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儿街中学有效教学教学案
课题 第六课 黄河颂
年 级:七年级 学 科:语文
备课人:蔡立松 审查人:项志新 袁善宏 杨 俊 王 俊
备课时间 :0903
【教学目标】
1.通过拓展学习,系统了解黄河的历史与地理,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
2.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 ( http: / / action.foho.cc / click / click.php r=http%3A / / www.ruiwen.com / index2.php&ads_id=133&site_id=327&click=1&url=http%3A / / &v=0&k=%u521B%u4F5C&s=http%3A / / www.ruiwen.com / news / 43677.htm&rn=546794" \o "" \t "_blank )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3.正确理解诗文内容,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培养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
4.深刻感悟九曲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5.切实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6. 进一步加强学生自主、合作 ( http: / / action.foho.cc / click / click.php r=http%3A / / www.ruiwen.com / index2.php&ads_id=22&site_id=327&click=1&url=http%3A / / / activity / opus.aspx&v=0&k=%u5408%u4F5C&s=http%3A / / www.ruiwen.com / news / 43677.htm&rn=256550" \o "" \t "_blank )、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目标 3、4
【教学难点】
目标 5、6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分组合作、集体探究讨论;重视运用感悟、联想的学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将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在地理上黄河可做军事屏障,因此,我们作为华夏儿女更应该赞扬歌颂这条母亲河。今天,我们一起怀着对她的崇敬之情来学习未光然的赞歌《黄河颂》。
二、知识链接
1、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我国唐代诗人李白曾写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天上”应当是指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了。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许多支流,经过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的第二长河,从地图上看,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
2、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3、写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三、基础知识
4、字音认读, 给划线字注音:
狂澜(lán ) 屏障(zhàng ) 哺育( yǜ ) 体魄( pò )
山巅(diān ) 澎湃( pài ) 劈开( pī ) 浊流( zhúo )
5、 字形辨识 组词
障( 障碍 ) 浊( 污浊 ) 哺( 哺乳 ) 湃( 澎湃 )
蟑( 蟑螂 ) 蚀( 腐蚀 ) 捕( 捕猎 ) 拜( 拜年 )
6、 词语补注
滋长:生长,产生。 哺育:喂养;培养。
摇篮:婴儿睡觉的家具;或指某种事物的发源地。
浩浩荡荡:水势大;形容广阔或壮大 。
四、整体感悟
7、首先听录音范读,标出节奏、重音和韵脚,再听老师作朗诵方法指导。
8、自己轻声试读,再 大声朗读。
9、请几位同学朗诵,请全班同学点评。
10、再分组表演朗诵。相互讨论,集体点评。
11、自由发言,谈谈朗诵后对黄河的英雄气概与中华民族伟大品格的感悟。
五、合作探索(可以有多种见解,言之成理即可,所以要引导学生大胆发言。)
12、梳理作者思路,并能概括大意。
序曲 → 主题 →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13、这首诗歌主要是歌颂黄河,在歌颂黄河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翻的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是哪个字所统领的?表现黄河的什么特点?
明确:(1)“望”字统领对黄河的描绘;(2)黄河伟大而又坚强。
14、赞颂黄河的部分能分几个层次?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明确:(1)三个层次;(2)、a、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b、像一道天然屏障包围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c、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她学习的誓言。
15、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述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需要表达什么情感?
明确:表达强烈爱国以及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之情。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应用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16、颂歌的首尾层是呼应的,但两段文字的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明确:第一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17、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另外,也表达作者心中强烈的情感。
18、诗歌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不是;渲染强烈感情,强调突出主题的作用。
19、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明确: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20、如何理解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21、诗人写黄河的意图及历史和现实意义是什么?你认为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什么?具有什么精神?
明确:这是借物抒怀的写法,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应用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表达强烈爱国以及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之情;广大中华儿女构成的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坚强不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团结奋进、充满信心。)
六、拓展延伸
22、黄河自古以来都是诗人深情吟诵的对象。请你至少写出两句有关黄河的古诗句。
⑴
⑵
23、“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你认为谁是新时期具有“黄河精神”的人?请列举一位,并为他(她)写上一句话的评论。
人物: 评论:
24、 你认为这首诗中有哪些表现技法值得学习?
明确:(1)呼告,如“啊,朋友!”有助于明确抒情对象,直接抒发强烈的感情。(2)反复,如“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起到了加强结构,渲染感情,突出主题的作用。(3)比喻拟人,如“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一泻千里,……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等诗句,赋予了黄河无限丰富的生命,使她像母亲一样亲切深情。等等……
25、探究课堂上生成的各种相关问题。你的问题有几个?
颂扬:自己创作或收集有关黄河的诗歌或短文!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