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伤 仲 永王安石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①邑人奇之:
②宾客其父:
③利其然:
④伤仲永: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居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第一部分:(1-2)(以叙事为主)简叙仲永才能发展的变化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伤”这一
主题。第二部分:( 3)以议论为主 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努力
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成‘‘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 “利”:表现了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
格特点。“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
果。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何作用? 形象具体地表现了仲永才思敏捷,天资非凡。 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这一段中,“受于天”指什么? “受于人”又指什么?“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是指人的后天学习和所受到的教
育。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一句。 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利”:表现了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
格特点。“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
果。第二部分:( 3)本段以议论为主,讲了两层意思 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努力
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第一层: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了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第二层:从“彼其”到文末
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
不“受之人”,结局将更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