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一中2008-200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九江一中2008-200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2-20 12:5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江一中2008-200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 一 语 文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窒息(zhì) 谄媚(xìan) 莅临(lì) 杞人忧天(qǐ)
B.刀俎(zǔ) 杯杓(shuó) 彘肩(zhì) 夜缒而出(zhuì)
C.婆娑(suō) 目眦(zī) 戮力(lù) 共其乏困(gòng)
D.厚遗(wèi) 偏袒(tǎn) 忤视(wǔ) 卒起不意(cù)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副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B.一些幸存者馔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志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C.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既使在生病的时候,老板也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治她们去做工作。
D.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3.下面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B.如果秦少游想步入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因为远的不说,十分欣赏少游诗词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就曾数度入相,广有羽翼,政治人脉极旺。
C.“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就义虽已7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毁家纾难、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万古。
D.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振聋发聩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B.放她?行!还我二十块钱,两年间的伙食、房钱。
C.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D.“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些青少年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不能自拔,使得身心受到损害,已成为心理学者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B.中日双方如果能以安倍首相访华为开端恢复高层互访,不仅将推动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而且将利于扭转近年来中日关系的下滑趋势。
C.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D.权威人士强调:最后,国内接连发生特大火灾,全国人民必须提高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人本意识与对人的尊重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儒家虽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的。
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杀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杀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
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是十分看重的。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族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这三者间,人民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的,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的。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不过,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民主思想的基础。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6.对“人本意识”的理解,不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
A.人本意识肯定人的主体性,主张“人贵物贱”,把人当作人看待。
B.人本意识主张尊重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看重人的生存发展。
C.人本意识承认个体主体的作用,看重人的个性及个体的独立及发展。
D.人本意识承认个体的独立性,追求人的主体性和独立自觉的价值。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注重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
B.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尊重人性、人权和人的发展。
C.儒家民本思想以肯定人性为手段,西方民主思想以肯定人权为目的。
D.儒家民本思想强调人格尊严,西方民主思想强调人格平等。
8.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儒家认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群体,分类而居;人性是普遍存在的,不可否认。
B.儒家的人本思想包含着通过自身努力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C.儒家“人贵物贱”、“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观点的核心是争取民心。
D.儒家认为了解民情、尊重民意、与民同乐等都是尊重人的体现。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始皇闻之,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
(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引兵而西 引:率领。 B.王翦谢曰 谢:告罪。
C.老臣罢病悖乱 罢:通“疲”。 D.翦因举兵追之 举:发动。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11.全都直接说明王翦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
①唯大王更择贤将 ②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③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
④坚壁而守之,不肯战 ⑤亲与士卒同食 ⑥翦因举兵追之
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信年轻壮勇,曾大败燕军,擒获太子丹,秦王对他评价很高,但他过于轻敌,导致他征荆兵败。
B.面对李信的失败,始皇幡然悔悟,及时向王翦道歉并重新起用王翦,满足了王翦对兵力的要求,为后来大败荆军奠定了基础。
C.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是为了妥善地安排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
D.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激发士气,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荆军。
第Ⅱ卷(共114分)
四、(26分)
13.请把上文划线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2)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3)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
14.填空默写(8分)
怅寥阔,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______________。
(4)司马迁编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_____体通史。鲁迅评《史记》为“_____________,无韵之《离骚》。”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诗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雅 舍
梁实秋
①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留空隙,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②“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棒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③“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棹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最足以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虱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住在“雅舍”!
④“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素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⑤“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显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旁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⑥“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尤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选自《雅舍小品》)
16.“雅舍”虽以“雅”为名,实乃是一栋典型的“陋室”。大致有:(1)_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4)_________、地点荒凉、行走不便、蚊子猖獗等特点。(4分)
17.作者为什么先说“‘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而后又说“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结合原文,回答下列问题。(4分)
(1)作者极力描绘“雅舍”之“陋”,缺点之多,其用意在于体现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2分)
(2)作者极力描绘“雅舍”之“陋”,缺点之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各项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4分)
A.“雅舍”虽陋,但作者住了两个多月,好感油然而生,因为“雅舍”有个性,可爱。
B.“雅舍”的可爱个性主要体现为地势较高,得月较先,便于欣赏自然美景,以及陈设简朴,便于洒扫拂拭。
C.第三段“聚蚊成雷”一句,使用引用和夸张手法表现“雅舍”蚊子叫声之大,使人震惊。
D.本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总说对“雅舍”的感情,然后分说“雅舍”之陋之可爱,最后又表达对“雅舍”的喜爱。
E.本文文言白话相杂,雅致有韵味,又通俗流畅,给人印象深刻。
六、(10分)
20.根据下面文字的信息要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字)(4分)
最近,国家财政部等四个部委联合颁布了国有企业业绩新标准。改变了过去单一采用企业利润、产值作为上下年纵向比较的评价方式。把单一指标变为综合指标,主要以企业净资产受益率作为评价核心。具体方式是以国家资产年报统计为依据,进行统一测算。按行业、地区、企业、规模、效益水平的不同划分,确定出一个标准值。然后通过全国同行业、同等规模企业的比较,判断出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008年高考作文错1字扣1分。”教育部考试中心出台的新规定引起了考生和家长的极大关注,请你根据提供的情景各写一段话。要求:语言准确、生动、得体,每条字数不超过30字。(6分)
①情景一:表示惊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情景二:表示欣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2.滋味可以指味觉,滋味也可以指人对生活的感悟。不同的人对滋味的感悟也是不一样的,比如面对紧张的高中生活,有人认为很充实,过得有滋有味,也有人觉得枯燥无味。
请以“滋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800字左右。
答 案
1.D(A项谄应为“chǎn”。B项杓“shuó”应该读作“sháo”。C项共“gòng”应该读作“gōng”;眦“zī”应该读作“zì”。D项全对。)
2.D(A.油→游、副→幅。B.馔→撰、志→智。C.治→制、既→即)
3.C(“殒身不恤”指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多形容为正义的事业而牺牲。A项,“长歌当哭”指以写文章来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此处使用“长歌当哭”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B项,“广有羽翼”指到处都有帮凶,含贬义。用于此处形容清正廉洁的王安石,感彩不当。D项,“振聋发聩”指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与句意不符。)
4.D
5.C(A项成分残缺,应在“损害”后加“的问题”;B项递进关系使用不当,应为“不仅将有利于扭转近年来中日关系的下滑趋势,而且将推动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D项“防止……不再发生”,错用否定,语意不合逻辑。)
6.C(C项错在“看重人的个性”。文中说“突出人的个性”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的看法。其他三项都可在文中找到依据。)
7.D(A项错在一个“都”字上,以偏概全;文中说“儒家虽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B项“尊重人权”只是西方思想家的观点。C项错在“肯定人权为目的”,西方思想家肯定人权是为了“导出人格平等”。)
8.B(B项文中有“靠自己的努力”“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等语句。A项错在“分类而居”;C项错在对“核心”的判断;D项的内容是作者的评述,而不是“儒家认为”的,且“了解民情”于文无据。)
9.B(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B项中的“谢”,根据语境,没有“告罪”之意,而是“推辞”之意。)
10.B(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B,两个“以”都是“因为”的意思;A,就/趁机;C,于是/才;D,但是/表修饰。)
11.D(本题考查对文意的分析筛选能力。第①句是王翦的推辞之语,第③句是陈述一个事实,第⑤句体现了王翦爱士卒。)
12.C(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整体把握的能力。“为了妥善地……”一句不当。在第二段里,王翦说:“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可见他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们置办家产是为了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让秦王不平白无故地怀疑他。)
13.见译文
14.略
15.(1)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行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只有思念的思妇形象。
(2)诗的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写得既含蓄委婉,又真挚动人,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
该诗首句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良人离家有多久呢?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发人深思: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这里,诗人用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她日日夜夜思念,容颜都憔悴了,宛如那团 圆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夜夜减清辉”,写得既含蓄婉转,又真挚动人。比喻美妙熨帖,想象新颖独特,饶富新意,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
16.(1)结构简陋 (2)风雨难避 (3)门窗不严(隔墙传声) (4)鼠子瞰灯(老鼠肆虐)
17.“雅舍”确实非作者所有,作者只是寄居于此,但作者“住了两个月”“好感油然而生”;并且作者从“雅舍”尝到了“苦辣酸甜”之味,领悟到如何对待困境的人生态度,所以作者“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18.(1)对待困境释然、达观、超脱、豁达。
(2)运用欲扬先抑的方法,为后文写雅舍之“雅”和自己对“雅舍”的喜爱蓄势,突出文章主旨的作用。
19.BC。B应是“陈设简朴,易于安排布置,最能彰显主人个性”。C表现蚊子之多。原文说“‘雅舍’的蚊子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
20.国家四部季颁发国企业绩以净资产受益率为核心的综合评价标准。
21.示例:①表示惊讶:啊,这是真的吗?那真是一字千金啊!
②表示欣喜:啊,这真是太好了!这个规定有利于母语教学的归位。
(或:这个规定守住了母语教学的底线。)
22.这个仿写模板的结构由开篇和内个部分组成,要写“滋味”这个话题应注意开篇应紧扣“滋味”而谈,其余几个部分应围绕话题写起,几个部分之间用小标题连缀,从多个方面表达主题。
滋 味
麦洋
多彩的人生有着丰富的滋味。翻开生命的日记,你会感到酸甜苦辣一并向你袭来,滋味全在其中,使你不得不感叹人生的精彩。(导语部分,扣话题而写)
感动的滋味
冬天早晨上学,“哐啷”的关门声总会盖住母亲的祝福声。直到有一天,我依旧起得很晚,吃了两口母亲为我准备的早餐,便匆匆上学去了。身后传来母亲的声音:“天冷,多加件衣服……”但她的声音却被响亮的关门声盖住了。走到楼下,一阵寒风刮过来,冻得我直打哆嗦。我正欲回家加件衣服,转身却发现母亲已站在门口……
其实,我当时并未做出任何特别的反应,可后来静下来想想,却感动得流泪了。自从那次之后,我似乎学会了感动,不再用关门声淹没母亲的祝福。
学会感动,会使你过得更有滋味。因为我会为我的每一次成功与失败而感动,为别人的每一个微笑而感动,为大树的每一片绿叶而感动……所以我活得精彩,活得有滋味。(第一部分,感动使“我”活得精彩)
友情的滋味
记得小学时,我曾经写过多篇纪念友情的作文,像《我的同桌》《我最要好的朋友》等。现在我已记不起文章中朋友的名字了,只能模糊地在毕业照中“对号入座”……
静下来想想,友情不单单是用一篇文章或是一首歌就能表达出来的,友情的滋味也不是轻易就能品味完全的。儿时的朋友一个个离去了,没了音讯。我们的友情只能深藏在心底,但友情的美妙滋味却可以陪伴我一生。
有人说“友情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涉世未深的我无法判定这句话究竟是对还是错。但我知道,友情的滋味会让人觉得生活异常的精彩。(第二部分,友情使“我”活得精彩)
电脑的滋味
一个崭新的事物对我来说总是充满诱惑力的,电脑的出现就使我的生活多了一种新奇的滋味。
要说起电脑来,就不得不提到游戏。其实,我最初玩电脑就是从玩游戏开始的。最初觉得那些充满趣味的游戏玩起来很有意思,但渐渐地我的想法改变了。当我接触到编程时,我简直痴迷了。每当辛辛苦苦设计出自己的程序时,我便觉得有种莫大的满足感,让我品味到成功的滋味。而如今的网络世界更是令人感到惊奇。可以说,电脑改变着世界,改变着我,让本来就五彩缤纷的世界又多了一些新奇的滋味。
体验生活,感受滋味,你就会活得更加精彩。
(第三部分,新生活方式使“我”活得精彩)
参考译文:
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一天,秦始皇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由将军估计调用多少人才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说:“王将军老喽,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于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攻打楚国。王翦的话没有被采用,就推托有病辞去官职,到频阳去养老。李信接着进攻鄢郢,又拿了下来,于是带领部队向西前进,楚军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息,结果大败李信部队,秦军大败而逃。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召见王翦道歉说:“我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向西逼进,将军虽然生病,难道忍心抛弃了我吗?”王翦推辞说:“老臣病弱疲乏,昏聩无能,希望大王另择良将。”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好啦,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王说:“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满口答应说:“就全听将军的谋划了。”于是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出发了,秦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王翦临出发时,请求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派回朝廷请求赏赐良田的使者有五拨。有人说:“将军请求赐予家业,也太过分了吧。”王翦说:“这么说不对。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现在大王把全国的武士调光,特地委托给我,我不用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竟反而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
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王翦抵达战场,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军屡次挑战,始终坚守不出。王翦让士兵们天天休息洗浴,供给上等饭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同食。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士兵中玩什么游戏?回来报告说:“正在比赛投石、跳远。”于是王翦说:“士兵可以派用了。”楚军屡次挑战,见秦军不肯应战,就领兵向东去了。王翦趁机发兵追击他们,派健壮力战的兵丁实施强击,大败荆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