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钟庄中学 刘德霞
我爱这土地 (艾青 )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走进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世界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他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他忧国忧民,留传至今有1450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和称为“李杜”。
杜甫(712---770)
诗词欣赏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时代背景
2、揣摩诗歌的语言
3、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进行朗读训练
学习目标
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能流利地朗读全文。
读通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飘 转
zhuǎn
广 厦
shà
xiàn
sāng
丧 乱
见 此屋
háo
juàn
cháng
bì
wù
chóng
qīn
ào
扫除障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听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根据注释联系语境理解诗句
读懂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下者飘转 沉 塘坳。
(秋深)
(在这里是虚数,表示多)
(江边的地方)
(高高的树梢)
(茅草飞得低的)
(落)
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仗自叹息。
(竟然忍心这样)
(公开,与”对面”呼应)
(呼喊也没有结果)
写南村群童盗茅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
(像墨一样黑。名词作动词用)
(衾qīn:被子)
(睡觉不老实)
(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
(彻:到天明.作动词)
写诗人破屋漏雨的痛苦忧思.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怎能得到.安:疑问代词:怎么)
(所有贫苦人)
(安稳得像山一样)
(见xiàn:同”现”)
写诗人推已及人,期盼广厦,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抓情节 入情境
试抓关键词
拟写各段小标题
精读课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秋风破屋
群童抢茅
破屋漏雨
心情苦痛
无可奈何
忧思不绝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期盼广厦
心怀天下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抢茅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忧思不绝
现实
风
雨
白天
黑夜
屋外
屋内
事
人
自己
理想
天下寒士
关心民生忧国忧民
推己及人
水到渠成
理清思路
广厦千万间
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应以怎样的情感来朗读全文。
诵读
(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 )
沉郁顿挫
品读
“卷”字好,因为很形象化,有力度,跟后面的动词“飞”—“洒”—“挂 ”—“飘转”—“沉”相对应。
一个“老”字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
“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品读
拓展延伸
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总结
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总结
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 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 我爱你青松气质, 我爱你红梅品格. 我爱你家乡的甜蔗, 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 我爱你,中国, 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 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 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 我爱你森林无边, 我爱你群山巍峨. 我爱你淙淙的小河, 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 我爱你,中国, 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 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示例
镜头一:深秋季节,北风呼呼地刮,咆哮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这时,有一位颓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他右手拄着老树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紧攥着几根茅草。他驼着背,头发散乱,脸上布满皱纹,皱纹很深,里面还夹着一些泥土,他的眼睛暗淡无光。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简案
时间:11月28日 地点:九(3)班
导学人:刘德霞
教学目标:
1、进行朗读训练
2、揣摩诗歌的语言
3、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 介绍作者,交代背景
3、 读通诗歌,扫除文字障碍(自主)
4、 读懂诗歌,描绘画面,理清思路(合作)
5、 精读诗歌,品味作者思想感情(探究)
6、 拓展延伸, 诵读竞赛
7、 课时小结
8、 布置作业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练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4分)
(1)风怒号( ) (2)高者挂罥( ) (3)沉塘坳( )
(4)倚杖 ( ) (5)俄顷 ( ) (6)布衾 ( )
(7)大庇 ( ) (8)突兀 ( )
2、解释加点的词。(3分)
(1)八月秋高风怒号( ) (2)卷我屋上三重茅( )
(3)忍能对面为盗贼( ) (4)归来倚杖自叹息( )
(5)俄顷风定云墨色( ) (6)秋天漠漠向昏黑( )
3、默写填空。(4分)
(1)茅飞渡江洒江郊, , 。
(2) ,娇儿恶卧踏里裂。
(3)床头屋漏无干处, 。 ,
长夜沾湿何由彻!
(4)安得广厦千万间, , !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4、选出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 )(3分)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5分)
(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5分)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3)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5分)
6、重点问题探究。(15分)
(1)对于南村群童的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5分)
(2)“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请你简要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5分)
(3)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的?(5分)
7、把你积累的有关杜甫的情况写在下面。(6分)
8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示例
镜头一:深秋季节,北风呼呼地刮,咆哮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这时,有一位颓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他右手拄着老树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紧攥着几根茅草。他驼着背,头发散乱,脸上布满皱纹,皱纹很深,里面还夹着一些泥土,他的眼睛暗淡无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主备人 刘德霞
一、 教学目标设计:
①进行朗读训练。
②揣摩诗歌语言。
③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经过考虑,我决定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精心设计导语
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艾青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大家一定被诗人的爱国之情深深打动了。
其实,早在唐朝,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抒发的爱国之情直到今天还是感人至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感情世界。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我们学过他的诗歌《春望》。我起个头,大家一起背诵。
(二)时代背景的交代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三)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
1、读通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此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具体做法如下:
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学生齐读完后,教师纠正“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教师适当进行朗读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来。
然后又让学生齐读。
连续齐读二遍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最后,进行范读。(注:要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读毕,如果效果好,学生会报以热烈的掌声,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从而更好的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2、读懂 赏析诗歌的语言 解释有关字词,概括每小节的内容
3.精读
抓情节 入情境
试抓关键词
拟写各段小标题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抢茅 无可奈何
破屋漏雨 忧思不绝
期盼广厦 心怀天下
4. 品读
(1)“卷”字好,因为很形象化,有力度,跟后面的动词“飞”—“洒”—“挂 ”—“飘转”—“沉”相对应。
(2)一个“老”字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
(3)“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 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4)“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些字看来很平常,揣摩起来则含义丰富,由此可见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
(5)齐读第四段,结合全诗内容,在“诗人”一词前加一个词语或短语,以构成偏正短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一词最好。因为诗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能体现出诗人的这种品质。杜甫自己受冻还为别人考虑,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像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然后再补充介绍《自京邑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等句子,及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和《又呈吴郎》诗,进一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思想。(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
(四) 拓展 补充杜甫的其他诗歌
或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例句(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说明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这些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让我们记住这些令人钦敬、令人敬仰的名字以及他们留下来的千古绝唱 。
(五)总结: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六) 练习设计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示例
镜头一:深秋季节,北风呼呼地刮,咆哮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这时,有一位颓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他右手拄着老树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紧攥着几根茅草。他驼着背,头发散乱,脸上布满皱纹,皱纹很深,里面还夹着一些泥土,他的眼睛暗淡无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