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知识掌握
1.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疏懒l3n 惊骇h2i 掳去n(
B.惧惮d4n 反诘ji6 霹雳p9 l@
C.震悚sh%ng 和蔼3i 烦琐su%
D.咒骂zh^u 淡薄b2o 憎恶w)
2.选出字形不正确的一项。
[ ]
A.保姆 大抵 面如土色
B.福橘 烦琐 莫明其妙
C.渴慕 投掷 毫不相干
D.哀悼 和蔼 深不可测
3.选词填空。
我想我________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________不放炮,________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也、又、更)
4.本文对长妈妈的刻画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指出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描写。
①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②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
能力提高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2.形似字组词。
绰( ) 缨( ) 籍( )
悼( ) 樱( ) 藉( )
既( ) 灸( ) 慕( )
即( ) 炙( ) 幕( )
3.依照下列句子,用句中的加粗字再写一段话。
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拓展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特殊的听众
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我拉出的小夜曲,在他们听起来,就像是锯桌腿的声音。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我终于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楼区后面的小山上,有一片年轻的林子,地上铺满了落叶。
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脚步声,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尽管这里没有父亲与妹妹的评论,但我仍然感到懊恼,因为我显然将那把锯子带到了林子里。我不由得诅咒自己:“我真是个白痴!”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并转过身时,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叫住我,说:“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有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她是一个可怜的聋子。我拉了,面对这位①特殊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如果她的耳朵不聋,一定早就捂着耳朵逃掉了。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不久,我发觉家人们流露出一种难以置信的表情。因为我又开始在家中练,当然是在我紧闭小门的房间里练。若在以前,妹妹总会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饶了我吧!”而现在,她再也不敲门了,当我感觉到这一点时,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我开始不再坐在木椅子上而是站着练习。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也很快湿透了衬衣。不仅左家中练,每天清晨,我还坚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每一次,我的这位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的惟一的听众,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终于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感到大吃一惊。妹妹逼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一个聋子。”“聋子?!”妹妹先是一愣,随即惊叫起来,仿佛我的话是天方夜谭,“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经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珍藏着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着这位老人,这位耳“聋”的音乐家,这位特殊的听众,轻轻调好弦,然后静静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我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着,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只是在一个个美丽的清晨,一个人轻轻地拉,一个人静静地听。老人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后来,我就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有了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的机会,但是,每当此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我那位②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音乐家。
1.作品的主人公是________。
2.结合文意,解释两个”特殊”的含义。
①特殊________
②特殊________
3.如果把第三自然段中画“________”的内容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本文后你受到哪些启示?写出你感受最深的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知识掌握】
1.B 2.B 3.又 也 更
4.①肖像、动作、神态、语言 ②细节
[能力提高]
1.
2.绰号 红缨枪 书籍
悼念 樱花 狼藉
既然 针灸 羡慕
即使 炙烤 序幕
3.我以为她一定是最幸福的了,既有疼她爱她的父母,又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也有令自己自豪的学习成绩,况且在艺术方面还有特长。(答案不惟一)
【延伸拓展】
1.老人。本文旨在表现老人美好的心灵,这从题目“惟一的听众”亦可看出。
2.①特殊:在“我”沮丧和灰心时,尽管耳聋却愿意听“我”拉琴,给“我”勇气。②特殊:为给“我”鼓励而不聋装聋,使“我”坚持练琴,终于成材。
3.去掉不好。因为“我”演奏技艺的进步是在老人的鼓励下勤学苦练的结果。如果去掉,后面的变化就使人感到突然。文章中的任何一段描写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表现中心思想有关系,和上下文有关系,因此,当我们分析一段描写的作用的时候,一定要想一想它和表达中心有什么关系,和上下文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4.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回答:(1)只有像老人那样有一颗宽容、美好的心灵,才能培养出人才。(2)鼓励和支持对于人才的成长是十分重要条件。
课后练习
A卷 教材跟踪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Z 18 十八]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流。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1.用一句话概括语段的大意:______。
2.本段对阿长的描写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画儿的‘三哼经’”适合阿长的身份吗?说明阿长什么特点?
3.阿长来问的《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是怎么想的?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
4.“我”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从哪句话可以看出“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用原句回答)
6.这四本书对“我”有什么影响?
二、修改下文中五个句子中的划线部分 [N 5 五]
①“管住自己”是极为十分重要的。②有了它,你绝对会成功;没有它,你也许不会成功。③试想,连自已都管不住的人,将会无所作为。④“管住自己”不仅是良好精神面貌的体现,更是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⑤让我们套住“管住自己”的锁链,作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吧!
B卷 综合应用创新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安徽省 2000 19分)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的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的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1.指出上文所叙事情的时间、地点,文中主要人物。(3分)
时间:______
地点:______
2.主要人物:______
用文中词语填空。(3分)
(1)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对他们说话时的______。
(2)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______;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______。
3.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3分)
______
4.“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老王怎样的心理?(5分)
______
5.老王对儿子和对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什么写法来表现的?(2分)
______
6.读了上文,你受到什么教育?(3分)
二、阅读下面短文,然后回答问题(广西 2000 14分)
“咔嚓——呼”,一声尖响,一阵冷风骤雨,沉闷拥挤的车厢里激起一片惊呼。原来,后车厢前排那块有裂纹的窗玻璃,在公共汽车急转弯中被震飞了小半块,幸好没伤人。
一阵忙乱之后,就听见乘客中有人说:“大清早就触霉头!”“现在乘车啊,真是……”
后门那位理着童花式短发的年轻女售票员红着脸,一声不吭的站起来,走到玻璃窗前。座位上一对盲人夫妇手握着手,默默坐着,雨水已打湿了他们的脸和前襟。姑娘的脸更红了,忙撑开手中的花折伞,堵住洞口。
车厢里一下子静了,大家的目光柔和下来。
“对不起,师傅们,这块玻璃应该换了。怪我们……”姑娘柔气轻声地刚说了一半,一阵狂风把她娇小的身子刮退半步,话也咽了进去。这时,一只大手抓住伞柄,助她往前一项。只听“咝——”,伞面被尖利的玻璃撕开一道口子,伞骨也断了一根,但洞口又封住了。“唷——”在乘客的惋惜声中,姑娘却朝着身边这位四十多岁、面带歉意的大汉感激的笑了,笑得弯了眉毛。
“你去吧,我来!”大汉胸前红字告诉人们,他是一位钢铁工人。他的声音也像金属撞击一样铿锵有力。
姑娘又去忙着招呼售票,只是声音更甜更亮。
“玻璃窗修好了?”盲人夫妇问。
“雨停了。”大汉回答。
“那就好。”
乘客们都善意的笑了,车厢里显得格外温暖。
公共汽车又驶过两站。大汉身边一位正在背外语的小伙子突然伸出手说:“你该下车了,交给我吧!”“你怎么知道?”“咱们都是老乘客了。”“那,哈哈……”
又过了两站,小伙子也要下车了,一位女同志想接过来,可是伞柄却被一个面皮白白的学生急忙抢了过去。周围的人又笑了。
一站又一站,一人又一人。伞柄被众人握得暖烘烘的。这暖意不断传给后来者,也传给了车厢里的每一个人。(选自小小说《伞》)
1.本文运用的叙述方法是(2分)
[ ]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2.本文以______为线索,记叙了在冷风骤雨的天气里,公共汽车车厢玻璃破了以后,售票员和乘客______的事。(4分)
3.“大汉”“面带歉意”的原因是______;姑娘却朝“大汉”“感激的笑了”的原因是______。(2分)
4.阅读文中画线部分,想一想:“大汉”为什么要“欺骗”盲人夫妇,乘客们为什么又“都善意的笑了?”(2分)
答:______。
5.本文的情节,可以分为“震飞玻璃”→“______”→“______”三个部分。(2分)
6.联系全文,可见文章结尾处的“暖意”指的是______。
三、作文题(云南省 2000 50分)
初中生往往充满奇思妙想,试以《我好想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如“有个知心朋友”、“有个好老师”、“有自己的小天地”、“快快长大”、“再看一眼”或“美梦成真”、“当一名作家”、“飞上月球”等。2.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3.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及点拨
A卷
一、答案:1.阿长给“我”买《山海经》及对“我”的影响。2.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适合阿长的身份,阿长不识字,只抓住了《山海经》有画的特点。粗中有细。3.“我”认为“说了也无益”。“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4.“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5.尽管是一部到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但“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6.“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给绘图的书”。
点拨:1.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2.“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是动作描写;“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是语言描写;“高兴”是神态描写;“穿着新的蓝布衫”是肖像描写。3、4、5、6考查学生对语段内容的理解能力,尽量用书上原话回答。
二、答案:①删“极为”或“十分”。②“绝对”改为“也许”,“也许”改为“一定”(或绝对)。③改为“还会有所作为吗?”④将“良好精神面貌的体现”与“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对调。⑤删去“套住”“锁链”。
点拨:①“极为”、“十分”都是程度副词,重复。②原句意思不正确。③应改为反问句才与“试想”相一致。④“良好精神面貌的体现”与“日常行为规范”不是并列关系,有层次,“日常行为规范”是起码要求,“良好精神面貌”要求更高。⑤原句太啰嗦。
B卷
一、答案:1.时间:某天上午9点左右 或:一个寒潮初袭的清晨(填“一大早”、“清晨”或“9点”也可)
地点:北京,老王家中(填“北京”或“老王家中”也可)
人物:老王
2.(1)絮絮叨叨
(2)漫不经心、不耐烦 赶紧截住
3.竟没有想到故乡已经下雪了;寒潮初袭时,竟对七旬老母少有牵挂。(后一句有“只想到儿子,却没有想到母亲”意思的也可)
4.含义:父母对儿女、儿女对父母的感情应是人间最温暖的,生活中往往是父母对儿女牵肠挂肚,而儿女对父母少有牵挂。
心理:表现了老王的困惑、内疚、有所醒悟。(只要有“困惑”和“内疚”的意思即可)
5.对比的写法。(答“比较”或“比照”也可)
6.要点:领会父母的爱;报答父母的爱;以实际行动发扬敬老爱幼的传统。
点拨:1.考查记叙文的六要素。2、3、4考查学生对语段内容的理解情况,3、4题意思对即可。5.题目本身就有答案。6.开放式题目,有答案中的要点就可以。
二、答案:1.A 2.伞 用伞堵住破窗 3.把姑娘的伞弄破了,大汉帮助她用伞把破窗堵住了。4.因为大汉“欺骗”盲人夫妇是善意的,他怕盲人夫妇知道实情后会内心不安;而乘客们也理解大汉的用意,故而善意的笑了。5.堵住洞口 传下暖意。 6.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的关系。
点拨:1.按事情发生的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安排的。 2.“伞”贯串始终;第二问考查概括能力。3、4、5、6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三、点拨:补充题目要选自己熟悉的内容,要有话可说、有真情实感,要有具体事物,才能以记叙为主。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骇( ) 掳( ) 悚( ) 惶急( ) 诘问( ) 保姆( )
2.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①……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母。( )
②都是些烦锁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
③但当我衰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 )
④书的摸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
A.切切察察——
B.絮说——
②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顺顺流流——
③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谋死——
④我惧惮她什么呢!
惧惮——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文中作者“憎恶”、“讨厌”阿长的原因是:(1) ;(2) ;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又是:(3) ;(4) ;(5) 。
5.“一条围巾的价钱由六元变为两元”,如改为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A.原来一条围巾卖六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降低了两倍。
B.原来一条围巾卖六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降低了三分之二。
C.原来一条围巾卖六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降低了原来的三分之二。
D.原来一条围巾卖六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降低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倍。
6.下面有三个句子,原文共有五十多字,请把它改成只有三十多字的两句话,要使原意无损,语言更简明。
原文:①还有一种立体的会活动的书,也很吸引人。②它的插图都是立体的。③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书里的人和动物马上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改写: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7.当“我”听到阿长买了《山海经》后,是怎样的一种精神状态?请用原文回答并指出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方法。
8.“我”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我”对阿长的评价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9.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0.结尾一句是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1.“别人不肯做”中“别人”指 。
12.“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在内。”这里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
13.概括选文中“我”对阿长思想感情的变化?
(二)
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颊,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为你是我的女儿!”
小朋友!我不信世界上还有人能说这句话!“不为什么”这四个字,从她口里说出来,何等刚决,何等无回旋!她爱我,不是因为我是“冰心”。或是其他人世间的一切虚伪的称呼和名字!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惟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儿。总之,她的爱,是屏除一切,拂拭一切,层层的麾(同“挥”)开我前后左右蒙罩的,使我成为“今我”的原素,而直接的来爱我的自身。
天上的星辰,骤雨般落在大海上,嗤嗤繁响,海波如山一般的汹涌,一切楼层都在地上旋转,天如同一张蓝纸卷了起来。树叶子满空飞舞,鸟儿归巢,走兽躲到它的洞穴。万象纷乱中,只要我能寻找到她,投到她的怀里……天地一切都信她!她对于我的爱,不因着万物毁灭而更变!
她的爱不但包围我,而且普遍地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而且因着爱我,她也爱了天下的儿女,她更爱天下的母亲。小朋友!告诉你一句小孩子以为是极(
),而大人们以为是极高深的话:“世界便是这样的建造起来的!”
14.第一段有两处细节描写,分别表现出“幼小的我”的 和母亲的 。
15.第一段中的“不迟疑”与第二段中的哪两句话相互照应?
16.根据文意,第二段中与“拂拭”词义相同的两个词语是 、 “拂拭一切”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
17.第二段,为什么说母亲爱的是“我的自身”?(用原文语句回答)
18.第三段描写景物的特点可用文中的哪个短语来概括?
19.文中插入写景文字(第三段)的用意何在?
20.第四段括号中应填入的词语是 。
21.第四段画线部分说明母爱有何特点?
(三)
娘
山子没了爹,娘就百般疼爱山子。
山子没考上高中,娘要山子重读一年,山子却跟着娘去割稻。娘问山子:“你就一辈子玩这土坷垃?”
“不玩土坷垃干啥?”山子闷闷地应了一句。
“你就这样没志气?”娘好失望。
“可我能干什么?……到外面打工,如找不到事,那得要饭回来。”
“男人应该有胆量闯。你不应该前怕狼后怕虎的。”
山子不出声,仍割着稻。娘开始骂山子,越骂越难听。山子流着泪说:“娘,你咋这样嫌我?我就像不是你生的。”
“你就不是我生的。我后悔不该捡你这个没出息的窝囊废。”
“我不是你生的?!”山子怔了,拿眼问着娘。
娘点点头。
第二天天蒙蒙亮,山子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家。
几年以后,成了大款的山子回来时,娘的坟上已长满青草。一个老妇人责备山子:“你出生时,差点要了你娘性命。你可真狠心……”
山子惊呆了,跪在娘的坟前,不停地磕头,喊着“娘——”
22.对小小说《娘》的主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劝告考不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重读再考
B.鼓励农村青年到城里去挣钱当大款
C.揭示严格要求子女才能成长的道理
D.说明玩土坷垃是没志气没出息的
23.对“娘”这个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24.娘为什么骂山子,为什么说他是捡来的?根据理解,简要回答。
25.体会山子在娘坟前磕头的心情,口头描述此时山子的心理活动。
三、写作
26.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500字的作文。
要求:①用典型事例写一篇记叙文。②自拟题目。
参考答案:
阿长与《山海经》
一、1.hài lǔ sǒnɡ huánɡ jié mǔ
2.①姆 ②琐 ③哀 慕 ④模
3.①A.现在多写作“嘁嘁喳喳”,模拟细碎的说话声。B.絮絮叨叨地说。②即“顺顺溜溜”,顺当。③谋杀④害怕
4.(1)我一定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
(2)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
(3)常常对我讲“长毛”。
(4)不料她还有这样(脱下裤子,站在城墙上,外面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神力。
(5)给我买来《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5.B
6.①还有一种书,插图是立体的。
②把书打开,书里的人和动物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二、(一)7.“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比喻。
8.因为“别人不肯做……她却能够做成功”,所以对她产生新的敬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9.朴实,善良,关爱孩子。
10.抒情 抒发了对阿长真挚的感激、敬爱之情。
11.远房叔祖和家里除阿长以外的人。
12.列举省略
13.由鄙视到敬意。
(二)14.天真或幼稚 温柔或慈爱
15.何等刚决,何等无回旋!
16.屏除 麾开 直接地来爱我的自身
17.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惟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儿。
18.万象纷乱
19.烘托母爱的永恒
20.浅显
21.无私,博大
(三)22.C
23.恨铁不成钢,对儿子爱得更深更切。
24.用特殊的方法“逼”山子离开娘的庇护,自立自强。
25.提示:围绕着心灵的忏悔来写。
三、26.提示:以“母爱”为话题并不是以母爱为题目,要求题目自拟。要选取典型事例突出“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