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孟子>二章山北民中 韦所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走进名人—孟子 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提倡君王要“与民同乐”, 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 。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现存七篇,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孟子》简介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教学目标一、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子。
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把握说理方法,初步认识“人和”“得道多助” 的时代意义。教学重难点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一、听读课文1、听准字音2、分清停顿要求: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1)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1、七里之郭 ( )
2、米粟非不多也 ( )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4、亲戚畔之 ( )
5、夫环而攻之 ( )
6、失道者寡助 ( )
7、亲戚畔之 ( )
guōsùyùpànfúɡuǎqī(2)朗读节奏1、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固 国 不 以 山 溪之 险,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2、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寡 助 之至,亲 戚 畔 之;多 助 之 至,天 下 顺 之。
3、环 而 攻 之 而 不 胜 。
4、城 非 不 高 也 。
5、故 君 子 有 不 战 ,战 必 胜 矣
////////////////四、译读课文,疏通文意
(1)对照课下注释,试疏通大意
(2)同桌讨论,质疑、解疑
(3)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探究知识积累重点实词
道: 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粮食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城 : 内城
郭: 外城君子:施行仁政的人虚词:
环而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 2、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委而去之
1、山里之城
2、环而攻之
3、委而去之
3、
4、多助之至
5、亲戚畔之
之以亲戚:古:族内的人和族外的人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去 古:逃跑 今:到 ……去 池 古:护城河 今:池塘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环:名词作状语 围
域: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巩固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
震慑 征服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星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而不胜天时不如地利守而败退地利不如人和“仁政”五、思读课文,理清结构举例道理域民····固国······威天下······战争要“人和”治国要“人和”(进攻)(防守)得结论提论点析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顺叛“人和”实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小结:拓展研究 (1)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一古训? 2、日本首相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人民的感情,因此,遭到了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人民强烈抗议。1、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以陈水扁为首的“台独”分裂势力想“分裂中国,搞一中一台”的行径,遭到中国人民和全球华人的谴责。 3、少数“台独”分裂分子恶意污蔑、攻击《反分裂国家法》。把两岸关系推向危险边缘的举动,引起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强烈愤慨. 4、中美“人权”之争。十多年来,美国在搞反华提案问题上可以说是越来越孤立,越来越不得人心,而中国坚持对话、反对对抗的原则立场和实践则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了日益广泛的支持。 (2)文中讲述了“人和”的重要性,你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获得了哪些启发呢?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
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
“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
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战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
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启示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
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应受到我们的重视。七、布置作业默写全文再见
“贵港市首届多媒体课件大赛”参赛回执表
填表日期: 2007年12月25日
课件名称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学 科
语文
联 系 人
韦所
办公电话
0775-4970401
单位名称
贵港市覃塘区山北乡民族初级中学
作者信息
姓名
单位名称
办公电话
韦所
覃塘区山北民中
4970401
参赛组别
小学组 初中组 高中组
课件类别
单机版 网络版
教师适用 学生适用
适用教材
人教版 北师版 苏教版
其它版本
适用阶段
九年级上学期
课件内容
及
特点简介
课件安装
运行说明
使用说明
是否同意将课件收录进贵港教育地方教学资源网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