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安徽省马鞍山市)

文档属性

名称 林黛玉进贾府(安徽省马鞍山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2-26 23:1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9张PPT。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 先秦 神话传说
魏晋南北朝 志怪志人小说
唐 传奇小说
宋元明 话本小说、拟话本小说、
演义小说
明清 文人创作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明镜照物,妍媸毕露”,欣赏人物形象既要看到“妍”,又要看到“媸”,要全面而准确的把握。阅读古典小说鉴赏人物的方法1 沿着人物的生活轨迹走
2 注意作家的创作意图
3 掌握描写方法: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4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曹雪芹及其生平6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溪,芹圃)曹雪芹曹玺曹寅曹钊??老?敖???臁?7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锦衣纨袴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举家食粥酒常賖”“瓦灶绳床”。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有了深刻的切身感受,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诗、画、医学……曹雪芹8《红楼梦》简介9高鹗(字兰墅,号红楼外史)续40回书。程伟元曾用数年广泛收集《石头记》八十回抄本及后四十回续稿残抄本,与高鹗共同修补,成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全书于乾隆五十(1791)年以活字本印行,是为“程甲本”。翌年又大量修改印行,是为“程乙本”。——程高本1.版本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10结局:悲剧结局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破败死亡相继”——鲁迅
场面:黛玉之死,宝玉、宝钗结婚……“开读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违背原意说、完璧说、关于残缺美)11脂砚斋加有评语的《红楼梦》传抄本,简称甲戌本(“脂评本”)或“脂本”。
(今所谓“脂评”,非脂砚斋一人所写 )1.版本12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132. 主题(虚实)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民族斗争说、自传说、爱情说、家族挽歌说……14“ 经 学 家 看 到 易 , 道 学 家 看 到 淫 , 才 子 看到 缠 绵 , 革 命 家 看 到 排 满 , 流 言 家 看 到 宫 闱 秘事…… ”
(鲁 迅 《 集 外 集 拾 遗 : 绛 洞 花 主 小 引》 )
一个大富大贵家族由盛到衰的整个过程,写出家庭内部的种种斗争,种种荒淫腐败情况,反映经济危机,反映没落的家庭,也反映了腐败没落的社会。15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3.宝黛爱情16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女娲补天 木石前盟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贾府人物 上下关系
第三回 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黛玉进府 典型环境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贾史王薛 社会背景
第五回 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太虚梦游 隐喻结局《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作用17   “女祸补天”,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通灵宝玉。隐喻叛逆性格。
  “木石前盟”“无材补天”的顽石——绛珠仙草。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并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顽石下世之时,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还泪”之说( “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18宁国公贾演-贾代化贾 敷 贾 敬 贾珍—— 贾蓉 贾惜春(秦可卿)荣国公贾源-贾代善(贾母) 贾 赦 (邢夫人) 贾 琏 (王熙凤) 巧 姐 贾迎春 贾 政 (王夫人) 贾 珠 (李纨) 贾 兰 贾元春 贾宝玉
贾探春 贾 敏 (林如海) 林黛玉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尤氏)19典型环境
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第一次直接描写贾府。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第三回 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20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贾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史王薛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第四回21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画册 判词 歌词交代《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 薛宝钗
贾元春 迎春
贾探春 惜春
史湘云 李纨
王熙凤 巧姐
秦可卿 妙玉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第五回22[ 两 株 枯木 , 木 上
悬 着一 围 玉 带 ;
地 下 又 有 一堆 雪 , 雪 中 一股 金 簪 ] ?
可 叹停 机 德 ,
堪怜 咏 絮 才 。
玉 带林 中 挂 ,
金 簪雪 里 埋 。
金陵十二钗正册(画册 判词)——林黛玉、宝钗23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24[ 终 身 误 ]
都 道是 金 玉 良 缘,俺 只 念 木 石前 盟 。 空 对着山 中高 士 晶 莹 雪,终 不 忘 世外 仙 姝 寂 寞林 。 叹 人间 美中 不 足 今 方信 。 纵 然 是齐 眉 举 案,到 底 意 难 平。
红楼梦十二曲 【注释】:
这支曲子是以贾宝玉的口气写的,它明确地抒发了对钗、黛的不同思想感情。贾宝玉和林黛玉虽不得结合为夫妻,却终生互相怀念,说明他们有共同的思想基础,这就是反对封建礼教,鄙弃功名利禄;贾宝玉和薛宝钗同床异梦,冷漠无情,说明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的志趣。贾宝玉敢于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给他们安排的"金玉良缘",而永远忠于"木石前盟",说明他具有强烈的反对封建礼教的民主自由思想。他不满意命运的摆布,尽管贾母给他安排了锦衣玉食,尽管薛宝钗对他"齐眉举案",百般顺从,但他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懑","到底意难平"!他认为,"金玉良缘",不仅是"美中不足",而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他悲痛地感叹人生,控诉社会,恨不能把积郁在内心的深沉感情统统发泄出来! 27写荣国府第,总借黛玉一双俊眼传来。非黛玉之眼,也不得如此细密周详。
——语出脂评 第三回 林黛玉进贾府28一(开端) 林黛玉到荣国府。
二(发展) 通过林黛玉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环境和人物。
三(结尾) 安排林黛玉住处。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中心,以林黛玉行踪为线索展开——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情节29进進行踪:尊卑有序3031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敬贺荣国公32典型环境——贾府(黛玉之眼 )
1、宏观的外观
2、讲究的布局
3、华贵的陈设
礼仪繁复、上尊下卑、等级森严的贵族王侯家族 “与别家不同” :33揭示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和社会地位。
安排好典型环境作为典型的人物展示性
格的场所作用:写法:“总借黛玉一双俊眼传来。”
(真切、细致、有条理)典型环境34林黛玉
贾母、大舅母邢夫人、二舅母王夫人、表嫂李纨、三姐妹迎春、探春、惜春
王熙凤
大舅父贾赦 二舅父贾政(未见)
贾宝玉课文描写了哪些人物?人物35 人 物 详 写 略 写 实 写 虚 写 单独写 集体写 贾宝玉、王熙凤 王夫人、邢夫人 贾宝玉、王熙凤、贾母 贾宝玉、王熙凤 迎春、探春、惜春 贾赦、 贾政描写人物:详略得当、虚实并用用多种方法描写人物人物形象分析—林黛玉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林黛玉?
外 貌
行 为
语 言
心 理林黛玉外貌描写众人眼里的黛玉
王熙凤眼里的黛玉
宝玉眼里的黛玉只作初步的勾画,众人关心的是黛玉的身体,注意点是体质的病弱和不足描写近了一层,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度的不凡两次铺垫后,第三处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描写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了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表现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风流俊逸病美人图,也只有宝玉能看出,别人无法发现林黛玉外貌描写众人眼里的黛玉
只作初步的勾画,众人关心的是黛玉的身体,注意点是体质的病弱和不足
王熙凤眼里的黛玉
描写近了一层,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度的不凡
宝玉眼里的黛玉
两次铺垫后,第三处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描写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了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表现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风流俊逸病美人图,也只有宝玉能看出,别人无法发现
明确: 三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的展现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 写意和工笔两种方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黛玉进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表现在那些地方?行动描写: 和贾母见面
和三姐妹见面
和王熙凤见面
听贾赦贾政的带话
对位子的思忖
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语言描写
婉言谢绝大舅母的留饭
两次关于读书的回答
知书达礼
有教养言谈举止
非同一般,
心思细腻黛玉形象:美貌多情
体弱多病
多愁善感
知书达礼
有强烈的自尊心
又有很大的自卑感小结
黛玉语言动作的描写处处
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王熙凤形象:分几个层次写的?1出场
2外貌
3见黛玉的系列表现
4回王夫人话出场: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说明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通过贾母的介绍也证明这一点。
性格泼辣,深得贾母宠爱。肖像:服饰
容貌集珍宝珠玉于一身三角眼 吊梢眉 粉面 丹唇
贪婪与俗气:内心世界的空虚。美丽的外表,刁钻狡黠的本性。见黛玉表现:
回王夫人话入木三分的描绘了她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本领,也是得宠的原因。进一步强调善于逢迎的本领,成为贾府中的实际掌权人。形象总结:精明能干,善于玩弄权术,外表美丽,为人刁钻狡黠,阿谀奉承,见风使舵。47“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细,竟是个男人不及万一的”“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她不过。”
        ——第二回 冷子兴 “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仆人兴儿48第十二回:“毒设相思局”
——狠毒
第十三回:“协理宁国府”

——才干
第十五回:“弄权铁槛寺”
——贪婪舞弊
第六十八回:酸凤姐大闹
宁国府 ——借刀杀人49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一片冰山,上面一只雌凤]金陵十二钗正册——王熙凤红楼梦十二曲[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51贾宝玉1.贾宝玉的出场与王熙凤的出场有何不同?
2.贾宝玉出场前和出场后的描写,主要刻画了他什么性格?521.“千呼万唤始出来”
2.欲扬先抑出场“与阿凤之来相映而不相犯”
         ——脂评531.出场前的侧面勾勒王夫人介绍回忆母言2.出场后的肖像描写
3.《西江月》二词的总结
4.摔玉封建叛逆精神
蔑视世俗功名利禄英俊多情任性、追求男女平等54众人与林黛玉眼中的贾宝玉各是什么样的人?众人眼中:孽根祸胎、
混世魔王林黛玉眼中:眉清目秀,
英俊多情的潇洒公子哥55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裤与高粱:莫效此儿形状。《西江月》二词56①借“后人”应是作者的托辞
②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贾宝玉不愿受封建正统思想束缚,怕读圣贤文章,不去追求功名利禄,“不通世务”,尽管受到“世人诽谤”,却我行我素。
③用似贬实褒、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西江月》二词析蔑视功名利禄、争取个性解放、具有封建叛逆精神57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除以上三位人物,还有许多其他人物,填写下表,分析好处王熙凤 林黛玉 贾宝玉贾母王夫人 贾氏三姐妹等宝玉黛玉出场人物 贾政贾赦王,宝黛邢夫人等,三姐妹591 巧妙安排人物出场
2 正侧面结合、虚实结合
3 外貌、语言、动作 、心理刻画人物的技巧:“三寸柔毫,鬼斧神工!”
——胡梅君《传神文笔足千秋》课文总结1、围绕中心事件描写。
2、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间用。
3、运用多种描写任务的方法,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61宝黛初会视频631.木石前盟
2.感情上的默契——心有灵犀
“惊”——不轻易说出
“笑”——娇纵惯了,直言不讳宝黛初会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三回)64“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张爱玲《爱》65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说明] 林黛玉为怜桃花落瓣,曾将它收拾起来葬于花冢。如今她又来至花冢前,以落花自况,十分伤感地哭吟了此诗,恰为宝玉所闻。[鉴赏]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
主题思想的深刻性。(爱情说、家族挽歌说、自传说)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艺术结构的严密性。(极为严密的网式结构、前五回的艺术提示、宝黛爱情悲剧之线与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互相连接互为因果交叉递进)
人物刻画的逼真性。(生活细节、追踪蹑迹)69 曹雪芹将整个的心,全部的热情放在这部书里,我只享受这书便了,别人如何理解它,与我何干? 读《红楼梦》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