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权劝学》(安徽省六安地区六安市)

文档属性

名称 1《孙权劝学》(安徽省六安地区六安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3-26 20:5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5、《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积累文言词汇。
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3、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培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学无止境,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兴趣。
教学重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2、学会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看”等成语。
教学难点:
1、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2、体会人物语言的人情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人家都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 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 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自读题解,了解《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补充:
《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目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进士。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撰成《资治通鉴》。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二、读译课文。
1、读一读:朗读可分四步:
(1)范读:教师读或听录音读。
(2)初读:结合注释粗晓大意。
(3)对读:同位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4)比读:看哪位同学将对话的语气读得最到位。
2、译一译:圈点勾画,疏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1)疑难词语探究:
卿 当涂 蒙辞 岂 治经 博士 涉猎 见 孰若
乃 就 及 过 论议 才略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例:谓……曰:对……说 /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对照注释,小组互译。
三、班级抽查。
四、集体诵读。
五、小结。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集体背诵,检查巩固。
二、理清结构脉络:
1、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板书问题,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2、议一议:
①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②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 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③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④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 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⑤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 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问题探究: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明确: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2)“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明确:“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非浅。
(3)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2、分角色表情朗读:
3、表演体味: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4、探究写作特点,文章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明确:
a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b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c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四、质疑问难,体验反思:
1、鼓励学生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解答,也可由教师解答。
2、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在写作上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希望同学们多读书,不断完善自己。
五、巩固拓展练习设计:
1、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
2、写一篇读后感(结合所给格言诗句),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或者以《当吕蒙碰到方仲永》为题写一篇短文。(任选一)
3、背诵全文。
六、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七、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一) 孙权劝学
孙权 → 劝 → 吕蒙 ← 赞 ← 鲁肃
(语重心长) (自豪、自得) (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 虚心接受意见 爱 才
勤学、刻苦
好 学 善 劝 敬 才
(二)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不可不学(必要性) 语重心长
孙权: 劝学 ——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情辞恳切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