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 连 晓
2009.02
E-mail: lianx@yerg.net内容提要考试性质和编制依据
《考试能力要求》主要变化
《考试内容》主要变化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的变化
《参考试卷及答案》的变化
基于《考试说明》的几点建议
选修1B(语文)略说
新旧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比较相关的四个高考考纲(考试说明)
2009年全国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版)
2009年全国高考考纲(课标实验版)
2008年浙江考试说明(依据2008年大纲版)
2009年浙江考试说明(依据2009年课标版)
下面主要比较2008和2009两年的考试说明Ⅰ. 考试性质和编制依据基本性质:
选拔性考试,要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编制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标实验版) 》(后面简称《课标考纲》)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评点: “有因有革、稳中求变”的理念贯穿始终 Ⅱ .《考试能力要求》的比较比去年多“探究”,表现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个层级
定稿和初稿比较,调子有所降低:
①初稿:探究,指探讨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②定稿: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Ⅲ.《考试内容》的主要变化及点评一、语言文字运用9条变成了8条,少了“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但在后面“写作” 的要求中仍保留“标点正确” )
“字音”条前增“常用字”
“汉字字形”改“常用规范汉字”,后增“正确书写”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中间顿号改成分号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多了一个“反复”
点评:变化不大,标点不考应该是暂时的。二、现代文阅读1原合在一起共9条,现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两块,分别对应第二大题中的大阅读和小阅读
两类都增加“作品体裁(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两类都增加“对作者的创(写)作背景和创(写)作意图的探讨”
两类中都没有“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象”
文学类增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拙”
文学类增加“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二、现代文阅读2实用类增加“对文本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评价”
实用类增加“对文本中某种特色的深度思考和判断”
实用类增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发掘”
实用类增加“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
点评:体现新课程价值取向,是新高考变化最大的一项,但语文的核心内容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三、古代诗文阅读原9条,现10条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增加“意义”
“常见文言句式”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原第二项中去掉了识记作家作品和体裁常识两条,把“常见古诗文名句名篇的默写(参考篇目见附录1)”移到这项中作第10条。
点评:文言文阅读在条文上无实质性变化
四、写作文体表述改“实用类(包括论述类)和文学类”和现代文阅读的表述相一致。
其余无实质的变化。
保留标点正确的要求。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的变化题型增加古文断句题和论述题
断句题去年考过,今年为何强调?
论述题20多年不考了,但它便于出探究题;论述题不同于简答题,须特别重视。
现代文阅读多2分,为32分
古诗文阅读多8分,为34分(减去古诗文默写6分净多2分)
点评:形式和结构变化较大,须指导学生适应变化Ⅴ.《参考试卷及答案》的变化5、6、7三小题是语用题 第7小题现象值得研究
第3、5小题相比测试卷作了改动,有技术问题
词语替换或选词填空,命题难度较大
小阅读最后一题(11题)改主观题
大阅读,有一题(16题6分)探究题。
大阅读第12题相比测试卷多“从修辞的角度”。
古诗鉴赏的23题为探究题。
古诗文阅读(第24题),选修1A《〈论语〉选读》的内容,为探究题。
默写多2分,专为《论语》(31章要求背诵)古诗文背诵参考篇目(和初稿比较)增加《寡人之于国也》
《逍遥游》缩减内容
删除《兰亭集序》
《六国论》 缩减内容 基于《考试说明》的三点建议坚持“得意忘形”
着眼能力 重视积累
关注“课标导向”
着眼生活 重视探究
考虑“阅卷公正”
着眼选题 重视答案坚持“得意忘形”,着眼能力,重视积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不会过时
延续稳定的内容和题型是得分的主干
选拔性考试,难度不可能小
难度系数一般在0.6左右 默写、探究
能力、积累仍然是复习的重点
以纲为纲 以本为本认真研读《考试说明》,结合参考卷读懂每个考点。
认真掌握教材内容。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直接出自教材的比例有所增加。
结合《考试说明》、参考卷(包括往年试卷)和教材,把握正确的复习策略。
如选修1A如何复习?应该考虑:
1.《语言文字运用》其他地方很难直接考,只能放在第一大题中,而且可大显身手。
2.《外国小说欣赏》要直接考只能在第二大题中,也无法如考《论语》那样出一个小题。
3.《论语》放在第三大题,可充分体现“文化味、书卷气”。新考点需要特别关注。 返回延续稳定的内容和题型是得分的主干除7、11、16、23、24五小题外,其余都可看作延续稳定题,有128分,占85%以上。
传统有效的复习策略要基本保留,在此基础上作一些变动。 返回选拔性考试,难度不可能小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
点评:难度太低,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2009年杭州市语文一模卷探究题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 ……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24.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
点评:此题难度较合适。 返回
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4分,第一问1分,第二、三问3分) 能力、积累仍然是复习的重点能力:
现代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文学鉴赏(初步)、文言文阅读(浅易)五个方面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个层级的能力
积累:
语言积累 古诗文积累 素材积累 思想积累积累思想 锤炼观点勤于思考、勤于提炼、勤于积聚和整合。读一本书,面对一种生活现象,想到一个问题,要积极思考,不断丰富、提升、完善,逐步形成独到、深刻的认识体系。考试作文,立意好的思想深刻而高远,就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有深刻的思想还有寻求好的表述,才更有影响力。锤炼观点养成习惯,也有利于思想的积累。
积累思想 、锤炼观点,阅读和写作都有用。
参见拙文《积累思想 锤炼观点》(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研究》2008年第8期) 关注“课标导向” 着眼生活 重视探究新课程理念:关注生活 尊重多元 鼓励探究
课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考纲:“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究,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
探究题的特点:多元性 综合性 拓展性
参考卷很重视这一点,至少19分
7、11、16、23、24小题值得研究
重点是“有见解”:观点鲜明 理由充分 语言到位
返回参考卷第7小题研究时下网络语言流行。“我”称作“偶”,“吓人”说成“雷人”,“886”表示“再见”,“山寨”意味“盗版”、“仿制”……谈谈你对这种语言现象的看法。
应用题、探究题,要求灵活运用选修1A《语言文字应用》所学知识探究社会生活中的语言现象。
备考中许多教师未认识到这一点
和教材举例的网络用语不同,不都是必须否定的,如“雷人”、 “山寨”有生命力,这就增加了探究的空间,但教材提到的基本方法可用。
答题要求对问题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更好)
点评:此题符合课标导向,也容易区别水平。返回参考卷第11小题研究小阅读最后一题: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
客观题变主观题(不一定是概括题)
“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只在这题预留空间
此题改一下,看效果如何?
针对文中的主要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并用一句话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文中倡导多元文化并存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有利于维护自然和社会的生态平衡。
返回参考卷第16小题研究116.老舍说:”爱什么就死在什么上。”对这句话你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不少于100字)
答案参考(1)赞成老舍先生的观点。爱,就意味着全身心投入,唯有如此才能有所成就。夸父为追太阳而献身,布鲁诺为真理而焚身于烈火,他们为什么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就因为他们心中有爱,有对事业的追求,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
答案参考(2)这句话太偏激。人不能一头撞到南墙上,弯都不拐。虽然你也有爱,若以自己的能力不能实现目标,或目标不现实,就应该转个身,退一步海阔天空嘛。庞中华写稿件不行,改行而成了一代钢笔书法大师;鲁迅弃医从文,一个文学巨匠横空出世。人又何必吊死在一棵树上!参考卷第16小题研究2多元开放题,考查“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能力,要求考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有足够的理由支撑见解。
题干并未规定必须“赞成或不赞成”,所以答案是多元的,言之成理就行。如果运用辩证法作具体分析,甚至还应作上品呢。
此题颇有争议,这说明新题型还不成熟:
考点未落在文本本身,像80年代的小作文题
实用类阅读有“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要求,题目却出在文学类阅读中 返回参考卷第23题研究白居易《庾楼晓望》:独凭朱槛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竹雾晓笼衔岭月,蘋风暖送过江春。子城阴处犹残雪,衙鼓声前未有尘。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
23.此诗三联写景,一联抒情。有人认为诗中情景交融、衔接自然,也有人认为诗中情景不够协调。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
点评:好题,既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探究;又有明确的指向性,不至于较大的评分误差。得分高低主要取决于对诗歌理解正确与否,思维缜密与否以及答题规范与否等。 返回 考虑“阅卷公正” 着眼选题 重视答案试卷设计必然考虑降低阅卷误差:因为,新课程是大事,社会稳定、阅卷公正更是大事;所以,命题者追求“文化味、书卷气”的同时,通常也会非常务实地控制阅卷误差。
复习指导时也要考虑阅卷因素:
设计或选择开放式模拟题的时候,要重视控制“阅卷误差”。
开放式试题答题时要仔细审题,精心组织答案。
转选修1B试卷设计必然考虑降低阅卷误差论述题、简答题会增加指向性。如参考卷第12题分析语言特点前增加了“从修辞的角度”。
探究题会考虑作一些限定,也可能更多地指向基于文本的探究。
《论语》题重在理解文意的进行文化探究,但难度可能会增加。 返回复习指导时也要考虑阅卷因素选择或设计模拟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开放有度,答案不至于会导致太大的阅卷误差。如“自选角度谈谈看法之类”的须慎重。
要重视答题规范化训练。如审题,选准答题方向,先看法(论点)后理由(论据),找准采分点,字数符合要求,书写清楚等等。返回
选修1B(语文)略说第一类考生选做选修1B(语文)命题范围和题型不超出语文《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的自主选修模块(1B)的范围
并考虑教学实际而确定
《指导意见(现)》:“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甄别和选拔为主的考试,涉及《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材,应以精读内容为主。”
《指导意见(古)》:“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甄别和选拔为主的考试,涉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材,应以‘自主赏析’内容为主。”
题型:简答题 论述题选修1B(语文)考试内容和能力层级分析综合:结构分析 主题概括
鉴赏评价:语句含意 语句表现力
形象 内涵 艺术魅力
评价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探究:发掘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探讨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个性化阅读 有创意的解读
点评:和“必修”考试没多大区别,但为适应选拔重点大学学生的需要,估计难度会稍大。
选修ⅠB语文试题命题方式探讨自选方法或观点读课外诗文( × )
注:类似必修卷,容易导致放弃ⅠB学习
自选方法或观点读课内诗文( × )
注:太死,容易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指定课内方法或观点读自选诗文 ( √ )
指定课外方法或观点读自选诗文 ( × )
注:标准难统一,容易扩大阅卷误差
指定课内方法或观点读课外诗文 ( √ )
指定课内方法或观点读课内诗文 ( × )
注:太死,容易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指定课内方法或观点读自选诗文参考卷01号题:选择你所熟悉的中国古代诗歌作品,运用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作品中所蕴之情。
缘景明情:“就是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这是第二单元的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简言之,就是根据意象体会意境。
由此可见,掌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答题时要选自己比较有研究的作品。
返回指定课内方法或观点读课外诗文参考卷02号题:请从“诗歌讲意象,散文重虚实”的观点出发,赏析文前引诗与正文。
诗歌讲意象,散文重虚实:这是“互文”,诗歌和散文都讲究意象和虚实,只不过教材中各有侧重罢了。教材中提到的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如间接意象分比喻意象和象征意象(如燕子、掉落的牙齿、青苔)以及“虚实相生”着眼在“虚”,“实”(燕子习性、灵性)为“虚”(主旨:追忆童年、呼唤亲情、思考自然人生等)而设等。
杭州一模卷基本都算这一类型,复习时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知识短文,掌握重要知识点。
返回结束辞最大的变化是多了探究题和论述题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战略上藐视敌人 战术上重视敌人
祝研讨活动成功 愿大家心想事成请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2009.02
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 连 晓
E-mail: lianx@yer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