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1、《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文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人物评传,其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的一位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一生奋斗历程。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本文形式是自由的,主题是集中的,即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出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
全文3500字左右,若按每分钟200字的阅读要求,须18分钟左右。本文作为讲读课文,若按此做法,教学任务与时间分配的矛盾难以解决。鉴于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语言平实易懂,时间推移、地点转换都非常清晰,人物关系比较单纯,事件虽然重大,但并不复杂,因此很适合作选读、跳读训练。按每分钟500~1000字的速读速度,可在4~7分钟内读完。读后作速读,以把握文章思路。先速读全文并勾画生字词或关键句约需用10分钟,为更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课文打好基础。接着,再根据文字深浅、难易程度及教学重难点的需要,分别安排默读或朗读,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入地挖掘,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熏陶。
重难点分析:本文的学习重难点在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的内在原因,即拥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感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2、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3、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4、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灵活运用速读、跳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2、通过质疑问难、小组互动、集体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献身祖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
2、把握邓稼先的思想品质和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了解本文将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读。
同学们,为了保护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许多国防科技专家们都心甘情愿地做了无名英雄,他们长年与亲人分离,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壮烈乐章。他们是我们人民的英雄,国家的骄傲,下面就让我们展开课本,随着作者去认识这位为祖国的强大做出巨大贡献的,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板书课题,并简介作者)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宙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邓稼先幼年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但对祖国的感情把他们紧紧联在一起。本文即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悟。
(一)检查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
可歌可泣 当之无愧 鲜为人知 任人宰割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层出不穷 截然不同 妇孺皆知 风悲日曛 兽铤亡群 燕然勒功 马革裹尸 锋芒毕露 元勋 彷徨 殷红
2、解释下列成语
燕然勒功 马革裹尸 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二)、速读全文,发现信息:
1、本文的标题是什么?作者是谁?
2、请说出邓稼先生于何地,生卒年,曾于1948~1950年赴哪国哪所大学留学,于何年何月何日因患什么病逝世。
3、请说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爆炸的年月日。
4、邓稼先的工作地点在何处?他在那儿干了多久?
5、用来与邓稼先对比的那位外国杰出人物又是谁?
(三)、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并翻译。
译文如下: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远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流像飘带一样弯曲流动。无数山峰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阴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天气像霜冻的清晨一样的寒冷,各种飞鸟不敢停歇下来,在天空乱窜,许多野兽惊恐万分,狂奔失群。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据说当年在这里)经常全军覆没,现在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1)、文中表现的是何地景象?想象一下在这里的生活会有哪些不便,再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青海、新疆,古罗布泊地区。
(2)、想一想,作者引入这段文字有何用意?
(3)、讨论明确:说明邓稼先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衬托其奉献精神的伟大。增加了邓稼先精神的悲壮色彩。
2、朗读《中国男儿歌》。
(1)、思考这首歌曲赞美了什么?歌颂了一种什么精神?给你什么感受?
祖国的美好,爱国主义精神,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奋发有为。
(2)、作者建议用此歌作为背景音乐,有何深意?文中又引介此歌,只是简单的如实叙述吗?
同是为了赞颂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的响当当的中国男儿。
(四)、速读课文,归纳提炼大意。
1、课文按小标题可分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板书:引子(1)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为研制两弹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板书: 生平和贡献(2)
第三部分,比较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揭示邓稼先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
板书:与奥本海默对比(3)
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板书:另一侧面写贡献大(4)
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板书:中国“男儿”(5)
第六部分,用评论性的语言高度赞扬邓稼先一生的功绩,表达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板书:总结(6)
2、思考: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和赞美。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揭示其获得成功的性格原因。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人格的伟大,尊严感极强烈。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揭示其崇高的使命感,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升华。
三、课堂小结:
作者以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描述了邓稼先光辉的一生。表现了他身上所特有的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全文设置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相当于“小引”,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要介绍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第三部分对第二部分进行补充延伸,第四、五部分又从不同的角度阐明邓稼先的崇高精神。
四、作业设计:
1、掌握生词。
2、完成课后练习一。
五、板书设计:
邓稼先
背景、引子(1)<贡献意义> 生平和贡献(2)<具体介绍>
与奥本海默对比(3)<性格原因> 另一侧面写贡献大(4)<尊严感>
中国“男儿”(5)<使命感> 总结(6)<赞美>
六、教后反思:
要指导学生查工具书,解决生词问题,本课用词典雅规范,值得学生积累运用。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词语,回顾上节内容。
二、加强阅读,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一)、朗读第一部分,齐读“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思考: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可否去掉?
讨论明确: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突出其是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第一部分从百年屈辱入手写起,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其实,用意是在创设一种广阔的社会背景。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衡量他,才更能显出其伟大之处来的。正是他领导中国知识分子追赶世界科技势头,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从而保证中国坚强地站立起来。是为下文歌颂邓稼先进行的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二)朗读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思考:
1、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作者想表达出什么意思?
讨论明确: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自然而然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两人分别是美中两国原子弹研究的领导人。他们的共同成就表明他们同样都是贡献非凡的人。但是两个国家,两种文化背景,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站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上考虑,我们更钦佩邓稼先,更接受他的为国忘我、为科研忘我的崇高牺牲精神。
2、“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句话有什么含意。
“邓稼先是……精神的儿子。”是指邓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这些优秀成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实际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说他是理想党员。
(三)速读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
思考:这部分似乎对表现邓稼先的伟大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环节?
讨论明确:这一环节,写寒春事件,时时透出邓稼先对自己的工作认真小心,高度保密,即便是挚友世交,也决不犯规,这正是他为人忠正的反映。此部分的题目中用到两个问号,以此正是告诉读者,自己为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
(四)集体朗诵第六部分中的“几段话”。
思考:
1、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热爱祖国、勤奋刻苦;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
2、体验反思:“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假如是你,你会怎样呢?
提示: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3、能否用一句话总结这篇回忆性传记。
点拨: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的特点。
小结:本文是一篇回忆性传记,运用了如此富于变化的语言,不同于一般传记客观平淡的语言,作者是有目的的,作者借语言的变化,表达深厚的感情,告诉读者,这不是一般的传记,是功臣的赞歌。
三、感悟思考:
1、用一句话说说你读完本文后的启发和感想。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例如:文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以及标点符号、结构安排等,发现并说说其特色。学生交流互动,教师总结归纳:
①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②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也可作为我们今后作文的一种结构形式。
再例如: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介绍 “两弹”的巨大贡献上。但行文却没有这样,原因在于:一,作者是科学家,写的也是科学家,当重写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不必关注具体的细节。二,作者与邓50年的友谊,写作本文是表达对老友的不尽思念,因此,从与稼先的交往来写,这样就不必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稼先虽所为朋友,但分隔20余年,对对方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行文篇幅所限。因此,这样写是扬长避短,是极为高明的。
四、课堂总结:
你长大了想干什么?你觉得朝着心中的目标向前时,现在自己有什么优势?还需要在哪方面多努力?用一段话客观地分析一下,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五、板书设计:
邓稼先
影响巨大的历史性人物
具有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杰出科学家
六、课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