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闻一多先生的简历,主要作品,和创作风格;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歌的艺术美,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诗歌地语言和意象。
3.通过诗人的语言和意象领会诗人地感情,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课型:分析、讨论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还记得1999年澳门回归的时候那首动听的歌曲吗?“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它的作者就是闻一多先生,在这首诗歌中融入了闻一多先生浓浓的赤子之心,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这首先生的名作《死水》,也是这样一首镌刻着深深爱国之情的诗篇。下面让我们走进使人闻一多,了解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闻一多先生及诗歌背景介绍
闻一多(1899--1946),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诗集有《红烛》、《死水》。闻一多潜心钻研古籍,中国传统文化造诣极深。同时,闻先生的爱国之心也是众所周知的。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指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这两个方面促使了闻一多先生众多著名爱国诗篇的问世。1946年7月15日,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暗杀,被国民党卑鄙手段刺杀于昆明。
闻一多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
闻一多是我国新诗格律的最早探索者和创造者,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理论,提出要给新诗以艺术的限制和规范,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上,闻一多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在诗歌创作方面,他的诗风沉郁凝重,语言绚丽精炼,对仗工整,为开创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诗作出了有益的贡献。闻一多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 。
写作背景
1922年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种族歧视,1925年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他面对国内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现实,想象中“如花的祖国”幻灭了,他感到失望和悲痛。渴望理想的祖国,诅咒黑暗的现实,这种被现实冷却了的爱和希望,成为本诗的深层根基。
三、具体解释闻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论
绘画美——主要是指诗歌在运用的词藻要有绘画的效果;
音乐美——主要是指诗歌音节和旋律的美;押韵,节奏,平仄,
建筑美——指的是诗歌结构形式上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四、结合三美理论,思考并讨论一下几个问题
1.讨论这首诗歌的音乐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①全诗偶句押韵,一节换一韵。②每句都有四个节拍组成,包括三个两个字和一个三个字,而字节的位置是变化的,使全诗节奏鲜明,音调铿锵。③每句都以双音词收尾。
2.以第二、三诗节为例,讨论绘画美在《死水》中是如何体现的,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①他笔下的死水有什么特点呢?
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②死水里有什么?
破铜烂铁, 剩菜残羹,油腻霉菌,白沫花蚊青蛙
③作者对这一潭死水的评价是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④“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但远远看上去效果怎么样?
铜 ——绿成翡翠,
铁 ——绣出桃花。
油腻——织出罗绮,
霉菌——蒸出云霞。
死水——酵成绿酒,
白沫——如同珍珠
⑤看到这么“美”的一潭死水,你有什么感觉?想到了什么?
感到恶心,令人发呕,想到了绿头苍蝇,散发着难闻臭气的鲜花。“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表面繁华美好,实际腐朽肮脏不堪。
《死水》用词丰富、华美,诗人选用了最富有色彩的词汇,构成了美丑迥异,对比鲜明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在这一节中,请大家注意这四个词“翡翠”、“桃花”、“罗绮”、“云霞”,如果抛开作品,单单来看这四个事物,它们断然不会是丑恶的象征,而是华美的,亮丽的。而诗人美好的事物来描摹一潭肮脏的死水——反讽,表面上看是写死水的美,实则是写死水的丑。
这里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的“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造成一种反讽的氛围。为了批判揭露死水的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的词语描写一沟死水,以丽辞表现丑恶。美与丑交织,形成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恶写的越美,越容易引起人的反感,诗人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情感隐藏在华丽的意象和艳丽的辞藻之后,从而加强了否定现实的力度和深度。
3.“死水”作为诗歌意象,它象征着什么?
明确:
本诗写于1926年4月。作者22年赴美留学,26年怀着对祖国的强烈思念回国,但看到的是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度失望,在《发现》一诗中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打击了的爱和期望,成为本诗流露的思想感情的深层根基。
附: 《发 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作者以新颖恰切的比喻破题,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比做一沟绝望的死水”,他滞塞、污秽,毫无生气,肮脏不堪。作者还故意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珍珠”等美好的形象,来反衬铜绿、铁锈、油腻、白沫等丑恶的事物,目的是为了揭露旧中国表面的繁荣下腐朽肮脏的本质。那些红灯绿酒、珍珠罗绮所构成的斑驳陆离的世界,掩饰不住腐朽统治者的腥臭烂污。拆穿了看,偌大的一个国家只不过是“花蚊”逞凶的世界,霉菌繁殖的场所,几只“青蛙”的鼓噪鸣叫也并不能为它增添半点生气。
死水象征着当时诗人回国后看到的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中国的黑暗现实。
4.从整首诗歌看,建筑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明确:
建筑美,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诗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起来非常整齐。方正划一,显出了“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五、思想内容分析
教师:前面我们从诗歌的三美理论出发,讲评了这首诗歌,下面我们把握一下整首诗的内容。作者写出了死水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死水的特点:绝望、毫无生气、丑恶
作者的情感:憎恶,痛恨、推翻旧世界。憧憬、创造新世界
六、艺术手法总结
1.寄寓和象征
2.反讽手法的运用
3.以动衬静:(第四小节,以青蛙的叫声衬托死水的死气沉沉,有句古诗为“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表现的也是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
课后反思:
课前准备到位,问题设计恰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