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二单元语文教案 总第 课时
单元内容:
本单元总体设计思路是培养学生阅读散文诗的能力,所选的散文诗,都是由事物激起的作者的心灵之声。《雪》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这二者相比较,“朔方的雪”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因而更为作者所欣赏。历史剧《雷电颂》以“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撼动人心,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也是屈原斗争精神的典型体现。《短文两篇》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日》中以“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显示作者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月》中赞颂姮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表达了自己的理想。《组歌》采用拟人手法,借海浪、雨的形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守护者”及“奉献者”的赞美。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加强对本单元课文的诵读.能达到熟读成诵;了解抒情的表达方式,有些散文节奏比较分明,要读出节奏。
过程与方法
在熟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体会散文诗优美的语言,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散文诗化语言的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通过寻常事物来展现自己的心灵之声,激起对生活美好信念的追求。
单元重点.
1、加强对本单元课文的诵读.能达到熟读成诵;了解抒情的表达方式,有些散文节奏比较分明,要读出节奏。
1、 在熟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通过体会散文诗优美的语言,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散文诗化语言的风格。
单元难点.
1. 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
2. 体会散文诗优美的语言,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易混点.
七课、九课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想
1.本文几篇文章或为散文诗或为戏剧,意蕴丰富,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在理解课文表层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深入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
2.音韵对情感的表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对语气、语调、重音、语速的把握,将课文蕴含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
3.在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中,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去观察、去感受,从而发现美,领悟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倾向,促进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教学安排.
《雪》 2课时
《雷电颂》 2课时
《短文两篇》 2课时
《海燕》 2课时
《组歌》 2课时
第6课 雪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凛冽、升腾”等词语.
2把握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思路.
3反复诵读,领会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4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过程和方法
理解作者的情感逻辑,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章内涵,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雪景图.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
教学易混点: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展示教学目标(2分钟)
知识和能力
1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凛冽、升腾”等词语.
2把握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思路.
过程和方法
反复诵读,领会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理解作者的情感逻辑,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章内涵,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雪景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冬日里,最让人感动的是落雪,那晶莹剔透的小精灵,从空中飘飘洒洒,悄然而至。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银妆素裹,让人情思飞扬。面对这银白的世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领悟一下鲁迅笔下的雪景吧!
2.提示学生背诵有关“雪”的古诗词名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苙翁,独钓寒江雪”),教师简评入课:“雪”,洁白的自然之物,是纯洁与刚毅的象征,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竞相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
二、自学释疑(2-8分钟)
结合课文,借助工具书完成下列词语。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①磬口( )②塑罗汉( )③脂粉奁( )④灼灼( )⑤朔方( )⑥凛冽( )
2.解释下列词语:博识:学识丰富. 消释:消融溶化. 凛冽(l n liè):刺骨地寒冷. 灼灼(zhuó):形容明亮.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简介鲁迅及其作品。教师适当补充。
文体知识简介散文诗
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只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较为短小,具有诗的文笔等。
三、训练(5-10分钟)
1.听读。听美好的散文诗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用心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展现画面,同时感受散文诗这种文体独具特点(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读一遍)。
2.展示听读收获。
①听读中感受到的画面(生自由谈,展开联想)。
明确:滋润美艳生机盎然的江南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的朔方雪……
②听读中感受到的语言特点。
明确:语言清丽流畅,扑实真切,洒脱灵活,又不失严谨……
3.感读。
感读是一种文字与心灵初撞的过程,请同学们在刚才听读感悟的基础上,直面课文,通过直观的文字去查找学生初读感知的画面,同时注意预习时了解的字词在文中的运用。
四、操作(5-10分钟)
1.根据听读和感读到的画面,给文章分层,并简括层意。
明确: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写江南的雪,第二部分(4~6)段,写朔方的雪。
2.合作探究:同桌交流概括两幅图的特点。
明确:江南雪,滋润美艳,生机盎然。朔方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
五、反馈矫正(10分钟)
感情朗读课文(全文或某一段落)师生评价。
①发音准确,节奏合理。
②读出诗意,感情充沛。
③“江南雪”语调要温润,赞美的,充满向往的。
“朔方雪”要用孤独不屈充满战斗性的语调。
女孩子的声音柔和、甜美,读前三段,能突出江南雪的特点。后三段,男同学逐段加入,那粗犷的声音越来越大,就能将朔方雪的刚劲有力、富有变化的特点表达的淋漓尽致。
拓展延伸(5分钟)
阅读课后附录,思考写作目的
小结
在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两幅各具特点的图景,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朔方雪的蓬勃奋飞,让我们领略雪这一纯洁自然之物的独特风采,另外散文诗灵活的形式,优美的语言,也让我们陶醉。
作业
加强朗诵,将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下来,并有感情地背诵。
雪 鲁迅 江南雪 滋润美艳 朔方雪 蓬勃奋飞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展示教学目标(3分钟)
知识和能力
反复诵读,领会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
理解作者的情感逻辑,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章内涵,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雪景图.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雪是雨的精魂,雪是春天的使者,雪象征着纯洁,雪象征着刚毅,雪是奉献者的化身,雪是挑战冷酷的斗士。让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怎样描写江南雪的。
自学释疑(10分钟)
1.作者怎样描写江南雪的?
学生交流讨论。
明确:
(1)文章开头首先提到暖国的雨,然后对比着引出江南的雪。
(2)接写雪的质地、颜色。
(3)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雪野图,衬托江南雪独具的风格。
(4)写孩子们塑雪罗汉,将雪与孩子们的快乐联系起来。
语言:提示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谈谈怎样体现快乐的。
明确:呵、拍手、点头、喜笑等。
2.用自己的语言再一次概括江南雪的特点。
明确:江南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生命。
3.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朔方雪的?感觉朔方的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学生交流讨论反馈。)
明确:作者用一个“但是”巧妙转折,先交待朔方雪与江南雪的截然不同,然后用“永远如粉、如砂,决不粘连”写出塑方雪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之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在“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训练操作(15-20分钟)
一、(研讨课后练习二)学生结组交流,畅所欲言。
明确:
1.“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孕育着的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雨是雪的初始防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
二、作者对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感情态度是什么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明确:
作者对滋润美艳的南方雪,对充满生机的南方雪景充满怀念和喜爱之情,对如粉如砂,旋转升腾的朔方雪,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和热情讴歌。
2.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其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1)提供本文的背景材料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革命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态度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2)生结合背景材料计论,回答问题归纳主旨。
明确:滋润美艳的南方雪,寄托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藏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反馈矫正(10分钟)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题目.
1“.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表现在哪些地方
2.第二段描写的色彩有 、 、 、 .这些描写运用了 手法.
3.对写雪地塑罗汉的作用分析正确的几项是( )
A写出了儿童的活泼可爱而又天真幼稚,以暗示“南国的雪”之喻意.
B起过渡作用,便于下文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写.
C从动态的角度写出了南国的雪滋润美艳的特点.
D揭示了南国的雪互相粘接,容易融化的特点.
E呼应上文“青春的消息”,表达了作者在如严冬的政治环境中对温暖光明的春天的向往.
4.朔方的雪与南国的雪有何不同 它们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5.本文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 .
参考答案:
1、 表现在对雪地中花草的描写之中.
2、 血红 白中隐青 深黄 冷绿 映衬
3、 ABCD
4、 朔方的雪如粉如沙、雄伟壮观,南国的雪滋润美艳、短暂易逝.前者象征独立、成熟、坚韧;后者象征青春的活力和短暂软弱.
5、 逐层铺垫,逐层比衬.
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野草》
小结
同学们,鲁迅以朔方之雪自况,孤独的、火焰般的鲁迅是中华民族的良师。他笔下的雪,是漫漫长夜中的一点微光,是万物皆浊中的一点清新,显得孤傲,高洁,恰如其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7雷电颂 总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驰骋、鞭挞”等词语.
2.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3.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
4.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5.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6.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蕴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诵读并背诵课文前六段。体会作品的雄伟气势和浓厚的抒情意味.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
教学易混点:象征、比喻手法的区别
教学方法:诵读法,研讨探究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总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驰骋、鞭挞”等词语.
2.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标(2分钟)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流传久远的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据说就是为了纪念抱石投汩罗江身死的爱国诗人屈原。那么,是怎样的遭遇让诗人作出这样的抉择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 <<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板书文题,作者.展标)
二、自学释疑(15分钟)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通字词.
睥睨(pì 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伫立(zhù):长时间地站着.
污秽(huì):不干净(的东西).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迸(bèng)射 眩(xuàn)目 稽(qí)首
播弄:摆布.
驰骋(chí ch ng):(骑马)奔驰.
虐(nüè)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鞭挞(tà):鞭打.比喻抨击.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结合提示内容,理解剧情,体会文章的气势.
(1)第五幕的剧情和情节结构:
剧作的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极点.这充分暴露了以南后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铲除政治异己的凶残和毒辣.
第二部分: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 —“雷电颂”.
第三部分:高潮.写婵娟之死.这一部分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势不两立的冲突.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为能代屈原而死感到高兴,突出展现了婵娟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
三、训练操作(15分钟)
1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 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
课文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柢的两方面的思想内容.
第一层次:(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次:(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学生配乐朗读,以精练概括的语句,谈出自己的诵读感受.
文中的屈原借呼风唤雷抒发自己的满腔义愤,突出体现了诗人痛恨黑暗、礼赞光明的伟大情怀.
诗人的抒情独白,震天撼地的呼喊,达到了最强烈的抒情效果.可以说是一首激情澎湃,气势雄伟的散文诗.
课文的语言铿锵有力,荡气回肠,撼人心魄.是诗人心灵之声的喷涌和迸发.
文中的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融合,想象奇特,气势宏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四、反馈矫正(3—5分钟)
1.学生听写字词.,并解释。
睥睨(pì 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伫立(zhù):长时间地站着.
污秽(huì):不干净(的东西).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迸(bèng)射 眩(xuàn)目 稽(qí)首
播弄:摆布.
驰骋(chí ch ng):(骑马)奔驰.
虐(nüè)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鞭挞(tà):鞭打.比喻抨击.
2再读课文,学生谈出自己的诵读感受.
文中的屈原借呼风唤雷抒发自己的满腔义愤,突出体现了诗人痛恨黑暗、礼赞光明的伟大情怀.
五、延伸迁移(8分钟)
1.学生调动情感,想象剧中情景,自由诵读全文,体察屈原的内心世界.
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虽受残酷迫害,但大义凛然,伫立睥睨,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体现他痛恨黑暗,礼赞光明的伟大情怀.
六、课堂小结
文中的屈原借呼风唤雷抒发自己的满腔义愤,突出体现了诗人痛恨黑暗,礼赞光明的伟大情怀.
七、效果测试
八、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尝试背诵前六语段.
2.以校园生活为内容,选择某一特定场景下发生的事情为题材,写一个小剧本,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雷电颂 郭沫若风雷电-------变革的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人民群众土偶木梗---------官僚统治集团东皇太一---------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蕴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研读品味作品的思想情感.理解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标(2分钟)
1. 抽查学生背诵.
2. 请小组表演自己编写的小剧本.
二、自学释疑(8—10分钟)
1.小组展开朗诵课文“歌颂风雷电”片段比赛,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予以中肯评点.
2.研讨:
(1)文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等物象象征了什么 运用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2)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训练操作(15分钟)
1.师生共同评点屈原形象.
剧中的屈原系念的是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以雷电宋的形式迸发出了自己的满腔忧愤.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屈原的形象作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光彩熠熠,沉雄悲壮.
2.学生通读全文,结合具体语句品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手法,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 “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这些语句,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等语句,无比愤怒地斥责鬼神.这样,就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也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作品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感人肺腑,撼动人心.
四、反馈矫正(10分钟)
(1) 文中的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则象征人们群众;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则类似于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象征手法的运用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2)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五、延伸迁移(5分钟)
对比引申,与以前我们学过的郭沫若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相比,<<雷电颂>>的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
与<<诗两首>>比较,在体裁上一个是诗,一个是散文诗式的戏剧独白.两个作品表现了郭沫若特有的个性风格,但在抒情方式上却有各自的特点.而<<雷电颂>>是供舞台表演的人物的内心独白,所以它的抒情方式和前者不同.它多运用呼告,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有利于将积聚在人物内心的情感激流直接喷泻出来,使群众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六、课堂小结(2分钟)
同学们,雷电独白既展示了屈原的性格和情怀,也反映了郭沫若的创作个性,古今两大诗人的激情合而为一,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感情诵读,我们深刻体悟到的是诗人那炽热的爱国之心,这流淌着的便是民族兴盛的合唱曲.
七、效果测试
八、布置作业
阅读历史剧<<屈原>>,全貌性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雷电颂 郭沫若风雷电------------变革的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人民群众土偶木梗---------官僚统治集团东皇太一---------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教学反思
8 短文两篇 总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旸、姮、皓、浸”等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3.了解神话传说“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过程与方法
4.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
5.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抽绎出文章的情感脉络
教学易混点::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标(1分钟)
同学们,对于“夸父逐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板书文题,目标.介绍作者)
二、自学释疑(3—5分钟)
1.学生回顾、讲述夸父逐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2.学生默读课文,理解、积累生字.
旸(yáng):日出. 浸(jìn) 姮(héng)娥:嫦娥. 皓(hào)月:明亮的月亮.
三、训练操作(10--15分钟)
1.播放配乐朗读材料,充分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胸有诗境.教师在此基础上范读课文,学生说出感受。
2.指名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教师适当点评后,学生齐声朗读.
3.学生自由朗读,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并思考其含义.如“日” “飞蛾” “夸父” “月” “姮娥”.
四、反馈矫正(12--15分钟)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4.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 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5. “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7.师生齐声诵读,体味课文的深意.
五、延伸迁移(5分钟)
文中写月的清冷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等.
六、课堂小结(2分钟)
巴金的散文诗日和月,以朴素无华的文字,借境喻人,以情点睛,哲理的思考与诗意的描绘水乳交融,崇高的美学理想给人以启迪和教诲.
七、效果测试(5分钟)
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以下词语可以寄寓的象征义.
例:灯光—象征光明,希望和胜利.
绿色— ;白色— ;红色— ;
白鸽— ;玫瑰— ;大地— ;
八、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 巴金 日 月 特 征 特 征 光和热 冷和死 飞蛾 夸父——追求——姮娥
9.海 燕 总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苍茫、胆怯、翡翠、精灵、蜿蜒”等词语.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
3.体会课文的深刻含义,把握海燕形象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
过程与方法
4.反复诵读,领会文章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
5.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6.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深刻领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理趣.
2.品析含意丰富的语句,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易混点:海燕形象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对比阅读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 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苍茫、胆怯、翡翠、精灵、蜿蜒”等词语.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领会文章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
2.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深刻领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理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标(2分钟)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作者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请同学们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板书文题、作者、展标)
二、自学释疑(3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积累字词.(投影)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胆怯:胆小;畏缩. 翡翠(f i cuì)
精灵: ①鬼怪.②机警聪明;机灵.
蜿蜒(wān yán):①蛇类爬行的样子. 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三、训练操作(15分钟)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认真听读,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教师在重点字词处可以放慢速度重复读,让学生充分感受,体会.(4分钟)
2.教师指名学生诵读,对朗读过程中在重音、节奏、语气方面出现的不足,给予适当纠正. (5分钟)
3.学生自由诵读,充分想象、体会作品中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教师根据情况适时点拨. (5分钟)
四、反馈矫正(10分钟)
1.文章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暴风雨来临前的景象构成了海燕活动的特定背景,海燕的艺术形象在景象的变换中逐步完善.
2.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即暴风雨“将来”— “逼近”— “即临”.
3.句中 “敏感的精灵”, “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 “乌云是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五、延伸迁移(5分钟)
文中的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文中的“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血肉丰满、气质刚正的海燕形象是随着暴风雨的渐次逼近的景象变换中而逐步完善的。在恶浪腾空、雷电交加、狂风怒吼、波澜壮阔的环境描写中,海燕乐观、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得到鲜明有力的展示。海燕的形象蕴含鲜明的时代特征,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们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组意象群象征了反革命的黑暗势力,“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的海燕则是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象征。
六、课堂小结(2分钟)
学生配乐齐读全文,体会课文的深刻含义。
七、效果测试(5分钟)
1.填空。
(1)看吧,狂风紧紧 (抱、卷、刮)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 (摔、抛、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 (撕、砸、摔)成尘雾和碎末。
(2)《海燕》向读者展示了暴风雨的三个画面是
、 、 。
(3)《海燕》是一首 ,兼有 和 的特点,不分行,不压韵。
(4)。《海燕》是伟大的文学家 在1901年写的,他的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 》,自传体三部曲《 》《 》《 》。
2.下面一组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是( )
A.—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B.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
C.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D.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
八、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海 燕 高尔基孕育之时 海燕高翔 渴望暴风雨逼近之时 海燕搏击风浪 迎接暴风雨即将来临 海燕反复呼唤 呼唤暴风雨
教学反思
第 二 课 时 总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体会课文的深刻含义,把握海燕形象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
过程与方法
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文中象征体的含义,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与郑振铎的《海燕》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标(2分钟)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作者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散文。
二、自学释疑(4分钟)
抽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1) 看吧,狂风紧紧 (抱、卷、刮)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 (摔、抛、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 (撕、砸、摔)成尘雾和碎末。
(2)《海燕》向读者展示了暴风雨的三个画面是
、 、 。
(3)《海燕》是一首 ,兼有 和 的特点,不分行,不压韵。
(4)。《海燕》是伟大的文学家 在1901年写的,他的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 》,自传体三部曲《 》《 》《 》。
三、训练操作(15分钟)
1.结合作品的三个场景,指名学生分别朗读后齐读。请学生特别研读文中描写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的语句。
提示:暴风雨的到来使这些海鸟惊慌失措,课文抓住它们的声音、行动、情态,状写出惊恐万状的丑态。
2.如何理解课文塑造这一意象群的象征意义及其作用?
海鸥、海鸭、企鹅这组意象群象征了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怯于革命、不革命和假革命者。这些海鸟心惊胆战、张皇失措的情态,正是资产阶级和改良主义者心态的真实写照,真实地反映了1905年前后俄国资产阶级对待无产阶级的态度,字里行间,寄寓着作者无情的嘲讽和蔑视。
文中这些海鸟的胆怯、自私和逃避现实,对比、烘托出了海燕勇敢、执著、不畏强暴和勇于献身的精神。
四、反馈矫正(10分钟)
合作研讨文章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疾呼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句以鼓舞人心的祈使句形式,表达了革命者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革命者从胸臆中迸发出来的对人民群众的革命召唤,号召人民行动起来,去迎接一场伟大的“暴风雨”般的革命。
五、延伸迁移(5分钟)
1.在暴风雨将要来临的画面中,其他海鸟和海燕形成鲜明对比。请学生发挥想象,深入体味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说一段话,充分展示海燕的心理活动。
2.请学生阅读现代作家郑振铎的散文《海燕》,对比其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
六、效果测试(3分钟)
阅读从“在苍茫的大海上”到“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文中找出四个描写海燕勇敢行动的动词:
。
2.文中加点词“高傲”表现了海燕 气概。
3.文段最后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4.写海燕高傲地飞翔之前,写大海、狂风、乌云,是为了点明 ,烘托 ,突出 。
5.作者塑造海燕这一形象,流露出来的感情基调是 。
参考答案:
1.飞翔、碰、冲向、叫喊 2.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
3.拟人、排比
4.海燕所处的环境 海燕的战斗雄姿 海燕的高大形象 5。激越豪壮
七、课堂小结
本文最重要的写作特色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作为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托义于物”。它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这在今后阅读中,我们要仔细揣摩。
八、布置作业
课后题二、三
板书设计
海 燕 高尔基孕育之时 海燕高翔 渴望暴风雨逼近之时 海燕搏击风浪 迎接暴风雨即将来临 海燕反复呼唤 呼唤暴风雨
教学反思
10 组歌(节选) 总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过程与方法
4.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
5.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6.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教学易混点:借物抒情的艺术构思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渎点拨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 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标(2分钟)
1.同学们,哲理诗作为世界诗苑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一直散发着醉人的芳香,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含蓄隽永的哲理性警句,往往会使身处纷繁世界中迷惘和困惑的人憬悟、奋起。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常被称作哲理诗人,但他的散文诗的内蕴常常多于一般的哲理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浪之歌》和《雨之歌》就是他《组歌》中的两首,让我们静心于灵气而个性的波和雨的絮语中,去感悟一个深邃、美妙的别样洞天。(板书文题、作者。展标)
二、自学释疑(5分钟)
1.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2.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kuì)赠:赠送礼品。
真谛(dì):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cu 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xiào):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xū)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三、训练操作(13—15分钟)
1.教师配乐感情范读,学生体会文意,并用简洁的语句表述自己的感受。
如:诗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为形象地传情达意,显示了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
诗人借“浪”和“雨”的物象,抒发的是博大的“爱”的情志。
2.学生通读全文,主动质疑,提出问题。
如:“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如何理解?
文章是经过由母语作为中介的译作,苏铃把此处译为“生活就是这样,它从愤怒的雷电脚下开始,然后在安谧的死亡的怀抱里结束”。
3《浪之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1)海水有一种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到了一定时间,海水推波助澜,迅速上涨,达到高潮;过后一些时间,上涨的海水又自行退去,留下一片沙滩,出现低潮。如此循环重复,永不停息。海水这种有节奏的周期性的涨落运动就是潮汐,法国文学称之为“大海的呼吸”。“昼涨称潮,夜涨称汐”。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周期性运动。
诗中的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倒在情侣的脚下。面对她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她的“任性”。
(2)诗中的前四节,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而且,这个女性化的形象在诗中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诗的末尾说“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海浪对爱情的态度,曲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情爱。
(4)在《雨之歌》的绝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
四、反馈矫正(15分钟)
学生齐读全文后,合作研讨:
1这两首诗中,作者的想象多数时候是紧贴着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展开的。《浪之歌》中第二、四节写到的潮汐现象,你了解吗?诗作中又是如何塑造海浪与海岸的热恋形象的?
2《浪之歌》的浪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1)诗中的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倒在情侣的脚下。面对她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她的“任性”。
(2)诗中的前四节,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而且,这个女性化的形象在诗中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诗的末尾说“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海浪对爱情的态度,曲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情爱。
(3)在《雨之歌》的绝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
五、延伸迁移(8分钟)
1.请同学们延伸阅读纪伯伦的《花之歌》,试品析诗中花的形象的丰富感性内容。 提示:诗中花的形象既给人以审美愉悦,又启迪生活理趣。作者诗意地展现生活空间,“有感于情,有结于心”,使作品具有真挚的灵魂。平易中发掘隽永,美妙的比喻启示深刻的哲理,这恰是纪伯伦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2.师生大声诵读全文。
六、效果测试
七、课堂小结
诗人敏感而多情地体察寻常生活,激荡出心灵的鸣唱,展现了海浪和雨水的诗意形象,恰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当我们用心去观察和体验时,会发现寻常事物中有着太多的意蕴,以我手写我心,这就是作品,尽管稚嫩,却是个性自我的心灵之声。那时,生活也会因你的思考而更精彩、更充实。
八、布置作业
请模仿课文的写法,构思一首关于春天的散文诗。
板书设计
组歌纪伯伦《浪之歌》拟 海浪: 海岸的情人 炽人 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热杰 深 作 情 《雨之歌》 雨: 滋润万物 “传情的信使” (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教学反思
总第 课时
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去认识自然,感受生命,培养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观察,品评,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赏春、绘春、颂春、创(造)春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
1 自然日志的编写: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通过观察,直接感受自然的变化,将这种变化记录下来加以整理。
2 感受春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搜集不同人对春天的不同感受.如农家谚语、诗歌、绘画等.体味春天对各类人的不同影响。
3 在创作中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如通过谱写歌曲、创作诗歌、散文、绘画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三 ○教学难点
在认识自然中,在赏春、颂春中,培养学生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四 ○课外安排
课外活动两周,课内活动两课时。
五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春天是一年中最惹人情思的季节,它包含了许多丰富的文化,让我们通过课内,课外两项活动探索春天的奥秘吧。
↘ 课外活动
1 选题(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活动的主要任务及预计实验的目标,提供其参与活动的内容建议。
教师根据教材所安排的三项活动,对活动内容进行创造性改编。要求学生从改编后的三项内容中必选内容3,任何内容1或内容2。
内容1:在大自然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寻觅范围:在春天里,在自然中,在校园里,在社区中。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写“自然日志”,记录下春天的足迹。在记录方式上,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文字与图片(如照片)相结合的形式。
内容2:在生活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a.围绕与春天有关的某个节气,搜索有关的谚语,丛中寻觅春的踪迹。
b.寻找与春天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等,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选择与春天有关的诗歌、散文、绘画或照片,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内容3:在创作中,展现春天的踪迹
a.以出墙报或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现春的踪迹。
b.可根据与春天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的曲调,创作绘春之歌;如《春天的故事》的表达方式,创作“赞春之歌”。
c.可模仿苏轼《晦崇〈春江晚景〉》,选一幅表现春天景物的画或照片,为它配上三五句诗,或者选一首写春的诗及名句,根据意境配上一幅画,使诗请更形象直观。
2 分组(5分钟)
小组人数:4~6人
小组成员的构成:由师生共同参与决定。原则上每个小组应包括好、中、差三个层次与男女生层次的学生。因为在学生能力差别大的小组内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和多样化的思考,能给出并接受更多的解释。在空间位置上应以彼此距离越近越好,便于沟通交流。
任务分配:让小组中每个组员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通过承担互补或互联的任务,使小组成员间形成积极的团结协作的关系。
3 成果呈现方式 (10分钟)
a.编辑“自然日志”。
b.出墙报或办手抄报,展现觅到的春的踪迹。
c.唱出自己改编的“春天之歌”。
d.介绍自己的“画配诗”“诗配画”等作品。
④教师指导(10分钟)
a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
◆二十四节气歌
◆对于春天有关节气的释义。
◆《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歌曲的词、曲或录音带或VCD带。
b为诗画创作提供示例。
◆提供一些有诗的古画,指导学生欣赏。
◆提供一些为诗配画的传说。
如“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画与诗相配的故事。
c网络上“诗配画”“画配诗”的作品很多,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有关网站。
↘课内活动(10分钟)
①教师导入:桃花开了,燕子来了,草儿绿了,站在冰雪初融的大地上,感受和风细雨漫天无际的温柔,我们听见有一个声音在我们的心里快乐地叫着:“春天来了,春天来 了。”同学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近春天,去寻觅春天的踪迹。
②活动展开
活动一 记录——春天的踪迹
a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展开编辑的成果和介绍本组编辑“自然日志”的过程。
b各小组选派1~2名同学介绍各自观察,记录某种动物或植物的情况,且用3句话概括其所编辑“自然日志”的特点,进行自我评价。
c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自然日志’”。
活动二 展开――春天的赞歌
a展开并介绍各小组围绕各自活动内容所制作的手抄报或墙报。
b各小组派出1~2名同学上台朗诵其以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创作的“春天的赞歌”,或者上台演唱模仿歌曲《春天的故事》等改编的歌曲。
形式上可以是配乐朗诵、集体朗诵、个人朗诵、独唱、合唱、歌伴舞等。
c由学生和教师对各小组展开的成果进行参与式评价。
d邀请音乐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学生创作的歌曲进行点评。
e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春天的故事”
活动三 创造――诗情画意的春天
a展示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的有关“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等资料,供学生鉴赏。
b各组同学展示并解说其课外制作的“诗配画”或“画陪诗”作品。
c由学生评委从“诗画配合是否恰当,画作选择是否富有意境和情趣,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等角度进行评价。
d邀请美术老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学生创作的“诗配 画”“画配诗”作品给与点评。
E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
↘活动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3~5人)谈此次活动的收获与遗憾及以后打算。
六 教师小结:(2分钟)
可从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情况、活动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效果等角度进行评价。评价的语言应是中肯的,并能较好地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板书设计:
寻觅春天的踪迹记录——春天的踪迹展开——春天的赞歌创造——诗情画意的春天
教学反思
总第 课时
第二单元作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让同学们走到户外,寻找春的踪迹,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谱写春的赞歌。
过程与方法:2 以自己的观察和感悟,写出发生在春天里的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以散文或散文诗的笔调写对春天的感觉和赞美,提升强化情感体验,丰富深化学生对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目标1.2
三.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机械地背了大量的作文,而自己观察,发现的美景和事情是少之又少,因此这次写的很成功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易混点 写景和叙事比重掌握不好,有文体不清现象。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语:(2分钟)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春天,自然风光变了,人也在变。你们的目光,脚步乃至整个心态,是不是因为沐浴了春风、春雨和春光,变得更加明澈、矫健和朝气蓬勃了?请同学们欣赏下面这篇写春的文章片段,激发、提升自己的情感体验,去读懂春天。
2.品评文章,认真思考(8分钟)
例文:季节的精灵,走过赤日炎炎的夏,穿过硕果累累的秋,越过凄森森的冬,领着阳光,带着温暖,走进了春天。于是花更艳了,草更绿了,天更蓝了,人们的脸更甜了。
走进春天,你会觉得春天的阳光是如此的明丽:潭底沉着,溪水上浮着,枝头挂着,明眸里藏着,露珠上闪烁着。春天的小草顽强坚韧,田野里,石缝中,悬崖间,野火焚烧过的田埂上,一簇簇,一片片,一丝丝。春天的风和煦、温柔,梳理着柳丝,揉拂着纤草,抚摸着小溪,荡漾出一串串音符……
走进春天,你会倾听到春天的呼吸,是那样自由与畅快。迂阔的天空,有了清澈透明的鸽哨;静寂的山林,有了婉转的鸣叫;碧绿的田野,有了更加灵动的色调。
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的韵律是如此活泼奔放。柳眉儿轻盈地舞落到小湖平静的湖心上,白云飘悠,含羞地在湖面上照一下倩影,赶紧嬉笑的溜走。春风欢笑着,把春风带给沉默的小溪,恹恹的溪水开始在希望的原野上流淌,那叮叮咚咚的笑声,在天地间回响,也叩动着我那希翼已久的心房……
春天呦春天,紫燕翩飞、柳丝吐芽的春天、万物兴盛的春天,走进春天,融进春天,你就成为春天一朵芽孢、一泓碧潭、一枝花叶、一只翩然欢翔的习燕。
3. 师生共同讨论品析《走进春天》(5分钟)
春秋代序,大自然总是按着自己的规律去按排岁时月令的,很奇怪,人们总是去寻觅,带着期盼的心去等待,特别是对一岁之首的春。
《走进春天》,大约写在处春,写的是对春的全面领悟,从春阳的明丽、春风的和煦写到春天的呼吸的自由与畅快,春天韵律的活泼奔放,作者把春天作为一个活体来对待,全身心的去感受,表现出融入春天、化而为春的一芽一苞、一花一叶的渴望。并列式结构,铺排开来写,很有些气度。
4.转入叙事辅导,读下水文(10—15分钟)
春天不仅融入了许多自然美景,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下面我们另辟蹊径,谈谈发生在这不寻常的春天的故事吧.
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
春雨绵绵的早晨,雨落在地上像朵朵盛开的美丽的鲜花,可人们无暇顾及。候车站里大家都戴着口罩,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一双双恐惧而警惕的眼睛盯着陌生人,都害怕“非典”靠近了自己……
“嘟!”人们蜂拥上车。一个农村妇女坐在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旁边。忽然她发现这个女孩似乎有病,可前后观看好像没有大人跟着。妇女随手拉了女孩一把:“哎呀!你好像在发烧哩!”
“啊!发烧?”众人像见到魔鬼一样。
“来,我看看!”一个医生模样的中年人迅速走过去,为小女孩把脉,又拿出包中的温度表为她量体温。
车窗外,春风正催促着春雨,淅沥淅沥地洒满大地。
“快!送医院!”那医生经过紧张诊断,焦急地吐出了一句话。
“啊!”又是一阵骚动。
“上医院?谁送啊?”
“是啊!再说她有钱吗?”
“我送!”大家一看是那农村妇女,“可我没钱——”妇女为难地小声说。
“来,我这有100元!”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干部模样的人首先打破了僵局。
“我这有50!”“我出100!”……一时间人们似乎忘记了什么,都纷纷走过来,把自己手中的钱递给了那个农村妇女。
“不要!我妈叫我不要别人的钱!,”小女孩挣扎着说。此时,她已两脸绯红,大声地咳嗽起来。
“大家快下车,我与车站联系了,马上有车来送大家!”司机满怀歉意的说。
大家下了车,只有那妇女和小女孩,还有那个医生留在了车上。
春风温柔地吹着,春雨淅沥地下着,载着“非典”疑似病例的车急速地向回路医院方向开去。
人们久久地站立在春雨中,连汽车来了大家都不知道。他们都在回味刚才的一幕——回味这不寻常的春天。
5.学生谈感受,老师从写作思路,技巧上点拨(10分钟)
6.自然而然引出本次写作要求(5分钟)
1 要细致观察,感悟大自然的春景。
2 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散文诗的知识,尝试运用到写作中。
3 以“我心目中的春天”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为题写一篇作文。
4 书写工整规范,字数600字左右。
7.学生打稿,誊写(另一个45分钟)
8.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批改
板书设计
1.要细致观察,感悟大自然的春景。2.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散文诗的知识,尝试运用到写作中。3.以“我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为题写一篇作文。4.书写工整规范,字数6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总第 课时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加强对本单元课文的诵读.能达到熟读成诵;有些散文节奏比较分明,要读出节奏。
2 散文,散文诗,戏剧等一些新的文学体裁让学生了解。
过程与方法:3在熟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在领悟课文中,要与写作背景结合,让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把握。
情感,态度,价值观:5体会散文诗优美的语言,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6 理解作者通过寻常事物来展现自己的心灵之声,心灵之美,并把美好的感情传递给每一个人。
二.教学难点.
1. 了解稳重的联想和想象注意区别联想和想象.
2. 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
3. 了解有关戏剧的简单知识.
三.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 2.
四.教学易混点.
七课、九课的象征义。
五.教具: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板书课题,展示目标(2分钟)
2,自学释疑(3分钟)
聪明的你一定能读准生字聚会(字音,试试吧!)
磬( ) 碌( ) 奁( ) 灼( ) 褪( )
弥( ) 冽( ) 朔( ) 霁( ) 眷( )
荷( ) 戟( ) 彷徨( ) 睥睨( ) 鞺鞜( )
稽( ) 旸( ) 皓( ) 姮( ) 羿( )
蜿蜒( ) 拗( ) 礁( ) 衷( ) 寐( )
憔悴( ) 谛( ) 穹( ) 璀璨( ) 翱翔( )
词语识记。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明艳:鲜明艳丽;明丽。
博识:学识丰富。
目光灼灼:形容目光明亮。
美艳之至:美好艳丽达到极点。之,动词,达到。至,极点。
暗无天日:形容在反动势力统治下社会极端黑暗。
伫立:长时间的站着。
污秽:不干净的东西。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利落。
阴惨:阴沉暗淡。
咏叹:歌咏,吟咏。
皓月:明亮的月亮。
凭栏:靠着栏杆。
夜阑人静:夜深人静的时候。阑:将近。
盛气凌人:以骄傲的气势压人。形容骄傲自大,气势逼人。盛气,态度傲慢。凌,欺压。
生生不息:不断的成长繁殖。
长吁短叹:长一声短一声的不住地叹气。形容发愁的神情。吁。叹息。
海誓山盟: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鸣锣开道:封建社会官吏出门时,车马前有人敲锣要别人让路。现常用来指某种事物的出现制造舆论,开辟道路。
3.训练操作(15分钟)
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郭沫若:(1892—1978)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我国革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原名郭开桢,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1941年皖南事变后,写下《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历史剧。
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
高尔基:(1868—1936)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小市民》。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散文诗:是一种诞生与近代的抒情性文体,许多作者都强调散文石介于散文和诗之间的“中间”特点。在我国“散文诗”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1918,《野草》奠定了散文诗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地位。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的不同,戏剧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根据题材所反映的时代的不同,戏剧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能够使不易或不便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的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掌握象征义
⑴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⑵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⑶有形的长剑:屈原被囚禁是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是坚定的信念。
⑷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类似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⑸“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⑹“东皇太一”也象征着人世间昏庸腐朽暴戾怯懦的当权者。
⑺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⑻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着那些害怕革命、要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⑼太阳象征光明和胜利。
⑽狂风、乌云、雷声、闪电象征反革命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环境。
⑾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⑿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反动势力的革命浪潮与风暴。
教师总结:本单元的作者都是享誉文坛的大师,因而,本单元的文学常识的分量就格外重,学生要认真对待。象征,是学生不熟悉的一种写作手法,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所赋予的别样含义,学生应在理解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好好记忆。
4.反馈矫正(5分钟)
(1)《海燕》是____________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____________》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着“____________”之意。
(2)在____________的大海上,狂风____________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地飞翔。(一、1.①高尔基 春天的旋律 暴风雨的预言者 ②苍茫 卷集 黑色的闪电 高傲)
(3)《雪》作者 ,本名 ,字 ,伟大的 家、 家、 家,选自《 》。
(4)《组歌》作者 , (国)诗人、画家,选自《 》。
(5)《雷电颂》作者 ,节选自《 》,体裁 。
谈谈重点语句的含义。(6分钟)
⑴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⑵我要漂流 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的小岛上去呀,一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
⑶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⑷①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②它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③——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⑸①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②这同爱情何其酷肖:他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5.延伸迁移(4—5分钟)
1本单元学习了散文诗,散文,戏剧等多种文学样式,请同学们谈谈你对它了解多少?
2 本单元我们学了象征这种写作手法,要求学生不断揣摩,并加以运用。
6.布置作业:(10分钟)
以下课后习题是重点,要结合老师所讲要点掌握。
第6课 课后题一、二。 第7课 课后题二、三。
第8课 课后题一。 第9课课后题二、三。
第10课 课后题一。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复习要点1.掌握重点字词2. 识记文学常识 3. 掌握象征和象征义4. 理解重点句子5. 复习课后题 6. 掌握单元过关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