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高考复习专题 科技说明文阅读解答技巧 《考试说明》对科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近6年科技文阅读选材:
1、2000年:降低光速的方法及应用前景
2、2001年:铜奔马正名
3、2002年:沙尘暴的成因、作用和危害
4、2003年:温室效应
5、2004年:气冰(全国)咖啡和茶的作用(广东)气冰 (江苏)
6、2005年:中国文明 研究(全国)嗅觉研究 (广东)细胞动物 (江苏) 科技文阅读材料的选择以自然科学小论文或科技说明文为主,有时也会选择社会科学类文章。 科技说明文的考查方向从信息学和逻辑学的角度,考查学生准确而迅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推断等能力。
二、解答步骤:1.通读全文。篇幅较短一般没有标题(把握文章主旨造成一定困难) 阅读量小,相对减小难度 (700字左右) 做题目之前一定要通读全文,迅速形成整体印象,初步了解主要信息。要边读边理解,每读完一个长句或段落之后,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复述”一遍,以加深认识。在通读全文时,应重点留意每段的首句,因为这些句子大多揭示了本段的主要内容,常常与全文主旨密切相关。一篇科技说明文一般有四段,把握首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许多重要的信息。
一般来说,科技说明文的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科技、新发明的内涵。
2.新发明的依据。
3.新科技新发明的特点。
4.人们对新发明的评价。
5.新科技、新发明的操作程序、有关的设备、人员等。
6.新科技、新发明的意义及应用。 2.细读试题。
对材料有了总体印象后,应根据试题仔细推敲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即从内容上弄清是有关什么的选择,从选择标准上看清是选说法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3.题文对应。
科技说明文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为此,必须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 4.筛选答案。
即紧扣题干的要求,根据有效信息来筛选答案。审题 →找信息区 →筛选、比较、排除三、答题技巧: 破译干扰项密码 解答科技说明文阅读题可以从排除干扰项(即不符合原文文意的选项)入手。而要寻找出干扰项,就得了解干扰项的设置方法。 一般而言,设置干扰项主要是在概念、判断上做文章,其主要方法有: 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有生、源流倒置、夸大其辞、答非所问等等。 1.偷换概念。 指概念之间有暗换的情况,即选项中的词语同原文的词语不是等值概念的交换。 1997年(第22题)A、应激素作用于肠脑引起肠神经系统化学物质的改变相关的原文: 惊恐又引起交感神经影响肠脑的血清素分泌量 把“惊恐”暗换成了“应激素” 则A是干扰项 1998年(第23题) B、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原文的说法是: 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 B错误有二: 一是以“额外基因”偷换了“特性” 二是未说明转基因作物是通过“移植”“外来基因”而产生多种特性的。2. 以偏概全。 指从范围上对内容进行了随意扩大,即选项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所作的一部分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 特征:一般选项中出现“凡”“全”“都”“所有”“一切”之类的字眼 1998年(第25题) A、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 原文
表意: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1999年(第17题)
B、比较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 原文: 它们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 除少了“调节性”一词外,其他都是“同义复述”;但少了这一词,范围就扩大了,容易使人误以为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所有方面都发生了进化。 两者相比:3.无中生有。 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1998年(第23题) A、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C、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24题 A、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D、那种能抗虫害的作物,在抗虫害的同时,又保护了一些害虫。4.因果倒置。 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者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 1998年(第18题) B、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原文 : 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 (正好说反了) 另有一种情况: 2002年(第9题) 强加因果关系 2004年广东卷第10题 A、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叶中的精品。原文 :在制作过程中保留了鲜叶的原色 (是所有绿茶的一个共性特点,与“是茶叶中的精品”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作者未将六种茶比较。) 因此,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5.混淆已然未然。 指选项故意在时间上对原文内容作了提前或滞后,即把未发生的事情(“未然”)判断为已发生的(“已然”),或把已发生的事实判断为未发生的。 1998年(第26题) C、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剂作物杂交后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问题。 原文: 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 (把“担心”的内容、尚未成为事实的推测理解为既成事实,混淆了已然和未然。) 2004年全国卷(一)第10题 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原文 :只是在“小鼠”身上实验 至于在人类身上得以实现,“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因此A项中“已经证实”就明显地设置了把“未然”当作“已然”这样的陷阱。 在阅读原文时,应把“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来”等这些修饰限制词语作为关注点,否则就会造成时间的混淆。6.夸大其辞。 指选项在程度上与原文的表述有差别。 2003年(第9题) 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 原文: “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 “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两相对比: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 (没有依据的夸大之辞) 7.答非所问。 指选项与题干在关系上毫不相干,答与问游离。 (答题时可立即把这样的选项当作干扰项) 1999年(第19题) 题目问“不能作为‘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观点的根据的一项” D、在发现HP之前,人们一直没有发现动物体内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 HP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而非遗传基因,而且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至今也未破译,所以该项在逻辑上根本不能成为推断的依据。 把甲的发明说成是乙的发明,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 8.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2004年湖南卷第9题 B、中医学使用青藏高原特有的药物治疗,有西药所不及的功效。 原文: 中国传统医学界由汉、藏、蒙等多个民族的传统医药学共同组成,它既有东方传统医药学的神秘之处,又往往有现代医药学所不及的奇特功效。 B项中把“中医学”的帽子戴在“中国传统医药学”的头上。9、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2004年全国卷(四)第7题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根据原文,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补充”了军费之需。“补充”指“在主要事物之外追加一些”,因此,B项说“主要来源”则主次颠倒。 “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领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原文 :10、逻辑错误主要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逻辑错误类型出题方式有两种。 一是条件不充分:2002年全国卷第10题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所利用。 推断依据是:(原文) 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原文只是说曾给这三个国家带来过好处,并不能推断出“将被人类利用”的结论,条件不充分。二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且必要条件。 2003年全国卷第10题 B、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 原文: 是说全球气候变暖后,“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但不能反过来说,因为气候变暖与“滑雪运动”“台风袭击”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且必要条件。11.综合运用 指命题者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制造干扰。 1999年第20题: B、由于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体内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因此人们对冬眠奥秘的传统解释产生了怀疑。 与原文第三段对照: 根据原文可知,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血液中找到的是“特殊的蛋白质HP”,而非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而且发现HP在后,怀疑传统说法在前,两者不可能构成因果关系。 因此B项表述犯了偷换概念和颠倒时间先后两种错误,当然不符合原材料意思。四、归纳 解答高考科技文阅读题通常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分段把握。 着眼于对整体内容的把握,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把握整体文意,同时动笔画出关键词、句,以备解题之需。关键句主要包括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过渡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 对一些抓住修饰语和限制语诸如“也许、可能、将会、大概、如果(一旦)、部分(全部)、过去(将来)、目前、除了……之外、惟一”等词语,阅读时也要用勾画圈点等方法筛选出来。命题者常常在这些词语中做手脚。 第二步,按顺序答题 根据命题原则,拟题人总是先呈现涉及材料局部内容的题,后呈现需整体把握材料的题。对涉及材料局部内容的题,可采取以下解题步骤:
(1)分析题目要求,明确答题角度;
(2)确定有效阅读区间;(有第一遍阅读作基础,可很快确定。)
(3)提取有关词句,组织答案。 对于需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题,应采取的解题步骤是:
(1)分析题目要求,明确答题角度;
(2)整体把握材料,明确材料中心,以此作为答题的基础和出发点。
这一步容易忽视,又比较重要。对于一篇文章来说,作者所选取的一切材料,所使用的一切手法和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所以,只要针对全文设问,不管是从哪个角度设问,文章的中心都是答题的基础和出发点。 第三步,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对照时要特别注意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条件与结果、方法与目的、成就与问题、可能性与现实性。在细心对照的基础上,再经过一番分析、综合,就要根据题目要求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如选项的表达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对概念、文句的理解是否准确,对原因的分析是否合理,对结论的推断是否正确,对要点的归纳是否全面……从而排除错误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排除法在科技文阅读中是十分有效的。因为作为选拔性考试,高考科技文阅读涉及较宽的知识面、较深的知识点和较高的能力层级,给正面作答造成困难。命题者估计到考生答题的困难,往往会不动声色地为考生提供一些辅助条件,将错误选项难度降低,或曲解原意,或偷换概念,或无中生有,或强加因果,使错误项有破绽可寻。这样,对错误项的排除成了我们一步步接近正确答案的阶梯。五、命题材料及其特点: 纵观近10 年的高考语文试题Ⅰ卷小阅读命题,其选材除2001年和2005分别选用了论述“创造思考教学”和题为《铜奔马正名》的社会科学类文章以外,其余8年所选的材料均为自然科学小论文或科技说明文,这些科技类短文具有二个特点: 1、紧紧跟踪现代高科技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 2000年所选的是关于降低光速的方法及应用前景的物理学前瞻性研究论文; 2002年所选的是关于沙尘暴的成因、作用和危害等方面研 究的生态环保类论文。 都是上世纪末最前瞻的科研成果。所以,高三科技文阅读的备考一定要注意现代最新最前瞻的科研成果,如载人航天、激光技术、厄尔尼诺等科技动态,尤其要关注生物遗传与发展的研究,如DNA技术、克隆研究、人眼角膜等领域的最新发展。 2.密切注意影响人类生存的引人注目的科技动态。 像1996年关于用酒精制造纸浆的造纸工艺的说明文,是有关影响人类生存的环保型工业生产的话题;1998年的转基因作物研究是解决人类未来生存问题的重点研究;1999年关于人类冬眠可能的研究是基于目前一些重大疾病如癌症的医疗尚未突破而开展的;至于2002年的沙尘暴研究,则与目前全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生态恶化密切相关,而且非常引人注目。 3.命题形式及考点:
尽管科技文测试的内容多种多样,涉及化学、物理、生物、医学、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但命题形式一直是4道“四选一”式的单项选择题。其中考查关键词解释一道题,考查重点句理解一道题,考查信息筛选一道题,考查科学推断一道题。今年可能将变成3道题,取消考查科学推断题。 4.命题难度及考查重点:
贯彻素质教育的需要,科技文阅读命题难度稳中有降,重在考查信息筛选和阅读理解的准确性,不考自然科学本身的专业知识。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