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大之吻》是十三世纪后期佛罗伦萨大画家乔托的代表作之一,它是欧洲文艺复兴初期的绘画杰作。??画家乔托被誉为是划破黑暗中世纪艺术星空的“第一道曙光”。他的同代诗人但丁把他描述为文艺复兴的先驱和佛罗伦萨新画派的始祖。乔托的贡献在哪里呢?十三世纪以前的意大利绘画,一直在拜占庭艺术的控制之下。所谓拜占庭艺术,是一种受罗马拜占庭帝国影响而产生的艺术风格,它的特点是高度的程式化,色彩艳丽而人物僵硬,重装饰而鄙视造型,离开真实非常遥远。特别表现在宗教画上,人被“神化”,而神又被僵化,人物没有个性,形象呆滞僵直。这种情况从契马布埃(约1240-1320)开始,逐渐有所转变,但是真正使意大利绘画摆脱拜占庭定型式的宗教画风的是乔托。???? 乔托(1266-1337)是佛罗伦萨人,据传说,他是契马布埃的学生。传说乔托小时候是个牧羊人,在牧羊时以石块和树枝在地上作画,契马布埃偶然在途中见到,惊异于这个牧羊少年画得生动而真实,就收他为学徒了。后来,他一生从事于为教堂画壁画,从1308年到1334年间,他的壁画遍及罗马、佛罗伦萨、巴图亚、比萨、维罗纳、那不勒斯等地,可惜大都损毁了,保存下来的真迹不多。最著名的有《犹大之吻》、《逃往埃及》、《基督传》等。?? ? 《犹大之吻》是《圣经》故事之一,犹大是出卖耶稣的叛徒。在逾越节的晚餐桌上,耶稣指出他是出卖主的人。他知道自己已经暴露,就提前溜走,立即去给敌人引路前来捉拿耶稣,他以亲吻作为暗号。画面上表现的是犹大带领了一队兵马,还有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差役,直奔耶稣,要与他亲吻。画面上耶稣双目盯紧犹大,满眼怒火;犹大则十分紧张。四周则充满着骚动,气氛极其悲壮。这幅画虽然是圣经故事,但从生活的光明和黑暗两个方面表现了一个真实的人的形象,表现了正义与邪恶的搏斗。整个画的光线、色彩、构图都集中在中心人物形象上,犹大的黄色大氅明亮而醒目。全画用重色调,上部深蓝,下部褐色,造成一种沉重的黑暗感,以渲染这种斗争的紧张气氛。
按照传统的说法,乔托摆脱了拜占庭僵硬的成法,回到自然,将客观的写实与清新幻想结合起来,重新发现了在平面上创造景深感的艺术。流传迄今的乔托作品都是湿壁画,所谓“湿壁画”就是一种趁着灰泥新鲜、还没有变干的时候就在上面执笔作的画。在乔托之前的一千年里,艺术家大都放弃了古典时代发明的表现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场景的技法,包括表现物体远近距离变化的短缩法,塑造人物造型和流动的衣饰皱褶的明暗法等。中世纪艺术在服务宗教时,充当着象形文字的作用。乔托重新使用上述古典手法,要表现宗教场景中人物的动态与情感,创造逼真的现实场景,使宗教故事仿佛就在我们眼前发生。
帕多瓦阿雷纳礼拜堂里的《哀悼基督》是乔托的最富盛名之作。我们在画面中看到圣母轻轻地抱起垂死的耶稣,她的身子俯向圣子的脸庞,想在他那紧闭的眼皮底下寻找她孺子最后的生命痕迹。画家在此不仅要选择可以概括整个故事情节的高潮,而且还要使画中人物所处的顶点时刻,正好是观众被打动得快要落泪的瞬间。画家抓住了这一顶点,让画中的其他人物,包括天使飞翔的动态与表情都与这个高潮相呼应,我们观者也仿佛不由自主地被拉入这个正在演出的真切动人的场景。
圣母子》
画面表现襁褓中的圣婴与圣母对话的生动情景。圣婴双手紧紧地抓住圣母的手,本能地寻求某种安全感,圣母一手轻轻地抚摸着他,另一手稳稳地托住圣婴的下部,让他舒适地依靠在她手臂上。这种母子关系充满人性化,常见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整幅绘画的象征意义由画中妇女的右手动作点明:她的手伸向男孩的脖子,如拨动念珠般地轻柔移动那小项链,从这串小项链上垂下一块红珊瑚状的装饰,影射耶稣基督为拯救人类的罪孽而献出自己的鲜血。 "圣母子"是欧洲艺术史上常见的题材,在马萨乔之前,不知有多少画家画过这种题材,但从未曾有先例,把如此神圣的形象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母子亲情关系,而同时又通过这种温情激发我们更虔诚的宗教情感。
这件作品是米开朗基罗为圣彼得大教堂所作,是他早期最著名的代表作。作品的题材取自圣经故事中基督耶酥被犹太总督抓住并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圣母玛丽亚抱着基督的身体痛哭的情景。
雕像中,死去的基督肋下有一道伤痕,脸上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横躺在圣母玛丽亚的两膝之间,右手下垂,头向后仰,身体如体操运动员一般细长,腰部弯曲,表现出死亡的虚弱和无力;圣母年轻而秀丽,形象温文尔雅,身着宽大的斗篷和长袍,右手托住基督的身体,左手略向后伸开,表示出无奈的痛苦;头向下俯视着儿子的身体,陷入深深的悲伤之中;细密的衣褶遮住了她厚实的双肩,面罩却衬托出姣美的面容。圣母的表情是静默而复杂的,不仅倾泻了无声的哀痛,也不只是圣母充满哀思的祈祷,它已经大大超出了基督教信仰所饱含的内容,这是一种洋溢着人类最伟大最崇高的母爱的感情。
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圣母玛丽亚是纯洁、崇高的化身和神圣事物的象征,所以必能永远保持青春。作者突破了以往苍白衰老的模式,圣母被刻画成为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少女,却没有影响到表现她对基督之死的悲痛,她的美是直观的,但她的悲哀却是深沉的。她所体现出的青春、永恒和不朽的美,正是人类对美追求的最高理想。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达.芬奇)莱奥纳多·达·芬奇于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作卓越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达芬奇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镇——芬奇镇。他是一位 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 达·芬奇的启蒙教师是著名的雕塑家兼画家委罗基奥学艺,委罗基奥是一位用数学、透视学和解剖学等应用科学的方法从事艺术探索和实践的艺术家,对于达·芬奇的影响不仅在严格的绘画写实方面,主要还在于培养了他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这是决定他日后成为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绘画奇才和多种科技研究家的关键。达·芬奇的兴趣极为广泛,除了绘画,他研究 科学与哲学问题。他曾一个人亲自解剖了三十多具尸体,具有丰富的解剖知识。
《蒙娜丽莎》描绘了一位端庄秀美的西方妇女肖像,她面庞秀丽,形象逼真,似乎是真人的存在。坦然自信的神态流露出不可捉摸的带有神秘的微笑,呈现出一种高贵而不可侵犯的尊严,看的人仿佛也随之自尊、自重起来,这是对人的一种赞颂。《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此前是中世纪宗教统治的时代,是对人类压抑的时代,其作品都是以神为题材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反传统,画的是活生生的人,以真人为表现内容,此可以领悟到其思想意义的内涵,这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打碎教会精神枷锁的革命。 《最后的晚餐》是他接受米兰圣马利亚·德烈·格拉契修道院的订件时作的。这是一个传统的圣经题材。两个世纪来,许多著名画家在这一题材上尝试过,但都存在某种不足,首先是人物缺乏心理冲突,故事的戏剧性展开不生动。而达·芬奇这幅画,已扬弃了过去所有这一题材的表现缺点,从人物的活动、性格、情感和心理反应等特征上,深化了故事的寓意性,通过耶稣与犹大的冲突反映出人类的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对立。实际上它所展现的,正是当时意大利社会上凡是正直的人们,都能看到的光明与黑暗的斗争的缩影。坐在正中央的耶稣推开双手,把头垂向一边,作无可奈何的淡漠表情,这就加强了两边四组人物的变化节奏感,使场面显得更富有戏剧效果。而这十二个人,由于各自的年龄、性格和身份不同,他们的惊讶与疑虑表情也得到各自贴切的表现。人物之间互相呼应,彼此联系,他们的感情不是孤立的,这是大画家达·芬奇最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心理描写因素。古代所谓“多样统一”的美学原则,至达·芬奇的这幅画上才获得了空前有效的体现,其艺术成就也即在此。作为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艺术家,达·芬奇的民主主义立场在意大利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是坚定的。事实上也证明,他的这幅《最后的晚餐》一直在鼓舞着世界人民为反对邪恶的势力而斗争。 文艺复兴“三杰”(之二——米开朗基罗) 文艺复兴时期第二位大艺术家米开朗基罗,不仅是伟大的雕塑家、画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建筑家、军事工程师和诗人。 米开朗基罗生于1475年3月6日靠近于佛罗伦萨从小父亲把他送到佛罗伦萨附近乡间的石匠家寄养,在击石声中度过了童年,因此米开朗基罗开玩笑说自己的雕刻天才,就是得自于这位石匠的恩赐。后来米开朗基罗的生父因为丧妻,移居至佛罗伦萨,将米开朗基罗送进学校学习拉丁文和优美的意大利文。米氏学会了诗词的创作,不过他在童年时期一向不爱念书,上课的时候常常偷拿速写本画画,让米氏的父亲非常头痛。所以在米氏13岁时,将他转送至一位画家处学画。一年之后,跟随一位雕刻家学习雕刻,这位雕刻家为佛罗伦萨贵族美第奇家族管理美术作品与石雕。在这里,米氏遍览了古代艺术珍宝,也有机会接触到诗人和学者,由于环境的感染,他开始研读但丁的雄伟诗篇,而柏拉图的博大思想对他的影响尤其深远。这使得米氏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画家、雕刻家、建筑师,也是一位诗人。 《大卫像》是米开朗基罗整个艺术中最重要的雕像之一。创作这尊雕像时,还不到30岁,但他的艺术风格已趋于成熟,他已被公认为是艺术大师了。他的雕像大部分都是表现健美人体的。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一种人文主义思想的表现特点。人们刚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下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赞美人体的美,是对古代希腊艺术的一种“复兴”,其实,它的更深刻意义在于反对宗教的虚伪,重视人及其现实的力量,这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而米开朗基罗由于深刻感受到意大利政治的动荡,他的苦闷与精神意志往往只能在自己的雕像中得到最深刻的发挥。人体是最能表现内在力量的形式。他要赋予大理石以新的生命,必须向它灌注一种属于人的肉体的力量,使它具有精神的象征性。 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之所以叱咤风云于16世纪,是因为他在这个以人为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把人与战士两个概念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了。他所有的伟大雕塑,其最重要的品质也在于此,即一尊雕像,也是一个建功立业的英雄丰碑。1505年,米开朗基罗被教皇请到罗马工作。朱理二世让米开朗基罗来设计“世界最大的”陵墓,供教皇死后享用。陵墓工程巨大,雕像颇多。艺术家把多年的抑郁、愤懑和屈辱,全部寄托在这座陵墓的各个雕像上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陵前雕塑,即是《垂死的奴隶》与《被缚的奴隶》这两尊作于1516年的奴隶像。《垂死的奴隶》双目紧闭,左手枕在仰起的脑后,右肘弯曲在胸前。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想再一次醒来与暴力与死亡搏斗。那个《被缚的奴隶》的运动节奏就更强烈了。他的壮实的躯体呈螺旋形拧起。他力图挣脱身上的绳索,这种动势的转折,体现了巨大的内在激情。似乎这个奴隶将要迸发一股无比强大的反抗力。面部表情显露出坚强不屈的意志。有人称这尊雕像是“反抗的奴隶”。在这里,人的尊严得到了高度体现。艺术家以卓越的技巧使这两块冰冷的石头产生出生命的活力。这种优美的造型感受,正是米开朗基罗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米开朗基罗创作之始,因为天纵才气,常常遭人眼红;在他年轻时,因遭人嫉妒而被打坏了鼻子,使得他终身对自己的容貌自卑。26岁时在佛罗伦萨完成举世闻名的“大卫”雕像;30岁时因为盛名远播,传到了罗马教廷的教皇耳中,教皇立刻邀请米氏前来罗马建造陵墓。米氏也深知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开始为教廷工作。这一做就做了整个下半辈子;在当时一切教廷至上的时代,这是无上光荣的工作。他在罗马陆续完成许多世界闻名的杰作,诸如现今珍藏于梵蒂冈博物馆的圣西斯廷大教堂的湿壁画、劳孔像、慈母哀子像、摩西像、圣彼得大教堂,以及卡波多立广场等等,都是游客前往罗马时的必游之地。 米开朗基罗的创造力与活力惊人,直到去世之际仍坚守创作岗位,享年89岁。米开朗基罗终其一生给人的印象,可以用“悲壮”两个字来形容。虽与达·芬奇和拉斐尔身处于同一个时代,但境遇却大不相同。米开朗基罗的悲壮是属于天才的,含有戏剧性的英雄式悲壮。构成米开朗基罗的悲壮生涯,虽有其时代的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他因天才而产生的自负。米氏个性高傲倔强,不阿谀奉承,深具艺术家气质。 文艺复兴“三杰”(之三——拉斐尔) 拉斐尔:(1483-1520)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由于高超的艺术造诣而被神化了的拉斐尔,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最高峰。 拉斐尔父亲是宫廷的二级 画师.他从小随父学画,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进画家画室当助手.学习了十五世 纪佛罗伦萨艺术家的作品,走上了独创的道路.从二十二岁到二十五岁创作了大量 圣母像,从此声名大扬.他没有达.芬奇那样经验丰富博学深思,也没有米开朗基罗 的雄强伟健的英雄气概.可是他虽然只活了三十七岁,却成为文艺复兴盛期最红的 画家.他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的聪 明特别表现在善于汲取他人之长,而后加以综合的创造.他一生创作了不少作品, 其中<<大公的圣母>>和<<教皇利奥十世>>等,还作了一些建筑设计,并为西斯廷小 教堂设计画稿.他的才能又表现在他创造出最合乎当时人们的口味的形象.风格被 特称为一种"秀美"的风格,不仅使当时人倾倒,并且延续了四百年之久,成为后世 古典主义者认为不可企及的典范. 拉斐尔的一生虽然像莫扎特那样短促(两人的生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可是有关他的传说及提供的范例却是非常之多。这些传说和范例一方面肯定了这位画家无可争辨的才华,另一方面却也可能阻碍了对这位画家的了解。一提起拉斐尔其人,提起拉斐尔的艺术风格,总离不开“超凡入圣”、“尽善尽美”这些始于瓦萨里的形容词,这使广大公众对拉斐尔(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的作品无法深刻领会并与之沟通,无法立即把拉斐尔的作品与那些总想用“天才”、“天才表现”等词句来标榜的蹩脚作品分开,从而在他的作品中体味生命的苦闷、浪漫的热情及感情的折磨。 拉斐尔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和谐、协调、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作品确实可被称为“人文主义及文艺复兴世界的顶峰”。人们往往忘记或忽略的是这样一种情况:拉斐尔是在历史的中心、在一系列重大事件及某种只持续了很短时间的思想风潮上攀登了顶峰,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是一个年轻人,而这个年轻人以偏巧不得于两位最伟大的巨匠——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相较量,三人生活的年代前后差不了多少年。拉斐尔找到了“第三条路”,就是对他那个年代所有艺术成就的综合与超越。这正是拉斐尔的光荣及历史作用,那是他凭借艺术与思想、努力与理性,通过坚持不懈的检试、体验与思考而获得的。他的成功归因于他那非凡的才能:把来自艺术的那一崇高的革命性时代(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任何一种激励和启示加以提炼和消化。这表明了他的巨大智慧和高超的造谐。这种能力确实异乎寻常。
达·芬奇的艺术深沉、含蓄、富有理智、充满智慧;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博大、雄伟、富有激情、充满力量;而拉斐尔的艺术则以优雅、秀逸、和谐、高度的完美为标志。
罗马送来的圣旨:“教皇想尽快在梵蒂冈见到拉斐尔,以便他在罗马与意大利最优秀的艺术家一起,为美化罗马而工作。”不久梵蒂冈的画家们被告知:除了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之外,其余的画家们全被辞退了。教皇认为罗马只要有这两位大师就足够了。天才的成就,引来繁重的订画任务,这是拉斐尔的光荣,也是他的悲剧,太大的名望终于把他压垮了。 1520年4月1日,他病了。医生为他诊断病情以后摇着头说:“您,亲爱的大师,您从年轻时候起就过着过于紧张的生活,现在受到报应了。人们都知道艺术家是一些什么都不在乎的人,他们不吝惜生命,而是让生命去燃烧。”一个星期以后的4月6日他死了。
三位一体
马萨乔奥将基督画在十字架上,圣父在祂的肩部上方,圣母马利亚和圣约翰则在两侧。四个人物均在一个硕大的井式拱顶之下,塑造出异乎寻常的幻觉效果。画面的前景两侧,跪着一对夫妇,他们是这幅画的出资者。拱顶是依据十分精确的空间测量绘制而成,使画面产生「纵深」的效果。这幅画正是由于拱顶的「透视」而有了特殊的意义。也就是说,马萨乔奥在绘制拱顶的过程中,似乎是在一个弘远的理想驱使之下,企图创造幻觉的空间。 这幅画的意义,不仅在于表现马萨乔奥的艺术宏观,同时,画中所表现的透视手法,也深具时代的意义。这种透视法是十五世纪初伟大艺术改革的观念基础。正是因为透视法的精密观察、测量,以及研究现实事物和自然景观的科学新方法,将二度平面空间,推展到二度立体空间,使自然和现实事物,包括房屋、树木和山峦等,被安置在与人物所处的同一空间之中,而人物则被安置于宇宙事物的中心。 拱顶的透视点非常低,就落在画面底部的水平台面上,促使画面有极深远的纵深感,同时也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高大。圣父、基督、马利亚和约翰的形象,彷佛是为了使观赏者看得更清楚,走上平台时所看到的景象一样。实际上,从正面看过去的事物,与从仰望的角度看上去的景象是不同的。在构成框景的科林斯式石柱和圆柱之前,马萨其奥以「前缩透视法」画了两位出资者,身着红色长袍的男人,有近似雕像般的结构,使人感到在披袍宽阔的绉褶下,那躯体和四肢的实质感。这样的人体结构,和拱顶的建筑结构,两者的重要意义互相辉映。
克劳德·莫奈 于1840年在巴黎出生,少年时代在面对英吉利海峡的港口城市拉·阿布尔度过。在这里他初次见到著名风景画家布丹。这时,布丹正进行着他的沿着法国海岸线旅行写生的著名的长途跋涉。布丹注重外光的油卤技巧给莫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74年的那次展览, 同《印象·日出》一起,莫奈一共展出了12幅习作。此后,他一直是印象主义画家集团的核心人物,直到1926年以86岁高龄去世。 晚年的莫奈,在自己的宅邸,中种植了许多睡莲,他因为风湿病已不能在画架前作i,便在家里客厅的墙壁上,用绑着长杆子的油画笔作唾莲的写生,水光花影,斑驳闪耀,虽然已经不像青年时代那样严谨、认真,但其敏锐而独到的色彩观察力,却丝毫不减当年。如今,他画过睡莲的这座宅队已经开辟为莫奈纪念馆,珍藏着许多印象派画家的作品。 他是印象画派代表人物。印象派运动可以看作是19世纪自然主义倾向的巅峰,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艺术的起点。克劳德·莫奈的名字与印象派的历史密切相连。莫奈对这一艺术环境的形成和他描绘现实的新手法,比其他任何人贡献都多。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印象派的创始人虽说是马奈,但真正使其发扬光大的却是莫奈,因为他对光影之于风景的变化的描绘,已到走火入魔的境地。他对光色的专注远远超越物体的形象,使得物体在画布上的表现消失在光色之中。他让世人重新体悟到光与自然的结构。所以这一视野的嬗变,以往甚至难以想象,它所散发出的光线、色彩、运动和充沛的活力,取代了以往绘画中僵死的构图和不敢有丝毫创新的传统主义。
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死的时候是91岁。也许你要奇怪,为什么我们要把他叫做“世界上最年轻的画家”呢?这是因为在90岁高龄时,他拿起颜色和画笔开始画一幅新的画时,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样。
??? 毕加索90岁时,仍然像年轻人一样生活着。不安于现状,寻找新的思路和用新的表现手法来运用他的艺术材料。
??? 多数画家在创造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后,就不再改变了,特别是当他们的作品受到人们的欣赏时更是这样。随着艺术家的年岁增长,他们的绘画虽然也在变,可是变化不会很大了。而毕加索却像一位终生没有找到他的特殊艺术风格的画家,千方百计寻找完美的手法来表达他那不平静的心灵。
??? 他身上首先引人注意的地方就是那双睁大了的眼睛的眼神。美国著名女作家斯坦因在毕加索还年轻时就曾提到他那双如饥似渴的眼神,我们现在也可以从毕加索的画像中看到这个眼神。毕加索在1906年给斯坦因画了一张肖像,他是通过自己的记忆画她的脸的。看过这张画的人对毕加索说:这不像斯坦因小姐本人。毕加索总是回答说:太遗憾了,斯坦因小姐必须设法使自己长得跟这张画一样才行呢。但是30年之后,斯坦因说,在她的画像中,只有毕加索给她画的那张,才把她的真正神貌画出来了。毕加索作画,不仅仅用眼睛,而且用思想。
??? 毕加索一生创作了成千上万种风格不同的画,有时他画事物的本来面貌,有时他似乎把所画的事物掰成一块块的,并把碎片向你脸上扔来。他要求着一种权力,他有一种“破坏精神”,他渴望解剖有形的世界,他不仅把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且把我们的思想所感受到的也表现出来。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马蒂斯:色彩大师,野兽派之王
和毕加索两人共同主宰了20世纪现代美术界的野兽派之王马蒂斯(1869-1954),可以说是该世纪最伟大的色彩大师。此二人的共同点是:既不乏学院派经典绘画的卓越技巧,又深具开一代画风之先河的慧眼与勇气。他们对艺术视觉的崭新探索,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马蒂斯开创了野兽派,毕加索则创建了立体派。两人的艺术既相互影响,又各有特色,互为竞争。马蒂斯是两人中年长的一位。假如说毕加索是文艺复兴时的米开朗棋罗,其威风和力度象沙皇般使周遭黯然失色,那马蒂斯就是柔和、循循善诱,并对年轻画家悔人不倦的拉裴尔。
马蒂斯漫长、风格多变的艺术生涯,经历了印象派的启蒙,野兽派的实验,和表现主义及近乎抽象派的理性成熟。马蒂斯成名于所谓的野兽派画风(FAUVISM),是该画派的创史人。野兽派绘画是马蒂斯带着批判眼光、仔细地研究了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和高更的绘画后所作的艺术创新。马蒂斯的野兽派绘画彻底摈弃了传统三维透视的应用,首次采用完全纯粹的鲜艳色彩,并用二维平面的形象来构图。虽然他的画作也是对大自然和人类的直接描绘,但和印象派不同的是,马蒂斯的耀眼色彩和近乎变形的景物更多地体现了绘画者认识周围世界物象后所带有的强烈主观色彩和内在情绪。因而画面更具色彩的爆发力和与观赏者心灵交流的敏感性。野兽派画作的黄金时期是1898-1908年。首次在巴黎沙龙的展出是在1905年。1917年,马蒂斯逗留于法国的尼斯和意大利的威尼斯,其间的画作在色彩运用上更加大胆,感性,并创作了一生中最著名的几幅画。
1954年,20世纪的色彩艺术大师告别了他为之醉心、但也不乏迷惘的世界,永远地进入了一个色彩美妙无比的天堂。不知弥留之间的马蒂斯是否还记得当年被冠之以野兽派的情节?虽然野兽派这个名称其实跟马蒂斯温和的性格与智慧的头脑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