几题是很好的范例。
5. 渗透素质教育 (数量很多,仅举几例)
(天津卷第9小题
It is what you do rather than what you say _____ matters.
A. that B. what C. which D. this
分析:从题面和选项看是考查强调句型,但实际上更有让考生对句子内容理解以加强自我认识提高的目的。
江苏30小题
In our childhood, we were often ___ by Grandma to pay attention to our table manners.
A. demanded B. reminded C. allowed D. hoped
分析:社交礼仪不仅是从前而且是现在乃至永远的生活中教育和学习的内容。
福建卷第33小题
When ____ help, one often says “Thank you.” or “ It’s kind of you.”
A. offering B. to offer C. to be offered D. offered
分析:此句所表达的是常识,但仍然能起到对考生在实际生活中与人交往时提醒、检测、乃至强调的作用。
重庆卷第21、24、30小题
It is known to all that _____ you exercise regularly, you won’t keep good health. (21)
A. unless B. whenever C. although D. if
His idea of having weekly family meals together, which seemed difficult at first, has _____ many good changes in their lives. ( 24 )
A. get through B. resulted from
C. turned into D. brought about
---You know, Bob is a little slow _____ understanding, so …
---So I have to be patient _____ him. ( 30 )
A. in, with B. on, with C. in, to D. at , for
分析:上述三道题可以说分别考查连词、动词短语和介词,但是题目内容都是出题人有意识设计的,对考生有意识地进行人文素养意识的培养。
试卷命制必须顺应时代主旋律,不是跟风,是原则!高中毕业生正处在思维不定型而又极其活跃的时期,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学生如何做人,我们誉之为“四有”的公民。命题组成员将注重人格培养的理念溶于题干的设计中,检测了考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辨能力,考生还从中受到了教育。
6. 接触生活话题:
全国II卷第9小题
I always take something to read when I go to the doctor’s ___ I have to wait.
A. in case B. so that C. in order D. as if
广东卷第26小题
You’d better take something to read when you go to see the doctor ___ you have to wait.
A. even if B. as if C. in case D. in order that
分析:两道题目惊人的相似不是偶然,而是出题人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及体会,考生不仅做题,也要从中学习和借鉴。一方面学会日常口语对话中灵活运用常用习语,另一方面要善于读书,不使时间空耗。
北京卷第31小题
---Why did you leave that position
---I _____ a better position at IBM.
A. offer B. offered C. am offered D. was offered
分析:换工作可能是考生走向社会后都要经历的事情,句意给出的是人们换工作的一个常见理由。
8.符合现实生活:
北京卷第32小题
The prize of the game show is $30,000 and an all expenses ___ vacation to China.
A. paying B. paid C. to be paid D. being paid
分析:如果考生不仅在教室读书,而且能有时间在家里看电视的话,那么此句中所表达的意思就能很快理解.否则,这将是一道难题。
湖南卷第32小题
Since I won the big prize, my telephone
hasn’t stopped ringing. People____ to ask how I am going to spend the money.
A. phone B. will phone C. were phoning D. are phoning
分析:这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成名之后的烦恼。放在时态题里边考查,可谓匠心独具。
浙江卷第6小题
---Ow! I’ve burnt myself!
---How did you do that
---I _____ a hot pot.
A. touched B. kept C. felt D. held
分析:这是常识性内容,但是有多少考生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呢,尤其是城市的独生子女们?
江苏卷第26小题
I’m moving to the countryside — the air there is much fresher than ___ in the city.
A. ones B. one C. that D. those
分析:高三学生们肯定知道并有亲身经历,只不过比较的环境不是农村,而是风景点。
湖北卷第30小题
He hasn’t slept at all for three days. ______ he is tired out.
A. There is no point B. There is no need
C. It is no wonder D. It is no way
分析:对考生,这是一种很好的如何科学安排学习、提高效率的反证提醒。
福建卷第25小题
---James, I am sorry I used your computer when you were away this morning.
---______.
A. That’s all right B. It’s pleasure
C. You’re welcome D. Don’t mention it
分析:阅读题目同时提醒学生如何待人接物。
命题者撷取现实生活中的几个场景从不同的侧面考查学生代词、动词、时态及日常交际用语。高考英语要求中学生必须重视在交际活动中学习语言,在实际活动中有目的地去应用语言,并且同时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基于这个道理,试题题干的设计必须也应当体现这一思想。上面六道题无论是题干还是选项很符合现实生活。
9.关注社会问题:
全国II卷第14小题
Before building a house, you will have to ____ the government’s permission.
A. get from B. follow C. receive D. ask for
分析:这是原则问题,也是考生成为公民时就应该了解的法律。
江苏卷第32小题
The place ____ the bridge is supposed to be built should be ___ the cross-river traffic is the heaviest.
A. which; where B. at which; which
C. at which; where D. which; in which
分析:此题的内容也能体现地方特色,作为本地的公民是否关注过这个夏季经常发生的问题。
浙江卷第7小题
The old tower must be saved, ___ the cost.
A. however B. whatever C. whichever D. wherever
分析:文物保护不仅是国家的大事,也是每个公民应知应尽的责任。
重庆卷第34小题
The old lady’s hand shook frequently. She explained to her doctor _____ this shaking had begun half a year before, and _____, only because of this, she had been forced to give up her work.
A. when, how B. how, when C. how, how D. why , why
分析:此题干确实显长,达33词。但是关注社会、关注老年人乃是目前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如果考生了解或注意到老年人的这种疾患,那么,理解这句话就很容易到位,正确选项也不难做出。此题最早的原型出现在80到90年代版教科书中对教师的温馨回忆一文中,移到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作为一道考题,它意在提请学生要关注社会、关注老人;从考点分析,两个连接副词所引导的并列的宾语从句有一定难度。对考生而言,读懂句意是正确判断选项的大前提 。当前,占相当大比率的中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不够重视长句子的理解,他们总以为句子虽长,但无生词,于是就以为读明白了。其实不然,及至用中文表述时才发现根本解释不清。
广东卷第34小题
Some researchers believe that there is no doubt ____ a cure for AIDS will be found.
A. which B. that C. what D. whether
分析: 爱滋病至少在当前仍是顽疾,而且有大面积蔓延的趋势。正因为此,它才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医学的发展,有理由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获得最终的胜利。
高考英语还要求中学生应当把语言学习看成是对一种社会基本活动的学习。既然如此,学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必然的路径,在高考中体现则是必然结果。
整体看,2005年的各份试卷中的单项选择题目都很成功,既考查《教学大纲》里要求的应知应会的内容,又体现课改的精神,尤其是对中学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和反拨作用。
对高中外语教学的启示是:
1. 狠抓阅读不放松,抓住阅读不仅可以带动整体语言水平的提高,还可以带动单项选择题正答率的提高。很多题目考生答错的原因就是没有正确理解题目的意思,理解有误的原因就是阅读量不够,这是必然的因果关系。比如北京卷32题,The prize of the game show is $30,000 and an all expenses ____ vacation to China.
A. paying B. paid C. to be paid D. being paid
此题的正答率不足百分之三十。究其原因,考生没有读懂句意。
2.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应常抓。我们必须坚持语言习得,但是,英语并不是我们的母语,是后天才进入我们的学习视野中,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缺少外语语言实践环境的特定条件下,语法脉络清晰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会语法,以中文的句子结构与概念,用英语单词去拼凑句子岂不会出现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那样令讲英语的外国人费解,令懂英语的中国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学习基本的语法规则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较好地学习并学会英语,还有助于了解英语的规律性,进而指导语言实践。所以,英语语法必须而且应当掌握。尤其那些中文没有,英语才有的语法项目,比如,时态、非谓语动词等需要有练习量才会有质的提高;代词、连词,中英文都有,但是许多方面不同,也需要练习才行,不能动辄冠以“题海战术”。单凭教师讲远远不够,学生的泛读不可能注意并发现这些现象,课堂的精读又无法将基础稳固。还有些项目也具同样特性,总之,必须练。
讨论与思考:
1. 有些题目内容设置略显单调,还留有比较浓的应试味道,是否符合《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而单选题命制的出发点之一就是“呼应中学外语教学改革,引导学生不再死记硬背语法知识”;
2.有些题目过长(超过30词)、挖空较多(3个),是否符合单项填空的设题要求 一道好的单选题原则上应检测一个语言知识点,这样做便于试题命制人员和教师考后分析时清楚地看出考生的问题所在。题干与选项的设计力求简洁、清楚、不会使考生歧解。
三.完形填空
2005年16份高考英语试卷“完形填空”试题的命制,基本上遵循了“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实际”的设计思路。试题特点鲜明——“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词汇知识的掌握情况”,即要求考生通读短文,掌握文章大意,综合运用所学的词汇、语法等知识,从试题所提供的词汇、短语中判断出使短文意思通顺、结构完整的词汇或短语。因此,完形填空题项需要考生不仅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功底,而且要有很强的语篇分析和理解能力。在语篇中考查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是高考英语试卷中最具挑战性的项目,它有效地引领英语教学要重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正如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还提出:“高中词汇教学更注重对词汇所承载的深层含义的理解,也更注重表达的灵活性和恰当性。高中的词汇教学更重视语篇的支持,重视文化的影响,语法教学不能只局限在语法的范畴内,必须与逻辑思维联系起来,与说话人的意识联系起来,与篇章语境联系起来,与题材、体裁联系起来,与词汇的用法联系起来,与文化联系起来。” “高中阶段的语法教学,应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把语言的形式、意义和用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了解和掌握语法的表意功能。”完形填空试题的考查导向明显地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对我们英语教学和复习备考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该研究和尝试新的教学策略,思考如何在语言知识课上“教师讲得少,学生想得多”。
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不是靠死记硬背获得的,应该是在学生不断地运用中理解、升华。美国一位教育家曾说过:“Teaching does not cause learning.” 教师讲过的,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学会了。学生只有在不断地使用英语的过程中才能掌握英语,才能习得英语。所以,我们只有明确考查的要求,才能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选材特点:
完形的选材通常是叙事文或夹叙夹议的报道体裁,内容情节深刻,常涉及人物心理活动方面的细致描写,篇章与句子结构变化丰富。文章内容健康、时尚,将知识、文化、教育、趣味融为一体,即我们常说的时文。例如全国两份试题内容原汁原味、有异国文化含量、有生活感悟,作者在文章中自然地表达了真情实感,描写细致逼真,情景交融,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其中叙及人际关系如何处理的短篇更具有教育性,与我们当前倡导的创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一致。北京卷所选短文涉及母子情感,积极、向上,具有教育意义,读来让人动情,甚至潸然。对于大城市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体现了新课程英语教学的人文素养教育;山东卷试题内容讲述了作者在成长过程中是如何得益于父亲的教诲,学会如何理解、善待他人,并以此教育后人的故事;江苏卷试题内容讲述作者的丈夫由于意外事故高位瘫痪,得到社会的关爱;江西卷试题内容讲述作者利用暑期在水果店打工的经历和感受。湖南卷试题内容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代与酷爱植物的家人从大城市搬迁到沙漠的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我们从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时代感突出,生活化明显,寓教于乐。
考查特点:
05年完形填空试题考查趋势明显地由局部理解向整体理解转移:试题考查点减少了单句层次的试题;明显增加了语篇理解的试题。设问角度突出考查对整句,对上下文乃至全篇的理解。
考查点设制的三个层面:
1.“点”的层面:答题时只需考虑设空所在的句子的意思便可得出答案,属于较易试题。例如:
全国卷I第37小题:
Suddenly I noticed that a man sitting at a table near the window kept glancing in my direction, ____he knew me.
A. since B. even if C. though D. as if
此处空白确定的依据是空白前的“kept glancing in my direction”,由此考生可以判断出答案为D as if,意思为“这个人似乎认识我”。
福建卷第39小题:
For hours, the secretary took no notice of them, hoping that the couple would finally become _____and go away.
A. surprised B. disappointed C. worried D. troubled
根据句子中的”took no notice”和 “go away”就可以判断出答案为B 选项disappointed。
江苏卷第49小题:
I would go to the pile of letters marked with “Funny” if we needed a _____,or ….
A. cry B. laugh C. chat D. sigh
根据“Funny”可以判断出选B选项laugh。
科学的完形填空短文在空白设计时必须易中难兼顾,不能定位于考学生,换言之,不是以难倒他们为目的,更不能“烤”他们。高考是考试,是兼具水平测试和选拔考试的功能大型考试,大到整份试卷,具体到一篇短文的空白设计,应当考虑到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毕竟被试者们是一个数量相当庞大的群体,他们的英语程度千差万别,高考录取又分为一本、二本、三本、一专、二专、高职。。。。。。,这就决定了20个空白的难易度不能一刀切。让低水平的考生不沮丧,中等生正常发挥,高水平的学生能脱颖而出,这是命题者应当遵循的原则。上边的几个例子的共同点是考查“点”层面,但这些点的正确判定是根植于考生对全句、乃至上下文的理解的层面上。
(2)“线”的层面:答题时需要弄清前后几个句子甚至上下一两段意才能找出答案,属于中等难度试题。例如:
北京卷
I could 41 wait for him to open up his gift. In fact, I barely slept the night before. Upon awakening, I went to the kitchen to 42 the coffee, tea, and morning goodies. In the living room was a beautiful keyboard with a 43 : “To my wonderful mother, all my love, your son.”
41. A. perhaps B. really C. almost D. hardly
42. A. start B. cook C. set D. serve
43. A. note B. notice C. word D. sign
第41小题:从下文“barely slept”得知母亲前一天夜几乎没睡着,她急不可待地要把礼物给儿子,really(确实)与意义相反;perhaps(可能)、almost(几乎)都是可能性,不能表达母亲的急切心情;否定词hardly(几乎不),后面接动词wait,正说明母亲简直无法再等待的心情。
第42小题:母亲一早就去厨房,cook(烹调)与后面宾语the coffee, tea不搭配,它可以与breakfast搭配;set(摆放)、serve(端饭菜)都必须有服务对象,通过对全段的理解可以感到此时家里其他人都没起来;start(开始动手)正说明一开始的情况,该空白难度太大,选cook的考生数远高于选start,说明对段意的理解不够,只有“点”概念,从考后分析看,此处不设空为好。
第43小题:此处说得是儿子给母亲的字条,notice(通知)、word(字、消息)、sign(示意)意义都不对;只有note符合此意。
教师分析完形填空文章时常常用“逾越句子层次”来教诲学生。顾名思义,需要填充的内容须与上下文甚至与全文相联系才对。
辽宁卷
The journey was unexpectedly __39__, and the joy and excitement about the Pole had gone out of them. The sun hardly __40__. The snow storms always made it impossible to sight the stones they had __41__ to mark their way home.
39. A. safe B. fast C. short D. slow
40. A. rose B. set C. appeared D. disappeared
41. A. taken up B. cut up C. set up D. picked up
第39小题 选项D的判定取决于考生对这一段的正确理解。下文谈到暴风雪,难辨先前留下的路标,一个队友落入冰隙中并且罹难,这一切暗示行动缓慢。
第40小题, 与上文叙述相同,如果说39小题是结果,那么40小题就是原因之一。暴风雪的缘故,使得太阳很难露面。
第41小题, 考查词组,句子不难,四个选项判定较难。向例短语、词组是难度相对大的考点,作为一个大的题项,有难有易是正常现象,否则就无法体现它的选拔功能。
完形填空强调语篇的理解。通篇文章中,点是基础,线是发展,面是提高。命题组很好地把握这个脉络,在文章中灵活运用“线”来发展考生在文章阅读时的上下文贯通能力。
(3)“面”的层面: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进行逻辑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在做好“点”、“线”的基础上才能做好“面”的题。答题时必须通观全文,从整体角度考虑才能判断出最佳答案,属于较难试题。后两种小题所占比例为70%以上,体现了高考英语“突出语篇”的命题风格和考查要求。例如:
北京卷
Dear Laura,
I just heard you tell an old story of gift giving and unselfish love in your program. You doubted that such unselfish love would happen in today’s world. Well, I’m here to give you 36 .
36. A. hope B. advice C. support D. courage
信的开始You doubted that such unselfish love would happen in today’s world.的这句话,正体现作者要说明的中心是unselfish love(无私的爱),而信的结尾又作了肯定回答:that kind of love still exists and lives even in the ever-changing world of me, me, me! 首尾呼应,中心明确。把握住这个中心,对做出正确选项极有帮助。第36小题在开门见山的第一段中,体现出对全文的总结,文中的you持doubted(怀疑)态度,作者当然不可能support(支持)、courage(鼓励);advice(劝告)是在对方没主意的情况下发出的;hope(希望)正是针对怀疑而来,作者在下文中以事实给you以希望,打消他的怀疑。误选B的考生高于选正确选项A,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从全文进行考虑,缺乏“面”的意识。
全国卷(不含听力)
As I drove my blue Buick into the garage, I saw that a yellow Oldsmobile was __21__ too close to my space. I had to drive back and forth to get my car into the __22__ space. ... “Can’t you see you’re not__27__ me enough space Park farther over.”
…
My mistress is sorry, too. She parked so __38__ because she just learned to drive. We will park much farther over after this. I am glad we can be __39__ now.
21. A. driven B. parked C. stopped D. stayed
22. A. complete B. close C. narrow D. fixed
27. A. keeping B. saying C. offering D. leaving
38. A. crazily B. noisily C. eagerly D. early
39. A. neighbors B. friends C. drivers D. writers
作者在文章开始时说她驾驶别克车进停车场发现另一辆车给她的车留的空间过小,作者用too close来描绘。下文的结果必然是前后挪动方才在狭小的车位停靠。第27小题是一句对话,从句意揣测,作者情绪很激动,上下文分析,空白一定是空间所留太小。说明矛盾有些激化。第38小题与39小题是车主人的留言,从语言的和缓程度去预测下文,我们能感到峰回路转,双方冷静下来了。对方说自己是个驾车新手,恳请作者谅解,因此,我们能够想到日后两人会成为朋友。当然,事情发展到此,文章也就要结束了。从阅读理解角度预测,第40小题应当涉及两人成为朋友后的事情。
概括起来讲,完形填空题项灵活、全面地考查了学生在阅读理解基础上对某一词汇、短语、句子、段落,进而考查他们对全篇文章的掌握和理解情况。
完形填空试题设空与选项的特点:
16份试卷中完形填空的选材体现时代性、思想健康,在布空方面以实词为主,动词、名词核心,形容词副词铺垫,充分体现了语言知识运用的特征。例如全国卷II动词8个、名词4个、形容词、副词6个、代词与介词各一个;北京卷动词10个、名词4个、形容词2个、副词3个、连词1个;广东卷动词7个、名词8个、形容词2个、连词3个;湖南卷动词8个、名词4个、形容词1个、副词1个、短语2个、连词3个。
通过对上述若干例子的分析,我们看到各命题组在如下方面做的比较理想:
1. 素材难度控制方面适合高中毕业生水平;
2.长度原则上界定在200词左右,即小题数的10倍这一较为理想的文长;
3. 20个小题覆盖面尽可能大;
4.回避了正确选项在文章其他地方出现,没有无原则送分现象;
5.三个干扰项只对正确答案起干扰作用,他们之间互不干扰;
6.作到了答案的唯一性;
7.布空均衡;
8.考查目的明确,立足语篇理解。
复习建议
1、明确试题考查要求,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根据完形填空试题的考查特点,我们可以把该试题的考查要求概括为16个字:“信息常识,上下呼应,搭配遣词,逻辑贯通”,其考查核心可以说是考查考生的复写能力。在此技能基础上进而逐步形成书面表达时的行文逻辑、遣词造句能力的提高。因此,考生必须运用写文章的常识,解答完形填空试题:要使文章结构严谨,必须要上下互相呼应。必须把握住“文中无闲句,句中无闲字”这一原则。每选一个选项都要考虑到选项所在的句子与上下文有无必然的联系,切不可由于错选而使选项所在的句子成为与上下文毫无联系的闲句。
词汇考查方面注重根据语境进行遣词造句能力的考查。对文章理解能做到上下文融会贯通是完形填空的考查重点之一。文章中若有上文的因为,下文必有所以;上文若有其然,下文必其所以然。阅读短文需要考生从字里行间中仔细揣摩,在复写的过程中只有同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相吻合,才能摸索出因为与所以,或其所然与其所以然之间的脉络。根据完形填空试题以上特点备考时要加大语篇理解能力的训练,训练时突出一个“思”字。例如可以加大无词填空训练---提高语篇意识、探究意识。
2、通过语言实践,夯实语言基础知识
词汇知识的训练突出一个“用”字,在使用中熟练掌握常用词汇。尤其要加大对一词多义、易混词汇的练习和运用,通过复习提高灵活运用词汇的能力。例如:
Share prices rose in heavy trading.
If you want a share in the pay, you’ll have to do your fair share. Children should be taught to share their toy.
His reason for leaving early was that his wife was ill(=she really was ill.)
His excuse for leaving early was that his wife was ill(=he said she was ill, and this may or may not have been true.)
The cause of the accident was the fact that he was driving too fast.
The astronauts soon got used to the condition (=a state of being or existence) of weightlessness.
Her condition is improving (=She’s getting well.)
Some companies are taking measures to improve his situation.
Schoolchildren must be taught to deal with dangerous situation.(境遇)
That jacket fits you perfectly. (be the size or shape for someone or something)
There’s a range of restaurants to suit all tastes.(=be acceptable, suitable for )
Either steak or chicken would suit me fine.
词汇练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造句、翻译、替换、释义、填空、听写、写作、查字典等等,在使用中强化记忆、加深理解。
3、朗诵、欣赏佳作佳篇,增强语感
完形填空试题的短文难度低于阅读理解试题的短文,并且短文原汁原味,内容贴近生活,读来朗朗上口。综观历届,尤其近两三年高考完形填空试题的文章,不难看出大都是语言优美、表达真实、耐人寻味的佳作。如果能细细咀嚼,回味无穷,我们不仅能从中欣赏和感悟到优美的语言,而且也能习得到地道的英语。高三英语备考要能潇洒地走出“题海”误区,不要失去通过听、说、读、写欣赏、感悟优美语言、异国风俗、拓展视野、积淀文化的机会。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多背诵一些章节段落,如果你有百篇佳作的积淀,在高考中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04年全国卷完形填空(人物描写:欣赏体会文章的结构、文笔的隽秀)
…Although I last met this man eight years ago, I have not forgotten his special qualities. First of all, I respected his devotion to teaching. Because his lectures were always well-prepared and clearly delivered, students crowded into his classroom. … Secondly, I admired the fact that he would talk to students outside the classroom or talk with them on the telephone….Finally, I was attracted by his lively sense of humor…Through his sense of humor, he made learning more enjoyable and more lasting.
03年北京卷完形填空(对人生感悟的描写)
….My first job taught me self-control, responsibility and brought me a level of personal satisfaction few of my friends had experienced. As my father, who worked three jobs, once told me, “If you understand sacrifice and responsibility, there are not many things in life you can’t have.” How right he was.
03年全国卷完形填空(对人物外貌生动、形象地描写)
….His big stomach has always ballooned out between his T-shirt and trousers. Although the family often joked about that, Ed refused to buy a larger T-shirt or lose weight. So when Ed arrived for our game not only with the bottom of his shirt gathered inside his trousers but also with a stomach you could hardly notice. I was so surprised that I was speechless. My cousin must have made an effort to get himself into shape….
四.阅读理解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中外沟通的面越来越广,人员交往越来越频繁。然而,毕竟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不含30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近14亿人口,不可能人人都有机会与外国人直接交流。因此,中国人接触外语的主渠道不仅现在是,就是将来也仍然是以阅读为主。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阅读是获得较综合,复杂,深刻信息的重要途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说明了阅读理解的重要性。阅读理解以及被人们称作缺词阅读的完型填空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之大(占总分的46%),更体现了高考着重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的倾向。阅读理解之重要还在于它是高考各个题型做题的基础。比如听力选项的理解、单项选择题干的分析、改错题项整段文章的把握等等,都需要借助阅读能力来完成。因此,考生要想在高考中取得高分,就必须下大力气提高英语阅读能力;试卷命制者通过对文章科学设题来检测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认知能力。
高考阅读理解测试的目的是考查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测试的要点:
1. 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
2.既理解具体的事实,也理解抽象的概念;
3. 既理解字面意思,也理解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等;
4. 既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也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并据此进行推理判断;
5. 能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结合中学生应有的常识正确判断生词的含义。
阅读理解选材
不论是全国卷还是单独命题的省市试卷,在文章的选材上原则上作到了主题得当,公平对待所有考生,不存在性别、地域的偏倚。所有文章的语言地道,内容清楚,结构紧凑。短文使用的词汇符合高中毕业生的认知程度,文章长短适宜,绝大部分考生能在规定的时段内完成阅读、理解、作答。全部80余篇文章皆自成一体,读时能感觉到有头有尾。各命题组在组篇时充分考虑到题材与体裁的广泛性。
阅读理解部分的共性
2005年的16份高考英语试题中的阅读理解部分具有以下几个共同之处:
1. 各卷都包含了五篇文章。总词汇量均介于1900—2200个词(包括问答题部分);
2.体裁多样化,包括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广告等。几乎所有的试卷都包括了这四类文体;
3.题材丰富,涉及科普、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人物介绍等。材料真实,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语言生动规范,描写具体,推理严谨。丰富的文章内容反映了高考的文化内涵,体现了高考对学生了解多元文化,提高全面文化素质的要求。例如不含听力的全国卷,五篇文章分别是:A篇,记叙一位母亲以特殊方式鼓励孩子的故事。B篇,介绍红帽社团,反映老年妇女要求享受生活。C篇,报道台湾发生的一件奇异的案件。D篇,讨论全球变暖所产生的影响。E篇,则是对学校的自然科学教学方法提出质疑
另以科普类的文章为例,各地的试题就涉及了如下多样的内容:
1). Global warming ( 全国卷)
2). Language as a system of symbols ( 北京卷)
3). A sense of direction (上海卷)
4). Warm period (天津卷)
5). Rainforests (福建卷)
6). Lighthouse ( 重庆卷)
7). New building materials ( 湖南卷)
8). Animals’ ability to act ( 湖北卷)
9). New computers (浙江卷)
10). Physical activity (辽宁卷)
11). Driver alert ( 山东卷)
12). Tea growing, picking and processing (江西卷)
13). Handshaking ( 安徽卷)
14). Wave energy (广东卷)
15). Plants defend themselves ( 江苏卷)
4. 文章后设问形式基本相同,均采用问答或填空形式,备选答案是四个,其中只有一个是最合适的(浙江卷阅读理解第二节除外)。例如:
全国不含听力卷第47小题
Who set up the Red Hat Society
A. Emily Cornette.
B. Ellen Cooper
C. Jenny Joseph.
D. Joe Heywood.
问答形式。
全国含听力卷第67小题
Parents with large families ask fewer questions at dinner because _______.
A. they are busy serving food to their children
B. they are busy keeping order at the dinner table
C. they hav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younger children
D. they are tired out having prepared food for the whole family
填空形式。
5. 所问问题均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对知识细节的理解 例如:
1). The right order which tells the story is ________.
2). Choose the right order of the events given in the following.
3). Which statement is true
猜测词义。例如:
1). The word… in paragraph… refers to ________.
2). The underlined word “…” means ________.
理解文章主旨大意,概括中心。例如:
1). The story mainly tells us ________.
2). The writer wants to tell us ________.
3). The best title of this passage should be ________.
推理判断。例如:
1). We can infer from the passage ________.
2). We can conclude from the passage ________.
3). The author’s attitude to… is that ________.
这几类问题在十六份试题中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各命题组根据本省市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安排,以细节判断题为例,北京卷中有九道题,全国不含听力卷12道,山东卷则有13个 。比如:56, 57, 61,62,63,65,66,69,70,71,72,74,75题。
有些题目的设置比较巧妙地考查了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如山东卷第67小题:The main problem of Yosemite National Park is its ___________.
A. rundown water pipes B. overcrowdedness
C. lack of money D. narrow roads
由文章第三段最后两句可看出该公园所面临的问题是答案B, 即过分拥挤。但有的学生由于不善于深层理解,不会推理,判断和分析,就误认为是lack of money。
以上共性说明了试题命制人员遵循了阅读理解题的命制原则:每个题干都立足于阅读材料,没有一个答案是文章的原句,所设定的干扰项确实具有干扰作用,各题干虽然简洁明了,但是作到了尽可能包容更多的信息,最长者不超过 20词,最短的只四个词,如福建的第72小题The news brief covers _____,一个cover就将短文所涉及的内容全部包容了。
6. 关于文章语言的使用,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遵循了“考试说明”的规定,所用词汇绝大部分是高考词汇表所规定的单词;
2).各卷都有少量词汇表外的生词出现,但它们基本可以从上下文的语境中猜出大概意义。有的不知其意,也不影响对全文的理解。比如全国卷(听力卷)C篇一节介绍动物时出现giraffe一词,首先giraffe不影响读者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其次,前边lion后边elephant都学过,自然能猜到是一种动物。E篇第五段Now the task I face in harvesting the fruit is twofold; First, I have to find the red ones among the leaves,...twofold也是个超纲词,twofold 后边一个分号,说明作者要对twofold作进一步说明。从而我们大体能够猜到这个词可能含有“双重的”或“两方面的”意思。其实,这类词所占比例也不超过“考试说明”规定的百分之三;
3).有的所谓生词是利用构词法演变而成的,实际上是旧词。这类词的数量有逐年增多的趋向。仅以高考全国卷(含听力)为例,有如下几个词或加了前后缀,或做了词性的转换,或与其他词合成为新词:productivity, enable, unguarded, adventureland, non-event, woody, full- blown, well-being
4).文章所使用的句式,基本上是常用的句型,其复杂程度与高中现行教材差不多(不是指标有教育部通审字样的教科书),最长的一句话也不过四十个词左右。
简而言之,文章选材的难易度适合广大考生。
建议与思考
相比共同之处,以下的不同之处是微不足道的。
1. 语言难度上以上海和北京卷稍难一些,而全国的两份卷则显得容易一些。北京卷和上海卷由于自定的考纲扩大了词汇量,对学生推断词性与词义的能力要求就高一些;
2. 设问的干扰性上,有的试卷问的很不直白,不经过反复思考很难做出定夺。而全国卷的不少问题中的干扰项对正确答案就不具有太大的干扰作用。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程度的考生设计更有针对性的阅读理解试题是我们的研究课题。
3. 卷面的设计上,有的附有图示,如北京卷和江苏卷,一则使试卷活泼有生气,对考生做题心理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会使试题多样化。有的第一篇并不容易,而大部分则以记叙文为第一篇,难度不大,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阅读理解的第一篇文章容易些好,由易及难便于考生正常发挥。
几点启示
1.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阅读能力的办法是指导学生不断地阅读。要注意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日日坚持,持之以恒,肯定会有所作为。
所谓精读,就是仔细地一句一句,甚至一个词一个词地读。弄清每一句的意思和结构,理解每一句的用法。必要时,要查辞典,要请教别人,要反复看,直至彻底弄明白为止。将较难的英文译成中文,是检验是否真正理解的一个好办法。难句的判定标准不完全取决于生词的多与少,较长的句子,虽然没有生词,但是高中生们未必能理解到位。原因在于精读不精,泛读量少,没有对长句子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全国卷(含听力)篇第一段,Pet owners are being encouraged to take their animals to work, a move scientists say can be good for productivity, work-place morale, and the well being for animals.由于结构的干扰作用,很少有考生能读懂此处的意思,可是,作者在这一段中(实际只有一句话)表明了观点,若不理解,则很难对第58小题的拟订文章题目的要求做出正确判断。再比如第二篇文章第四段有一句长达38词的句子,在精读时应该能够用中文讲明白,The US customs station in this area is closed on Sundays, so he just drove around the locked gate, as he had done every weekend since the gate appeared last May, following a tightening of border security.
精读的文章,可以是正在学习的课文,也可以是报刊杂志上的短文。这类文章应有一定的难度,要出自英美人手笔,生词不要太多。如文章后有检测题,还应认真完成各个试题,因为答题也是一门技术。
对于泛读,好多人不太重视。其实泛读对增强语感、增加语言使用经验,好处极大。不会泛读的人,其实不叫会阅读。所谓泛读,就是泛泛一读,尽量不查辞典,不分析结构,也不必字字必看。大概地读,能明白文章基本意思即可。这种阅读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故事内容上,它会对语言的学习产生意想不到的好处。泛读的东西很多,如书店中的各种简易读物、21世纪报中学生版等等。只要你想看,你会找到无尽的资源。
阅读是一项技能,也可以说是一门技术。而技能是在实践中练出来的。不要过分依赖理论的解释,也不要相信什么“速成”秘诀。拿起文章,投入阅读,成功就在前面。
在准备阅读理解测试时,要对经常出现的问题和答题规律进行总结。要读一读近几年高考试卷中的阅读理解试题,特别是近三年的全国和各地高考试题,具体了解高考考的是什么样的文章,难度有多大,避免在备考时走上弯路。
考生应努力使自己达到以下几项要求,方可做好阅读理解试题:
1).能迅速看准每一句的结构,找出主句的主语、谓语和宾语。与此同时理解句子的意思;
2). 有一定的词汇量和分辨词义词性的能力;对于准备参加2006年高考的学生,如能将基本词汇掌握2500个,常用词组、短语、固定搭配400个,合成、派生词500个,那么在明年的试卷中原则上不会遇到麻烦;
3). 能灵活运用所学过的语法和词汇知识,对影响意思理解的复合句、非谓语动词短语、关联词语、后置定语、省略、替代和跳跃等语言现象做出正确判断;
4). 有良好的思维能力。会边看边加工所得到的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推理判断,综合概括,准确理解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目前,有一部分中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方法,不能从全句出发,仍停留在一个词一个词的认读上,无法形成整个句子的意思,这是无法吃透文章主旨大意的。改进的措施是,同学们在泛读一篇文章后,先闭目思考一下所读文章的大概意思,然后再对某段重新浏览,尔后仍思考该段都讲了哪些内容。久而久之就能形成篇章意识。良好的思维能力就会逐步形成了;
5). 会精读,也会跳读和略读,这取决于读的目的;
6). 具有相当的阅读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语感,如果每天能阅读至少4——5个短篇,半年时间就会感到收益非浅;
7). 对英美文化有较多的了解,从多听多读中来。
2. 如何提高做题能力
应对阅读理解测试时的注意事项:
1).如有的文章带标题,应仔细看标题。标题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它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和线索;
2).先快速浏览一下全文。大概了解一下这是记叙文还是科普文章,中文注释的单词是什么意思。常识告诉我们,记叙文多细节判断、理解判断题;而科普文章又常见文章标题、理解判断题,比如主旨大意、作者写作意图之类的问题;
3).仔细看原文,凡人物与数字或地名可用笔作个记号,没弄明白的地方也可划个线,以便看完全文再重读。读时要注意弄明白句子的结构,同时在大脑中加工所得到的信息;
4). 看完文章,即可做题。要注意四个选项都看看,不要只看了一两个就做出判断。对有把握的题,在做完判断后就不要折回原文核对了。但对没有把握的题则应把相关的句或段重看一次。
5).判断词义词性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高考考的是该词在特定的环境下的意思。
6).概括中心意思时,要注意不可离题太远,太笼统,但也不要只概括一段或几句的意思。
7).问及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与态度,要记住是在问作者态度,而不是问你作为中国学生的想法。尤其是说明文,必须了解哪是作者的观点,哪些是所提到的事实,这样才能减少误判;
8). 如时间够,还应复读全文,核对各题答案,完成未定之题。要注意各题的答案要逻辑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五. 书面表达
英语试卷考查被试者的两种功能,语言输入功能和语言输出功能。听与读是知识的输入功能,说与写是知识的输出功能。听、读已在试卷中占有很大的权重。目前,说,即口试还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操作。写——书面表达的检测作用就凸现出来了。书面表达一直作为高考英语科试题卷的主观测试题之一,主要基于英语作文这种测试题型能达到考查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大部分要求。它通过限时的简单写作来考查学生是否能够运用学过的英语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进行思想交流,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否达到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写作要求。
教学大纲和考纲以及考试说明对考生书面表达的要求:
新课标 对高三(八级)写作要求是:
1 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
2 能根据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
3 能写出语意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
4 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
这也是16份高考书面表达试题的命题依据。
2000年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就课文内容作简单的改写。根据提示,写80至100词的短文,做到意思表达正确,基本语法和常用句型无严重错误。能够写简单的书信,便条和通知,书写格式,行文及常用语无严重错误。
情景作文的命题原则:
1. 提供的模拟场景应符合考生的年龄特点,所涉及的内容应尽量是他们经历过、正经历或将会经历的事情;
2. 模拟情境要真实可信,这样学生写出的才有实际意义;
3. 要求学生表达的内容应该是学生的生活常识,不能超越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4. 题目的难度英语整份试卷难度大体相当。
考试说明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情景,用英语写一排难100个单词的书面材料。情景包括目的、对象、时间、地点、内容等;提供情景的形势有图画、图表、提纲等。
考试说明中对书面表达的评分标准特别强调内容要点、应用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数量和准确性、上下文的连贯性及语言的得体性。对于21至25分“很好”档的定位是,短文能覆盖所有内容要点,应用了较多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有效地使用了语句间的连接成分,使全文结构紧凑,完全达到预期的写作目的,具备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
分析2005年的全国英语16套高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高考英语书面表达正向实用性和开放性发展,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这一切与大纲、考纲、考试说明并行不悖。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紧扣教学大纲对考生书面表达的要求;以有指导的写作为主,便于考生在短时间内构思成文;突出试题的交际性,考查考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试题的实用性,所选话题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为学生所熟悉;易于表达,学生有话可写并且能够写;要求考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想;留给学生足够的写作空间。
下面逐一举例分析:。
1. 以有指导的写作为主,便于考生在短时间内构思成文。
除上海卷和广东2卷为命题作文以外,其他14个题目都是要求考生根据具体文字描述和图片情景,写一篇100字左右的短文。那么考生就需要在短时间内认真理解文字或图片介绍,用所学的英语知识,用合乎英语习惯的表达方式传递信息,进行思想交流。
2.突出试题的交际性,考查考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全国I卷为例:
假设你是李华,正在英国牛津参加短期语言培训,计划星期天去伦敦旅游,互联网上一则广告引起你的注意,但一些具体信息不明确,请给该旅行社发一封邮件询问有关情况。
现在旅游已成为众多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休闲方式,通过旅行社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更是方便快捷的旅行方式,那么用英文向旅行社询问所需的旅游信息更是每一个英语学习者很有可能遇到的现实情况,题目给出的信息全部使用英语,不仅增强了真实感,同时也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作到了考查考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试想,若考生连所给的英语提示都读不懂,那怎样成文?
3.增强试题的实用性,所选话题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为学生所熟悉。以北京考卷为例:
美国中学生JEFF将来你所在的红星中学学习中文,经协商安排在你家住,假设你是李华,给JEFF写封信,按以下四张图所示写一篇60字的作文。图1:他居住的房间,图2:一块骑车去学校;图3:在学生餐厅就餐,图4:在学校的运动场(有篮球场,游泳池,乒乓球等)
现在北京中学和国外学校的交流活动越来越多,外国学生到北京家庭居住也并不是希奇的事情,所以这篇作文基于这个主题,运用信的形式,贴近学生生活,更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写作水平。从体现各单独命题省市特色考量,这个题目构思很好。其实,它也同样具有普遍性。当前,中学的中外交流早已不是稀罕事,大到中心城市、小到县、县级市的中学不乏师生交流或聘请外籍教师事例!
4.留给学生足够的写作空间。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一定的发挥空间,不会出现动不了笔的情况。以山东考题为例:
假设你是新华中学的学生李华,得知某英文报招聘兼职记者,你有意应聘,请按照下列要点给报社写一封应聘信。
该试题对于信的内容只给出了框架结构及内容提示,有一定的开放成分,优秀的学生可以用复杂多变的句式表达出来,得到较高的分数,而一些基础不理想的学生,也可以用简单的句子表达出来,而且能保证必要的区分度。
4. 要求考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想。
伴随课程改革的深化、新课标的颁行与实施,学生的英语水平毫无疑问在逐步提高。各命题组尝试把更高标准的要求体现在书面表达题项上。在16篇高考书面表达中有9篇都要求考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感想或建议。例如:重庆考题要求考生根据两点建议发表自己的观点及理由;湖南考题要求考生对夏令营活动内容提出建议或要求;江西考题要求考生对上网交友发表自己的看法;福建考题要求考生对考试作弊提出自己的看法;天津考题要求考生谈第15届书市的意义等等。全国卷(含听力)的英语启事及五个英语必写内容同样也是发表观点和感受的一种体现。
除了具有上述共性以外,每个作文考题又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1. 江苏考题时代气息强、文化氛围浓。
假设你是李小平,是江苏中学的学生,请你围绕《建设和谐社会》的话题,根据下面所给出的要点提示,用英语给全省中学生写一封倡议书。
《建设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很时髦的话题,很有时代感。但写好这篇作文绝非易事。考生必须对此话题有足够的了解与认识。比如要熟悉环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奥运等内容。本作文题区分度好,考生拼的是功底。
2. 浙江考题设计巧妙、综合性强。
你的英国朋友正在做一个课题:世界各地的生日庆祝方式。她请你介绍中国学生过生日的方式,请你根据以下要点写一篇短文。
高考书面表达题既不是简单的汉译英,也不是天马行空、任意发挥式的“开放”作文,要求的是将所规定的材料内容经整理后,展开思维,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准确地表达意思的能力。所以该考题要求学生既要条理清楚的介绍题目要求中的三点方式,又要求考生扩展思维,提出自己认为更有意义的方式和理由,达到较强的区分度。
3. 辽宁考题平稳而不失灵活,
看图作文 大致内容:大家乘坐公交车;车坏了,大家一起推。重新上车后,大家互相谦让。
4. 看图写话是一种检查学生观察理解能力及运用语言能力的形式。考生必须根据所示图片或图片组,恰当地运用所学的词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该试题延续了2004年众人见义勇为,合力捉劫犯的接触生活、歌颂时代主旋律主导思想,通过一件发生在上学路上乘车的故事体现出众人齐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的团结精神。考生能很容易看懂图画并理解其中道理,尔后运用所掌握的语言把该故事表述清楚,也有较高的区分度。
复习建议
认真研究、进而横向比较今年的16套高考试题之后,我们不难发现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设计巧妙、题目新颖、综合性强,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进行考查,是融形式、文体、交际于一体的好试题。所以这就更要求学生彻底丢弃过去那种死记硬背单词、生吞活剥语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复习方法,从整体上把握英语,以能力的提高作为参加选拔性考试的基石。学生应从现在起逐渐加大阅读量和听的输入量,将阅读、听力训练与书面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经常体会和领悟作者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的方式。在话题讨论和写作中经常运用所学到的表达方式就会有所创造。尽量做到“五多”:多看、多听、多思考、多用心体验和感悟身边的人和事、多用英语说和写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此外,还应当多背诵,这一点与中文学习很相近;大凡小学、初中、高中学段通过背诵而积蓄多的学生,他们的中文作文水平都比较高。须知,今天的积累,是为明天的输出做准备。与此同时学生还必须勤于练笔,加强基本功训练。尽力熟悉多种文体的组织结构和段落层次的写作方法,学会运用过渡词和逻辑关联语,使短文连贯流畅。在平时训练中要做到:切中题意,避免画蛇添足;语言流畅,措词有加;书写规范,卷面干净,忌蚂蚁文、草书、狂写。
对于中学英语教师来说,从高一、高二起就把写作训练融入每一堂课的教学当中,延深每一个单元话题,给学生更多原汁原味的素材,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方方面面,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周围的变化与改革。英语写作是一种创作性的学习过程。启动知识信息储存,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对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思维的逻辑性和文章的条理性都比口语要求更高。所以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周围发生的事,自己写些日记(或周记),把句子写顺,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然后再逐渐练习各种题材的短文。高三阶段,更具体到今后阶段,教师应当把近两年出现在高考试卷中的30余个题目分类型梳理,根据各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练习,讲评。教无定法,只要教师熟悉大纲、了解考纲,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将课改的理念融于教学实践中,那么成功必定有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