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石拱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根河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石拱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根河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4-01 15:36:00

文档简介


《中国石拱桥》教学简案

【教材依据】
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三单元 第11课《中国石拱桥》
【教学设想】
《中国石拱桥》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根据教材和学情,本教学设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和交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尽可能的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尝试、主动获取。
【教学目标】
一、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二、学习本文根据写作目的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和说明素材的方法
三、让学生了解赵州桥和卢沟桥是石拱桥的杰作,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了解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及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根据写作目的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和说明素材的方法及妙处
【教学准备】
学生:1、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2、查阅有关桥梁的资料。3、认真朗读课文,了解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理清主要说明内容及写作思路;4、提出疑问,书面写出
教师:1、布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2、查阅相关资料,认真设计教学,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学生搜索有关资料,课堂上自主介绍和老师介绍相结合)
三、课前自学情况检查
四、整体感知
五、共同探究——根据写作目的选择说明方法
六、共同探究——根据写作目的选择素材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作者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除此以外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
2、我们准备组织一次语文综合性活动,题为《说说家乡的桥》,请同学们根据你发言的主题搜集有关素材。
【板书设计】
要典型
要全面
举例说明 要有条理
要注意详略
……
一切为写作目的服务
课件23张PPT。 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以承担重量。把这块板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小谷,那就成了一座桥。
——茅以升中国石拱桥茅以升茅以升(1895—1989):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他主持建成了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又参加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他的著作有《中国桥梁史》。 同学们,读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呢?能否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你在阅读过程中,也许产生了一些疑问,自己一时难以解答,那请你告诉我们,也许我们可以帮助你!课前自学情况了解本文的标题是《中国石拱桥》,可文章是从哪里开始才写到中国石拱桥的呢?
前面两节是介绍什么的?可以删去吗?
文章哪些段落是直接介绍中国石拱桥的?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文章4-8节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目的是什么?整体感知中国的石拱桥很多,几乎到处都有,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来说明呢?
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介绍它们时的主要内容和介绍顺序也基本相同,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要选两个呢?选一个不是更简练吗?
为什么先写赵州桥再说卢沟桥?顺序能否颠倒一下?重点探究 卢沟桥,一称“芦沟桥”。在北京市丰台区,跨永定河(旧时称卢沟河,一称芦沟河)上。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成于明昌三年(1192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后毁于洪水,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为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长266.5米,宽约7.5米,由十一孔石拱组成。桥侧建有石栏,上有精刻石狮485个。桥东碑亭内立有清乾隆帝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桥东附近有宛平城,1937年“七七事变”从这里开始。建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纪念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旁另建有新桥。
(选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比一比有何区别?为什么?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大家课后再读文章思考:为了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分别是什么?
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性,请从文章中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并作简单分析。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