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09中考: 议论文的教学与复习 全国通用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09中考: 议论文的教学与复习 全国通用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3-08 20: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议论文的教学与复习
备课单位:吕潭二中
(内容说明:对议论文的教学与复习,我们设计了三个板块:Ⅰ、重点精华 Ⅱ、试题精练 Ⅲ、练习题参考答案。虽尽全力,但水平有限,难免疏漏。如有不妥,请多多包涵。)
Ⅰ、重点精华
1、捕捉和归纳论点
一篇议论文,无论是立论、驳论,还是立论驳论相结合,都要有明确有中心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准确把握议论文的论点是议论文阅读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找准观点,可从文章的结构入手,理清作者的思路。具体办法是:①从内容形式上看:找紧紧围绕论题,表明看法或主张的比较完整的判断性语句。同属这类的句子,要找那此概括性强的句子。②从所处位置上看,只看标题和开头,再看结尾和文中总结性的句子。还有些文章和论点的表述不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我们可以根据论题找论点,也可以从一些判断句中找论点,其准确的办法是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从论据对论点的论证中寻找或归纳论点。我们还可以从观点与材料的关系上捕捉和归纳论点。因为议论文的基本要求是观点与材料的结合,在写法上,不是从材料引出观点,就是以观点统率材料。也就是说,不是先摆事实后讲道理,就是先讲道理再摆事实,只要我们在阅读时经常思考分析,就一定能较好地捕捉和归纳出论点来。
2、掌握论握的类型、作用、补写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或道理。
阅读议论文要把握论据。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数据等;道理论据是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认,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公式以及广为流传的、公认的谚语、格言和一些经典言论等。
阅读较为复杂的议论文章,理解论据,可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划分逻辑段落。
第二步,逐段分析分论点的论据是如何证明分论点的;
第三步,作为分论点的论据,又是如何证明中心论点的。
这样做,既能认识论据对论点的论证作用,也便于理清文章的内在联系,做到融合贯通。
分析论据在文中的作用,就始终把握一点:论据是用来论证观点的,只不过要证明论点,往往要用多个论据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深度来展开,所以分析论握的作用,要注意从以上三个方面考虑。
补写论据,一定要注意论据中的事例的真实性、典型性,以及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理解论据,是一个认识过程,过程的长短是由读者的阅读能力决定的。为缩短这个“过程”,提高阅读效率,就需要多阅读勤思考。
3、分析关键性语句
阅读议论文,首先要学会整体感知,同时,对关键性词句的理解要正确,对关键性词句的理解指的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上下文文义、语境,对词句的指代义,比喻义,深层含义及表达作用和效果进行的分析、理解,辨别和归纳。关键性词句是指能明确某个概念、表明作者观点或全文中心的词句;能体现文章写作思路或语句内在关系的关联性词句,具有指代义,比喻义等深层含义的词句;有特殊表达作用的重要词句。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⑴要学会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文段。在大体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观点,了解写作意图或写作背景的基础下分析关键性语句。
⑵关联性语句通常指两种情况:一是体现语句内在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二是体现文段写作思路的过渡句、总结句等。
⑶指代义的考查是常见的一种题型。指代词包含代词和非代词两种情况。复习时要养成这样的解题习惯:①用语法结构分析法分析;②指的内容通常是前文,可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往前找;③采用代入法来验证。
⑷分析重要词句的特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复习时要注意掌握如下方法:①了解这些词语的一般含义;②推敲其在句中的语境义;③结合语境义分析其表达作用。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议论思路
文章结构是作者写作思路的体现,因此要把握文章思路应该从分析结构入手。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本论部分的结构通常又分为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论述的“纵式”结构;二是并列展开论述的横式结构。当然,这些结构形式又是以语言为载体表现出来的,所以要想准确地分析结构,就要学会准确地把握文义。
⑴、分析文章结构一要学会分析每个句子,每个段落的大意,在此基础上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作者表明的观点。二是学会联系写作背景、写作意图,深入了解文章。
⑵、把握文章思路应从分析文章结构入手,议论文的结构要依据议论文常用结构形式分析。
5、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品析议论的语言特点
论证是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或史实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分析举例论证的作用应首先明确作者列举了一个什么典型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然后再把握举例论证的特殊作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是用经过验证的真理、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这些道理具有权威性,所以这种方法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道理论证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道理论证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如《怀疑与学问》就恰当地引用名言引出论点并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的作用首先要分辨文中用什么和什么作对比,然后分析这样的对比是为了证明什么论点的,最后,把握对比论证的特殊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论证方法,可以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用了几个比喻论证:以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比喻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侵袭,以”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比喻我们的革命事业才刚刚开始。这样,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就把一些深刻抽象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说明白了。
6、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联系生活体验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要能把握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之间的联系,并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进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首先要注意,中心和中心论点是各有区别的。文章的中心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表明的立场观点以及文章的社会意义等,而作者的立场观点是其最主要的内容。中心论点则指议论中作者的主要观点,它是文章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解、概括议论文的中心,可以采有这样的方法:①悟标题的含义。②找重复句段。包括能概括段意的中心句,起组合表达文章观点作用的关键句,文章思想内容相对集中的开头和结尾段,承接过渡段等。③看选材组材的用意,了解写作背景及意图等。在弄清句与句、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抓住了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联系生活体验就是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言之有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理解他人文章时,要积极主动地调动自我的知识积累储存库和生活资料积累库,在深刻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求同存异,认真思考,做出自我的判断。不一定非要同意作者的观点,但在发表自己独特观点的时候,切记不要偏激,所阐述,所阐述的理由要充分。
7、立论与驳论
立论就是议论为主要手段,运用概括、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直接正确地阐明事理。它要求作者的观点必须正确、鲜明、针对性强。作者必须站在正确的立场上,针对所论述的问题,以正确的观点去观察事物,使所“立“之论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经得起实验的检验。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驳论有直接、间接之分。用事实或道理直接反驳错误论点,叫直接反驳;从对方论据的虚假和论证方法的错误人手是行反驳,达到驳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叫做间接反驳。驳论的要求是要击中要害,要以理服人,要分清敌我。
8、品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议论性语言是用来讲道理,讲道理就要有明确的观点,准确的判断,严密的推理和强大的说服力,而这些特点要通过文章的遣词造句体现出来,所以议论性语言具有鲜明准确、严密的特点。
⑴分析富有概括力的词句体会议论性语言的准确严密。
⑵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是论证性语言准确,严密的集中体现。
⑶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体会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
⑷近年的中考中出现了仿写类的开放性试题,意在通过这种形式让考生把握语言特色。对这种试题,可这样进行训练。①分析例句(段)的写法特点,语言特色,看例子是否采用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如何,是围绕一个什么中意思展开。②仿照示例的写法(或上下文写法),确定一个表述中心,套用例子的句式或修辞编拟语句。
9、联系生活体验,拓展迁移能力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拓展知识一是考查文本的知识。二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把阅读体验引向理性的思考中,让学生参与作者的文思,补充概括事例,最后要求说说自己的见解。这一类试题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激发创造的欲望,显示出思维和能力水平上的层次性。
议论文中开放题和创新题主要以三种题型出现:
⑴、 围绕观点谈感受、写经历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紧扣作者的观点。谈感受,写清受到与作者观点相关的启示。写经历,要写清观点所起的作用和事件过程。写经历最好写亲身经历,切忌写名人事例。
⑵、 评述观点
对观点的评述,要做到言之有理,紧扣住文章中论证观点的有关论据,结合自己的见解,正确地评述。
⑶、 材料探究
首先要读懂材料,理清内在条理,在此基础上分析材料,形成观点。叙事类材料,分析材料中人物成功、失败、得失的经验、教训,总结出观点;名言类材料,揣摩其中的寓意和主题,结合生活实际,归纳出观点,人物类材料,分析人物遭遇产生的原因,根据找到对策,形成观点。
Ⅱ、试题精练:
一、 做习惯的主人
① 查字典,所谓“习惯”,是指长期重复地做着、逐渐养成的不自觉活动。
② 习惯的力量很大,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习惯的力量起初看起来似乎很微弱,弱如一滴水,以致常常被人忽视。但水滴石穿,当人感觉到习惯的巨大力量时,再想改变它,可谓难矣。古训“江山改,本性难移”,对此作了形象而准确的概括。
③ 习惯有好与坏之分,好习惯造就人,而坏习惯即使不毁损人,至少也会成为绊脚石。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努力保持“无日不动笔”的创作劲头,即使“在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为要使它醒后更兴奋”,这个伴其一生的习惯使他用雄壮的音符扼住了命运的“咽喉”;爱因斯坦说得更直接,“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题罢了”。也可以说,成功的事业和人生,其实是好习惯延续的必然结果;失败的事业与人生,则大抵是坏习惯导致的恶果,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有一句话足令听者自危,“要断送一个人,只用叫他染上一种嗜好”。可见坏习惯对人危害之大。
④ 苏联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得好,“做习惯的主人,不要做它的奴隶”。每个人都应该以崇高的信仰和坚强的意志,改掉自己不良的习惯,并时刻注意养成各种良好习惯。
⑤ 印度谚语云:“播种行为便收获习惯,播种习惯便收获性恪,播种性恪便收获命运。”好习惯是健康银行,可从“健康储蓄”中提取“健康利息”,且享受终生。
⑥ 广而言之,大众的习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这个国家和民放的文化教养和精神追求,所以,在新世纪中前进的每一个“我”,都应该勇于做好习惯的主人。
1、 本文第②段开宗明义,提出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③段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论证了习惯对人的影响;第④段则提出了注意养成好习惯的希望。
2、 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这个”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品读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你是否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大众的习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教养和精神追求”?这对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放弃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
天地万物时时刻刻都进行着和谐的放弃。春蚕吐丝而放弃了好好的生存方式;母蝎以自己的躯体作小蝎的食物,哺育小蝎长大。它们都是“成功者”,为大自然的协调做了“贡献”。
动物尚且如此,那么我们人类呢?有一些学生高考失败后,一年初习,两年复读,三年回炉,甚至四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结果仍叩不开大学之门。干吗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放弃又有何妨?
放弃并不是投降,而是暂时的“退却”,是为长远的成功而退却。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德国军队逼近莫斯科,在这紧要关头,斯大林作出了英明的决策——放弃莫斯科,让敌人得到一座空城,等待时机反攻。结果,瓮中捉鳖,一举歼灭敌军,收复失地。解放战略转移,最后取得了战争的全面胜利。难道这些“放弃”不是成功的前奏吗?
放弃更不是毁灭,而是战胜。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弃官归隐,很多人都认为他是自己毁灭自己,放着好好的官不做当平民。可你不想想,陶公不是弃官归隐必得为五斗米“折腰”,他要丧失人格丢掉骨气,那么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就不复存在。
放弃是“尝试”的终点,是成功的起点。放弃是为了更好地积蓄力量。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人只有一个脑袋一颗心,并不能包罗万象;放弃就是让人的精力更集中地从事项事业,那么成功就更接近了。
放弃是迂回作战,是战斗的继续,而不是不敢面对困难,也不是懦弱的表现。鲁迅先生原是一位医生,想用手术刀“拯救”中国人民,然而先生看到了写作的伟大力量,于是放弃了手术刀,拿起了笔,通过写作振奋中国人民的精神,为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奋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大多数人不能做出“放弃”,也许是受某种观念的制约吧!做出“放弃”就必先有自知之明。要刻意去寻求自知,然后形成自我意识,再做出“放弃”,就是一种成功。
现代的中学生求学心切,想一步登天,愿望虽好,但学习须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要读好书,就要放弃自己的一些嗜好、偏爱,集中精力发挥专长,以求得成功。又想考大学,又整天泡在录像厅、游戏室里,或捧着琼瑶、金庸的小说不放,或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地“早恋”,一心二意,最终一事无成,这能怪谁呢?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让我们果断做出决策,放弃那些暂时不该拥有的东西,去追求前方的成功吧!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中学生要想学有所成,也要学会放弃。这里的“放弃”具体指哪些内容?(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选用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事例,目的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放弃也是一种成功”,有人认为“放弃是妥协、屈服的代名词”。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说说理由。(4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能再举一个关于“放弃”积极方面作用的例子或名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经营人生
爱因斯坦在20世纪50年代曾收到以色列当局的一封信,信中诚邀他去以色列当总统。
爱因斯坦是犹太人,若能当上犹太国的总统,在一般人看来,自是荣幸之至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爱因斯坦竟然拒绝了。他说:“我整个一生都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既缺乏天才的才智,也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以及公正地对待别人。所以,本人不适合如此高官重任。”
大文豪马克·吐温曾经经商,第一次他从事打字机的投资,因受人欺骗,赔进去19万美元;第二次办出版公司,因为是外行不懂经营,又赔了近10万美元。不仅自己多年用心血换来的稿费赔了个精光,还欠了一屁股债。马克·吐温的妻子奥莉姬深知丈夫没有经商的本事,却有文学上的天赋,便帮助他鼓起勇气,振作精神,重走创作之路。终于马克·吐温很快摆脱了失败的痛苦,在文学创作上建立了辉煌的业绩。
人生的诀窍就是经营自己的长处。这是因为经营自己的长处能给你的人生增值,经营自己的短处会使你的人生贬值。富兰克林说的“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就是这个意思。在人生的坐标系里,一个人如果站错了位置——用他的短处而不是长处来谋生的话,那是非常艰难甚至可怕的,他可能会在永久的卑微和失意中沉沦。因此,对一技之长保持兴趣相当重要,即使它不怎么高雅入流,但可能是你改变命运的一大财富。选择职业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你无需考虑这个职业能给你带来多少钱,能不能使你成名,重要的是,你应该选择最能使你全力以赴、最能使你的品格和长处得到充分发挥的职业,把自己安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经营出有声有色的人生。
1、本文开头三段列举了两个事例,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文章的结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依据实际情况,可作适当改动。试分析,本文前三段可否插入第四段之中?如果可以,请找出最合适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阐述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补全下列句子,作为本文的补充论据
⑴、 如果是让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写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假如让篮球运动员姚明去跳芭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如果用文章第三段的事例说明“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观点行不行?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有人喜欢经营自己的长处,有人却总是在弥补着自己的短处,你如何看待?用50字左右的文字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人生的标点
我希望我的人生是一个句号,圆满而充实。
母亲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个逗号,总有未完的续音,这样才不会终结,才会充满希望。于是,当我失败时,再也不愿让衰草抚慰伤痕,拒绝让微风抚平记忆。我要靠我自己站起来,是的,要靠自己,我要自己去写完那逗号后的下文。渐渐地,我懂得了“逗号”的真正内涵。
父亲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个冒号,永远都给人启迪,引人思索。于是,我在生活中尝试着发现,尝试着拓新。记得,是太阳的柔光,是落叶的飞舞,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春去秋来,我便用心灵在人生的冒号后写下了我最珍贵的感受。
爷爷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个引号,把经历中最刻骨铭心的片断“引”起来,藏在心底,让它成为回忆的瑰宝,前进的鞭策。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启蒙老师:是她牵着我走向人生大门,是她教会我如何做人。是她在我悲伤时给我心灵的安慰,在我失败时给我重振的勇气。我将这段记忆放在引号中,成为我心灵深处的宝石。
奶奶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串长长的省略号。面对自己的荣誉、鲜花,省略些吧。这样,你才能淡泊一切浮躁,去寻找一种比生命更长久的踏实。面对别人的过错,省略些吧.这样,你才能微笑着用你的胸怀去容纳整个世界。于是.我学会了什么是沉着,什么是宽容;我兴奋地发掘,我应有的一颗包容万物的心爱。
终于有一天,母亲对我说:“孩子,其实,没有谁的人生可以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句号.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可贵的是,你一直都在追寻着句号。这不是目的,而是过程。但重要的,也就是这过程。”
我忽然间发觉,我在寻求“句号”的过程中成长了。我懂得了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一个不以生为始,不以死为终的过程。于是,我学会如何去珍惜我所经历的一切。曾经的历程就像退了潮的海.虽己不再汹涌澎湃.但它还是把贝壳留绐了沙滩; , , 。
我,虽然没有得到人生的句号,但我已经拥有了最弥足珍贵的经历。毕竟,只要努力追求过了,就可以无悔。
我相信,我终究有一天会成为一个竖立的感叹号!
1.从全文看,文章以“人生的标点”为题有何用意 (2分)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是什么 它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4分)
我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照文中划横线句.用“曾经的历程就像………虽………但”的句式仿写。(2分)
我的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析文中划渡浪线语句的内涵。(2分)
面对别人的过错.省略些吧,这样,你才能微笑着用你的胸怀去容纳整个世界。
我的品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发挥想像,你觉得人生还会是什么标点 说说理由。(2分,
我的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学知识与学做人
①当今社会,知识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知识的价值也被越“炒”越“高”,“学知识”确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学做人”却往往被人们忽略,似乎它是件无足轻重的事。其实不然,“学知识”与“学做人”是紧密相联的,两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②首先,“学做人”是“学知识”的前提与基础。当你还是一个幼童的时候,你已经从父母的潜移默化或幼儿园老师的启蒙中开始学做人了。上了小学,在各种课本中,你会发现一本《思想品德》课本,这正是在为你今后的道路做铺垫,让你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③其次,“学知识”是“学做人”的进一步发展。当你知道要尊敬老师,要诚实……之后,你会感到不满足,这时知识填补了这个空白。你便开始了“学知识”的漫长历程。这个过程使你充实,令你更加聪明。但你应该知道,光有知识,不会做人,是无法立于当今社会的。
④由此,可以引出第三点“学做人”与“学知识”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学做人”的同时需要“学知识”,在“学知识”中也别忘了“学做人”。光会做人,没有知识不是“完人”;而光有知识,不会做人,同样也不是“完人”。厚此薄彼是不明智的。看看我们的同龄人,不少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阶段的问题还不是很多,但将来碰壁之时是不会少的。反之,你将受益匪浅。“学知识”与“学做人”就如同你的左右臂膀,断了哪个都是残废。
⑤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让你既重视“左臂”也重视“右臂”,好好地保护这左右“臂膀”吧,它们会伴随着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顺利地走下去。
1、 本文的中心论点什么?

2、为第③段中的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3、第④段中“完人”指的是 的人。
4、第④段中“左右臂膀”揭示了“学知识”与“学做人”之间什么样的关系?

5、摘出你认为最有哲理的一句话,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六、我们都是成功者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当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当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须人认可,更不需要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一步,对人生的感受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人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1、简要概括本文的论点。

2、第②段中说“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成功的刻度”含义是什么?

3、作者认为我们都是成功者的理由有两点,请分别简要地概括出来。
(1)
(2)
4、仿照下面的句子的内容,再写一句话,与之构成排比句。
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当感到高兴;
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当感到高兴。

5、 第①段中说有些人的观点是“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每个人都会被后人超越。你是怎么看待“后人肯定超越前人”这种说法的?
Ⅲ、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 1、习惯的力量很大,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举例论证(事实论证) 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2、贝多芬“无日不动笔”的创作劲头
3、开放题 只要就作者的观点阐明自己的看法,客观看待习惯对事业和人生的作用,不要过分夸大习惯的影响,因为成就一番事业凭良好的习惯是不可能的。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必须理由充分,自圆其说。
4、开放题 只要就文中个人习惯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面貌的关系,自身养成更好的习惯对于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素养的重要性去读,理由充分,自圆其说即可。
二 1、放弃也是一种成功
2、放弃自己的一些嗜好、偏爱,放弃那些暂时不该拥有的东西
3、论证“放弃是迂回作战,是战斗的继续”
4、略 5、略
三 1、引出本文论点:一生的诀窍就是经营自己的长处
2、可以把第①段至第③段调到第④段“就是这个意思”之后
3、经营短处会使人生贬值
4、①、那么世界上将会少一位数学天才而多了一位蹩脚的小说家
②、肯定也不会有多少观众
5、不行,因为第③段的事例说明的是“要善于经营自己的长处”的观点。
6、略
四 1、表明文章借标点符号的外形特点和不同作用来揭示人生的哲理;同时,以标点喻人生,使文章的说理更生动、更形象。( 2 分,意近即可)
2、第一问:人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以生为始,不以死为终的过程。 第二问:人生贵在追求与奋斗,人只有在不断的追求与奋斗中才能彰显生命的意义。( 4 分,每问 2 分,意同即可)
3 、示例:曾经的历程就像落了山的大阳,虽己不复光辉,但它把星星留给了苍穹。( 2 分,句式、内容不符合要求酌情扣分)
4.、每个人应该用宽厂的胸怀容纳别人的过错,用宽容的心态面对人生(2分,意近即可)
5、示例:人生是书名号,因为在人生的书册里留下了我们追寻梦想的足迹,书写了我们铸就辉煌的历程。( 2 分,能举出其它的标点符号,且言之成理亦可)
五 1、“学知识”与“学做人”是紧密相联的,两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2、事例要典型,能够论证“光有知识,不会做人,是无法立于当今社会的。”即可。
3、既重视学知识,又重视学做人的人。(意对即可)
4、“学做人”与“学知识”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厚此薄彼是不明智的。既要重视“左臂”也要重视“右臂”。
5、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六 1、我们都是成功者。
2、衡量成功的标准。
3、(1)成功只是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
(2)每一次挫折与失败都会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对人生的感受加深,使自己的意志增强,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
4、略
5、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