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列夫·托尔斯泰》学案(无答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3-30 23:2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第一单元 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
课型:讲读 主备人:孔艳菲 审核人: 初中语文教研室
【目标点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欣赏用比喻、夸张的语言刻画人物肖像的艺术手法。
3、学习由外貌透视人物心灵的手法,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
4、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学习重点】
对托尔斯泰进行的肖像描写。
【学法指津】
1、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物画肖像画。文章之所以能无水兴波,主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更能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
2、本文在写法上,不是从大众化的言行方面来写,而是通过他的外貌和眼睛来写一个伟人。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自学热身
1、基础在线
①、注音:
髭( ) 髯( ) 鬈( ) 滞留( ) 禁锢( ) 颔首( )锃亮( ) 犀利( ) 广袤无垠( ) 尴尬( ) 炽热( )
②、解释
a、犀利 b、禁锢 c、尴尬 d、鹤立鸡群 e、正襟危坐 f、颔首低眉
g、广袤无垠 h、藏污纳垢 i、粗制滥造 j、黯然失色
③、个性积累
在阅读过程中把你认为重要的知识写出来。
2、文本感知
①找出文中概括托尔斯泰的形貌给人的总体印象的语句。
②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眼睛的语句。
3、质疑问难
自学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不能解决,记下来师生共研。
二、课堂学习、研讨突破
交流预习情况,明确学习目标。
三、达标升级、延伸巩固
1、基础知识强化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小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①第一自然段对托尔斯泰的刻画抓住了怎样的特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②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和结构是怎样的?
③选文中说托尔斯泰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作者为什么要将自己崇拜的杰出的文学家描写得这样“粗鄙”不堪呢?
2、综合能力提升
①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人是最纯真的人,他的眼里不带偏见,________;他的耳里不留恶言,________;他不奔忙于富贵,_________;他不攀援于名利,所以腕低自见天真。
a、所以能容得下天籁 b、所以能存得下日月 c、所以能脚下不染尘埃
A、cba B、bac C、acb D、abc

美丽的谎言
我至今都记得我的第一位老师说的谎言。
那年夏天,我被母亲领进了校园,迎候我的是一位五十多岁亲切和蔼的女老师。入学的内容是从1数到10。我站在校园大操场的阳光下,面对老师的笑容,脆生生地一口气数到1OO。老师拍拍我的脑袋,伸手在她的花名册上画了个红五星。我非常仔细地留意她的这一举动,在心里暗自猜测着那个红五星的含义。
开学了,看着班里四十多个同我一般大的孩子,我固执地想找出与他们的不同来。心里直惦着花名册上的那个红五星,终于忍不住了,跑到老师那里问她,是不是我的入学考试得第一名才得到了红五星,老师笑着点了点头,当我满怀着希望从校园跑开时,快乐一直在我心里升腾。我是得了第一名的,我一定还可以再得第一名。这种信念一直鼓励着我。直到很多年后,当我们一群同学聚在一起谈起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时,大家突然明白每一个人的入学花名册上都有一个红五星,而她几乎对每一个班上的学生都说过:你很棒,你是第一名!
我一直认为人与人之间,有一些用心说出的谎言是那么美好。这和真实意义上的欺骗不相同。因为前者是尊重,是关爱,是惦念,是为了让对方快乐。
从我离家来美国,至今已快十年了。在这十年里,我跟母亲说过不少的谎言。刚到那里时,包围我的是陌生和孤独,连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都不那么容易。在5个月的时间我换过5次住处。那是我还是一个穷学生,担负不起租房的费用,就轮流住在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家里,每天早出晚归躲避那些家人敏锐的眼睛。但每次都是我自己先受不了而被迫拎着一个大箱子离开,这座城市的东西南北我都住过。每到夜晚最感到无助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遥远的家园和母亲的殷殷笑容。但是在每一封给母亲的信里,我说我住得很好,一切都顺利,并且用那些写给母亲的文字鼓励自己。之所以这样,惟一的原因是怕母亲知道了担心,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那一次,母亲在电话里说她一切都好,每天散步看看电视,连心脏病也多日没犯了,我放心地挂了电话,就接到朋友的信,说是遇见了我的母亲,她病了,一个人去医院打针。我想了好久,觉得心里很慌,赶忙往家里拨电话,拨到一半,又停了下来,我质问母亲又有什么用,心里原本真切地知道她为什么要说谎的!
a、文章中写到了几次美丽的谎言,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b、这些谎言为什么说是美丽的?
c、“而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文中起何作用?
d、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
我至今都记得我的第一位老师说的谎言。
e、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谎言,结合自己的体会,请简略地写一个。
四、颗粒归仓
总结本文外貌描写的方法。
五、资料链接
列夫 托尔斯泰: 他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他在俄国文坛上活跃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早期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 少年 青年》,军事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奠定了他在文坛的显赫地位。19世纪70年代末,他的世界观发生了巨变,他厌弃自己与周围贵族的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为农民盖房子,持斋吃素,力求过俭朴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病逝在一个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