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文档属性

名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3-19 10:24:00

文档简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诵读中熟悉诗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 2、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我们学习过杜甫的许多诗歌,如《望岳》、《春望》、《石壕吏》等等。这些诗歌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同学们觉得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由熟悉的课文导入会钩起学生的记忆,以便于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杜甫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2、多媒体简介课文写作背景,进入课题,解题。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这一名篇,相信大家会对杜甫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3、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引学生进入情境。学生齐读,自由朗读。熟悉课文。在此基础上四人小组互译,疏通字词,找出疑难地方,准备质疑。师检查、答疑。积累文言字词,初理文意。再读课文,要求有表情,注意节拍。
4交流读后感受,根据现代世俗评价标准引出对杜甫的评价,一个字“傻”。并陈述四大理由。以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
其一 屋破, 为何歌?
其二 叹息, 有何用?
其三 穷困, 到何地?
其四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哪般?
探讨:
为屋破而歌,是为天下寒士而歌,亦是为下文张本铺垫。
叹息是为年高于家国无用,为民不聊生,人情淡薄,为世事而叹,隐现忧国忧民心。引导学生关注欺、忍、公然、倚等词,初步感受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及传神的特点。
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体会杜甫贫困的现状。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为人分析穷困根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作者传神的刻画,和关键词语深意。如“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长夜”等。
小结上述内容,询问学生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作者怎么想?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找出你最感动的一句话,说说为什么。你还觉得他傻吗?透过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播放短片《杜甫》,明确杜甫不傻,这是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透过本诗,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一个怀揣热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具有兼济天下博大胸怀的伟大的诗人。所以我们称他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
5、回顾所学课文、诗句寻找拥有同样气度与胸襟的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等等
小结我们的历史因为有了他们而显得光辉灿烂。以别林斯基
的话做结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愿同学们都能有这样的气度和胸襟,再次朗读课文两遍,在朗朗书声中结束本课。
?⑴、赏析第一诗节? ????设计问题①: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设计问题②:“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设计问题③: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后面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设计问题④: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秋风破屋”(板书)? ??(根据上下文语境揣摩语言,确定词语是否用的得当,这种阅读方法很好。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进一步强调朗读时要重点突出这些词语,注意体会其运用的妙处。)??? ??⑵、赏析第二诗节?? ????设计问题①:让学生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设计问题②: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设计问题③:群童为何抱茅????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设计问题④:“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设计问题⑤: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群童抱茅”(板书)? ????设计问题⑥:如果在此时加上作者的动作、神态该怎么加?并体会其意境。(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回答异彩纷呈,课文分析达到一个小高潮。)? ??⑶、赏析第三诗节??? ??过渡问题: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下雨)? ????设计问题①: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夜雨湿屋”(板书)。? ????设计问题②: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 ??⑷、赏析第四诗节?? ?????设计问题①: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学生回答:长夜沾湿何由彻?)? 设计问题②: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很自然引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设计问题③: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祈求广厦”(板书)? ????设计问题④: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板书)。? 小结:? ????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象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这使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然后启发学生,谁能再说出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另一篇杜甫描写安史之乱的诗《石壕吏》中的有关句子,进一步感受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思想。要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 ??在此基础上,可再补充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例句。(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并向学生说明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课件9张PPT。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
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
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代背景: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题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 被
歌:诗的体例
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抓情节 入情境
注意字音字形听读课文茅屋为wéi秋风所破歌 怒号háo
三重chóng茅 长cháng林梢
飘转zhuǎn 丧sāng乱 广厦shà
俄顷qǐng 大庇bì 见xiàn此屋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各节大意,再说说前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 最后一节诗人集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屋破 为何歌
叹息 有何用
穷困 到何地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为哪般写景记事直抒胸臆 忧国忧民的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期盼广厦
心怀天下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