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藤野先生》
二. 重点、难点分析
1. 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 通过对本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了解文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并以时间为顺序,以作者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3. 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 新课讲解
(一)作家作品及背景简介:
1. 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订。其实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
2.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留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字词:
1. 注音:
樱 yīng 绯fēi 烂熳màn 鉴jiàn 宛wǎn 髻jì
驿yì 咽yàn 芦荟lú huì 剖pōu 畸jī 芋梗yù gěng
逊xùn 匿nì 漏lòu 诘jié 凄qī 杳yǎo
诲huì 瞥piē 深恶痛疾wù tòng jí 抑扬顿挫yì yáng dùn cuò
2. 解词: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用,是指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不逊:没有礼貌,骄傲、蛮横。
匿名:不具名或不写真名。匿,隐藏。
诘责:质问并责备。
杳无消息:远得不见踪影,毫无消息。
瞥见:一眼看见。
深恶痛疾:也作“深恶痛绝”,指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标致:相貌、姿态美丽。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精通时事:这里是讽刺的说法,其实指精通一些无聊的事。
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掌故:关于历史任务、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模胡:这里指马虎、不讲究。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托辞:借口。
凄然:形容悲伤。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勾结军阀政客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文人。
(三)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原因。
第二部分: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从相识到相处到离别,通过典型事件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一层:写往仙台途中受到的“优待”。(这一层写作者在仙台的表现,与上文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层:记叙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的几件事,多方面的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三层:写作者弃医学文的原因。(两个事件各有侧重:前者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后者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但都激发作者立志报国。)
第四层:与藤野先生告别。
第三部分: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四)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
1.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 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
1. (1)因为“日暮里”中的“日暮”会使作者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对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2. (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俭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A. 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B. 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C. 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D. 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A、B两件是详写,C、D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3. (1)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4.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第三部分
1. 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 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3. 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4.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五)小结:
1. 主要人物——藤野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生活简朴,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学者。
2. 主题——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他深切的怀念,追述了自己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全篇充满着爱国主义感情。
3. 写作特点:
(1)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
(2)明线和暗线同进的叙述方法。
(3)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格。
(4)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髻jì 驿站yì 深恶痛疾wù 匿名nì
B. 陌生muò 诘责jié 抑扬顿挫cuò 教诲huì
C. 烂熳màn 解剖pōu 烟尘斗乱dǒu 畸形jī
D. 芦荟huì 仿佛fó 油光可鉴jiàn 杳yǎo
2. 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油光可鉴( ) A. 镜子 B. 借鉴 C. 当镜子照 D. 审查
(2)深恶痛疾( ) A. 疾病 B. 痛苦 C. 痛恨 D. 急速
(3)出言不逊( ) A. 避让 B. 谦虚 C. 恭敬 D. 差
(4)托辞( ) A. 委托 B. 推托 C. 依赖 D. 给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B.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C.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凉,似乎想说话。
D. 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4. 下列句子如果不用反语应该怎么说 请写出来。
(1)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二)综合性学习:
1. 同学们搜集了不少读书故事,下面列举了其中四则,它们分别说的是谁?请将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他好读书而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②他勤学却无钱买烛,只得在墙上凿洞,借邻人的烛光读书。( )
③他很小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见到父亲有本《笔说》藏在枕头中,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
④他少年时就痴迷读书,曾经在梦中看到所用之笔开了花,后来果然“斗酒诗百篇”,被誉为“诗仙”。( )
A. 匡衡 B. 陶渊明 C. 李白 D. 王羲之
2. 班上准备开展题为“话说英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参考资料《感动中国2004年颁奖词》(节选),按后面要求做好准备。
感动中国2004年颁奖词 (节选)
任长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
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1)请你从读过的文学名著中推荐一位令自己感动的英雄人物。
人物姓名: 作品名称:《 》
(2)写一段简短的话,向同学们介绍这位令你感动的英雄人物。要求像“颁奖词”一样简洁流畅,既能概述其主要事迹,又能反映人物的性格。
3.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下表是部分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的统计,根据表内提供的资料,按要求回答。
国 家 军人死亡数 平民死亡数 国 家 军人死亡数 平民死亡数
中 国 28,000,000 30,000,000 日 本 1,850,000 672,000
苏 联 13,700,000 13,000,000 德 国 3,500,000 1,600,000
南斯拉夫 300,000 1,200,000 意大利 77,500 153,000
(1)从上表中,你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信息,请写出两条。
①
②
(2)看了上表,你想说些什么,写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三)阅读:
文段一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的,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屋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1. 请你判断正误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 )
(2)第一段中有四个“也”字,其中有一个句中的“也”与另外三句用法不同,这个句子是“也有解散辫子……”,不同的理由是这句中”也”起连接作用。另外,上两段文字中三个“顶”字有一个不是动词,即“顶得”中的“顶”。( )
(3)作者写清国留学生庸俗不堪的生活,主要抓住大辫子、学跳舞的细节来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其描写角度,除视觉角度外,还从听觉角度进行,如“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就是这样。( )
(4)“实在”表示“的确”、“确实”的意思,它的词性是副词。用“实在”来修饰“标致”,其作用增强了讽刺效果,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鄙夷和反感的感情。( )
2.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这样”指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这一句的含义和作用是:( )
A. 表达了对东京的感情,概括了全文的大意。
B. 引起下文对留学生丑态的描写。
C. 表露作者对东京失望之情并引起下文。
文段二
①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②不幸在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③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④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⑤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 这个语段选自 先生所写的《 》,而这篇文章出自散文集《 》。
2. 给加点字注音。
A. “寂无”的”寂”,注音 。
B. “瞥见”的”瞥”,注音 。
3. 结合上下文,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A. 抑扬顿挫: 。
B. 深恶痛疾: 。
4. 文中“良心发现”的具体含义是 。
5. “我”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表现在:
a. 。
b. 。
c. 。
6. 作者对丢失藤野先生的讲义感到不幸,其原因是( )。
A. 因为讲义中所记载的内容是很重要的。
B. 讲义被藤野先生用红笔添改过,有极大的收藏价值。
C. 讲义凝聚着先生的心血,寄托着先生的希望。
D. 因为讲义凝聚着先生对中国新医学的希望。
7. 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8. 本段的段意可概括为
文段三 我们的先生
从今天起,现在的先生也可爱起来了。我们进教室去的时候,先生已在位上坐着。先生前学年教过的学生们,都从门口探进头来和先生招呼:“先生早安!”“配巴尼先生早安!”大家这样说着。其中也有走进教室来和先生匆忙地握了手就出去的。这可知大家都爱慕这先生,今年也想仍请他教的了。先生也说着“早安!”去拉学生所伸着的手,却是不去看学生的脸孔。①和他们招呼的时候,虽也现出笑容,额上直纹一蹙,脸孔就板起来,并且把脸对着窗外。注视着对面的屋顶。好像他和学生们招呼是很苦的。完了以后,先生又把我们一一地注视,叫我们默写,自己下了讲台在桌位间巡回。看见有一个面上生着红粒的学生,就把默写中止,两手托了他的头查看,又把手去摸他的额,问他有没有发热。这时先生后面有一个学生乘着先生不看见,跳上椅子玩起洋娃娃来,恰好先生回过头去,那学生就急忙坐下,俯了头预备受责,先生把手接在他的头上,只是说:“下次不要再做这种事了!”另外一点没有什么。
默写完了以后,先生又沉默了看着我们,好一会,用了静而粗大的亲切的声音这样说: “大家听着!我们从此要同处一年,让我们好好地过这一年吧!大家要用功,要规矩。我没有一个家属,你们就是我的家属,去年以前,我还有母亲,母亲死了以后,我只有一个人了!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人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把班当作一个家族,给我做慰藉,给我做荣耀!我现在并不是想你们用口来答应我,我确信你们已在心里答应我‘肯’的了。我感谢你们。” ②这时候来通知放学,我们都很静很静地离开座位。那个跳上椅子的学生,走到他的身旁,颤抖抖地说:“先生!饶恕我这次!”先生用嘴去亲着他的额说:“快回去!好孩子!”
(选自《爱的教育》)
1. 全文共写了五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五件事,这些事是按什么顺序组织的?
(1)
(2)
(3)
(4)
(5)
顺序:
2. 文中所写的五件事中,哪两件是详写的?为什么要详写?这两件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3. 联系上文说说文中划线①句中加点词“苦”的含义是什么?
4. 句中“好像”一调能否删去?为什么?
5. 文章末段划线②句中加点词“很静很静地”删去行吗?为什么?
【试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A 2. C、C、B、B 3. C
4. (1)将“标致”改为“难看”(2)将“正人君子”改为“反动文人”
(二)综合性学习
1. B A D C
2. (1)参考示例:孙悟空 西游记
(2)示例:孙悟空——他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取经路上,他是师傅的好帮手:“三打白骨精”,他穷追猛打,决不手软;“三借芭蕉扇”,他有勇有谋,化险为夷……他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本领高强。他是艺高胆大的神仙传奇,更是血肉丰满的英雄好汉!
(从以下几个方面评分:概述人物主要事迹;反映人物的性格;语言通顺;恰当运用修辞方法,语言生动。
3. (1)示例:①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死亡人数是全世界最多的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军民死亡人数均以十万、百万,甚至千万计算。③战争给交战国双方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④在战争中,大多数被侵略国家平民死亡人数多于军人死亡人数。⑤侵略国军人死亡人数多于平民死亡人数。
(2)示例:①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②让和平永驻人间。③让战争远离人类。④以史为鉴,珍惜和平。⑤让世界充满爱。
(三)阅读
文段一
1. (1)对 (2)错 (3)对 (4)对 2. C
文段二
1. 鲁迅 藤野先生 朝花夕拾
2. A. jì B. piē
3. A.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B. 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4. 指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受到了触动
5. a.装订收藏讲义 b. 悬挂先生的照相 c. 多写文章
6. C 7. A
8. 写“我”从先生的精神品格中受到鼓舞以及对先生的深切怀念。
文段三
1. (1)新学年开始,先生前学年教过的学生纷纷来向他问好。
(2)先生叫我们默写时,关心一个生病的学生。
(3)先生没有责备一个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
(4)先生对他的学生说:“你们是我的儿子。”
(5)违反纪律的那位学生主动向先生认错。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
2. 详写的是一、四两件事。第一件事写出学生对先生的爱戴,第四件事写先生对学生的一片深情。第四件事让我们看到了先生美好的内心世界,也是他能赢得学生爱戴的原因。
3. “苦”是先生内心情感的流露,他舍不得离开他的学生。
4. “好像”一词不能删去,这一词表明学生对先生内心的推测。
5. 不行,因为此时学生已被先生的一席肺腑之言深深打动,用“很静很静地”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