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安徽省六安地区六安市)

文档属性

名称 《诗两首》(安徽省六安地区六安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4-01 12:5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了解诗歌中比喻和象征手法的作用;
3、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的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诗中比喻与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时设计:2课时。
教法设计:诵读法—拓展探究性赏析---实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新课: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二、简介作者: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首诗,独立思考,仔细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特指在生活中应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问题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性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问题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思考探究:
学生再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问题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问题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回成为亲切的怀念”?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问题4: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道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五、当堂成诵:
学生朗读背诵诗歌,试着当堂背诵这首诗。
六、体验反思:
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七、作业设计: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
2、根据“体验与反思”的要求写200字左右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
附:余映潮先生本课教学实录:
一、教学内容
1.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诗歌。2.从诗歌的学习中领悟到一点做人的道理。
二、课型与课时
1.朗读体味课。2.一节课。
三、教学过程:(将教学的几个阶段设为:序曲——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第三乐章——尾声。用交响乐的结构来定义教学环节。)
㈠、序曲——
1、介绍作家及作品
学生读:①他是俄国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②他的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
③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十九世纪的文坛,他被喻为“诗歌的太阳”。
④他的说理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他就是诗人普希金。
2、老师谈读诗体会:14岁时读、17岁时读、现在读,每个阶段的感受不一样。
在进入课文学习之前呢,我想向大家念几个语言的片段。这是现在的成人、长大了的人,他们童年的时候或者少年的时候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感受,现在回忆起来的感受。
有个人这么说:“十四岁那年,我读到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不会忘了这首诗,它将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另一位说“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喜欢的普希金的诗句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还有一位说,“这一首诗已陪我度过许多难过的时刻,我喜欢这首诗。”
还有人说“这是第一首吸引我的诗,初中时候我读到它,很感动”。
那么,咱们今天来学习这首诗,咱们青年、咱们少年来学习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呢?先把诗歌读起来。
㈡、第一乐章:诗歌吟诵--自由背读--抒发情感。
师:初步地了解了作品,然后咱们开始课文的学习。进入课文学习的第一乐章。
☆诗歌吟诵--自由背读:咱们这一次的学习有三个要求:第一,吟诵这首诗;第二自由地背;第三,抒发读诗之后的感受。好,现在自由地、大声地,好象自己在感受这首诗的奥秘。大声地读,开始吧》
生自由诵读,师指导:
①注意两个字:“吟诵”,要有点吟诵的味道,不是念书。(生再读)
②用劝慰的语气和情感来诵读。这一首诗是诗人给邻居的一个小女孩的题词,是诗人在流放期间的最艰苦的环境下给邻居的小孩子写的几句话。那么我们可以用说话的方式来读。它是在说理,它是在说话。
当你要劝慰人家的时候,你就得用说话的方式来表达。比如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大家试一下,用说话的方式,互相讲给对方听一下。开始吧。(生试着读)
③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读。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当我们觉得自己的双肩已经扛担不了生活的重担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握紧拳头鼓励自己,这个时候有一种内心的独白,悄悄的,鼓励自己。那么这种内心独白的方法,用于诗歌朗诵,适合自己听,鼓励自己,勉励自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试一下,这种“沙沙”的读书声一定会激动我们的心情。试一下。(生尝试着读背)
④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悄悄地说。老师范读一遍,学生读。
☆抒发情感、感受:
告诉你一个方法:拿起笔写一个关键词,你发言就由这个关键词来引导。
师:悄悄地把你的感受讲给同学听一下。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悄悄地说,再公开说出来、交流。
相信生活的美丽;
开心地面对;
安慰自己,相信未来的美好;
勇敢地走出有阴霾的天空;
坦诚面对;
用自己的手抚平心灵的悲伤;
相信自己会长大;
痛苦是暂时的。
☆理解“欺骗”的含义:生活打击了你,你不能改变现实。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是:要乐观坚强。
☆比较有艺术地读:
男生深沉,女生亮丽,最后两句男女合诵。(要分角色朗读,男生第一次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舒缓的,女生:“不要忧伤,不要心急”亮丽的。)
㈢、第二乐章——宫玺的诗《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师:好,咱们再来看第二乐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我们来看,这是中国诗人宫玺写的一首短的说理诗,他的诗是这样的:(教师朗读《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以为神鬼不知,心安理得
且慢,生活并没有到此为止
有一天,它会教你向它认错
大地的心是诚实的
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
人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
才会有无憾的付出无愧的收获
(要求学生自由读)(再次自由地读)
☆自由朗读。
☆话题议论:你认为诗歌中哪个词的含义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再一次地静静地、静静地思考,这一首诗里面有哪两个词,它的含义是需要好好地咀嚼、体会的?)
学生说:诚实、无愧、无憾、一步一个脚印、欺骗与诚实对比……
无憾地付出,无憾地收获。
诗给我们的启迪是:要诚实踏实。
㈣、第三乐章——《假如生活重新开始》
☆自由写诗:
师:继续我们的乐章,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生活都需要重新开头。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新开始的生活?
我们这一步的学习,首先是,你结合生活的体会自由地写诗,然后我们再来欣赏人家写的诗。怎么写?“假如生活重新开头”,第一句话,然后你再写一句话,就是两句诗了,或者再写三句话,就是四句诗了。试一试,展现你们的思想和才华。(生写诗)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大家的说理诗。假如你没写好,就听人家是怎么写的,假如你写好了,你就可以大胆地朗诵你的诗作,假设你还差一句话,你也可以站起来朗诵。
师:大步地、快乐地、勇敢地向前走!每一位同学都有美好的希望,那么展望未来,我们用我们的脚步,用我们的诚实、我们的奋斗,去实现我们的希望。那么,老师也写了四句话,想念给你们听一下,好不好
(生鼓掌)
师:我的四句诗是这样的: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新的美景在向我温馨地招手
我欣喜地拥抱我的时光
把两步当作一步走。
☆美诗欣赏:
师:我们再来看看人家大诗人是怎样写的,进入美诗欣赏。(师发放资料)
快速浏览一遍后齐声朗读: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作者邵燕祥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还是迎着朝阳出发
把长长的身影留在背后
愉快地回头一挥手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依然是一条风雨的长途
依然是不知疲倦地奔走
让我们紧紧地拉住手
时间啊,时间不会倒流
生活却能够重新开头
莫说失去的很多很多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明天比昨天更长久。
师:这样一首诗,写得很好的一首诗,也同样给我们思想的启迪,告诉我们要自信,要自强,要自强不息。
在这课的尾声,老师送给你们一句话:
生活就像大海,总是有风雨伴随着我们的生命,我们要珍视生命,珍惜青春,珍爱生活。
师:老师还要给你们三个字的评价:很精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未选择的路》
一、导入新课:
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二、介绍作者: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又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著名的诗集有《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并独立思考,感悟诗歌的语言。
问题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它同比喻有区别吗?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问题2:诗歌中写到了两条路——选择的路和未选择的路。请找出有关描写的语句。
问题3: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问题4:升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哪句?
问题5: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们能从中悟出什么?
讨论、点拨:
1: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我们曾学过的《在山的那边》和《行道树》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2:选择的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未选择的路是:消失在丛林深处的有许多人走过的一条小路。
3: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的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性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静。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接,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这饿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自己已选的路更好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4:而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5: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许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它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选择。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四、再读诗歌,问题探究:
1、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2、“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一句中,“那路口”指什么?“久久伫立”说明了什么?
3、第二小节中“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的原因是什么?
4、从第三小节的哪句话中,能看出“我”对未选择的那条路的留恋?
5、第四小节中,“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象征了什么?“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象征了什么?为什么说“人迹更少”?
分小组讨论后明确:
1: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以引起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索,所以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2:“那路口”指两条路的岔路口。“久久伫立”说明选择的困惑,“我”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又不能都走,必须选择一条,表现了“我”的慎重。
3:原因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正因为人迹稀少,才会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但也正因为无人涉足,才给人新鲜感,才有可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丽。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4:从“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中可看出。
5:“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象征人生路上遇到的岔口。“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象征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人迹更少”是因为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价值。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五、拓展延伸:
1、诗歌鉴赏:
《未选择的路》赏析
伍厚恺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
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诗还注意引起人们的联想,把理性与不情感融于一首短诗之中,深化了这首诗的意蕴,给人以丰富的启迪。诗人是通过优美的意境创造和浓郁的抒情表达把哲理隐含其中并传递给读者的。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和韵律来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思索。这种质朴无华的风格使这首诗如夏夜里清凉柔和的风,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情趣,给人一种沁人心脾之感。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至于选择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写出,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身的生活体验,理解其中的哲理内容。
因为这首诗具有内涵的开放性,犹如一个巨大的构架,其中的内容有待读者去填充,在其中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从而受到触动而引发深深的思索。
2、学写诗歌、小试牛刀:
①仿写模板:
题目
开篇:用诗意的方式开头,点明写作对象。
描述过程:从多个角度进行描述。
结尾:赞美、抒情。
②仿写题目
高度凝练的意象,可能是历史的象征,也可能是作者感情的升华。选取一个平常的意象,融入你的真情所感,仿照模板写一篇文章,层层深入地表达你的主题。
③仿写指导
写作对象可以任意,哪怕一针一线,只要它是富于引发灵感的魅力点。
突出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和优点。
抒情要适中、自然,充满热情而又绝不过分夸张、夸大。符合实际。
感情中积极上进的那部分是最有价值的,所以低沉、消极的感情并不能给人以美好、深刻、难忘的印象。我们不赞同写消极的情绪。青年人充满朝气,连泪水都是晶莹的,不是吗?
④仿写例文

根,
深深扎在土里,
为生命,
为自己,
为存活,
为生生不息。(排比手法强调根的伟大)
茂盛了绿叶,
枯萎了根。(对比展现根的无私)
皱巴巴的根无私地吮吸着大自然赋予的甘露,
也许苦吧,
也许甜吧,
但根不会自私,
用它皱巴巴的根持续不断地吮吸着。
(揭示文章中心,表达对根的赞美之情)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八、布置作业:
1、当堂测一测:
对《未选择的路》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人仅描绘选择,而不说面临的选择内容是什么,使此诗具有了内涵的开放性。
B.这首诗具有象征意味,读后令人深思。
C.“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是诗人对自己年轻时错误选择的悔恨。
D.“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说明选择其中一种意味着对另一种的放弃,选择时应慎之又慎。
2、完成仿写小诗
九、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