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文档属性

名称 《最后一课》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3-13 20:0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最后一课》学案
学习目标:
1. 掌握小说的要素。
2. 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3. 学习本文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体会重 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重点与难点:
1. 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爱国情感。
2. 学习本文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
一、 预习导学: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郝( ) 叟( ) 懊( )悔 字帖( ) 挟( )着 戒尺( ) 踱( )步
哽( )咽( ) 钥( )匙( ) 祈( )祷( ) 诧( )异
2.通过查阅有关普法战争的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3.作者笔下的“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4.你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有哪些疑难问题,把它写下来。
二、课堂助学:
1.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
(1)理清情节结构
(2)结合预习导学第3题,认真阅读文章有关语段,完成下列表格。
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生
老师
后排
板凳
3. 小弗郞士形象分析。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郞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想一想,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4. 对于一篇小说来说,环境描写也是非常重要的,文章哪些地方运用
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课堂巩固:
作为学生,在每一个同学的记忆中,肯定有一些课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撷取其中的一朵浪花,用你的妙笔描述一下吧。
第二课时
一、 预习导学:
1.从文中找出一处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段,读一读,试做分析(提示:可以从描写方法、准确生动的用词、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
2.文章中有许多生动的细节描写,请同学们阅读“习字课”一段,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二、 课堂助学:
1.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处,读一读,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并仿照例子试做分析。(结合预习导学1)
【示例】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那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着墙,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分析】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 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所以写了“法兰西万岁!”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呆在那儿,头靠着墙,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说明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2.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1)通过预习导学第2题,你对本段的细节描写的作用一定有了自己的体会,把它写下来吧。
挂在铁杆上的字帖:
金甲虫没有影响学生们专心写作:
对鸽子叫声引起的联想:
(2)除了已分析过的内容,你能在文中再找一处,分析其作用吗?请将你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
细节描写:
表达效果:
3.教师小结。
三、课堂巩固: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语法课上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 “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专心地画“杠子”,好象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者,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唱歌吧!”
……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了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 。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 ,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子 , ,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将文章中空缺的部分补充完整。
(2)为了表现教室里的安静,作者说“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以声写静,你能试着再写一个这样的句子吗?
(3)“钟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为什么还要写普鲁士兵的“号声”?
(4)为什么写“法兰西万岁”两个字要用全身的力量,这种力量包括哪些内容?
(5)文章结尾韩麦尔先生只用了个手势来宣布散学,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下边这段文字节选自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写了北平被日军占领后,某学校的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
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祁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须已经把应教的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 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囚犯怕那绑缚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
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齐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咳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地追着他。极快地,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槛,没迈利落,几乎绊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什么鬼追着似的。
1.本文描写了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课时的情景。试与《最后一课》相比较,想一想,为什么两个国度,不同的时代,课堂上的气氛和老师的情绪却如此相同呢?
2、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了什么?从《最后一课》里找出韩麦尔先生 一反常态的表现,作个比较。
3、如何 理解“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变成了木头”这句话?
【知识链接】
一. 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 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