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观 沧 海
曹 操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qiáo)郡(现在安徽省毫(bó)县)人,东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清峻整洁见称。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背景简介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 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象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形成雄浑苍劲的风格。
观 沧 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jié
dàn
sǒng
zhì
sè
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若,好像。
星汉,银河。
幸,庆幸;至,极点。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统一中国的远大抱负。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想像的?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虚写)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全 体 背 诵
欣赏--他山之石
总结
这首诗,作者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整首诗,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律诗的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绝句规定为四句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诗题的“次”字是停宿、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三面临江。诗人这次途经北固山去游吴中,但见船下江水潮平岸阔,头顶南雁北归,触发了心中情思,于是写下这首传世佳作。
背景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
王湾
第一句(首联),交代诗人在船上,想像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指旅途奔波之劳。“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第二句(颔联),描写船上所见之景。“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第三句(颈联),即写景又点明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
第四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想到借雁来传递家书。古人认为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之意。
探究学习
这首诗作者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四句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①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②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在杭州做过几年地方官,兴修水利,巩固堤坝,官声极好。他在闲暇时喜欢游山玩水,西湖的“白沙堤”是他最喜欢的地方。
钱塘湖春行女声朗诵.swf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首联:写行程。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景。早莺、新燕。
颈联:写景。乱花、浅草。
尾联:“行不足”,陶醉、流连忘返之情。
春意融融
生机盎然
动
静
抒发了诗人游春的喜悦之情。
问题探究
1、诗中两联各写了那些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早春的景色?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争暖树 啄春泥
2、哪些诗句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几处”可否换为“处处”,“谁家”可否换为“家家”?
“几处”、“谁家”抓住了“初春”的季节和景物特征。把大自然从冬天沉睡中逐渐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体现出诗人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和无穷的乡愁。
第一层:写景--作者用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第二层:揭题--“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悲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小结
这首小令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孤寂愁苦之情和无穷的乡愁刻画得淋漓尽致。 “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中国古代诗歌
古体诗
近体诗
(格律诗)
词
(长短句)
曲
古风
乐府诗
诗无定句
句无定字
律诗
绝句
五言
七言
杂剧
散曲
小令
套曲
小令
中调
长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