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
《故都的秋》这篇文章讲授之后,通过同学生们的课上听课效果,课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我个人课后的反思总结。我觉得这节课我有两个问题没有处理好,也是我在备课的时候忽视的两个重要问题,在这里作以反思,以供其他同仁共勉。
其一,这是一篇情深意浓的抒情散文,按理说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但由于文章写作年代较远,作者抒写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起来的确有些困难。在备课时我认为有关文章的写作背景凭高二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可以自己了解的,所以在授课时就没有提及本文的写作社会背景,这就使得学生对当时作者的内心苦闷不能理解,没能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看来作者写作背景真的是不容忽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这方面的准备。
其二,一切景语皆情语。主观感受与客观景物的统一,是赏析抒情散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本课的授课过程中,虽然在开篇我已经采用配乐看图的方式将同学们引入了文章的情境,但也明显感觉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学生的亲身感受少,平时对客观景物接触不多,对生活的感悟淡。因此,在本课中学生对秋的感受不深,头脑中对秋只有形象的思维,而没有形成感觉丰富的抽象思维,这样就使得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流于书面意思,而不能从内心深处去感受故都之秋的味、色、韵。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多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以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由于事先备课考虑得不周全,没能在课前引导学生多做这些方面的准备和尝试,使得本课的教学任务没能如愿完成,这些方面在我今后的教学中是应该尤其注意的,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设计授课内容,多从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设计教学指导思想。
在《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教学反思中,除了有这两个问题之外,我还有一收获。
感受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教学此文,我感觉人文精神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课文里,就在师生们的共同品读活动中。从人类生命之初,就与自然共生共枯,和谐相处。从古至今,有多少骚人墨客面对山水抒悲愤之情,发豪情之志,将自己的心交给了自然,这种人文情怀更值得我们今人效仿,倡导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教案·第 1 页 (共 1 页)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故都的秋
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秋”的诗文;准备工具书。 教学板块 教与学的预想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题目
导入情境 一、板书题目,导入情境。
1.板书题目,解题。
2.导入情境,配乐图片欣赏。
同学们能用学过的古诗句来描述一下看了以上图片后的感受吗?
3.大屏幕归纳同学们的答案。 配乐图片导入设计,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配乐范读
整体感知 二、配乐范读,整体感知。
1.学生看听配乐朗读,让学生沉浸在文章的情感氛围中。
2.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 ( http: / / / wEPDwUJLTc4MDM2MzI3D2QWAgIBD2QWBgIDD2QWAgIDDw9kFgIeB29uY2xpY2sFD3JldHVybiBvdyh0aGlzKWQCCg9kFgQCAQ8QDxYGHg1EYXRhVGV4dEZpZWxkBQV2YWx1ZR4ORGF0YVZhbHVlRmllbGQFBXZhbHVlHgtfIURhdGFCb3VuZGdkEBUMDOS4reWtpuivreaWhwzkuK3lrabmlbDlraYM5Lit5a2m6Iux6K / yw / zhyw0702 / wf工作稿件06.10长春2故都的秋gddq电子教案课件故都的秋.exe )显示课件) ( http: / / / wEPDwUJLTc4MDM2MzI3D2QWAgIBD2QWBgIDD2QWAgIDDw9kFgIeB29uY2xpY2sFD3JldHVybiBvdyh0aGlzKWQCCg9kFgQCAQ8QDxYGHg1EYXRhVGV4dEZpZWxkBQV2YWx1ZR4ORGF0YVZhbHVlRmllbGQFBXZhbHVlHgtfIURhdGFCb3VuZGdkEBUMDOS4reWtpuivreaWhwzkuK3lrabmlbDlraYM5Lit5a2m6Iux6K / yw / zhyw0702 / wf工作稿件06.10长春2故都的秋gddq电子教案课件故都的秋.exe ) 通过以上反复诵读,让学生基本上感受到了作者眷恋、向往、赞美之情及悲凉、孤寂之味,并感知了内容,为理清思路奠定了基础。 分析探讨
重点难点 三、分析探讨,重点难点。
1.布置思考题,分组讨论。
①课文的第1、2自然段,作者分别用了哪些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征以及感觉。
②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请同学们根据想象力分别把景色画出来。然后,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秋景来表现秋味的?
③课文的最后,作者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意图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④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为什么?
⑤作者运用了散文的抒情手法,请问“形”与“神”在文中各指什么,两者的结合点是什么? 在阅读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通过对文章重点和难点的解决,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准确筛选文中重要信息,深化主旨,完成自我训练的目的。 2.师生共同探讨,分析理解课文。
师:请一位同学结合1、2段来完成思考题①。生:第1段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和向往;第2段写南国之秋不能让人满足。北国之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作者“想饱尝一尝”;而南国之秋的特点是“慢”、“润”、“淡”,作者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作者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的秋的依恋。 师:写到秋味,作者是如何描绘表达的?要是同学们写秋,会如何描绘呢?现在,分析课文的第二部分。请五位同学尽情发挥才艺来体现五幅秋景。完成思考题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教案·第 1 页 (共 2 页)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故都的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要求
我所说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它是高中二年级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在欣赏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在鉴赏阅读中,既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更要注意学生美感思维的激发。
2.重点难点
《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散文“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 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写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从写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选材是零碎的。文中情感所及而刻意描绘的有五种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关系,却都能相提并论。表达方面: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清。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
二、学情介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重点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 教法、学法
《故都的秋》的教学是散文鉴赏课。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教学构思: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
1.朗读感受,重视诵读、美读。诗歌单元养成的诵读习惯在本单元要加强巩固和发展,训练美读。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
2.设疑讨论。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如何鉴赏抒情散文的情志和意趣?我认为重点在于弄清其表现手法,理解描写中寄托的浓厚的思想感情;其次,细细品味优美、含蓄、隽永的语言。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文中五幅秋景图,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对图中秋景的理解,比如可以用优美的语言、简笔画,甚至可以用唱歌的形式。这既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又增强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谓一举二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教案·第 1 页 (共 2 页)执教:青田中学 詹鑫老师
wmv文件,时长:22分53秒.
值得青年教师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