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教学目标】
1.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实践,进行再创造,展现周朴园、鲁侍萍等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初步掌握综合应用各种戏剧艺术手段进行舞台表演的技能,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2.观演双方交流此次观摩与演出的体会,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见解,提高对戏剧的评价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在表演和交流过程中准确把握文本。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
【教学理念与方法】 理念: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
方法:实践、讨论、鉴赏
【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室
【学情介绍】
1.教师介绍戏剧基本知识,解读《雷雨》剧本。
2.学生推选演员,明确分工,进行排演。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帮助。
3.结合戏剧的各要素和自己的兴趣,让学生设定评价演出的参考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开场白。
二、学生戏剧演出。
三、演员和观众进行面对面讨论:
1、根据对剧中人物的关注程度,学生现场自由分组。
2、结合剧本和表演,组内讨论演出效果。
3、观众和演员进行交流,共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对戏剧的鉴赏能力。
(多媒体展示: 讨论与交流的要求及参考角度)
①要 求: 依托文本,准确理解
②参考角度: 人物的台词(潜台词)处理、动作设计
人物性格展现、感情把握
戏剧冲突的体现、戏剧主题的表现)
四、教师收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教案·第 1 页 (共 1 页)(共15张PPT)
《雷 雨》实践课
——打开戏剧世界的一扇窗
《雷雨》演员表
周朴园——沈 希
鲁侍萍——袁天添
鲁大海——成鹏飞
周 萍——刘 畅
周 冲——白 骏
仆 人——姜伯源
仆人甲——付 实
仆人乙——房 瑞
仆人甲——付 实 仆人乙——房 瑞
周 萍——刘 畅 周 冲——白 骏
鲁大海——成鹏飞
鲁侍萍——袁天添
周朴园——沈 希
导演——姜伯源
导演——陈苏萌
舞台监督——任宵佳 郭萧萧
交流中语言表述的要求
提问:结合文本提问,要点准确,语言简洁。
回答:针对问题,结合文本,条理清楚。
注:每次提问关注一个问题
讨论与交流要求及参考角度
要 求:依托文本,准确理解
参考角度:
①人物的台词(潜台词)处理、动作设计
②人物性格展现、感情把握
③戏剧冲突的体现、戏剧主题的表现
一个人如果终身不进剧场将是可怕的;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戏剧将是可悲的。
——布莱希特
《雷 雨》实践课
——打开戏剧世界的一扇窗
广21世纪数痘
27世纪数育
www.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UY.C0M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
21cny
=0
⊙
Copyr ight 2007-2008
上21世纪教育网下载精品教学资源
OSE
:
S
……。、、一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雷雨
教育部《营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传统的戏剧鉴赏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还原戏剧作为舞台表现形式这一本质,通过实际的舞台表演表现对于文本的理解,一直是大多数教师分析文本的一种主要设计角度。但原有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仅仅是简单的表演完毕就算是对文本的解读已经结束了,而且往往这种语文课教学变成表演课教学,导致脱离语文学科特色的问题发生。我在设计这堂展示课时,在继承原有教学传统,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表演来体现理解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设计了演出完毕后,学生演员与学生观众围绕着演出与剧本所进行的互动交流。通过这种表演和讨论的综合设计,不仅力图培养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更希望能在这些课堂活动尤其是30分钟的师生、生生和生本的互动讨论交流中,共同达到加深对于剧本,尤其是其中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这一目标。
在这一设计思想的指导之下,我安排了以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1、前期工作:教师介绍戏剧基本知识,解读《雷雨》剧本。然后由学生推选演员,明确分工,进行排演。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帮助。结合戏剧的各要素和自己的兴趣,让学生设定评价演出的参考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2、课堂教学:先由学生进行20分钟的戏剧演出。然后由演员和观众进行30分钟面对面讨论。讨论时,根据对剧中人物的关注程度,学生现场自由分成四组。结合剧本和表演,先由组内讨论演出效果,然后观众和演员围绕着表演和剧本进行交流,共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对戏剧的鉴赏能力。
通过这次的实际教学展示活动,觉得自己的教学设计在实践的检验之下,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和收获:
一、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要使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获得发展。
在进行雷雨的排演过程中,这些学生面临两大问题:文本问题和表演问题。这两个问题恰恰是真正走进戏剧世界的两把核心钥匙。针对这些问题如果仅仅是老师课前进行一些指导是远远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这时就需要学生们自己在发现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时,充分发挥自己的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掌握原有戏剧知识的基础上,积极的进行了文本的细致研读,针对每个人物的形象、性格和心理变化过程等细致的问题进行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深入讨论,对文本的冲突和主题等内容有了自己较为成熟的理解和把握。在上升到舞台表演之前,这些学生演员们对文本进行了充分的理解,同时自己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得以很好的培养。
表演的实际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从对戏剧世界一无所知到初涉门庭的一次重要转变。学生们开始只是针对人艺等经典的表演内容进行较为机械的模仿,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学生开始在自己的实际表演过程中去思考诸如“为什么她(他)要这样设计台词”“为什么这几个人之间的舞台调度是这样设计”“我有没有更好的设计和理解”等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性空前提高,极为投入的进入到了自己设计、自我展现创造力的空间中去。一方面通过实际的表演检验了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很好的积累了实际的舞台表演经验。这一过程中,我看到了学生们极为显著的进步,看到了他们应用拓展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作为学生观众的学生,虽然没有直接进行表演方面的训练,但也在进行着对于文本的细致研读。要想在实际的课堂讨论中提出有见地的问题,充分针对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样,班里的学生形成了小组学习的良好氛围。结合自己关注的对象,在教师进行了基本的戏剧通识介绍和《雷雨》文本解读的基础之上,全班学生充分进行讨论,设计自己的小组评析角度。在这一基础之上,学生大量查阅资料,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为实际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们在课上进行互动讨论交流时候的热烈和深入也充分体现了准备的充分。
所有学生在这次课堂教学准备过程中,体现出来了强大的创造力和强烈的探究意识。通过教学设计的这一部分,我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50分钟,而完全可以是开放的,延展的,没有所谓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在这种给予了学生极大的自主权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被极大的拓展开来,语文的教学过程成为了一种长效、深入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成长的过程。
二、实现课堂教学的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和师生对话。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育即对话。《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可见语文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只有对话,才能真正的引导学生愿意去进行文本的阅读;只有对话,才能使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的核心,去进行有价值的阅读和理解;只有对话,才能使学生相互倾听,相互接纳,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美丽的思想火花;只有对话,才能培养学生在探究问题,表达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养成相互尊重的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此次教学设计中的20分钟表演,学生演员对于文本的理解已经清晰地向学生观众做了展示。同时在讨论的设计环节之中,演员和观众在前期所进行的生本对话得以很好的展现。演员和观众在进行表演的演出和观看时,在演出完毕围绕着实际演出和文本理解本身进行讨论和交流时,一种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同时,这种表演和讨论中表现出来的对话关系,也加深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充分联系,使学生更加深入的去研读文本,理解文本。这样,就很好的避免了将这堂语文课变成了表演课,使学生很清晰的把握住了戏剧文学这一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象,使这堂语文课真正的成为了对于剧本的理解鉴赏的文学教育课,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学科特征。
生生对话是这一堂课的重要亮点。将课堂还给学生是新课标中的重要理念。在这堂教学课中,学生真正的成为了课堂的主角,成为了实际表演、鉴赏表演、共同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学习主体。同时,在传统的戏剧教学以及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由于分配工作的不同,学生观众和学生演员在进行文本的理解和表现上,基本上是独立进行的,没有一种交流和讨论。这种理解上相对的独立性对于文本的解读有着相当大的危害,极容易造成文本解读上的狭窄片面和偏差。这节课所设计的表演与讨论的双重模式,充分的打破了原有教学模式中对于学生演员和学生观众的人为阻隔,使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同时又承认学生演员与学生观众由于承担任务不同所造成的身份的不同,理解上的不同,并以此为依据,造成一种讨论与交流的基础。这种同中有异的生生对话,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热情,并且在热烈的文本解读过程中碰撞出了美丽的思想火花。譬如就有学生演员在回答周萍性格问题时说出“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这样机智出彩的答案。同时也有学生观众在提问时便将自己的想法:周朴园性格中有没有光辉的一面放到了演员们的面前。这种充分的交流和对话,使学生在和自己的同龄人之间的讨论不仅没有了拘束,变得自由开心,更为重要的是变得更加富有深度,更能接近文本鉴赏的核心。
通过这种演出和讨论并举的课堂设计模式,使学生在完整的生生对话过程中,一方面直观的感受到了戏剧表演的魅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于文本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更是借此机会很好的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培养勇于提出见解的精神。在表演和讨论的综合过程中,提高了自身对戏剧的评价和鉴赏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在这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并不是看上去无所事事,只是一个简单的主持人的角色。教师在这堂戏剧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成为一个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力的引导者。这种引导者应该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充分的把握这堂语文课的发展与进程。同时在这堂课的教学前后也应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在前期需要进行细致的基本戏剧通识介绍和《雷雨》文本解读,帮助各评价小组进行自己的角度确定,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学生演员面临文本问题和表演问题时,帮助他们解读文本,指导表演技巧。这样才能让前期的准备工作顺利有效开展下去。
教师的更为明显的引导作用还是体现在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在讨论时发生过多的偏离主题、表达不清等影响讨论和交流的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两个关于交流和讨论的要求,一个是语言表述方面的,另一个是内容交流参考角度方面的。前者具体的内容是:要求提问者能结合文本提问,要点准确,语言简洁。要求回答者能针对问题,结合文本,条理清楚。同时两者之间每次提问关注一个问题。这样的设计达到了很好的课堂实际效果,使学生一方面顺利有效地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学生很好的进行了设问和回答中语言斟酌,其语言表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很好的强化的训练。关于后者的要求,我主要在和学生平时的交流过程中,参考他们的意见,设定了三个可以好好进行文本解读的角度:1、人物的台词(潜台词)处理、动作设计。2、人物性格展现、感情把握。3、戏剧冲突的体现、戏剧主题的表现。这三个问题主要还是从依托文本、准确理解的要求来进行设计的。这堂课的实践证明,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学生们的讨论话题和角度基本能依托文本进行,并且能在整体文本鉴赏的基础上,充分将各个角度中的细节问题进行细致思考,这样无形中便使学生很好的提升了自己的戏剧鉴赏水平和能力。
如果仅仅做到以上的内容,我想师生对话的内容并没有完全的实现出来。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我在这堂教学课中收获很大,在快下课时,我说道:“这节课不仅你们收获,老师也有着很大的收获”。这是发自内心的感言。通过这堂课,我终于了解了何谓“课堂的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有些时候是过于发散或者说有些有失偏颇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将学生杂乱没有中心的观点或问题进行及时的归纳与总结,帮助他们更有效的进行交流评价。同时,针对学生观点中需要升华或者说需要指出的问题,教师一定要进行有效的文本理解上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准确,更到位的进行文本的解读。只有这样,演出后的交流讨论才更有意义,更有效果。
三、树立长效的语文学习机制,将语文还给生活。
“语文即生活”是我一直坚持的教学理念,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更应该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精神生活质量。这堂展示课,自己的定位是给学生“打开通往戏剧世界的一扇窗”。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真正的学到鉴赏戏剧的基本方法,可以初窥戏剧世界的门庭。这节课的表演可以为学生直观感受戏剧之美提供帮助,而讨论可以更有效帮助学生学会有效的鉴赏戏剧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不要让这堂课仅仅成为是50分钟的课堂教学,而应该是以这堂课为起点,初步培养学生对于戏剧的兴趣,并使之具备初步的戏剧鉴赏能力。然后在自己的以后人生生活中,用这节语文课的教学成果——他们所具备的基本鉴赏能力去真正的走入到戏剧世界中去,感受戏剧世界的美好。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展现生活,并和未来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有质量语文课。这样的语文课才是能够真正让学生喜欢,语文的教学过程充满了长效、深入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成长的乐趣的语文课。
自己还是很年轻的,这堂语文课的教学还是有着一些令人遗憾的地方。虽然这节课持续了50多分钟,但是在学生高涨的热情面前,这些时间显得还是很短,学生又很多很有创造力的想法没有能够好好的进行交流。同时由于自己的年轻,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和讨论没有能够很好的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和提升,使这些思想的美丽火花从眼前悄悄溜走。在人物的分析上,尤其是周朴园这个角色的把握上,还有些较为明显的可挖掘的内容没有注意到。面对这些问题,我会在将来的课堂教学中,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力争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取得明显的进步,形成富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每一个语文教师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每一个语文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相信,只要自己多看、多想、多积累,将一种压力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那么语文教学的明天一定属于我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教案·第 1 页 (共 4 页)执教:北京二中 翁盛老师
wmv文件,时长:54分11秒.
值得青年教师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