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段的写作特色和作用
关于“段”的阅读理解主要考查点是“某段的写作特色和作用”,多年来有一种基本的题型,即“作者(文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意图、目的)”。
写作特色主要指艺术表达技巧,它是作家驾驶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特的艺术技能。而“作用”是技巧所产生或达到的效果。要正确解答“作用”和“好处”,必须先清楚“这样写”的问题,即首先解决作品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的问题。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达技巧主要有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材料安排、行文结构、语言运用等几个方面。再正确理解各种写作手法的作用,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命题热点】1.某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及如此运用的好处
修辞是文学表现的一种重要手法,修辞的恰当运用能使文本语言更具表现力,更易于表情达意。我们要熟悉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对比:突出某一方面的特点。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夸张: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加强语气。
【名题精讲】
(2007年 安徽卷)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
⑤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答题思路】
第一步,锁定区域,找出相关句子,点明修辞手法。第二自然段共4句,1、2句为拟人,3、4句为拟人、比喻。第五自然段共5句,2句为对偶,5句为排比。第二步,分析修辞在文中的作用。除考虑修辞本身的常见作用外,还要联系全文,结合文章的内容、情感等进行分析。在文中“乡村的风”传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对生机勃勃的乡村的热爱;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对父亲的敬爱;对人情的赞美。无形的风,无形的感情借用恰当丰富的修辞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第二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把风人格化,写成一个顽皮,可爱的孩童,形象生动得写出了风轻柔、亲切的特点,写出了乡村的温馨与生机勃勃,以及作者对乡村的喜爱。又如第五自然段“庄稼在风中拔节……”句,用排比的句式,写出了一系列的动物、植物在风中生长、活动的场景,洋溢着生机与活力,作者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其他几句可同样分析。
【参考答案】
第二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句,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均可)
第五自然段:“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勃勃生机。(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类题训练】
……
(3)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
(6)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色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多么欢欣地发出啾啁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田野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啊!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阴来复荫我自己。 (何其芳《画梦录》)
本文题名《雨前》,在写景层面上,主要是描写北方雨前的自然天候和各种景物,可是为什么在第三、第六段要写对南方故乡春雨的怀想?其作用是什么?
答:
【命题热点】2.某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及如此运用的好处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一般从以下几点设计:
(1)人称的选择和变换。一般而言,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地叙述。
(2)叙述顺序的安排和作用。一般说来,倒叙的作用在于引起悬念,增强艺术效果;插叙的作用在于帮助展开情节,丰富作品的内容。
(3)描写、抒情的特点和作用。描写按对象分有人物描写(肖像外貌、语言对话、行为动作、心理活动)和景物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按范围分有细节描写和场面描写;按繁简程度分有工笔和白描、详写和略写;按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近景描写和远景描写、视觉听觉味觉等多角度描写;按状态分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按时态分有现实描写(实)和想像描写(虚)。抒情常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名题精讲】
(2007年 湖北卷)
①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②农村兴订婚,“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她那儿仿佛早就防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答题思路】
场景描写即场面描写和景物描写。第一步:锁定段落,逐句阅读,找出描写集中的句子。第一自然段整句都是描写,第二自然段叙述描写结合,找出描写的句子“夕阳衔山,……上下远近静极了”句,“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句。第二步:分析各句描写的特点:1、2句为自然环境描写,分别描写了清澈、宽阔的河流和夕阳下宁静的农家,3句将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结合,写出了绵延黛绿的山峦,绚丽多彩的落日和美丽动人的女子。第三步:分析描写的表达效果。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常见的作用有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意境,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映衬人物心情,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等。结合全文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即可。最后从特点与作用两个方面整合答案,按条作答。
【参考答案】
⑴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⑵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⑶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了“我”于“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类题训练】
……
(7)正这么走着,我突然停步,在一个街口看到了一幢古老又巨大的建筑,浑身是古朴的土黄,但满墙却雕满了贝壳!这楼叫贝壳屋,建于十五世纪末,至今已有五百多年。
(8)贝壳屋有台阶可上,无人阻拦。进去几步就是一个洞窟般的大厅,四周古柱森然。此时已是黄昏,天色黯然,大厅古柱间更是阴气森森,像是不小心误入了一酋长的巢穴,一个恐怖的王府,但我心里明白,这王府的名称就叫时间。大厅有二楼,是长长的回廊,那里倒是泛出一些光来,使我还能在大厅古柱间辨别物象、轻步踩踏。
(9)左前方有了灯光,越近越亮,也开始有人,终于走进了一间有现代设施的厅室,看那文字标牌,原来是到了萨拉曼卡大学的公共图书馆。伸头一望,有不少学生在书库翻阅,至此我才明白过来,刚才穿越的古柱森然的贝壳屋,就是这个图书馆的门廊。
……
(13)我猜想大学当局作这番设计是要让所有的青年学生每天走一走这门廊,但不知有多少学生能够体会,这里有一个巨大的象征。今天图书馆里的任何一本书都比不上墙上贝壳的年岁,而贝壳还只是路标,指引着更为悠久和未知的世界。因此,灯光明亮的现代书库只是白沫一闪,人类求知的道路仍然如古柱下无灯的恐怖,老墙上对水的渴念。等着吧,当今天自以为是的学者们全部退出历史,这满墙的贝壳仍不会破碎。(余秋雨《贝壳未碎》)
文章第⑧段描写“大厅古柱”时渲染了“阴气森森”的悲怖氛围,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篇,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思考简答。
答:
【命题热点】3.某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及如此运用的好处
考查表现手法上的运用及作用往往要放置全文、全篇而言。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有:
象征(托物言志):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渲染: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抑扬(欲扬先抑):突出重点,强调语意,抒发情感;行文跌宕,曲折含蓄,引人入胜。
衬托(烘托、反衬):突出事物特征,强化思想感情,形象鲜明,主次鲜明。
虚实: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想像联想: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名题精讲】
(2007年 四川卷)
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在水天相接处,夜空和湖泊构成一个轴对称的浩瀚画面。
湖畔积聚着数不清的人。音乐响起,仿佛是从湖水里飘旋而出,在空旷的湖面回荡。紧随着音乐,湖天之间突然蹿出一道道光点,犹如活泼的蝌蚪,从湖水深处向深邃的夜空腾游;也像犀利的鸣镝,从空中呼啸着飞入湖底。只不过瞬间的工夫,这些蝌蚪和鸣镝便轰然炸裂,变成一朵朵巨大的彩色花朵,它们随风飘动变幻,继续着火焰在夜空里演出的奇妙童话。二天上发生的所有一切,无一遗漏,都同时倒映在护理……
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
【答题思路】
第一步,分析表现手法入手。概括内容,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平静的湖水,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热闹美丽的焰火,而全文显然着意于象征喜庆的焰火,对湖水的描写,显然是为焰火的出现提供一个背景和衬托。第二步,结合本文主题分析。纵观全文不难发现,湖天之间美妙的焰火在作者眼里象征的是和平团圆,因此平静的湖水与热闹的焰火组合成的美丽画面,代表的是作者对世界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肯定。
【参考答案】
⑴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
⑵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
【类题训练】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敢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
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一切?而我又立刻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贾平凹《丑石》)
文章前5段描写“丑石”之丑,结合全文看,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
【命题热点】4.某段选用了什么材料(事例、典故、传说、诗歌等)及如此运用的好处
如果考题从选材组材方面设题,则主要考材料和中心的关系,如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能否对主题、观点起到补充、丰富的作用等。从材料的性质及作用角度设题,则涉及:引用传说、神话典故等是为了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诗歌除丰富文章内容外,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等。
【名题精讲】
(2007年 南京调研)
……
《樱桃园》里包裹的那颗俄罗斯困惑的灵魂,像是升腾到了天空,它的呼唤在各种肤色的人的心灵中激起了共鸣。其中自然也包括我们黑头发黄皮肤的龙的传人。
五十年末,旅欧华人作家凌叔华重游日本京都银阁寺,发观“当年池上那树斜卧的粉色山茶不见了。猩红的天竹也不在水边照影了……清脆的鸟声也听不到了”。而在寺庙山门旁边“却多了一个卖票窗口了”。告别已经成为营业性旅游点的银阁寺,凌叔华女士在她的散文《重游日本》里写下了自己的“心灵困惑”;“我惘惘的走出了庙门,大有契诃夫的《樱桃园》女主人的心境。有一天这锦镜池内会不会填上了洋灰,作为公共游泳池呢 我不由得一路问自己。”
有《樱桃园》女主人心境的,并不非得是女性,也并不非得熟悉契诃夫的剧本。五十年代中期,当北京的老牌楼、老城墙在新马路不断拓展的同时不断消失与萎缩的时候,最有契诃夫《樱桃园》女主人心境的北京市民,我想一定是梁思成先生了。
文中写凌叔华和梁思成,用意是什么 ,并具体说说写这两个人手法有什么不同。
【答题思路】
第一步:分析两段材料的内容,找出联系。凌书华重游银阁寺写下“心灵困惑”,大有樱桃园女主人的心境;梁思成面对老牌楼、老城墙的消失最有樱桃园女主人的心境。两者都有樱桃园女主人的心境,即“心灵的困惑”。两段的过渡句“有《樱桃园》女主人心境的,并不非得是女性,……”印证了这种心境的共通性。第二步:联系上下文,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文章开头由介绍《樱桃园》剧情入手,引出“人类困惑”的话题,这种困惑是一种共鸣,是人们共同面对的困惑。文章举凌叔华和梁思成为例,用意在此。
第二问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对材料安排、描写的基础手法主次详略的特点有所了解,便能找准方向。写凌书华,具体描写了重游银阁寺的心境,并大量引用她散文中的内容来描绘她的心理。而写梁思成,只是一笔带过。那么手法的不同应该是详略的不同。答案指出不同手法后,一定要稍加分析。
【参考答案】
⑴说明樱桃园女主人的心境是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心态、共同面对的困惑。
⑵手法是前详后略。前者具体描写了凌叔华重游银阁寺的心境,后者只是概括提及。
【类题训练】
一个人一生中体味到的缺撼越多,就越接近于领悟到完美,心性就越澄明,慧眼就越稳固。历史上,孔子不为诸侯所用而授徒三千,孙膑中奸计而有兵书,司马迁受酷刑而作巨著,李白命途多舛而溢诗情万丈,苏轼仕途不进而开一代宗风,叹惋唏嘘披盖百代,不能说与缺憾毫无关系。这么说来,缺憾并不可怕,她本来就是断臂维纳斯,是未竟的艺术品,是完美的前兆。要相信天无绝人之境,叶吐而燕子归来,花尽而硕果满枝,阴尽预示阳生之必然性。怎见得?南朝的昊均《赠王桂阳》:“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此即滴水映汪洋之态,星火具燎原之势。一种感叹,一种豪气,前景光明。缺憾是探路者,莫非是庄周化蝶的敲门砖?(钟成才《缺憾的长度》)
本段列举孔子、孙膑、司马迁等人物有何作用?
答:
【命题热点】5.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如果考题从结构安排方面设题,可以分别从写作的顺序、开头结尾的作用、过渡照应的安排、悬念波澜的设置等方面鉴赏。
不同的段落有不同的作用,常见的归纳如下:
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过渡段:承上启下,转换自然,衔接紧密,上下连贯,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结尾段:呼应前文,卒章显志,深化主旨;耐人寻味,余音绕梁,让人难忘。
【名题精讲】
(2007年 江苏卷)
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项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妻子得把饭食做可口,得上“硬料”……
“头项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丁又出。早晨起个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第一步:明确段落的位置。这段叙写属于过渡段。第二步:把段落放在全篇中,结合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阐述其具体作用。这段话在内容上强调了麦天男人的劳累。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与上文“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启下为下文写女人心疼男人,把饭食做得可口作铺垫,并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参考答案】
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类题训练】
你一听到青春少女这几个字,是不是立刻想到纯洁、美丽、天真和朝气 如果是这样你就错了!你对青春的印象只是一种未做深入体验的大略的概念而已。青春,它是包含着不同阶段的异常丰富的生命过程。一个女孩子的十四岁、十六岁、十八岁--无论她外在的给人的感觉,还是内在的自我感觉,都决不相同;就像春天,它的三月、四月和五月是完全不同的三个画面。你能从自己对春天的记忆里找出三个画面吗
我有这三个画面。它不是来自我的故乡故土,而是在遥远的维也纳三次旅行中的画面定格,它们可绝非一般!在这个用音乐来召唤和描述春天的城市里,春天来得特别充分、特别细致、特别蓬勃、甚至特别震撼。我先说五月,再说三月,最后说四月,它们各有一次叫我的心灵感到过震动,并留下一个永远具有震撼力的画面。
(冯骥才《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文章写的是“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开头却从对青春少女的印象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命题热点】7.某段的探究类与个性化、创意化解读
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新课程考试大纲提出: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具体有三个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类题型改变了试题无“我”无“思”,只要按照命题人的解读选择或者表述,不要也不能发表自己见解的状况,这是对考生的尊重,也是对作品的尊重。这个考点要求我们紧紧记住三个词:由点到面,放入背景,带入自我。
【名题精讲】
(2007年 湖北调研)
(1)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盎然,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马铃薯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新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娇艳。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酣然。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依然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2)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嘴里久久不能消逝。这香味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鉴赏文章可以从语言、选材、结构、思想内容,以及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对本文开头的第1、2自然段进行一点赏析。要求50字左右。
【答题思路】
面对选题,学会选择也是我们应对的一个重要方法。首先是选择自己爱好的、拿手的要求作答;一旦选定,解答时要注意条理性和答题的“创意”。需要注意的是,“创意”要建立在对作者思想、手法理解准确的基础上,而不是天马行空。
本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赏析角度:语言、选材、结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选择范围较广,首先应选择一个自己较熟悉且较容易着手的角度,并结合第1、2自然段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赏析时,应扣住所选角度的要点,既可作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作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评结合,都是符合要求的。
【参考答案】
提示:从结构上看,文章的开头部分运用象征手法描写草莓、自然风物和人们对物候不变的错觉,由此触发感悟,揭示人生哲理,这正是作者的本意。这里的哲理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既给人以优美雅致的艺术享受,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人生启示。
【类题训练】
凄与悲都会让人承受难以想象的痛苦,但它们的距离就在于凄则能与美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而这种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 (白水河《凄与悲的距离》)
作者用《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事例,从文学的角度进一步说明什么叫凄与美的完美结合和统一,用《张良传》中戚夫人的悲苦事例则说明了悲是不能与美结合的,它永远只能是悲哀。所以文章最后一段说,凄与美的“和谐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你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请结合你读过的作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都可以)另举例子加以说明,60字左右。
答:
【类题训练参考答案】
1、《雨前》:
写对南方故乡春雨的怀想是与文中北方的天候、景物形成鲜明对照。文中将南方故乡的春雨写得那么辽远悠然、生机勃发,既巧妙的表现了乡思,借此慰藉自己,又自然的寄寓着作者对理想和美好天候的深情向往。
2、《贝壳未碎》
⑴对“门廊”“大厅柱间”“阴气森森”的描写与下文写“长长的回廊”,渐走渐亮的灯光形成对照;让读者体味:走进这大学图书馆就如行进于一条漫长的时间隧道。
⑵这描写的句子又与13段中的句子“贝壳”“是路标”“人类求知的道路仍然如古柱下无灯的恐怖”相照应,既显示文章结构严谨,构思缜密;又表明人类求知路途的艰辛,走向“光明”的不易,由此突出“未碎”的“贝壳”“路标”作用的珍贵。
3、《丑石》
前5段用大量文字,极尽“丑石”的“不能再丑的丑”,与后文人们对它的重视和敬佩对比鲜明,使丑石的“美”得到最大的程度的彰显。
4、《缺憾的长度》
⑴文章列举这些人物,充分证明了人生中“体味到的缺憾越多,就越接近于领悟到完美”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⑵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5、《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⑴为了引出下面所描写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有铺垫作用;
⑵用青春少女不同年龄阶段给人以不同感觉来类比维也纳春天不同阶段给人的不同印象,以突出后者。
6、《黄山,立着的河》
第4段是将黄山的云烟比作黄河的波澜,突出的是黄山。第6段将出关后的黄河比作水上的“散花坞”,突出的是黄河。变换不同的描写重点,显现了写法的灵活自如,为表达黄山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主旨作了巧妙的铺垫。
7、《凄与悲的距离》
可以有不同看法,言之成理即可。能指出同意或不同意,举出具体的作家或作品,围绕观点分析。
示例:不同意。《雷雨》中,在那一个大雨倾盆、雷电轰鸣的黑夜,周萍开枪自杀,四凤触电身亡,周冲殉情,可谓是凄悲极至,一切罪恶都在这样的一个雨夜中揭露,但一切又随雷雨的冲洗而走向灭亡,趋于平静,这又何尝不是一促美呢?凄美的和谐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
同意。在《巴黎圣母院》中,美丽的爱斯梅拉达与丑陋的加西莫多,加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的爱情是至圣至美的,然而只能倚在黑暗处窥望着可望而不可即的美人,可他却是幸福的。他们的结局是至悲至美的,尸骨露天,但对加西莫多来说,死也许是最完美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