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文档属性

名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2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2-18 09:0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走近亚圣孟子预习导读:搜集有关孟子的故事趣闻,讲给同学们听。孟 母 三 迁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子有一次从学校回来,被孟妈妈问及:“你近来学习怎么样?”孟子烦恨地说:“还不是跟以前一样,不好也不坏。”孟妈妈气坏了,立刻乱摔乱砸,把“缝纫机”都打坏了,吓得孟子缩脖抱颈。孟妈妈斥责了他半天,也不知道孟子听明白了没有。孟子唯唯诺诺、战战兢兢,从此再无自我主见,终于成为优秀的两脚书橱。?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的再传弟子,继承并在某些方面发展了儒家学说,成为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他主张行“仁政”、“王道”反对暴政害民,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生思想。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和活动。它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解读孟子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赏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注释及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网上查找资料、老师点拨、小组合作等方法走近孟子,走进作品,体验孟子的论辩艺术。
情感与态度:热爱祖国璀璨的古代文化,体验先哲的“仁爱”思想。
一、朗读课文:
1、 听课文朗读录音,给课文语句划分节奏。
2、读准字音。朗读节奏举例: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于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读准红色的字的音夫 fú
委 wěi
粟 sù
溪 xī
畔 pàn
戚 qī
寡 gu?二、读懂课文:理解文中的实词与虚词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 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 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 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以天下 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让我试试看。实词解释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郭:古义指外城。今义指姓氏。
环:围。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泛指粮食。
委:放弃。
去:离开。域:原指界限,课文的意思是限制。
固国:巩固国防
威:震慑。
至:极点。
道,即指仁政。得道,即指施行仁政
寡:少。
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自家里的人。今义指直系亲属。
畔:同“叛”。
顺:归顺,服从。虚词解释 1、环而攻之而不胜
第一个“而”表修饰,解释为“着、地”。第二个“而”表示转折,解释为“但是、却”。
2、夫环而攻之
句首发语词,表示下面发议论。
3、然而 不胜者
这样,可是。
4、三里之城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字。
5、亲戚畔之 6、寡助之至(此处为实词)
代词,他。 动词,到。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介词,解释为“凭、靠”。 问题导学:感知: 文章中最能体现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生思想的句子是哪几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上述两句名言中,哪句能成为文章的核心观点?哪句是由该观点衍生出来的思想?为什么? 第一句是核心,第二句是由第一句衍生出来的观点,因为“仁政”是“人和”的具体表现,是隶属于“人和”的。 天时、地利、人和指什么?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里指阴晴寒暑等自然条件是不是有利于作战;这里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的主观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这里指高城深池山川险阻等有利的客观环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题外话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军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多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过半。 对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你能从历史与现实生活中举些例子来加以说明吗?题外话借助“地利”取得胜利的例子?
吴用智取生辰纲;抗日战争时的"地道战"。吴三桂把守三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题外话依靠“人和”取得成功的例子或反例?
“和平解放北京城”,“九七年香港回归”,负荆请罪。鸿门宴, 垓下之围,四面楚歌,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由此可见虽然这三者都能决定战争的胜负,但哪一个最重要?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人和 递进感知文章的论证结构 文章哪些句子印证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哪些句子印证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文章从两方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攻方城小却不破地利不如人和( )
论证 人和的重要性( )
结构关系小结:文章从两方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攻方城小却不破守方城池坚固却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举例论证
层层推进人和的重要性(排比、双重否定)感知孟子的极富论辩色彩的语言 如果说读《论语》如空山听泉,于万籁俱寂中感受着生命的跃动,那么,读《孟子》则如深谷观瀑,于热情洋溢中体味生命的奔放。孟子的语言有时用墨如泼,气势如虹,有时又惜墨如金,言简意丰。试各举一例说说。用墨如泼如:惜墨如金如:“故曰”一词言简意丰,在内容实现了由 到 转折 ,
在结构上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排比与双重否定句使语言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战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治国 在论证治国道理时,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正方对比论证。重温孟子的论辩艺术:论点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分承城小却不破城坚却弃城而逃深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争治国层层推进道:原意是“规律”、“道理”,这里引申为顺乎民心,合乎正义的策略、方法。课文指“仁政”,
“得道”:施行仁政。体验反思: 你赞成作者所阐述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吗?请你从历史上举出几个例子证明你的观点。武王伐纣、陈胜起义、林则徐禁烟等。从名言中感悟“人和”1、既然太阳上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 ——车尔尼雪夫斯基【俄】 2、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最大的资产。 3、君子扬人之善,小人评人之恶.——魏征 4、大地承受不住的东西,胸怀可以容纳.——哈萨克族谚语 5、宽容是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普列姆昌德 6、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雨果 从故事中感悟“人和” 六尺巷传奇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 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电梯里的镜子
?? 在一次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向嘉宾提问:"宾馆、酒店的电梯里常会有一面大镜子,这镜子是干什么用的呢?"?
  那些嘉宾纷纷回答:"用来检查一下自己的仪表。"
  "用来看看后面有没有跟进了不怀好意的人。"
  "用来扩大视觉空间,增加透气感。"
  在一再启发而仍不能说出正确答案时,主持人终于说出了非常简单的道理:"肢残人摇着轮椅进电梯时,不必费神转身,就可以从镜子里看见楼层显示灯。"嘉宾们都显得有点尴尬,其中一位抱怨说:"我们怎么未能想到这一点呢?" 你悟到了什么?小测: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亲戚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外城 七里之郭姓氏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池塘离开 委而去之到……去放弃 委而去之委任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地域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判断动词: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阅读下面文言文字,回答问题。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____, _____; _____,_____。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l.在上文的横线上填入课文原文。
2.这段文字的观点是___ __。
3.对“域’“固”“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疆域 固定 震慑 B.区域 固守 威吓
C.限制 巩固 震慑 D.限制 巩固 威逼
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确的翻译是( )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
5.作者认为“战必胜矣”的原因是( )
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要迁往别处。
B.依靠武力强大、地势险要。
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D.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C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