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5、《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材设想:
本文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教学本文,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的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并背诵课文。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5、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后天教育对人才的作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教时设计:2课时
教法设计:朗读---互动---积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二、朗读、积累:
1、指生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3、指导停顿: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
仲永/生五年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传/一乡秀才/观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余闻之也/久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全班齐读全文。
三、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隶、谒、扳、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对……感到惊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父利其然也: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⑥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4、理解几个词语:
“养父母”养:赡养。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邑人:同县的人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且为众人”且:尚且。 “固众人”固:本来。
5、理解下列句式: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四、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2、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各有什么特点 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幼时天资过人),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④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⑤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分组讨论)(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五、课堂小结:
六、集体诵读:
七、作业设计:
1、熟练朗读课文。
2、积累掌握文言词汇。
八、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检测掌握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二、精读课文,体会写作特色:
1、借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
3、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抑”。对比鲜明,观点深刻。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于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语言精当,言简意丰。
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可从两方面体会:①用词的精当传神。例:
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情态;
"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例:
“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三、启发感悟: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可以设计为: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预设)
伤仲永中的“伤”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资质聪明的人应当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文章最后一段议论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
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集体再次诵读:
六、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七、作业设计: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八、教后反思:
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给学生展示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
九、课后延伸:用原文回答问题。(共17道题)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 ”,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不使学。
7、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不使学。
8、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9、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泯然众人矣。
11、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不使学。
1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15、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受于人”或“受之人”。
16、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⑵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泯然众人矣。
17、“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