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09中考课内文言文备考讲义
七年级上册
1、童趣
一、文学常识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
5、兴正浓。兴:兴趣
6、方出神。方:正
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
8、必细察其纹理。细:仔细。察,观察
9、昂首观之 昂:抬。首:头。之:它,代蚊子
10、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愉快的样子
二、译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翻译: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翻译: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翻译: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答案: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答案: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
答案: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殆:危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齐:相同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宽广,刚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句子翻译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 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翻译: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消翻译: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5)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时习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9)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0)《论语》的\"论\"读lún,它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的书。文中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11)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2)找一找这篇文章中包含哪些成语?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成语。
答案示例:
1、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2、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3、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13)美国总统曾在2005年来中国上海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当时上海大学生送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论语》给了美国总统,你能说出其中的寓意吗?
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4)仿写
有勤,才有了孔子“韦编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誉;
, 。
答案示例:有勤才有曹雪芹“批阅三载”增删五次的壮举,也才有了文学史上不朽的名著《红楼梦》
(15)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于丹女士曾在2006年“十一”黄金周在CCTV-10频道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请结合本文中的相关句子也谈谈你的心得。
答案:略
七年级上册:3、山市
一、解释加点词语义。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山中蜃景。
2、数年恒不一见。.数,几。恒,经常。
3、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念,想起。近中,附近。前。
4、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记。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坊,像坊一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
5、层层指数。数,数数
6、而楼上人往来屑屑。屑屑,忙碌的样子。或凭或立,不一状。或,有的人。凭,依靠。不一状,各不相同。
7、或凭或立,不一状。或,有的人。凭,依靠。不一状,各不相同。
8、倏忽,如拳如豆。倏忽,突然。
二、翻译句子。
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 公子孙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
2、或凭或立,不一状 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形状不一。t
3、然数年恒不一见 但是这几年总不出现一次。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
答案: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I$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
答案: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S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市”?
答案: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答案: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
答案: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答案: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
七年级上册:4、《世说新语》两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俄而:片刻。 骤:急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2、撒盐空中差可拟。拟:比,比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去:离开。 乃:才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期:约定 。 委:舍弃
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拉 。 顾:回头看
7、尊君在不?“不”通“否”
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集:集会
三、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
1、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答案: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TLL]dH
3、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答案:“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4、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案: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七年级上册:5
智子疑邻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天雨墙坏。雨:下雨 坏:毁坏。
2、智子疑邻。智:以……为聪明。
3、不筑 。筑:修补。
4、其邻人之父亦云。亦云:也这样说。
5、暮而果大亡其财。暮:晚上 果:果然 亡:丢失。
6、其家甚,智其子。其家:那富人家
二、《智子疑邻》的寓意是?
答案: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塞翁失马
一、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
1、马无故亡而入胡。亡:逃跑
2、人皆吊之。吊:慰问
3、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为什么就,怎么就。为:是。
4、居数月。居:过,经过
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带领
6、死者十九。十九:十分之九。
7、胡人大入塞。大:大规模。
二、阅读《塞翁失马》回答问题。
1、中心思想 这则寓言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分计较得失。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世隶耕。隶:属于。
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3、父异焉。异:对……感到诧异。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 就:完成。
5、邑人奇之。奇:对……感到奇怪。
6、稍稍宾客其父。客:把……当作宾客
7、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其然,代词,这样。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扳(pān):通“攀”,牵、引。环,四处,到处。谒:拜访。
9、不使学。使:让
10、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比得上。前时之闻:以前听说得(名声)。
11、泯然众人矣。泯然:消失,这里是毫无特色得意思。
12、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材人,有才能得人。
13、则其受于者不至也。不至:没有到达。
14、伤仲永。伤:哀伤、伤感。
15、或以钱币乞之。或:有人
16、从先人还家。从:跟从,跟随。
1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18、固众人。固:本来。
二、翻译下列句子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翻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J0L<
3、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翻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翻译: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翻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翻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三、回答下列问题。
1、《伤仲永》中的哪些句子介绍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并简要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案: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案:“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答案: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案: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七年级下册:3、孙权劝学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卿今当涂掌事。当:掌管。当涂:当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研究。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但:只。 当:应当。 见:了解'
4、孰若孤。孰:谁。
5、蒙乃始就学。乃:于是
6、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
二、翻译下列各句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翻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翻译: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翻译: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翻译: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
5、蒙辞以军中多务。
翻译:吕蒙总是以军中事多来推辞。
三、回答下列问题:。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劝学。
3、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 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4、写出自本课的成。
答案: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七年级下册:2、口技'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京口有善口技者。善:擅长
2、会宾客大宴。会:适逢。 宴:举行宴会。
3、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
4、少顷。少顷:一会儿。
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只 闻:听见。
6、其夫呓语。呓语:说梦话。
7、满坐寂然。“坐”同“座”
8、妇抚儿乳。抚:抚摸。乳:喂奶。
9、众妙毕备。毕:全。
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意:心情。少:稍微。舒:松弛。稍稍:渐渐。
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
12、虽人有百手。虽:即使。
1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
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大腿。 走:跑。
15、群响毕绝。毕:全。 绝:尽、消失。
二、翻译下列各句。
1、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出。
翻译: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翻译: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三、回答以下问题。
1、归纳文章的主旨。
答案: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2、 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答案: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Y
3、《口技》中口技表演者有一段时间同时发出许多声音,描写这些声音的文字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4、《口技》中从侧面描写口技表演效果的句子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七年级下册:4、夸父逐日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sCUR
1、夸父逐日。逐:赛跑。
2、河、渭不足。河:黄河。
3、化为邓林。为:成为。
二、中心思想?
答案:本文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人们同大自然竞胜的精神。
三、本文为我们编织造就了一个怎样的既悲壮又辉煌的结局?
答案: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的内容要点。谈谈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答案:夸父逐日渴死杖化邓林,夸父是个有英雄气概的神话人物。
七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以:认为。去:距离。
2、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到。
3、及其日中如探汤。汤:热水。
4、孔子不能决也。决:判断。
5、孰为汝多知乎。孰:谁。为:认为。汝:你。知:通“智”,聪明。
二、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不能决也。
翻译:孔子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2、孰为汝多知乎。
翻译: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三、两小儿“辩斗”的是什么事?他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这件事。因为他们判断太阳远近的标准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一个从肌肤感觉出发,所以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四、这则故事给你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回答。
1、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2、反映出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
3、反映出古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可贵精神。
4、人类认识事物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有时标准、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七年级下册:5、狼,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止有剩骨。止:通“只”
2、顾野有麦场。 顾:回头看。
3、苫蔽成丘。苫蔽:遮盖。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犬坐:像犬一样坐着。
5、一狼洞其中。洞:打洞。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企图、打算。隧:钻洞。
7乃悟前狼假寐。假寐:假装睡觉。i
8、意暇甚。意:神情。
9、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10、止增笑耳。止:通“只”。耳:罢了。
二、译句
1、投以骨。
翻译:把骨头投向(狼)。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翻译: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翻译:场主人把柴草堆在那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翻译: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添点笑料罢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本文主旨。
答案: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2、蒲松龄的《狼》:最后一段说"狼亦黠矣",文中表现了狼的"黠"的地方: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狼》中议论点题的句子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4、结尾一段是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是议论。它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八年级上册:14、《桃花源记》
一、 词语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落英:落花。
3、甚异之。异:诧异。
4、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交错相通。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
8、问所从来,具答之。具:详尽。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小孩。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0、处处志之。志:作标记。
11、闻之,欣然规往。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
12、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寻:不久。津:渡口。
二、 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5、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翻译: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翻译: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翻译: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1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翻译: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12、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三、回答下列问题:
1、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桃花源的几个句子。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写出文中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答案: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本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
5、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7、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馀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表现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诣太守,说如此。
10、说桃花源人来桃花源的原因句子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1、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1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目的是什么?答案: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不满当时现实,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河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13、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皆叹惋”的内容又是什么?答案: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皆叹惋”的内容是①世界变化大。②时间过得快。③外面得世界战争频繁,依然黑暗腐朽。④庆幸自己得社会和平安定。
14、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那些人生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15、作者为什么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存在,隐含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6、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答案:渔人是一个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人。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的淳朴好客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17、你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久的,应该起来抗争。(谈自己的想法即可)
18、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民风淳朴,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
19、出自本文的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并解释。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明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落英缤纷: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20、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1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自己作答)
22、假如当时的渔人是一名导游,请你代他拟写一段桃花源的导游词?答案:略
八年级上册:6、陋室铭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出名 灵: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斯:这。
3、惟吾德馨。德馨:美好的品德,馨,香气。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案,文书,案卷。牍,公文。案牍是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6、何陋之有? 何:什么
二、翻译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翻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翻译: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翻译: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问题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统领全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作者在文中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或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7、《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9、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0、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拟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自己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不觉其陋。
11、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作乐。
12、从本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独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作法来看,又是消极的。(可发挥自己的见解)
13、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14、人人都有自己的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略)
爱莲说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 宜:应当。
二、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翻译: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翻译: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周敦颐《爱莲说》:(体现不与世同流合污)咏莲名句(或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出淤泥而不染。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5、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种含义:一、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即可)
如:赞成两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尘世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6、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本文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自圆其说即可)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思想受环境影响,“孟母三迁”说的即是这个道理。答法二:同意本文的观点,只要保持坚贞的节操,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影响。
7目前,全国正在进行“国花”推选活动,如果你也参加这项活动,下面三种花中你打算选什么为“国花”,请仿照示例,在横线上填上一句相关的古诗文名句(任选一个)。
示例:我选择杜鹃为国花,因为:花中此物似西施。
答案:我选择荷花为国花,因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选择牡丹为国花,因为: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我选择梅花为国花,因为:梅花香自苦寒来。
8、不久前某行政部门征集公益广告,以一幅清莲图为主体图案的广告创意,因积极的比喻意义背采纳,清你为该主体图案配一句恰当简明的广告语。(不少于8个字)
八年级上册:三峡
一、重点字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从,由。略:完全。阙:通“缺”空缺。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至于:到了。襄:漫上。溯:逆流而下。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虽:即使。奔:这里指快跑的马。御:驾。
4、素湍绿潭。湍:急流的水。
5、飞漱其间。漱:冲刷p~4"7)
6、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7、每至晴初霜旦。至:到。霜旦:下霜的早晨。
8、属引凄异。属(zhǔ)引:接连不断。
二、翻译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翻译: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翻译: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4、素湍绿潭,回清倒。
翻译: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翻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翻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翻译: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4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翻译: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翻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三、回答以下问题
1、《三峡》中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3^
2、《三峡》中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uux.7"
3、《三峡》中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j&
4、《三峡》中描写秋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 用原文回答:
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7、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8、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i
9、把下列句子的划线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辞语。
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长江截流工程终于胜利完成,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答案:斩断长江千里水,锁住三峡无数峰。
10、文中提到了巫峡,另外两峡是什么?(瞿塘峡、西陵峡)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到。 遂:于是。 至:到。
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5、月色入户。 户:窗户。
二、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翻译:想到身边没有和我一起享受月光的人,于是来到了承天寺。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到庭院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翠绿苍柏?只是那里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悠闲的人罢了。
三、阅读理解
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旷达心境。
4、全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襟)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6、你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喜悦、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显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7、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了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处一个空明澄清,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风烟俱净。俱:全,都。
2、 从流飘荡。从: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比得过。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 叫。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到。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经营。反:通“返” 返回。
9、横柯上蔽。柯:树干。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翻译: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翻译: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翻译:(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翻译: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得禄的心。
5、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翻译: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
三、阅读理解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具体语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总写山水之美的句子):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7、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望峰窥谷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致:买
2、援疑质理。援:提出。质: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慕:仰慕。
4、俟其欣悦。俟:等到。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汤:热水。覆: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再: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逾约: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 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报”,穿着。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翻译: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翻译:在深山大沟中赶路。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翻译: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翻译: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翻译: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翻译: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翻译: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翻译: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翻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翻译: 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7bYaaf
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借书之苦、求教之难。
6、 “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 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8、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造饮辄尽。造:一来。
2、箪瓢屡空,宴如也。如:若。
3、兹若人之俦乎。俦:类。
4、不戚戚于贫贱。戚戚:忧愁。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许:地方。
6、每有会意。会:领会。
7、亲旧知其如此。旧:朋友们。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翻译:(他)喜欢读书,(却)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翻译: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3、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簟瓢屡空,晏如也。
翻译: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翻译: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三、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使一位沉默寡言,淡泊功利的隐世名士飘然而生。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五柳先生传》中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环睹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先生的三大志趣是 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3、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五柳先生的个性特点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5、五柳先生追求人生(表现了五柳先生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性格)的句子: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6、描写五柳先生生活状况的句子: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簟瓢屡空,晏如也。
6、五柳先生三大爱好是指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好读书; 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平和、旷达的性格。
八年级下册:马说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策之不以其道。策:驾驭 ,道:方法
2、执策而临之。策:鞭子。临:对着
3、其真无马邪。其: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其: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餐。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喂。材:才能。
7、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这样。
8、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等:一样。
9、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表现出来。
11、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千里:日行千里M,w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D5M x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翻译: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o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三、阅读理解
1、韩愈的《马说》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3、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①伯乐不常有。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伯乐不常有。
6、食马者浅薄愚妄表现在: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策马者是怎样的不认识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的一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9、《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
一、词语:`
1. 水尤清冽。尤:格外。
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道路。见:出现。
3. 为坻,为屿,为嵁。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4. 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5. 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6.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居:停留。
7. 隶而从者。隶:跟从。
8.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9. 下见小潭。下:在下面。
10. 日光下澈。下:往下。
11. 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
12.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
13.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 似与游者相乐。乐:逗乐。
1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16. 记之而去 去:离开。
二、句子翻译。
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翻译: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 心里很是高兴。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翻译: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 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 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翻译: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 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译: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翻译: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 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翻译: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 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三、阅读理解
1、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览的顺序顺序,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课文写。
2、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3、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4、如何理解文中作者所流露的“乐”和“忧”的情感?
乐与忧并不矛盾,这是柳宗元在特定背景复杂情感的流露。柳宗元在政治上失意之时,便随友人游览山水。在游小石潭时,作者被小石潭的清幽秀丽打动,于是,便产生了喜悦的情绪;但作者的情感主流是郁闷的,短暂的快乐之后,一旦看到清幽的景物,便睹物伤怀而产生“忧”的心绪。因此,“乐”与“忧”并不矛盾,它们极和谐地融入本文,使文章产生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
5、文中“小石潭”有什么深刻的象征意义?
小石潭景色清幽,秀丽奇特,但却被世人忘却,无人欣赏,又远离尘嚣,这正象征作者怀才不遇,被人贬斥的处境,这也正是《永州八记》的一大风格,即用被遗弃于荒野、不被人发现的美好景物象征自身处境,从而表达作者复杂的情感。
6、为了开发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处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岳阳楼记-----范仲淹(宋)
一、重点字词
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
2) 越明年。越:到了。
3)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于是。制:规模。
4)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在;其:它的。
5) 属予作文以记之。予:我;以:来。
6) 予观夫巴陵胜状。夫:那。胜状:胜景。
7) 衔远山,吞长江 衔:衔接。
8)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涯:边。晖:日光。
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10) 前人之述备矣。述:描述。备:详尽。
11)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极:尽。
12) 迁客骚人。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3) 霪雨霏霏。霪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4) 连月不开。开:放晴。国:京城。
15)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薄:迫近。去:离开。
16) 春和景明,沙鸥翔集。景:日光。集:栖止。
17) 岸芷汀兰,此乐何极。芷: 小草;汀:小洲。极:穷尽。
18) 宠辱偕忘。宠:荣耀。偕:一起。
19) 把酒临风。把:持。
20)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1) 或异两者之为。或:或许。为:指两种心情。
22) 庙堂:在朝廷上做官。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
2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24) 微斯人,吾谁与归。微:没有;斯:这。归:归依。
25) 若夫:像那。 至若:至于。 嗟乎:唉。
26) 不以物喜。以:因为。心旷神怡。怡:愉快。:/l
二、翻译
1、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翻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翻译: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3、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翻译: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4、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翻译: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
翻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这是什么缘故呢?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翻译: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
8、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大概人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三、阅读理解
1、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文中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3、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4、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6、“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即: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 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8、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9、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10、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1、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2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人应心胸豁达,切勿患得患失,就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的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惟有如此,方可成就一番事业。)
13、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中“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与“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14、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5、《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欧阳修(宋)
一、词语解释:
1. 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环:环绕。环:包围。
2.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秀:秀丽。
3.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泻:飞泻。"
4. 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
5. 名之者谁。名:给……命名。
6. 饮少辄醉。辄:就。
7.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8.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寄托。
9.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集。
10.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回家。从:跟从。
11. 吾谁与归。归:归依。
12.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芳:香花。秀:繁荣滋长。
13. 至于负者歌于途。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4. 休于树。于:在。
15. 山肴野蔌。肴:野味。蔌:菜蔬。
16. 宴酣之乐。酣:尽兴的喝酒。
17. 非丝非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18. 弈者胜。弈:下棋。
19. 觥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
20.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于。
21. 树林阴翳。翳:遮盖。
22. 鸣声上下。上:树的上部。下:树的下部。
23. 太守谓谁。谓:是。
二、句子翻译
1)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翻译: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
2)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翻译: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似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醉翁亭了。
3)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翻译: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4)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翻译:太守跟宾客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5)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翻译: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Aw}Cr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翻译: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翻译:像那太阳出来了,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国。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_
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翻译: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9)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翻译: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
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11)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翻译: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
1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翻译: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
1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翻译: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
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三、文章内容理解
《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1. 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乐”字贯穿全文。
2. 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 风霜高洁。
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⒀、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水落石出。
⒁、“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⒂、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⒃、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满井游记
一 、重点字词
1. 恶能无纪。恶:怎样。纪:通“记”,记载。
2. 冻风时作。作:起。
3. 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
4. 波色乍明,鳞浪层层。乍:初。
5. 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乍:突然。
6. 柔梢披风。披:分散。
7. 毛羽鳞鬣之间。鳞:指鱼类和爬行类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
8. 夫能不以游堕事。堕:耽误。
9. 麦田浅鬣寸许。鬣:像兽颈上的长毛一样。
10.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用泉水煮。茗:煮茶。罍:端着酒杯。蹇:骑驴。
11.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二、重点翻译。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鸽。
翻译: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湿润,放眼望去,空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像笼子里逃出的天鹅。s;GA1
2、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翻译:在这时,薄冰开始溶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一样的波浪一层层的,水清澈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镜子刚刚打开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G}\
3、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翻译:柳条将要舒展没有舒展,柔嫩的柳梢头在风中散开,麦田里低矮的麦苗才一寸左右。
4、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翻译:游人虽然不多,但是汲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红装骑驴的,也经常有。
5、风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翻译: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汲水的鱼儿,都悠闲自在,羽毛鳞鬣中间,都充满了欢乐气氛。
三、阅读理解。
这篇游记通过对满井早春二月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置身于大自然时舒畅欣喜的心情,也流露出对官场沉闷生活的厌倦。
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
一、词语解释
二、句子翻译
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翻译:陈涉年轻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翻译: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翻译: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时期。误了期限,按法令都得杀头。
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翻译: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4、天下苦秦久矣。
翻译: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翻译: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6、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翻译: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7此教我先威众耳。
翻译: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
8、固以怪之矣。
翻译:自然就诧怪这事了。
9、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翻译:又暗使派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间用篝火装作“鬼火”,又装狐狸叫,喊道。
10、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翻译: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11、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
翻译:吴广故意屡次扬言要逃走,使尉恼怒,让他责辱吴广。
12、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翻译: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1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翻译: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13、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翻译:(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14、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翻译: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商议大事。
15、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翻译:将军亲自披着坚固的盔甲,手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暴虐的秦王。
16、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
翻译:各个郡县里痛恨秦朝的官吏的,都惩罚当地郡县长官。
三、阅读理解。
1、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 《史记》、司马迁。
2、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3、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作) 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取得了什么效果?“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4、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5、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6、《陈涉世家》中陈胜在动员起义时,最具有鼓舞性,气魄雄伟、扣人心弦,能表现他卓越的宣传能力和雄心壮志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7、陈胜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在他身上具有超出当时一般农民的进步思想,请把文中表达这一思想的原句写出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也是道出千古壮士之心声、展现千古壮士之胸襟的名句 。
8、陈涉是怎样一个人? 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
9、陈胜在分析当时的形势和起义的前途时得出“宜多应者”的结论,他的根据主要有两条,具体是(1)天下苦秦久矣 (2)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10、用文中的词语组成两个4字短语,概括陈胜、吴广利用鬼神来威众的两件事:(1)鱼腹藏书(2)篝火狐鸣 。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一、词语解释
二、句子翻译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翻译: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意始终守住它,不局限性 拿它来交换。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翻译: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翻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4、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翻译: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5、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翻译: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翻译: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7、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翻译: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8、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翻译: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9、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翻译: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三、阅读理解
1、本文选自哪部作品? 《战国策》。
2、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3、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4、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5。、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C.wS4
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陈寿
一、词语解释
二、翻译
1、时人莫之许也。
翻译: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他这种比法。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翻译:你只可以到他那儿见他,不可以委屈(他)来。将军应当亲自去拜访他。
3、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翻译: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4、孤不度德量力。
翻译: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翻译: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6、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翻译:曹操和袁绍相比,就显得名声小,兵力弱。
7、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翻译:但是曹操终于能虎胜袁绍,以弱胜强,不只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谋划得好啊!
8、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翻译: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打算呢?
9、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翻译: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
三、关键问题v
1、文中提到的诸葛亮有何特点? 智识卓绝、才华横溢、抱负非凡,料事如神,关心国家大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2、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九年级上册:《出师表》------诸葛亮@
一、重点字词。
二、句子翻译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翻译: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翻译: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家会有司论其刑赏。
翻译: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以及忠心耿耿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
4、必能使行和睦,优劣得所。
翻译: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6、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因此我很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
7、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翻译:陛下也应自行谋划,以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考察,采纳正确的意见。
三、阅读理解
1、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4、《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5、《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写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9、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本文中的一句名言: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0、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三顾茅庐。
11、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九年级下册:公输――墨子
一、重点字词
1、起于鲁。起:出发,动身。
2、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3、再拜:拜了两次。
4、不可谓知类。知类:明白事理。
5、然胡不已乎。然: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
6、胡不见我于王。见,引见。
7、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抗拒。
8、子墨子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
9、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
10、吾知所以距子矣。以,用来……的方法。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寇,入侵。
二、重点翻译
1、夫子何命焉为? 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2、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呢?
3、知而不争 知道(这道理)而不劝阻(楚王)。
4、此为何若人?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5、九设攻城之机变 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
6、虽杀臣,不能绝也 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楚国的抵抗者)。
三、回答问题
1、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从而动身去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阻止楚国攻打宋国。
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一、词语解释
二、 翻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经这样的人
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使他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 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三、中心内容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c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孟子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二者不可得兼 同时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如
4、贤者能勿丧耳 不丢掉!
5、蹴尔而与之 用脚踢
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通“辨”,辨别。
7、万钟于我何加焉 有什么益处
8、妻妾之奉 侍奉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10、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向”,从前。
11、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放弃。
1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性,天性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呼尔而与之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6、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三、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 舍生而取义
比喻
2、“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3、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
3、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 因为这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损人格。
4、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九年级下册:《庄子》故事两则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惠子相梁;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相:做宰相;国:国都,京城
2、非梧桐不止;安知鱼之乐 止:栖息;安:怎么
3、于是鸱得腐鼠 于是:在这时。鸱:猫头鹰。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三、回答问题
1、《惠子相梁》的主题是什么? 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淡薄功名利禄的态度。
2、故事中的、鸱、腐鼠各比喻什么? 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腐鼠比喻功名利禄。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答 案_
1、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攻打
2、肉食者鄙。3、又何间焉? 鄙: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浅。间:参与
4、小惠未 , :通“遍”,遍及,普遍。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指猪、牛、羊等。加:虚报。信:实情。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案件。虽:即使。
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可以凭借
9、既克,公问其故。 克:战胜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振作。再:第二次。
1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测:估计。伏:埋伏。
二、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恩小惠,还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明是不会保佑你的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后,勇气就没有了。
3、夫战,勇气也。 作战,靠的是勇气。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云打一仗。如果作战请让我跟随你去。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5、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6、本文的成语是什么?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
7、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一、词语解释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讽谏。纳:接受。
2、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长,这里指高。有,“又”。
3、朝服衣冠,窥镜。 服:穿戴。窥:照。
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复:又一次。
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明日:第二天。孰:通“熟”,仔细。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认为--------美。私:偏爱。
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蔽:爱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 面刺:当面指责。
9、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议论。市朝:公众场合。
10、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进:偶然进谏。
二、翻译下列句子。 答 案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丽?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 ~
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第二天,徐公来了,仔细地看徐公,自认为不如徐公美丽。
5、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人,授给上等奖赏;
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人,传到我的耳中来的,授给下等奖赏。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旨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朝廷进谏,宫门口和院子里就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常常断续有人来进言规劝,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了。
三、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4、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