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及说课稿(安徽省六安地区六安市)

文档属性

名称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及说课稿(安徽省六安地区六安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4-03 23: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7、《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积累“哽住、惩罚、懊悔、诧异、祈祷”等词语;
2、了解小说三要素、故事情节四部分等知识;
3、揣摩、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感知课文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4、通过诵读,品味小说语言,加深对小说中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通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全班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揣摩、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2、整体感知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
1、揣摩、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对小弗郎士的影响变化;
2、个别句子含义的理解。
教法、学法:
要把握两个原则:1、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重视语言积累。2、重视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其次采取以下的方法:第一,自学法。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第二,主要采用讨论、探究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第三,为了加大课堂容量,使用投影和录音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交流研讨,把握情节。
一、导入新课:
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宋朝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也有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大诗人陆游挥笔写下“位卑未敢忘忧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千古佳句。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也有诗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等等,这些体现出来的都是一片浓浓的爱国之情。古今中外,所有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感都是一样深沉的、强烈的、感人的。不论年龄的长幼,学识的多少,民族的大小,他们的爱国之情都是可以相通的、都是相似的。
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体现的便是法国人民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对自己民族的热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去细心品味其中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板书:《最后一课》)
1、解题: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 --原句在第11段中。
2、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作家。出身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15岁时由于家庭破产,被迫辍学谋生,一生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剧本。他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3、普法战争简介(写作背景):
法、德(普鲁士)两国是欧洲重要国家,但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法国企图阻碍德意志统一,来称霸欧洲。普鲁士王国企图打败法国来进一步统一德意志,争霸欧洲。1870年7月,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结果,法军在色当战役中惨败,普军长驱直入,包围巴黎,法皇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国政府投降卖国,同普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割让给普。
《最后一课》是作者在普法战争刚刚结束二年,即1873年写的,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亡国奴的痛苦。(《柏林之围》是反映普军攻破巴黎城事件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勾画生词,思考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完成简单复述内容。
合作掌握生词:
哽( ) 赚( ) 踱( ) 捂( ) 惩罚( ) 祈祷( ) 诧异( ) 宛转( )
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以上“最后一课”为重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可能有如下几种:
a、课前、课上和下课
b、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
c、上课前,上课时
3、小结: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最后一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
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
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三、研读交流,把握情节:
指导: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人物是主要要素)。
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所以,阅读小说一般从情节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情节分析,可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来进行分段。
问题设计:
问题1、上学路上小弗郎士有哪些具体的表现(上学路上主要是小弗郎士的活动)?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学生的
问题2、上课之前,小弗郎士发现了教室许多不同与平常的情况,有哪些呢
问题3、上课之中,韩麦尔老师有哪些生动感人的表现?这些对小弗郎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注意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研读、讨论、交流,指导:
问题1:贪玩:不想上学;幼稚:普鲁士兵在操练,他觉得有趣,没有意识到侵略军占领了阿尔萨斯。对布告栏里的坏消息不太关注;对老师只是“怕”,缺乏对老师的理解。但他还能管住自己,说明有辨别是非能力,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问题2:①教室里一切安安静静的;②老师的态度很温和让他快坐好;③老师的穿戴比平时郑重;④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⑤教室后边坐着好多镇上的人。
问题3:(1):①老师宣布上课,提出希望。②韩麦尔老师说话又柔和又严肃,心情是沉重的。小弗郎士万分难过。他知道了布告牌上的内容是不许法国人学习法语。他理解了教室里的异常气氛,理解了老师的心情。
(2)老师上法语课。①韩麦尔老师叫小弗郎士背书,小弗郎士背不出来心里挺难受。②韩麦尔老师从学习法语和热爱祖国的关系上指出学不好法语的不幸,同时责备了家长,更责备了自己。又用十分形象、贴切的语言赞美了法国语言及学好法语和摆脱奴役的关系。韩麦尔老师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语言教学结合得如此巧妙,使小弗郎士全听懂了。
(3)老师上习字课。韩麦尔老师精心设计了习字的字帖,使学生产生联想: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小弗郎士很聪明,不仅理解了学习法语,掌握法文书写的重要,还对侵略者的文化侵略——让法国孩子学德语,产生了反感(“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韩麦尔老师对旧地无限留恋,小弗郎士有察觉并加以理解。
(4)老师上历史课又给初级班上语言课。老师非常珍惜、留恋着最后一课。不仅影响了小弗郎士也影响了赫叟老头和初级班的孩子,感到先生的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使小弗郎士对这感人的最后一课永远忘不了!
⑸宣布下课。(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因为情节发展到高潮戛然而止。)
着重描写韩麦尔老师动作、表情、语言。
他听到教堂的钟声,意味着这最后一课的结束,他将离开40年来他苦心经营的学校和他熟悉的孩子、村民。他怀着留恋、遗憾和痛恨侵略者的复杂心情,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出了“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凝结了他的爱国深情,表达了法国人民必胜的信念。这也是法国人民的心声!学生们被深深感动了,他们理解了老师,理解了亡国奴的含义,不忍离去。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认真思考: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里有了哪些变化。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揣摩、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主题思想。
教学步骤:
一、检查巩固旧知。
二、品读文字、感悟主题(继续上节课内容)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从三方面发生变化: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板书:语言、动作、心理)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集中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从以下五个重点问题入手。
1.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2.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3.韩麦尔先生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他的一切动作、神态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4.“小弗郎士每次胎气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象把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让同学猜想他此刻在想些什么?
5.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即用十分形象、贴切的比喻赞美了法国语言及学好法语和摆脱奴役的关系,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
3、补充几处细节描写。
鸽子的描写,字帖的描写等。
三、指导诵读、加深理解:
1.指名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关于人物描写的语句进行诵读。
2.学生评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教师选精彩片段,进行范读。
4.学生散读。
四、激发情感、迁移激励:
1.激发情感: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示例: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
2.迁移激励:
(1)如果小弗郎士真有其人,而《红岩》中的小萝卜头还活着并读到这篇课文,请你以小萝卜头的口吻给小弗郎士写一封信,以安慰和鼓励他。
(2)当你看到中国的体育健儿刘翔取得110米跨栏冠军及我国国旗伴着国歌徐徐升起时,当你……你心情怎样?你的心情为何会这样呢?你是否意识到这是一种爱国表现?
⑶讲一个具有同样情感的你经历过或是你看过的使你激动不已的事情或者精彩镜头。
五、课堂总结: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让我们深深感怀并共同唱响:爱国主义的精神是一个民族永不言败的生命之根!
六、作业设计:
七、课后反思:
附:板书设计
故事情节:课前、 上课、 下课
环境描写
爱国
小弗郎士
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
(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最后一课》说课稿
《最后一课》,是七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
一、《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在文学作品方面的阅读要求主要有:
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二、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积累“哽住、惩罚、懊悔、诧异、祈祷”等词语;
2、了解小说三要素、故事情节四部分等知识;
3、揣摩、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感知课文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4、通过诵读,品味小说语言,加深对小说中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㈡、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通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全班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四、教学重、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对刚上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个情况,确立以下的教学重点:
1、揣摩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2、整体感知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
1、揣摩、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对小弗郎士的影响变化;
2、个别句子含义的理解。
五、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法、学法。
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1、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重视语言积累。2、重视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其次采取以下的方法:第一,自学法。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第二,主要采用讨论、探究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第三,为了加大课堂容量,使用投影和录音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六、具体的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中,分为三个环节,三个课时来完成。由于本篇是教读课文,在每个教学环节里,我都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交流研讨,把握情节。
第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知识的积累。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
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宋朝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也有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大诗人陆游挥笔写下“位卑未敢忘忧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千古佳句。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也有诗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等等,这些体现出来的都是一片浓浓的爱国之情。古今中外,所有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感都是一样深沉的、强烈的、感人的。不论年龄的长幼,学识的多少,民族的大小,他们的爱国之情都是可以相通的、都是相似的。
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体现的便是法国人民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对自己民族的热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去细心品味其中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第二:解题、作者简介、普法战争简介(写作背景):
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 --原句在第11段中。
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作家。出身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15岁时由于家庭破产,被迫辍学谋生,一生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剧本。他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法、德(普鲁士)两国是欧洲重要国家,但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法国企图阻碍德意志统一,来称霸欧洲。普鲁士王国企图打败法国来进一步统一德意志,争霸欧洲。1870年7月,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结果,法军在色当战役中惨败,普军长驱直入,包围巴黎,法皇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国政府投降卖国,同普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割让给普。
《最后一课》是作者在普法战争刚刚结束二年,即1873年写的,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亡国奴的痛苦。(《柏林之围》是反映普军攻破巴黎城事件的。)
第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初步感知。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勾画生词,思考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完成简单复述内容。然后学生速读课文,查阅工具书,合作掌握生词。
2、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以上“最后一课”为重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最后老师要明确全文按情节分为三部分:1-6为第一部分、7-23为第二部分、24-29为第三部分。
第四、研读交流,把握情节,为下节课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作好铺垫。
老师先作指导: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所以,阅读小说一般从情节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情节分析,可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来进行分段。
接下来,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把握情节,完成下列问题:
1、上学路上小弗郎士有哪些具体的表现(上学路上主要是小弗郎士的活动)?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学生的 2、上课之前,小弗郎士发现了教室许多不同与平常的情况,有哪些呢
3、上课之中,韩麦尔老师有哪些生动感人的表现?这些对小弗郎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注意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在学生研读、相互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加以指导:
第二课时:进行第二个教学环节: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思想。这个环节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分析中,使学生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
教学要点:品读文字,揣摩、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主题思想。
如何在这一步里突破重难点呢,把握的方法是讨论,交流对话,给学生搭知识的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
品读课文,揣摩分析人物形象,从以下几个话题入手:
第一个话题:小弗郎士在上课如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教师在这个话题中需要明确: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的气氛,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个话题是: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认真思考: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里有了哪些变化,并说说变化的原因吗。
在与学生讨论以上话题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前后做一对比。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的同时,也对作品进行了品读,我们突破了重点,把握了小弗郎士这个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个课时,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集中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从以下五个重点问题入手。
1.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2.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3.韩麦尔先生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他的一切动作、神态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4.“小弗郎士每次胎气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象把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让同学猜想他此刻在想些什么?
5.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在指导诵读、加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激发情感、迁移激励。要求在分析完主要人物形象深刻理解文章主题之后,进行适当的情感激励和迁移激励。
诸如,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如果小弗郎士真有其人,而《红岩》中的小萝卜头还活着并读到这篇课文,请你以小萝卜头的口吻给小弗郎士写一封信,以安慰和鼓励他。当你看到中国的体育健儿刘翔取得110米跨栏冠军及我国国旗伴着国歌徐徐升起时,当你……你心情怎样?你的心情为何会这样呢?你是否意识到这是一种爱国表现?讲一个具有同样情感的你经历过或是你看过的使你激动不已的事情或者精彩镜头等等。将情感教育和能力迁移训练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以上的教学中,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这个设计是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的,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