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们的英语复习经验[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状元们的英语复习经验[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英语
更新时间 2007-03-11 21:5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状元们的英语复习经验
北京市的易萌同学主要介绍了提高阅读和作文的方法,而这两项在英语试卷中占分值很大;浙江省的徐语婧同学针对英语知识点分散的特点,推荐了准备错题本的学习方法,并强调了口语练习的重要性;河北省的武睿颖同学认为,有必要系统地复习语法,并谈了她的学习经验;山东省的孙林峰同学强调以研究的态度做题,值得推广。――编者
阅读、完形:
  英语学习没有什麽捷径可走,需要持之以恒的积累与练习。我在高二下学期时每天做两篇阅读、一篇完形填空,到高三下学期时增至每天4—5篇阅读,2篇完形填空,为的是保持做题的感觉。
  但仅靠做题也很难达到较高的水平,而精读文章则是对做题的一种补充。我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教材及课外阅读资料中找了一些议论类、科学类、记叙类文章,借助语文学习中分段的方法分析它们的结构与各自的特点,经过这样的学习,在高考中遇见类似文章就可以迅速根据其结构做题了。对于小说和记叙类文章,则还需逐句分析句间关系与短语、词语的用法,特别是一系列动作的写法以及对心理活动的细腻表现,需要加以注意,因为这与完形填空的提高有一定关系。通过精读训练,再辅以适量的泛读与做题,就能逐步培养出语感,而语感正是英语阅读的关键。
作文:
  北京卷中英语作文有两篇,占分较多,对考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速度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写作训练应从高三前就开始。我在高二时坚持每周写一篇英文读后感,先阅读一些英文泛读教材或小说,再严格按照先概括文章内容后发表议论的方式写作。这一年中我英文写作的概括能力与条理性有了提高,保持了英文写作的感觉,巩固加强了单词的记忆与应用,同时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课外阅读,可谓一举三得。
  与中文作文不同,英文写作更多要求信息的清晰表达与有条理的论证,而非华丽的词藻与个人的创见。因此在拿到作文题目时不要急于落笔,而要从题目要求中确定本篇作文的写作目的、中心、结构、时态、过渡词、词语。明确这六要素之后再下笔,才能确保作文在二类以上。(北京文科 易萌)
  英语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分散,记起来是比较麻烦且容易记错的。因此复习时必须细致耐心。可能有同学会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做错的题目往往第二次还会做错,这是由于错误的信息先入为主造成的。我认为,克服这类毛病的方法就是高度关注错题的整理和经验的总结。最好准备一本纠题本,将错题收集起来,并注明错误原因和正确的解题方法,在平时和考前翻看一下,对于避免因为犯同样的错误而失分是很有帮助的。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口头操练也是很重要的。有些同学一心钻在语法里,上课时也不积极参与到对话、讨论中去,以我愚见,这是不可取的。一方面原因,英语是一种实用技术,是交流的工具,应该多多操练:另一方面,多说英语,也有利于培养语感,在应付没有学过的知识点时,语感是解题的一大工具;第三,在操练的过程中,能够把语法转化为一种语言习惯,真正做到“念念不忘”。
(浙江文科 徐语婧)
  词汇的记忆问题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常,这包括单词、单词的用法(即一些固定搭配)以及一些常见的动词词组。这些基本的内容复习得不好,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后面的阅读复习。
对于语法,我认为,系统地进行复习是极有必要的。可以拿一本专门的语法书,一章一章地看。每看一章,都应该做点笔记。当然,这种笔记应该是那种提纲挈领式的,或者说是大框架,框架中的那些具体内容,应该牢记在心,而不必记在笔记本上。这样,当以后再复习时,只要拿出这个大框架,头脑中便回忆每个框架中应有的具体内容,由于有了这个框架的帮助,将会很容易地理清各具体内容及其之间的联系,这十分有助于你的理解与记忆。当然,背语法是为了会用英语,所以适当的练习是十分有必要的。
对于阅读,我的建议是,应加大阅读量,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阅读中遇到的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可以从语法角度进行分析,进而帮助理解。由于高三的复习负担是很重的,一般说来,时间不允许读英语小说。但可以找一些长度适中的文章来读,并尽量读懂,如一些好的散文等。
(河北文科 武睿颖)
  我非常注意培养自己的语感,在初中时我就阅读了大量的英语文章,积累了很多词汇。高一、高二时还经常记英语日记,尝试用英语进行思维。为了应对高考,自己也是做了大量的英语习题,通过做题,查漏补缺。做完题后又对每一道题加以研究,有些题做的时候是靠猜测,研究一下根据到底在哪,不让每一个点漏过去。学英语一定要学会查字典,勤查字典。字典里的很多内容对学习都很有帮助,上面的一些例句都是十分精彩的,可以择优摘抄下来。重视一词多意,扩大积累量。英语是很容易手生的学科,最好每天拿出一点时间来做题,例如一篇完形填空,几篇阅读理解,不断体会做题思路。
(山东理科 孙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