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素质检测(B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素质检测(B卷)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2-24 19: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素质检测(B卷)
班级 姓名
一、基础知识积累及其运用
1.抄写背诵: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2.选出填在下面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   )
 党的十七大报告宣示了我们党推动加强两岸交流交往的基本政策,指明了两岸同胞加强 的正确方向。
A.沟通、交往、理解、合作 B.理解、合作、交往、沟通
C.交往、沟通、理解、合作 D.合作、理解、交往、沟通
3.下列句子没有歧义的一句是( )
A.这个人,校长都不认识。 B.出远门要穿好鞋。
C.隔了十年,他再次回家乡。 D.开刀的是他父亲。
4.开明大戏院有一场文娱演出,你的一位同学给你买了一张票,约你一同去看,不巧你因故不能前往,回答得体的一句是( )
A.对不起,你怎么买今晚的票?我正好有事,你另送别人吧?
B.对不起,我正好有事,如果你诚心请我看,就去改换明晚的吧!
C.谢谢你,这场戏,我已经看过了,你自己去看吧!
D.谢谢你,听说这一场演出很吸引人,但因为我正好有事不能同你分享,实在遗憾。
5.汉语是世界上词汇量最丰富的语言,往往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语表示,试写出不少于三个表示“笑”的(不能有笑字出现)词语
6.下列诗句都用了比喻,你能填出各自的喻体吗?试写下来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_________开。 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_________落九天。
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_________向东流。 ④天似_________,笼盖四野。
7.写出两条有关黄河的谚语(俗语)
8.填空:
①《黄河颂》选自组诗《_____ ___》的_______,词作者是_______,曲作者是______。
②《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写于________运动之后,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他曾经参加编辑著名杂志________ 。
③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思念故乡,怀念故土的脍炙人口的诗句,请写出其中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________ _,_______ __。作者:_________出处:《_____ ____》
二、现代文阅读
(一)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1)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2),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3)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 ,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惘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9.作者在第4、5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填写。
( )→ 捉 知 了 →( )→( )→( )
10.作者在倾诉思乡、恋乡之情时,将其化为一种富有哲理性的人生思考,即“在微苦中有甜美在”,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11.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回答。)
12.从第5段中划出与第6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
(二)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节选)
如何对待历史事实是个严肃的问题。任何庄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都不会用墨写的谎言掩盖血写的事实。谁不知道,当年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了大半个中国,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丧心病狂地屠杀了无辜,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万人坑、无人区,使两千万中国人惨遭伤亡?南京大屠杀曾经以侵略者的惨无人道而震惊中外,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也曾对此作出庄严的宣判。据当时目击者的证词,西方记者的报道,外国教会人士的回忆,包括日本士官自供和他们当作欣赏而留下的张张惨不忍睹的照片,都证实了那场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开始了长达六周的烧杀淫掠。其屠刀所向,山河血染,日月失色。据不完全统计,在那场大屠杀中,集体射杀并毁尸灭迹的达19万人,零散屠杀并经慈善团体掩埋的达15万人,合计30万人之众。
遇难者30万!这不是中国捏造的数字,这是经过详细的调查得出的事实,包括日本许多正直的历史学家在内,都证实日军在南京进行过血腥屠杀,侵略者的罪行铁证如山,是举世公认的历史事实。遇难者30万!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数字,它是用累累白骨组成,是对侵略者无声的控诉,是人类的良知向世人敲起的警钟。人们记得,当年参与指挥大屠杀的主凶刽子手谷寿夫,在他被处死刑前尚希望以他的死,消弭些许中国人民对日寇的仇恨。许多当年犯下屠杀中国人民罪行的原侵华军人尚悔罪自责,站到赎罪的行列,而身为国会议员的石原先生却连发生过大屠杀都不肯承认,其良知何在?
13.划横线的反问句有怎样的作用?
14.文中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相同吗?具体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说说下列句中加点部分的表达作用。
①任何庄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都不会用墨写的谎言掩盖 血写的事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据不完全统计,在那场大屠杀中,集体射杀并毁尸灭迹 的在达19万人,零散屠杀并经慈善团体掩埋的达15万人,合计30万人之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说说划波浪线句子中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天安门前看升旗
在琐细的日子里,人不知不觉就变得淡漠,似乎只顾着一家三口的事情,其他的人和事都不在上心了。身处闹市,却如置身荒原,人冷静成一只涉水的白鹭,当年的那些激情和冲动怎就全然不见了呢
这回去北京,蓦然就想到当年第一次进京的情景,离天安门老远就在张望,一颗激荡的心几乎就要从心坎里跳出来:那真是如梦似幻的年龄呀!
把这感觉说与同行的人,竟都是极相似的心境,北京来得多了,故宫、西山去过,八达岭上过,早已没有当年的兴致,忽然想到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可不可以去看看呢?
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独自徜徉,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红旗冉冉上升,该是怎样的心情!把这念头在旅馆里一说,居然立即有众多的呼应者,这倒是我未曾料到的。
我们去看升旗的那天是个普通的秋日,才4点钟的时候我们就走上了街头,晨风凉飕飕地拂人面颊,几个衣着俏丽的女孩已哇哇地叫冷了。原以为广场上人不会太多,未料等我们赶到时,早来的,竟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只是这真人实景,又远胜了电视的朦胧。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有个新潮的女孩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头。
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让每一位看升旗的观众都赞叹不已,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红旗愈益升高了。
庄严的国歌在广场上空回荡,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热,像又回到青春的年华。
刚才还喧闹不止的人群宁静了,面对升旗,有谁不为之感动 人群里,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怕是又想起创业的艰辛
国歌令我又激动起来,久已沉寂的心里起了波涛,仰望直上蓝天的红旗,让人觉得自豪,更让人感到一种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相对伟大的国家固然渺小,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能依然这么淡漠么
国旗班的战士远去了,消失在金水桥那边的红墙里,人群却久久不散,像是还沉浸在国歌的旋律里。升旗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
17.第一段中加点的“似乎”一词去掉行不行 为什么 (3分)
18.请在第四段描述作者想象的语句下面画横线,其中与下文第五段天安门前看升旗时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的一句话是哪一句话?(4分)
19.简析第四、五两段中加点的“居然”“竟”两个词在内容表达上的作用。(4分)
20.观看升旗后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21.文章结尾写“升旗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你读过本文后又得到了哪些启示?试把你的想法说出来。(5分)
三、古诗文阅读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洞)入,雉(野鸡)从梁上飞。中庭生旅(野生)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22.解释诗中加点词
始( )累累( )持( )贻( )
23. 古诗以 为主,用 描写和 描写刻画人物;揭示了 ,抒发了 。
24. 诗中极言从军之久的句子是 。
25.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四、作文
26. 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耕耘、播种和收获的土地,是一个民族永远都不会被征服的精神和永远不会被摧毁的力量的源泉……当我们祖国的象征物——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你想到了些什么?请以“当国旗升起的时候”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第二单元检测(B卷)
1.2.C3.C4.D 5. 回眸、嫣然、莞尔 捧腹、哄堂、轰然、呵呵、哑然、哗然、乐滋滋、乐哈哈揶揄 6. 梨花 银河 春水 穹庐 7.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九曲黄河十八湾 跳进黄河也洗不干净 8.(1)黄河大合唱 第二乐章 光未然 冼星海 (2)五四 李大钊 守常 《新青年》(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9. 数星星 看月亮 梦月亮 摸鸭蛋 10.思乡之情是苦的,但是故乡生活的甜美却让人产生无限回味,感受到无穷的幸福。 11.对比 突出思乡之情 12.晴空一轮明月,清光上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13.表达了对身为国会议员的石原先生颠倒黑白、妄图改写历史的巨大愤慨和强烈谴责。14.相同,指遇难者。15.①“庄重”在这里指的是尊重客观事实,忠于历史的真实。暗示了石原先生不是一位庄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②“据不完全统计”表明这些数字不是随便估计的,是经过了统计的,而且事实上真正的数字可能比这个数字更惊人,因为这还仅仅是不完全统计。16.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增强语势,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愤慨,强烈的爱增,对和平的呼唤,让人类的良知来审判。 17.不行。因为有了“似乎”一词,我后面的思想变化才合理。18.在“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独自徜徉,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红旗冉冉上升”上画横线。与实际情况并不相同的一句话是“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独自徜徉”。19.这两个词一方面写出了人们观看升旗的热情高、来得早,另一方面写出了“我”对呼应者多,人来得早感到出乎意料和吃惊。20.原先是“淡漠”,“其他的人和事都不在上心了”,观看升旗后,先是“心里起了波涛”,继而“感到一种责任”。21.升旗的仪式时间虽短,但观众却想了很多,如“我”想到了作为一名普通公民,要有责任感;“老者”想到了创业的艰辛;人们面对国旗,为之感动。二问答略。
22.才 多而堆积 拿 送 23.叙述 心理 动作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悲伤、孤独之情 24.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25. 荒凉、破败,杂草丛生,荒冢累累 26.
PAGE
5
吴 云 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