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
教学目标:
⒈ 感受人物(老王和作者)形象刻画,理解作者提出的思想与感受。
⒉ 体会选材的特点和作者的语言特色。
⒊ 能够在阅读中关注底层社会状况,了解不同阶层的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的人格追求。
教学设想:
⒈ 教学理念: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⒉ 教学内容:整合学生提出的问题,以解决这些问题为教学主要内容;以文本为本,对底层人物再认识,感受其身上的光芒。
⒊ 教学方法:讨论、合作为主,适当点拨。
(其中具有时代特点的问题,如“干校”、“计划供应”、“反动学术权威”,以及作者家人的某些情况,教师作穿插交代,便于学生用“知人论世”读书法阅读文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营适氛围。
这几天老师一直在读《老王》这篇课文,越读越感动,越读越迷惑,也越读越沉重——于是就总有一种声音让我泪流满面,总有一张照片让我隐隐心痛,总有一个身影让我挥之不去,总有一种精神让我心潮澎湃。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交流读完这篇文章的种种感受。
课前请同学们预习教材,大家提出了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就准备一道探讨大家所提出的部分问题。
(二)领悟人物,探究问题:
同学们提及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
请大家齐读:“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可以看作是全文的文眼。(板书:幸运的人 不幸者)
下面我们就采用周边同学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
如何理解“不幸者”——
⒈老王不幸吗?他有没有幸运的地方?请从文本找出依据。
⒉老王是个好人吗?请从文本找出依据。
⒊老王死去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如何理解“幸运的人”——
⒈作者真的很幸运吗?
⒉她对“不幸者”好吗?她为什么能这样做?
其他疑惑:
⒈第1段作者说常坐老王的三轮,第6段却说“自己不敢乘三轮”,这是为什么?
⒉第6段老王要“悄悄”问作者有没有钱,而且“拿了钱却不大放心”?
(三)集中赏析“临终相别”部分。
过渡导入:老王的老实、厚道在打动着我们,在他生命结束的前一天,强撑着虚弱的病体带着礼物来到作者家里,进行了临终告别。这一部分内容,占据了文章的主要篇幅,也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于是大家提出了大量问题。
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品读共享这个部分,挖掘出人物的潜台词(人物行动或语言背后的想法),然后组织“我”与“老王”之间重新对话。
潜台词提示:
⒈为什么老王得了重病还来送香油和鸡蛋?
⒉“我”为什么要“强笑”(勉强地笑)?
⒊“我”为什么要给老王钱?
⒋第6段说“我不要钱”,可后来又等着要钱分别是什么意思?
⒌“我”对没请老王坐坐喝口水感到抱歉?
(给钱体现了作者的善良;作者只能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谢意;帮助老王没有其他办法;不了解老王的心意给钱,对老王关爱还不够。)
⒈作者与老王交往了那么长时间,为什么文中连老王的姓名都没有交代?
⒉第8段作者用了僵尸,骷髅、白骨等词来形容老王,似乎不妥?
⒊为什么老王得了重病,为什么作者(一家人)没去看他?
(作者也许没有想到去看望老王,也许她没想到老王会那么快就离去,也许……反正,作者没去看望老王,也许正是在这样的反思自责中写下了这篇文章,其实这种愧疚何尝不是作者“善”的表现?作者越善良越觉得对不住老王,所以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总是在反思解剖自己的同时也在解剖这个社会,解剖人性。今天,杨绛先生已经九十五高龄了,我们遥遥地祝福她好人长寿!)
(四)总结与延伸:
今天,我们应如何面对社会中的不幸者?
(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氧化冷漠,还原温存!氧化施舍,还原帮助!氧化虚情,还原真意!)
(五)布置作业:
⒈ 阅读一些描写底层人的文章,如:蔡翔的《底层》、
屠格列夫的《乞丐》、惠特曼的《生命的召唤》。
⒉ 练笔:课后“积累与应用4”或者“写作实践2”选一来做。
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