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我的第一本书》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3-30 23: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第一单元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
课型:自读 主备人:孔艳菲 审核人: 初中语文教研室
【目标点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学习重点】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津】
由访谈引出文章话题:本文在开头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自然引出本文话题,既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又表明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自学热身
1、基础在线
①、注音:
酷似( ) 掺( ) 脊背( ) 枉读( )
②、解释
a、奥妙:
b、翻来覆去:
③、个性积累
在阅读过程中把你认为重要的知识写出来。
2、文本感知
①“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②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3、质疑问难
自学过程中你还有那些疑问不能解决,记下来师生共研。
二、课堂学习、研讨突破
交流预习情况,明确学习目标。
三、达标升级、延伸巩固
1、基础知识强化
①作者说:“可是这一本书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其中的“这一本”指什么书?为什么“看了很难笑起来”?
②“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③课文第6段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④读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作者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综合能力提升
晚秋
父亲老了,却极力掩饰自己的缺陷。其实,是想获得女儿的欢心:在我,更多的是痛楚。
秋收的一个黄昏,西山头只剩下一抹晚霞在竭力地倾吐着夕阳的余晖。田野的四周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薄纱,似烟、似雾,飘忽不定……远近几户人家升起了袅袅炊烟,给充满诗意的黄昏增添了更为灵动的色彩……
本已走上田埂的我不觉又回头望了望,偌大的田野只剩下父亲一个人拖着疲惫的身子来来回回。一阵秋风吹来,汗湿的衬衣贴在背上,我不禁有点心寒。
“叫你和妈妈一起回去,怎么还不走?我这硬骨头还吃得消。”父亲带着倦意的脸变得严肃而慈祥,他并没有停下手中的活,仍把大把大把的禾穗往筐里堆。
“我留下来帮你抱禾穗吧!”我真不忍心丢下父亲一个人在这里,尽管我已经累极了。
四亩田虽然都已割完了,可要把禾穗一把一把搂进筐里,再一担一担挑上岸也是很难的。要不是我坚决要雇台脱粒机,想必父亲又会人力打稻……为的是什么?我心里清楚得很,也心酸得很。
我真不忍心离去,但又苦于想不出还有什么言语能让父亲同意我留下或是劝父亲一同回去。
父亲不再理我,抱着一大抱禾穗,缓慢地直起腰,蹒跚地走近堆了禾穗的箩筐边,放下,双手用力压几下……突然,我看到他耳鬓布满了好多白发,心为之一震。虽然我早已料到父亲的年龄和如此劳累的生活有白发是不足为怪的,但是没想过有如此之多,而且是那样刺眼。我索性摘下眼镜,因为我害怕又见父亲脸上那烙着几十年沧桑的沟沟壑壑。
父亲拾起了扁担,弓着腰,做好了直身的姿势,扁担对肩的压力越来越大,父亲双脚往泥里越陷越深,父亲吃力地“嘿”了一声,终于站起来了。迈第一步,前后两个箩筐不协调地晃了几下,被父亲稳住。第二步,第三步……父亲的每一步都迈得那样艰难,每一步都在田里烙下了一个深深的脚窝,每一个脚窝都灌满了我心酸的泪水。
其实,我知道,父亲如此吃力,是因为他老了,脚印如此深重,是因为肩上的担子太重了……
父亲,就像晚秋的残菊,面临着霜雪交加的寒冬,却还在极力掩饰看自己日复一日衰老的缺陷,在寒风中硬撑着。
①“晚秋”在文中一语双关,请分别写出其内容。
②“要不是我坚决要雇台脱粒机,想必父亲又会人力打稻……”,父亲为什么想“人力打稻”?
③父亲为什么要掩饰自己衰老的状况?
④文章第二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⑤你觉得本文中的父亲和《我的第一本书》一文中的父亲有何异同?请思考后写出来。
四、颗粒归仓
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五、资料链接
1、背景资料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内军阀混战,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的教育更是落后。在遥远荒僻的山村,人们的生活苍凉而缺乏朝气,在这样一个贫乏的世界里,能找到一份精神的乐趣那是很难的,也是必定会使人铭记的。本文所叙的事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与书有关的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情意。
2相关链接
关于书的名言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