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3-19 21:3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阅读教学模式探究课题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两则新闻的时代背景及作者;
2、识记并运用“锐不可当、业已……”等词;
3、体会新闻的特点,明确新闻结构的五个总分。
过程与方法:4、初步了解并运用本课题教学模式进行学习。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阅读中筛选要点。
情感与德育:6、引导学生感悟正义之师必胜、人民必胜的真理,培养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4、5
教学方法:
1、用查阅的方法学习新闻知识;
2、用朗读的方法体会新闻的要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一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1、字词过关
读、抄《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1-2“字词梳理”。
2、作者及写作背景
查阅资料书或上网查阅。
3、相关知识了解
阅读教材P8“研讨与练习”二,并对照本文进行划分。
4、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以上内容在8月31日晚自习时告知学生)
二、导入:
在今年暑假同学们最观注的是什么?(北京奥运会)
我们想知道我国当时得了多少枚金牌时,就会看什么频道?(新闻频道)因为新闻频道报道着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当然金牌榜更是这些天的重大事件。今天,我们来学两则半个世纪以前的新闻,虽然时过境迁,但仍值得我们学习,请同学们打开书——
三、检查预习:
昨天叫同学们预习了,请同学们完成:
1、字词过关:
《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1:1-3题。
2、相关知识:
《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1:4-5题。
四、解题: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像,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像,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背景介绍:详见《教师教学用书》
五、图解课文:
1、按新闻结构图解: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电头不属结构)
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 “二十日夜起,……”(结束)
背景: “另一方面,……都很泄气。”(含在主体内)
结语: 无。
2、按新闻要素图解: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3、按新闻内容要点图解: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列表如下: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30万 30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2/3
东路军
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
在教材P3的地图上标出各路军渡江地段。
六、亮点欣赏:
1、再读课文,说亮点。
2、引导分析亮点:
总述:这篇新闻,气势磅礴。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了恢宏的气度。
这篇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穿插,相得益彰。
分析: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准确。又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一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就十分准确。而汤恩伯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必须明确交代的地方,一点也不含糊。例如,“西起九江”后面还注明“不含”,也是为了明确。
语言的精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要求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斩截有力。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这类例子还很多。
这篇新闻许多语句很文气。例如,“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但是说到国民党官兵的情绪,又非常口语化,“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七、疑点解惑:
1、学生自提疑问。
2、引导解惑:
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就可以悟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八、本堂小结:
回顾内容了解阅读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完成课后练习题及资料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抽生回答新闻的结构及要素;
2、复述第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3、回顾学习第一则新闻的阅读方法。
4、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按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二则新闻。
二、学习第二则新闻:
1、初读课文,说新闻大意。
2、了解新闻写作背景:
学生查阅资料完成,教师亦帮助。详见《教师教学用书》。
3、图解课文:
(1)按新闻结构图解:
标题: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电头: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对比上则电头)
导语: “……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背景: “南阳为古宛县,……多数生于南阳一带。”
主体: “在过去一年中,……”(结束)
结语: 无。
(2)按新闻要素图解: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3)按新闻内容要点图解:
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成绩主要有三项:
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4、疑点与亮点:
(1)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明确: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2)这一则新闻报道的是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消息,为什么要交代南阳的历史背景?
明确:一方面强调了南阳重要的历史战略地位,突出了解放南阳的重要军事意义。另一方面,为下文的叙述奠定了基调,烘托了主题。
三、处理练习:
1、作业本作业:
教材P8“研讨与练习”二
2、资料作业:
《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1:6-17题。
3、课外探讨:
《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4:18-20题。
四、本文小结:
学生畅谈读后收获。
1、思想上受到什么教育或启发?
“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我们党所领导的完全新型的与人民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学习两则新闻,应该引导学生提高三个基本认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2、学习方法上的收获:
“夯实基础——文本学习”的学习模式回顾。
教学札记
事件
教学札记
经过与结果
2、芦花荡
孙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2、识记并运用“寒噤、仄歪、张皇失措……”等词;
3、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4、进一步了解并运用本课题教学模式进行学习。
5、紧扣小说特点,从故事情节、环境、人物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情感与德育:6、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4、5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让学生以较快速度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地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讨论点拨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讨论,探究小说的三要素。引导学生思维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并从结构上图解课文。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按常规要求进行预习:
1、读、抄《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5-6“字词梳理”。
2、通过查阅了解作者及作品特点。
3、读一遍课文。
二、导入:
同学们看过《地雷战》、《地道战》,还看过《小兵张嘎》,从中我们都能体会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敌人的仇恨。今天我们学的《芦花荡》也是讲述的一个老头子在水上与敌人斗争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能耐(néng nài) 悠(yōu)闲 寒噤(jìn)
阴惨(cǎn) 仄歪(zè wāi)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央告:表示弱者带哀怜色彩地向对方请求。(造句)
央求:表示带郑重、诚恳色彩地向对方请求。(造句)
(完成在作业本上)
四、作者简介及作品特点:
孙犁(1913-2002),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与赵树理、周立波、柳青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代表作有《荷花淀》、《芦花荡》、《风云初记》、《白洋淀纪事》等。对青年作家的影响形成“白洋淀派”。
作品特点: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五、速读课文,图解课文:
我们在预习时读过了一遍课文,但那是泛泛而读,只是知道了这是一篇小说,而现在我们要进一步阅读本文,读小说,应该从哪几方面来阅读呢?
1、学生默读课文。
2、小组讨论完成图解。
3、抽一组的图解进行引导:
环境: 宁静优美,诗情画意
开端:护送女孩
芦花荡 情节: 发展:女孩受伤
高潮结局:为女孩复仇——富有传奇色彩
人物: 老头子自尊自信,机智勇敢
六、复述课文:
1、理清记叙要素,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一天夜里
地点:芦苇塘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
事件:老头子送大菱、二菱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大菱负伤流血,老头子发恨要讨还血债。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学生互相点评,注意复述中的问题。
七、本堂小结:
本文用诗情画意的散文笔法,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发生在冀中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一位干瘪的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找革命队伍的故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自信自尊的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教学札记
教学札记
教学札记
3、蜡烛
西蒙诺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识记并运用“拂晓、瓦砾、鞠躬、颤巍巍……”等词;
2、理解文中“蜡烛”的内涵,体会文章丰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3、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4、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情感与德育:5、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2、3、4
教学难点:
目标3、4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第三课《蜡烛》。但一谈到“蜡烛”,你想到些什么呢?
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此外,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预习检测:
完成《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10的1-6题。
三、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其中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四、相关知识介绍: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本文就是一篇战地通讯。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同:用事实说话。
异: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
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通讯具体详细。
3. 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五、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图解课文。
(1)按记叙的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2)按文章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
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六、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亮点欣赏)
1.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事件感人、人物感人(选材上、写法上如突出环境、突出蜡烛等细节)
2.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事件感人的因素: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3.引导讨论: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附近一带”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杀人民造成的恐怖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勇敢。她早已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了。在猛烈的炮火下,育乞西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守护英灵。这些是只有母亲才有的对儿子的动作,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的是老妇人育乞西满心的哀痛。“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再次渲染了浓重的恐怖和哀痛的气氛,烘托了老人失去爱子般的伤痛。
4.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动作和心理)
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看待老女人这一切行动的?
5.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七、解题(疑点解惑)
1.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
第(28)自然段中用了“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老妇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过日子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主旨: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八、处理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题二(详见《教师教学用书》P22-23)
九、课文小结
文中的老妇人是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物,彻夜守坟。虽她没说一句话,但她的感情流露于行为。如果你就是当时寻找契柯拉耶夫的士兵之一,面对老妇人,你会说些什么?
教学札记
教学札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从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方面分析本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从故事情节方面分析了本文的结构,初步认识了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本节课我们从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方面分析本文。
二、亮点欣赏:
(一)
本文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
2、体味下列景物描写的句子。(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①他“只穿一条兰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
这是形貌的描写,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
②“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③“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④“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⑤“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⑥“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练习处理,随带完成练习三。
(二)
小组讨论: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画出来分析
主人公:老头子。
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
例举:
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叫鬼子头破血流。
三、疑点解惑:
1、人物性格难点探究: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
“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
“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随带完成练习一、2)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四、练习处理(精段阅读):
(一)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1.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2.“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 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3.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4.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 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5.“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6.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二)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7.选文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8.文中加点的“敌人的愿望”指什么?
9.文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性格
10.选文写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主要表现在什么上 用自己的话概括。
11.请在选文中画出“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语句,并且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2.概括选文的内容
13.加〖 〗的段落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 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答案:
1.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
2.“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3.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
4.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
5.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 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6、这里的景物描写意在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7.环境描写,既点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又为人物出场作铺垫,点明人物活动的场所。 
8.防止有人给苇塘的队伍运送粮草等。 
9.充满自信的性格。 
10.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11.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每天夜里……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明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功过都是由这一点发出来的。 
12.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及老头子这一英雄形象。 
13.外貌、神态;写出老头子老当益壮,充满活力。
五、课文小结:
学完本文,你怎样认识老头子呢?
过(护送小女孩时失误)
过于自信自尊 欲扬先抑
功(平时供给、复仇)
教学札记
教学札记
教学札记
教学札记
教学札记
教学札记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理解“赃物、箱箧……”等生字词,了解作者;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过程与方法:3、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4、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情感与德育:5、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目标1、3
教学难点:
目标4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无不为此遗憾,而在遥远的国度里也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预习检测:
完成《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13-14的1-7题。
三、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伟大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面人》《九三年》等。
四、解题:
1、背景介绍: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11月又在上海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沙俄趁机于5月间用武力迫签《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片领土。1859年英、法、美借口换约又派军舰北上,6月突攻大沽炮台。清军奋勇抗击,重创英法舰队。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遗留恭亲王奕媾和。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后奕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使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
圆是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其中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
2、作为法国作家的雨果在巴特勒上尉的邀请下,在法国大舆论的环境下,会怎样写这封信呢?下面,我们一共来阅读这封信。
五、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
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六、亮点欣赏
1、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
2、作者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
总评:“世界奇迹”;
分述:① 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② 具体讲加元中之物;
③ 耗费了巨大劳动;
④ 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3、找出作者讽刺、谴责英法联军的语句。
“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美”。
4、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到什么作用?
反语。产生极其尖锐的讽刺意味。
七、疑点解惑
1、作为法国人的雨果对英法联军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2、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么?(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么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八、图解课文
九、课文小结:
你对雨果产生什么感情?对他的观点如何评价?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教学札记
教学札记
5、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及作品背景,掌握字词;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3、理清文本思路,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4、揣摩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领会语言的深层含意,增强语感,提高理解力。
情感与德育:5、教育学生珍爱和平,捍卫和平。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目标4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与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可惜不是班班多媒体,如果用“南京大屠杀”的视频导入,更或花一节课时间观看,这样达到的爱国更好。)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后,在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师长谷寿夫指挥下,在全城进行了40多天的血腥屠杀,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方法,杀害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余万人。这就是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
同样,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在克拉库耶伐次,一天之内,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美国华裔女作家聂华苓写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认识战争的罪恶,懂得和平的珍贵。
二、预习检测:
完成《走进名校·课时优化》相关题目。
三、作者简介:
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等小说集,《梦谷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
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1) 在纪念地的所见所闻;
2)看纪念演出;
3)记述作家的座谈;
4)参观纪念馆
2、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态度有何不同?
西德作家真诚忏悔,日本作家进行自私的狡辩。
五、精读研讨、亮点欣赏
  1、为什么萨特会说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学生小组讨论解决)
① 沉重—— 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大屠杀,其中300个孩子遇害;
   中国:南京大屠杀。
  ② 美丽—— 整个民族的英勇:
   a、一位老师宁死不屈,大义凛然;
   b、无辜平民(包括孩子们)的遗言,怀着强烈的爱、仇恨,没人乞怜。
  2、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允许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例举: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一句中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连用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这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表明作者的心情,渲染气氛,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一句中“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和对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六、疑点解惑
1、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2、“世世代代‘人’的声音”一句,为什么给“人”字加了引号?
这个引号起强调作用,强调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
3、六十几位作家聚在一起讨论,发言一定很多,作者只记了三四个人的发言,为什么特别记下西德作家与日本人的发言?
从选材上可以探究写作意图。要消灭战争,保卫和平,前提是正确认识历史。西德作家的态度是那样诚恳,他把自己与整个民族看成一个整体,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这样的态度赢得人们的宽容和尊重。那个日本人跟日本极右势力相比,还算好的,他还承认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他总想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安格尔的三个问题辨清了侵略与反侵略,尖锐地指出了那个日本人狡辩的要害。作家本应具有人类的良知,作者不称他为作家,就说“日本人”,也表明了对他的鄙弃。作者写许多人走过去与西德作家握手,在无言之中表明各国作家对那个日本人的反感和那个日本人在会场上的孤立。
七、解题:
本文为什么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为题目呢?
一天之内残杀了7000余人,300个孩子面对刽子手,发出了“亲爱的爸爸妈妈”的呼唤,回应他们的却是冰冷的枪声。这是血腥的。但在这次血腥的屠杀中,被残杀的无辜的人们留下了片纸只字,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强烈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
(可让学生自己谈看法)
八、处理练习
练习题二参考答案:
1.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读者的阅读速度自然放慢,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像一个画面。这样开头让读者一上来就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2.“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3.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4.作者想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5.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刻,感情非常真挚,态度非常诚恳。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是没有责任的,他却代上一代人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重他。
九、课文小结:
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还有很多的地方销烟弥漫,母亲们痛苦的眼泪,孩子们惊恐的哭叫,那一双双流露着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们呼喊:不要战争,保卫和平。同学们,希望我们都是和平的维护者,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教学札记
教学札记
教学札记
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积累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
2、让学生通过口语交际、英雄故事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训练,引导学生以“战争”为话题,,阐明观点,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4、通过文字、图片、表演、论辨等形式小组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与德育:5、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目标2
课时安排:
多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苦难,我们反对战争,呼唤和平。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就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全世界发生的大小战争总共不下400次!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人类更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中国,九一八的炮声、七七卢沟桥的枪声和南京大屠杀中30万死难同胞的呼告声,时时使我们警醒。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但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犁,和平永驻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讨: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二、活动:
(一)讲
主持人:在语文课上或课外阅读中,你一定读过不少英雄故事,知道很多革命家不怕牺牲,智斗敌人的轶闻趣事吧。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搜集整理的探险故事向同学们说一说,看谁讲得最生动有趣。另外同学可进行小品或哑剧表演来配合,以增加对战争的理解。
英雄故事讲述要求:1、故事真实、连贯,2、内容集中、鲜明,3、灵活运用方法、技巧,4、普通话标准,流利。
(二)颂
主持人:同学们,伴随着战争,产生了丰富的战争文化。下面让我们进入吟诵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以及关于战争的成语的环节,看谁说得多,说得好。通过活动,尽可能地丰富我们的文化积累。
下面我们先来说有关战争的古今诗词,通过诗词的吟诵,让我们更好地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领略战争的悲惨和战士的战地感受。
(三)访
主持人:和平阳光普照下的我们,要记住过去,珍惜今天。在这次综合性活动中,在你生活的家乡或附近,也许就有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战争遗址,你走访地怎样了,了解了哪些情况,拍摄了哪些资料,做好哪些记录;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走访的见闻和感受吧。
(四)析
主持人:“铸剑为犁”的雕像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前矗立了四十多年,可是和平的钟声并未向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战火和死亡时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这是为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战争的?下面就让我们辩一辩战争的是与非。
下面我们来探讨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认为将来的世界是否会有永久的和平?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第二个问题:有人说,战争有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第三个问题:怎样理解“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不怕战争”这句话的含义
第四个问题:你认为将来的世界是否会有永久的和平 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主持人小结:战争的是是非非,同学们已经说了很多,邓小平爷爷说过: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主旋律,但形势不容乐观,世界时时燃起的硝烟仍未烟消云散。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要时刻警醒:血雨腥风应有涯,铸剑为犁应有日!但是,我们不怕战争,如果有来敌侵犯,我们定会捍卫我们的主权,为正义而战。
(五)写
①请你以 “战争与和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字数不限。可记叙这次开展某一项活动的经过;可分析、评论某一战争或某一个地区冲突(可就美国攻打伊拉克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思考现代战争以及现代战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等等);可想像未来的尖端武器和未来战争的情形。
②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编写《记住历史,珍惜和平》小册子。内设“硝烟弥漫的岁月”(中国近现代战争)、“动荡不安的地区冲突”(当前地区热点问题)、“文学与战争”、“影视与战争”等章节。
三、小结:
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获得了许多关于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开阔了文化视野,并且对战争有了深层次的了解,提高了对战争的认识,培养了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活动中,我们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共同探究,通过活动我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得到了增强。另外,本次活动还提高了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札记
教学札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