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杏花
春雨
江南有一位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小巷里,高吟乡愁。
有一位散文家,时常举目望星天,作逍遥之游。
有一位评论家,拿起锐利的笔,声称要剪掉散文的辫子。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的浓浓乡愁,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恋。 2、品味散文的华美语言,学习文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作者介绍余光中
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江南人”。 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思念已久的大陆。 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孝子当然不会发扬光大,而浪子则一去不回头。往往是回头的浪子才能成气候,因为他能够融贯中外,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
“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诗人曾自言:“散文与诗是我的双目,任缺其一,世界就不成立。”
梁实秋曾言:“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看课题:请找出题中的三个关键词--
听--冷--雨
【怎样的雨?为什么冷?怎么样听?】【雨】 初读文本——感受冷雨之美惊蛰 料峭 淋漓 淅沥 长巷
裾边 孺慕 仓颉 滂沱 薄荷
青霭 氤氲 万籁 岑静 铿锵
潺潺 瓦槽 晌午 苔藓 羯鼓
惊悸 忐忑 寒濑 水獭 翩跹
擎天 巨椰 啾啾 舐 迢
峭楞楞 湿黏黏 雹 肘惊蛰 (zhé) 料峭(qiào) 淋漓(línlí)
淅沥 (xīlì) 长巷(xiàng) 裾边(jū)
孺慕 (rú) 仓颉(jié) 滂沱(pāngtuó)
雹 (báo) 薄荷(hè) 青霭(ǎi)
肘 (zhǒu) 氤氲(yīnyūn) 万籁(lài)
岑静(cén) 峭楞楞(léng) 迢(tiáo)
铿锵 (kēngqiāng)潺潺(chán) 瓦槽 (cáo)
晌午(shǎng) 湿黏黏(nián) 苔藓(táixiǎn)
羯鼓 (jié) 惊悸(jì) 忐忑(tǎntè)
寒濑 (lài) 水獭(tǎ) 舐(shì)
翩跹 (piānxiān) 擎天(qíng) 巨椰(yē)
啾啾(jiū)思考:
1、课题若给补全,应是在( )听( )的冷雨。
2、课文哪几节写听雨?作者从大陆之雨中听出了怎样的特点?
【5-10】凄美、清脆、温柔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自由有感情地诵读,然后交流。(可从语言、情感等方面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台湾大陆4、【5-10】不全是大陆听雨,9、10两节是写台湾日式瓦屋中听雨,作者是想告诉我们在台湾听雨的感觉与在大陆听雨的感觉一样很好、平分秋色吗?
【明确】
台湾日式瓦屋中听雨依然让作者想念不已的是大陆听雨。5、这篇文章全部是写听雨吗?还从哪些角度描写了雨?
【明确】
嗅、 看
6、作者从雨中嗅出了什么?看出了什么?
【明确】
古中国的气息(或乡土气息)
宋画的韵味【归纳总结】
听听那冷雨
听 ---回忆的音乐
台湾 嗅---古中国的音乐 大陆
看---宋画的韵味
想想那大陆【冷】 走进文本——探究冷雨之魂思考: 1、为何称“冷雨”,能否把“冷”换成“寒”或“苦”?【明确】
“寒”更冷,而本文是从绵绵春雨写到潇潇秋雨,不是冬雨。“苦”太直白。
“冷雨”--既有春寒料峭之感,也写出了远离大陆的凄迷之感。
【补充】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句:“寒塘度鹤影,冷雨葬诗魂”中的“冷”,也是客观情境与主观心情的融合。2、品读文中作者抒写对大陆的深挚情感的句子【总结】我们通过文本可以发现,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不仅是对大陆这方土地的热爱,
“汉字、宋画、诗词、古老的音乐”这些表达的是怎样的一份情感呢?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眷恋】从春雨绵绵到秋雨潇潇,在作者的细腻笔触下,在这丝丝雨线、滴滴雨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多年深埋于内心的那份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深厚绵长的中华文脉【走近作者】余光中说: “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改变了。我当年离开内地: 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这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烧我成灰, 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余光中
品读乡愁
听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乡 愁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中华文化中早有思乡传统---浓浓思乡情】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在台湾文学中,思乡也是长久不衰的主题】 《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唯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国民党元老于佑任的这首词血泪涌注,情动山河,
堪称千古绝唱,令无数中华儿女恸心动容【听】 细读文本——品味语言之妙1、叠词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 2、句式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3、修辞 ■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指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 【阅读感悟】 清代的赵翼写道:“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割也许是诗人的另一种幸运。作者用饱蘸赤诚的细腻笔触在潇潇冷雨中为我们演绎了一曲“中国情结”的“敲打乐”。 一花一世界,冷雨蕴情怀,世上的点点滴滴都是无限风景。让我们“慢慢走,欣赏啊” 。【思考、探究】
1、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诗人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不同境遇、 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请分别将它们写出来。 2、余光中为什么要引用蒋捷的这首词呢?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虞美人 听雨宋·蒋捷 ??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思考、探究】
(1)“少年听雨”:?“少年听雨”的画面,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着力渲染的正是 “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而又枯槁的身心
(2)“壮年听雨”: “壮年听雨”的画面,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 心境。(3)“而今听雨”: “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 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思考、探究】
1、2、余光中为什么要引用蒋捷的这首词呢?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答:作者处境与蒋捷相识都是“饱经风霜”,都是面对萧萧秋雨,想到自己的一生,自然发出“悲欢离合总无情”的感慨。
【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时归家洗客袍,银字声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 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散清波。
(1)从词的下阕来看,作者写的是庭院荷池上的雨,但上阕却写午梦西湖,这样构思的目的是什么?(4分)
(2)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咏荷上雨的?(4分)
(1)为了衬托庭院池荷雨景之美(2分)。借梦中西湖美景,满湖荷花满湖荷香,满湖烟水舟自乐,来衬托庭院池荷之美:它虽然不及西湖大,不及西湖荷多,但同样有西湖荷花、荷香之美,之乐。(2分)
(2)虚实结合。(2分)作者先通过虚写,写梦中雨打篷声,惊醒后才知是急雨打院中池中的荷叶的声音,突出雨之急之大;然后实写,通过比喻写雨珠的形、色——像真珠那样圆,那样白,它们随着荷叶的颤动而忽聚忽散,最后聚在叶心,就像一窝泻清波的水银,突出了荷上雨的美。(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