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盛兴中英文学校中学部2008—2009学年度下学期三月月考高一语文科试题(广东省清远市)

文档属性

名称 清远盛兴中英文学校中学部2008—2009学年度下学期三月月考高一语文科试题(广东省清远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4-01 16:01:00

文档简介

2008-2009下高一语文三月月考参考答案
1、 A (A 项均读shè;B 项依次为:绮qì 丽、旖yì 旎、倚yì 靠、迤yì 逦、犄jī角;C. 项依次为:蓦mò然、描摹mó、募mù 捐、摩mó拳擦掌、一模mú 一样;D.项依次为:鲜嫩nèn、浅濑lài、水獭tǎ、心灰意懒lǎn、万籁lài 俱寂) 2.C(①“空白”;泛指尚未开发的领域或项目。“空缺”;a.空着的职位,缺额。b.事物中空着的或缺少的部分。②“偶然”;着眼于意外,从一般事例上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是在规律之外的,跟“必然”相对;“偶尔”;着眼于数量、次数少,有时跟“经常”相对。③“简直”;表示“接近完全”,“近乎等于”。“几乎”;只表示“接近”,程度上比“简直”轻。④“乱用”;无条理无秩序地用,该用这却用那。“滥用”;指胡乱或过度使用,如:滥用职权,行文滥用方言。) 3. C 4. B 解析:A项“老鼠是猫的天敌”改为“猫是老鼠的天敌”。C项“缩短一倍”不对,表降低、减少不能用倍数。D项成分赘余,删去“约近”或“左右”。 5.C (滋生) 6.D 7.B 8.B 9.(1)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2)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3)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10.①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② 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破家亡,是由于外力的打击。以“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以“水长东”比喻恨如东流水,绵绵不断。 11.略 12. D(只有D项准确概括了“这项技术”的准确含义。A、B、C只是表述了其中的部分内容或未使用概括性语言。) 13. D(A、B、C都没有说到培育出新的拇指皮肉组织这一目的。) 14. A(只是人工培植人体器官的一种方式,不属于人工培植人体器官的好处。) 15.C(原文只是研究人员的一种推测,就能培育出任何人体器官却太绝对。) 16、答案:存在的诗化:人类生存的审美化,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诗的存在:在艺术创造中关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17、解析:联系第④段和第⑥段,“蜜”与“花”就是“艺术、自然与人生”。答案:“蜜”:古老文明中那些体现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艺术创作。“花”:大自然与心灵共同构成的审美生命、艺术生命。 18、答案:AC 19、(1)内容上:展现郑成功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突出他的智勇忠义;(3分) (2)结构上:为下文写郑成功的“超越”(收复台湾)作铺垫。(3分) 20、(1)具体含义:郑成功在山河沦于敌手、形势对义军极其不利的情形下,战略转移,跨海东征,收复了被荷兰人强占的台湾。(3分) (2)象征意义:郑成功以悲壮的战略超越了单一民族狭隘的视野,在华夏民族大一统的版图上,留下了永久性造型。(3分) 21、A C(A项“记叙”不妥及“浓郁悲剧色彩”和“苍凉感”表达过当,本文的感彩是悲壮而不悲凉)
22.(略) 23.(1)科学的调配! (2)全社会的关注(评分说明:意思接近的句子也可,一处3分。)
清远盛兴中英文学校中学部2008—2009学年度下学期
三月月考高一语文科答题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二、三题(1—8,12—15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12
13
14
15
答案
9、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10、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11、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多选则按前4题计分)(8分)
⑴ 。
⑵ 。
⑶ 。
⑷ 。
⑸ 。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8分,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㈠文学类文本阅读
16、(6分)存在的诗化:
诗化的存在:
17、(6分)“蜜”:
“花”:
18、?(6分) 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9、(6分)?


20、(6分)(1)具体含义:

象征含义:

21、?(6分) 和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6分)
答:


23. (6分)
答:(1)
(2)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略)
清远盛兴中英文学校中学部2008—2009学年度下学期
三月月考高一语文科试题
Zjgang1961
本试卷共4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涉足 赦免 摄取 拾级而上 退避三舍 B、绮丽 旖旎 倚靠 迤逦而行 犄角之势
C、蓦然 描摹 募捐 摩拳擦掌 一模一样 D、鲜嫩 浅濑 水獭 心灰意懒 万籁俱寂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 ,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②我当时初学写作,也在这个副刊上投稿, 写些同类性质的文章。
③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 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④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 笔墨。
A.空白 偶尔 几乎 乱用 B.空缺 偶然 几乎 滥用
C.空白 偶尔 简直 滥用 D.空缺 偶然 简直 乱用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对于当前学校如何开展素质教育,大家意见纷纷,莫衷一是。
B.这个工厂的领导班子走马换将后,工作有了起色。
C.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结合,因为二者是休戚相关的。
D.王怀忠的话藏头露尾,漏洞百出,办案人员抓住要害,戳穿了他的谎言。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们都说老鼠是猫的天敌,但有些养尊处优的猫,早已把抓老鼠的本领忘得一干二净了。
B.对于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们发表了不少意见。
C.这个炼钢车间,由十天开一炉,变成五天开一炉,时间缩短了一倍。
D.我国约近百分之六十左右的青年认为“诚实可信”“助人为乐”是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绳。
二、本大题7小题,共36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9小题,每小题3分。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虾蟆陵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弦弦掩抑声声思 思:愁思,悲伤的情思。
B、主人忘归客不发 不发:不忍动身。
C、别有幽愁暗恨生 生:人生。
D、小弦切切如私语 私语:低声说话。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我从去年辞帝京
7、选出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琴技的一项:( )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8、诗人以琵琶女自况,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生感慨。关于“我”和琵琶女,诗中写到了一些相似点,对此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二人都从京城长安来到偏僻的江州。
B.一个是演奏技巧的艺人,一个是欣赏水平一流的听众,二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C.一个是誉满京城名伎,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二人都有各自出色的才能。
D.一个因年长色衰下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流落,二人都有着由盛而衰的遭遇。
9.翻译划线的句子:(9分)
①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②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③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10、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7分)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首词寄寓着李煜怎样的情感?(3分)
答:
②比喻句的运用是这首词的突出特点,请举两例加以说明。(4分)
答:
11、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多选则按前4题计分)(8分)
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_________ _,_ _________。
⑵无边落木萧萧下, 。万里悲秋常作客, 。
⑶山围故国周遭在, 。淮水东边旧时月, 。
⑷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
⑸一夫当关, 。所守或匪亲, 。
三、本大题4小题,共12分。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不久前,美国波士顿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利用珊瑚作“模子”,用患者的细胞培育出大拇指骨并最终培植出新的大拇指。这一惊人的突破令医学界大为振奋。科学家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技术使他们能够培植出包括心瓣、肝脏及乳头等更为复杂的人体器官和组织,以供人类作器官移植之用。
患者莫尔西亚的大拇指在一次意外中被压断。为他治疗的舒费尔巴吉医生将他的断指的残余部分植在他的胸部,以让拇指的皮肉组织继续生长。与此同时,细胞工程专家瓦卡迪为他培育新的拇指骨。这一过程如同科幻小说中的情节,科学家先将珊瑚雕成拇指形状的模子,并在里面钻了许多细小的孔,然后从莫尔西亚手臂取出骨细胞,同一种从海藻中提炼出来的化合物钙褐藻胶一起塞进珊瑚模的蜂巢孔内。骨细胞在珊瑚的滋润下逐渐成型,而珊瑚最后则自然解体,留下由其培植而成的指骨。此后,医生将培植出的指骨接到莫尔西亚的掌上,并在指骨的外部铺上拇指的皮肉组织。医生们下一步要做的,是用患者的耳朵上的细胞来培植他的手指关节组织。
虽然研究人员尚不知这项试验最后是否能取得成功,但仅现在所取得的进展便已令人鼓舞不已了。他们预计,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科学家将能培育出任何人体器官。实际上在此之前,瓦卡迪和另一位细胞工程专家兰格一起,在老鼠的背上成功培植出一只人类的耳朵。
这些实验成功之后,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又在动物身上成功进行了二十多项培植或移植器官及组织的试验。这些实验包括大动脉、心瓣、腱和韧带、乳头及部分气管。与此同时,哈佛大学的一位科学家也曾从绵羊胎儿身上抽出膀胱细胞,在实验室内进行培植,然后在小绵羊出世后植入其体内。科学家相信,人工培植的真骨,将在未来取代伤残人的塑料或金属假肢。而用电脑绘制出来的“模子”,将能够保证人工培育出来的器官同原来的一模一样。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能够在实验室中培育乳房、眼角膜和人的手脚四肢。到那时,患者将不再担心无人捐献器官,而且,由于新的器官是由自身细胞培育而出,因此在移植到患者身上之后,不用担心人体免疫系统所产生的排斥。
12.下列对第一段中“这项技术”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指利用珊瑚作“模子”,用细胞培育出大拇指骨并最终培植出新的大拇指的技术。
B.指培植出包括心瓣、肝脏及乳头等更为复杂的人体器官和组织,以供人类作器官移植之用的技术。
C.指细胞工程专家用患者的细胞培育出新的拇指骨,医生将培植出的指骨接在患者掌上,并将指骨的外部铺上拇指皮肉组织的技术。
D.指用患者自身细胞培育出新的人体器官,以供人类作器官移植之用的技术。
13.下列对“为他治疗的舒费尔巴吉医生将他的断指的残余部分植在他的胸部,以让拇指的皮肉组织继续生长”这句话所表述做法目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使患者的细胞得以生存,再用患者的细胞培育出新的大拇指骨。
B.培植出新的拇指骨接到患者的掌上,在拇指骨的外部铺上拇指的皮肉组织。
C.将研究人员在珊瑚模子里精心培植出的拇指骨接到患者的掌上。
D.培植出新的拇指皮肉组织,以便最终在接到掌上的指骨外部加以铺盖。
14.根据原文,不属于人工培植人体器官好处的一项是 ( )
A.将可以在动物身上培植出人体器官。
B.将会取代伤残人的塑料或金属假肢
C.将能够保证同原来的器官一模一样。
D.将不用担心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排斥。
15.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利用某种物质作“模子”,用患者自身细胞培育出所需的器官,以供器官移植之用,这是人工培植器官的基本原则。
B.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动物身上进行二十多项培植或移植器官及组织试验的成功,展现了人工培植人体器官的光明前景。
C.用患者耳朵上的细胞来培植他的手关节再取得成功,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科学家就能培育出任何人体器官。
D.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相信,不久的将来能够在实验室中培植人体器官,到时将可以改变依靠人们捐赠器官的被动局面。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8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㈠、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每小题6分)
走向大自然
王充闾
①“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这句诗因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阐发而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在海德格尔那里,“诗意”已远不只是一种艺术追求,而成为解决人生价值和意义问题的重要依据,成为生命的哲学,它的终极思考是人生的诗化,是使有限的生命寻得永恒的家园。
②悠悠万物,生息繁衍,无始无终,而每一个人只是这世界上的短暂的过客,人在大地上的居住只是匆匆过客的短暂居停,而要使这短暂的存在超越瞬间而走向永恒,走向自由,就理应把存在审美化,使之与自然和谐,融为一体,用海德格尔的话讲就是“通过原一,大地和天空,神圣者和短暂者统一于一”。由此便产生了原根意义上的诗性。
③其实,在中国,从庄子、屈原到李白、杜甫、王维、苏轼,从诗经、乐府到唐诗、宋词,诗人们一直行进在寻求存在的诗化和诗化的存在的漫漫长路上。这些诗哲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幅幅风景画,它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情绪,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它是人“诗意地居住”的情怀,是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能与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虔敬与敏锐的审美感受力相比。
④我走过许多名山大川,游过不少奇观胜境,每当徜徉于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这一片敞开的大地上,前人对于自然的盛赞之情便从心中涌出。这些美的诗文往往成为我精神上的导游,引我走向那些人与自然互相交流互相融合构成的审美境地,从古老的文明中寻求必然,探索内在超越之路。这时,我也总会产生一种生命还乡的欣慰与生命谢恩的热望。我把这种感觉写下来,于是有了那些渗透生命体验和人生归宿感的写景抒情的文字。
⑤曾经游黄山,走西湖,看绍兴禹陵,追长岛诗踪……在那些留着千百年来许许多多诗心墨痕的所在,我往往是因“蜜”寻“花”,并不想按照景点导游图的指点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为“到此一游”而排队拍照,而宁愿在景深人静处长久伫立,脚踏在实实在在的自在的敞开的大地上,一任尘封在记忆中的此一景的诗文涌动起来,与那些曾经在这里驻足的诗人对话,心中流淌着时间的溪流,在冥蒙无际的空间的一个点上,感受着一束束性灵之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山水间,大自然与那一个个易感的心灵共同构成了洞穿历史长河的审美生命、艺术生命,“天地精神”与现实人生结合,超越与“此在”沟通。大自然,成为人们的生命之根、力量之源、艺术之泉。
⑥我也曾经来到许多前人未曾涉足的山水之中。在那些未经开发的、原始粗犷的自然景观中,蕴藏着一种野性的力量,一种蓬蓬勃勃的生机,并且总是在熏染着、启迪着、暗示着人们,给人以旺盛的、健朗的生命活力,给人以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给人以冬春相继的乐观信念。千里翰海、万顷荒原、巍巍高山、莽莽苍穹,这样一些在时间上悠远,在空间上浩大的景物,往往成为可以与之直接对话的生命之灵。
⑦“保护、保存”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是我们“诗意地居住”的前提,是我们以性灵之光驱逐黑暗,让大地不再被遮蔽的路径。然而,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却往往忽视和忘却了大地的恩泽,野蛮的践踏它,当大自然失去了青春、活力和平衡时,它会痛苦而愤怒地对人类实行报复,这种报复又立即会使人类陷入尴尬的困境。我曾经对践踏和破坏大自然的行为表示愤怒,为那些戕害大地也贬低自己的人感到沉重,有时,我甚至想,假如工业文明的物欲满足是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那么,宁愿让自然美景再沉睡百年,直到人类的“居住”真正成为“诗意的居住”。
⑧无论如何,山水万物与我们同在。诗人何为?诗人使人达到诗意的存在。似乎读懂了庄子,也读懂了海德格尔。又似乎与荷尔德林长谈,吟着他的诗,“我们每人走向和到达/我们所能到达的地方”。
16.在第③段中,“存在的诗化”和“诗化的存在”的含意各是什么?
17.在第⑤段谈到,作者往往是因“蜜”而寻“花”,联系上下文,谈谈“蜜”“花”各指什么?
18.下列对这篇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从人类生存价值和意义的角度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原根意义上的诗性”就是指人类应超越瞬间,实现“诗意的居住”。
B.自古以来,中国历代文人都在追求着人类生存的终极目标,在他们所留下的“一幅幅风景画”中就体现出审美观照的自然和自然的审美观照。
C.作者认为只要人与自然互相交流,就可以使个体具有强大的生命体验和生命归宿感,自然就可以成为与之对话的生命之灵。
D.作者认为对自然的践踏、破坏的行为,其实质是对人类生存价值和意义的反动。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真正实现“诗意的居住”。
E.“我们每人走向和到达/我们所能到达的地方”在文中的意思是指个体价值的实现应该与人类的生存意义结合在一起,“走向大自然”,回归到永恒的精神家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每小题6分)
悲壮的超越????
卞毓方
凡人不幸陷于末世,注定了要上演悲剧;一个大有作为的人不幸陷于末世,同时也是他那个时代的悲剧。郑成功,无疑是晚明的一位军事天才兼政治天才:取名“成功”,就径直道出了他经邦济国、扶助乾坤的赫赫大志,又字“大木”,寄寓的同样是独木柱长天的煌煌抱负。倘若他与刘邦并世,当不失为登台拜将的韩信;倘若他替李唐定鼎,将不亚于凌烟阁上的秦琼;且看他的云水角襟:“只有天在上,而无山占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但他不幸生活在朱明王朝的薄暮,自打踏上政治舞台,浓重的悲剧雾霭就把他重重包裹。
郑成功真是生不逢时。早在17年前,在他还是只有20岁的时候,朱明王朝就在李自成农民大军的炮火中降下了帷幕;随着吴三桂投降爱新觉罗氏,满人进关,入主中原,仓促的南明弘光政权,以及随后并起的鲁王、唐王政权,也都旋起旋灭;如今,抗守西南一隅的桂王朝廷亦是幕燕鼎鱼,倾覆在及。而他,既然生为大明遗民,有幸为唐王朱聿键亲赐国姓,自是矢志廓清山河,不惜和清军血战到底的了。这是一段艰辛曲折、可歌可泣的历程。想当初,他焚去儒服,披上战袍,高擎反清复明大旗,统率有志之士,连袂云,挥汗雨,雄视江东,是何等壮怀激烈!比方说最近四年多来,他就以厦门、金门两岛为根据地,三次誓师北伐;其中,以第三次声势最为浩大,大兵一路进入长江,连克瓜洲、镇江,直捣金陵。“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教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信朱。”至今想起,犹令人仰天长啸,血沸神飞。可惜呀,可惜!由于他被空前的大捷冲昏了头脑,误中了金陵城守军的缓兵计,末了,反落得损军折将,惨败而归。 天未厌乱,国步多艰,方今之时,伪满朝廷的气焰正炽,山河纷纷沦于敌手,形势对义军极为不利。如何才能扭转时局呢?谈判,——在这之前不是没尝试过,说到底,那只是敌人诱降的翻版,他又岂甘自毁节操;开仗,这是早晚免不了的,不过,将不再是他们主动北伐,而是清军大兵压境,四面围剿。以区区两岛目前的实力,要和胡运当空的清军抗衡,显然凶多吉少,只怕扬州、江阴的惨烈局面又是在眼前重演。史可法公的《复多尔衮书》固然写得辞采飞扬,“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也不失昂愤激烈,结果,不过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至多是增加几缕悲壮的尾音而已;恨血千年土中碧。老天啊,老天!以四海之广,八荒之大,难道就没有我义军更好的出路吗? 突然,海上狂风大作,洪波如山涌起,俄而,就像神话中仙人骑辟水兽从龙宫跃出,远近的海水唰地分开一条大路——该是冥冥中有神的力量启示,郑成功在刹那间完成了生命的突围:他决计战略转移,先行跨海东征,收复眼下荷兰人强占的台湾…… 以后的故事,就是大家熟知的了。他本人没有来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经替他镌刻了;时人没有来得及升华的,历史已经替他弘扬了。山不转水转,他以悲壮的战略转移超越了悲壮。这是大义之上的大义,战场之外的战场。它超越了单一民族的狭隘视野,是个体生命在错综复杂的国家、民族矛盾面前所爆发出的最强度的璀璨。伟业不一定在顺境。伟业不一定在全过程。尽管,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便不幸日落中天,遽然病逝。但他奇迹般地从绝境中把握住了未来。他是以大智大勇、大忠大义去撞击时代,从而在华夏民族大一统的版图上,留下了倚天仗剑的永久性造型。
19、文章的第一、二段充分渲染了郑成功的“不幸”与“生不逢时”,这样的写法有何作用?
答: 20、联系全文,根据下面的思路谈谈你对文题“悲壮的超越”的理解。
具体含义:
象征含义:
21、下列对这篇传记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运用了记叙的手法,用饱含激情的笔调回顾了郑成功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命运,给读者以沉重感、苍凉感、真实感。 B.郑成功诗词的点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一段中的“只有天在上”诗,表现了郑成功的才能和“大志”。 C.第四段中的景色描写主要是引出了下文的“跨海东征”,收复台湾,对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渲染气氛益处不大。 D.作者在解读郑成功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观史、读史。“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固然不失昂愤激烈,但事实只能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 E.文章的语言典雅而不矫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作品更增添了审美情趣,由此激发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仿照下面一段话中划线部分的句式,以母亲或自己的一位同学为表述对象,
写一个结构相同的句子。(6分)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答:

2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想一想,“别用开水浇花园”有什么比喻意义,在两个空处仿照相关的句子,各写上一个句子,字数不要求相同。(6分)
别用开水浇花园!花儿的艳丽,需要温度,却更讲究适度。别用开水浇花园!生命的琼浆,需要丰富的营养,却更讲究(1) 。别用开水浇花园!人才的成长,需要(2) ,却更讲究自立的精神。社会是个大花圃,生活的娇艳多姿需要人们用热爱、善良、正直、信心和力量去浇灌。但是,在走进花园的时候,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别用开水浇花园!(6分)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北大方正的创造人王选,曾对科技领域人才以打猎为喻分过三种类型:一种是指兔子的人;第二种是打兔子的人;第三种则是捡兔子的人。指兔子的人就是指明科研方向的人,打兔子的人是进行科技攻关的人,捡兔子的人就是让科技在经济领域产生效益的人。有人曾笑问王选属于哪种人,王选说:“我属于第二种,其它两个方面是我的弱处。”针对王选的示弱,你有何看法?请以“示弱”为话题,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题目: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