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unit 6 the spirit of sports lesson 21课件(北师大版九年级)

文档属性

名称 英语:unit 6 the spirit of sports lesson 21课件(北师大版九年级)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英语
更新时间 2009-08-20 21:54:00

文档简介

《中国现代诗三首》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浮躁(zǎo) 罗绮(qǐ) 翡翠(fěi)
B、酵母(xiào) 青荇(xìng) 残羹(gēng)??
C、羁绊(jī) 簇新(zú) 漫溯(sù)
D、倾圮(pǐ) 踟蹰(chú) 叫嚣(xiào)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血迹斑斑 花瓣 油腻 荡样
B、残羹冷炙 开恳 蔚蓝 凉爽
C、无限悠长 干躁 呻吟 伪装
D、栩栩如生 憩息 波澜 佝偻
3、填入下面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贸易展之前有关经费问题的洽商有利于促进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①( ),②( ),台湾的李登辉又来搅和,结果往往“洽商”变成了火药味很浓的“谈判”。
A.①日本少数右翼分子却把它看做要挟中国的工具②屡屡拿出来要挟中国
B.①却被日本少数右翼分子看做是要挟中国的工具②拿出来屡屡要挟中国
C.①少数日本右翼分子却把它看做要挟中国的工具②屡屡被拿出来要挟中国
D.①却被少数日本右翼分子看做是要挟中国的工具②屡屡拿出来威胁中国
4.(1)闻一多,原名 ,是现代著名的 、 、
。他和胡适、徐志摩都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文学社团
的主要成员。他的第一本诗集是 。他在新诗格律化方面提出了
、 、 的主张。
(2)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他被认为是 诗派的“盟主”。他的主要诗集有 、 和 ,代表作有 、 、 等。
阅读臧克家的《老马》,完成后文各题。
老 马
臧克家
1932年4月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5.第一节的“重”“扣”两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

6. 前人有《病马》《瘦马行》等诗,本诗标题换成“病马”或“瘦马”好不好?为什么?
答:

7.诗人没有详细描写老马衰弱病残的外形,而是着重写了老马的哪些方面来增强老马的
悲剧感染力?
答:

8.诗人突出了老马的什么特点?
答:

9.如果我们把老马理解为旧中国受苦受难农民的象征,那么这首诗能激发读者怎样的
感情?
答:

10.对卞之琳的《断章》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A.第一行中的“你”是欣赏风景的主体,风景是客体。作者在第二行中作了一个快速的转换——“你”成了风景的一部分,被楼上的一个“看风景人”在看着。
B.第三、四行诗给第一、二行诗以情境的补充。“明月”“窗子”“梦”这些非常请调化的意象,用“装饰”一词连接起来,使全诗在意和境上,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C.这首诗的主旨重在相对上,“你”看风景,“你”也是风景,这种相对是广泛的,连绵不绝的。短短的四句诗,包含了一个深奥的哲学原理。
D.这是一首四行诗,四行诗在句式上不很讲究。本诗句式长短不一,句与句之间不
紧密相连,但在思维上却是有严密的连贯性。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诗后各题。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爆一声:“咱们得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11.诗中说有一句话既是“祸”,又是“火”。说它是“祸”,是指这句话具有很大的
。说它是“火”,是指这句话具有很大的 。
12.对上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火山”具有表面“平静”而内蕴巨大能量,一旦条件成熟便会轰然喷发的特点,在诗中比喻人民的伟大力量。
B.诗中的“你”代表游离于人民之外,甚至是站在人民的对立面。
C.“着魔”的意思是“迷恋某种事物到了失去理智的地步”,诗中说“突然着了魔”是指突然有一天变得失去理智。
D.这首诗格式整齐中有变化,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具有音节美和对称美。
13.下面的句子前后脱节,请添加必要的内容,使它完整连贯。
大作家、大作品不是张扬出来的。曹雪芹还没有来得及张扬就已辞世,其未完成的作品成了大作品;刚刚仙逝的钱钟书先生生前躲进小楼成一统,从不张扬,却取得了大成就,被公认为学界泰斗。乾隆最爱张扬,到处御笔题字,结果怎么样呢?世人自然明晓。
答:在 前加上

1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力求做到语意连贯、流畅、合理。
这花如果生在别处,我也许不屑一顾,可是开在中流砥柱上,又是唯一的一朵,我便特别喜爱。它是石缝中钻出的花,是“天行健”“自强不息”的文化徽章,它是生命力的象征,它是巨浪播下的种。
修改为:

15.仿照画横线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使整个句式形成排比。
人生既有烟波江面,就有望穿江面的志士仁人。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却高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参考答案:
1.A
2.D
3.B
4.(1)闻家骅 诗人 学者 民主战士 “新月社” 《红烛》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2)新月 《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 《雪花的快乐》
《半夜深巷琵琶》 《黄鹂》
5.“重”“扣”字用得生动、形象,深刻地刻画了老马承受重负的惨状。
6. 不好。“老马”是个久经生活折磨得形象,它给人一种衰萎枯瘦的感觉。而“瘦马”“病马”给人的感觉较单一。
7. 命运、感受和心境
8. 忍辱负重、忠厚善良
9.对受压迫而不觉悟的农民的同情,对旧制度和剥削者的憎恨和愤怒
10.D
11. 危险性 鼓动性
12. C (“着魔”这里是贬词褒用)
13.“曹雪芹还没来得及张扬就已辞世” “张扬出来的大作家不是真正的大作家”
14.它是巨浪播下的种,它是石缝中钻出的花,它是生命力的象征,是“天行健”“自强不息”的文化徽章。
15.略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2、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
3、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成诵;诗歌思想情感的把握;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闻一多的《死水》
一、以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导入:
二、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死水》写于1926年春天,也就是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来后的第二年。闻一多1922年夏乘船赴美留学。留美期间,诗人饱尝民族歧视之苦,备感离群孤雁的寂寞与酸楚,思乡思国之情愈加浓烈。于是,诗人便把自己对故土和祖国的眷恋之情,化作一首首浪漫色彩极浓的诗篇。祖国在他的心中是“慈光普照的太阳”,是五彩缤纷的秋菊。由于思国心切,闻一多在1925年夏天便提前返回祖国。然而,当他怀着赤子之心,回到梦魂牵绕的祖国之后,等待他的却不是他的心爱,而是“噩梦挂着悬崖”般的“一场空喜”,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军阀统治下的破碎山河和哀鸿遍野的苍凉现实。美丽的希望与黑暗的现实发生猛烈的情感碰撞,顿时,使诗人“坠入了一个可怕的深渊,他在美国所想像的美的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持自己的一根伟大支柱,倾折了!他所看到的和他所希望看到的恰恰相反。他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一个黑暗、残破的凄凉。他痛苦,他悲伤,他愤慨,他长歌当哭……”闻一多正是在这种矛盾悲愤的心境中,写下了《死水》这一著名的诗篇。
三、简介诗人与他的诗歌主张:
1、格律诗派的代表诗人,他主张诗歌必须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分别是就节奏、色彩和形式而言。
四、把握诗歌内容和意象:
第一节:点明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是无可救药,不如扔……,泼……使丑恶更加昭彰。
第二节:这样铜的绿成翡翠,铁锈成桃花,油腻织成闪光的罗绮,霉菌蒸出灿烂的云霞,一潭死水有了绿的翡翠……等,从正面刻画出死水的美,那我们有没有感觉到美?反而有点恶心。“死水”本是一沟发臭的死水。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练”“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赋予进制其艳丽的色彩及油画般的美。目的是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丑越写得美,越引起人们的反感,越能表达诗人对“死水”的厌恶之情。作者采用反讽的手法,从色彩和光泽两方面突出了死水的肮脏与污浊。
第三节:如果说第二节是作静态的描写,那么这一节则是对死水作动态的描绘了。
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酵成绿酒,飘满珍珠似的白沫。小珠就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而那些花蚊则臭味相投,共享一沟绿酒。
第四节:以动写静的写法。突出的是死水的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语般,以动显静。
第五节:诗人在前面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说它断不是美的所在,揭露死水的真面目。这潭死水已毫无希望,惟恐有创造出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光怪陆离的旧社会的深恶痛绝。反映了诗人理想中的“美”与现实中的“丑”的尖锐对立,诗人对“死水”的彻底绝望,期望旧社会的彻底毁灭。
过渡:
死水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从外表看上去,总的感觉是一沟绿酒;具体来说,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
补充意象的有关内容:
象是指客观事物,意是指主观情感,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情感、意识的客观事物。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达出作者的孤独寂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通过众多意象表达出诗人无比深沉的羁旅之愁。
(破铜烂铁,剩菜残羹;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绮,灿烂的云霞,飘满了珍珠、蛙声)。破……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变、发酵,那翡翠就是破铜的绿、桃花是烂铁的锈,罗绮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菌的彩,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见死水处表的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华美外表下是污秽和罪恶。现实中的什么和这死水相类似呢?
五、把握象征义:
死水隐喻或象征了什么?
象征表面风光,内里却失去了生命力的黑暗的中国社会;象征美国社会,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象征了北洋政府。因当时北洋军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和愤慨;
六、寄托的情感;
找有关语句分析: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绝望,可看出诗人对现实的坚决的否定,还有最后一小节,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看它造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明诗人彻底否定旧世界、希望造出个新世界的强烈愿望,从而表现出诗人鲜明而强有力的批判精神。
七、运用的手法:所运用的手法,除了象征之外,诗人把融会贯通水的外表描绘得那样华美,以美来写丑的手法,类似于反语,即反讽的手法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讽刺魅力。
八、分析死水的三美:每节四句、每句九字的外在形式具有建筑美;音韵美:韵律斩截自然;诗歌的绘画美主要体现在色彩上如红、绿、灿烂等。
第二课时
组织学生学习《赞美》一诗,体会作者抒发动对祖国深沉的爱恋之情;领会现代派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质朴、含蓄、凝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卢沟桥事变后,日寇的铁蹄肆意地践踏着中华大地,祖国母亲又一次遭受到巨大的灾难。民族的命运,吸引着诗人们为之发出各种音调的歌唱。歌唱优秀的中华儿女坚忍不拔的意志,敢于献身的精神,迎着光明来临的信心。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九叶派诗人穆旦的《赞美》,感受诗人澎湃着的伟大灵魂。
解题: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挣,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习
诗。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1949年赴美留学,人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1953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任教于南开大学外文系。诗作凝重。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成功的诗歌团译家之一。与郑敏、辛笛同为“九叶诗派”代表诗人。穆旦是《九叶集》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他的诗最触目的特征是“丰富的痛苦”。著有诗集《探险者》(194年)、《穆旦诗集》(1947年)、《旗》(1948年)等。
抗战以来,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创作于1941年的《赞美》,以深沉的笔触,描摹了忧患中的祖国,抒发了深沉、热烈的情感——对祖国深情的爱,对民族强大的深情期盼。
三、整体感知诗歌
1、教师深情地朗诵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出示小黑板:
为下列字词注音:
峦(luan) 呼啸(hu xiao) 佝偻(gou 16u)粗糙(cao)
诅咒(zu zhou) 圯(Pi) 枯槁(ku gao) 踟踌(chichu)
3、让学生分析诗歌各层内容。
明确:第一层(1节):诗人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密集的意象群充分展现眼中所见;第二层(2~3节):重点写“农夫”这一人民的缩影,他奋起抗争,支撑起整个民族,除了忍受饥寒、疲劳,还要面临流血和死亡。这是赞美伟大的人民。第三层(4节):诗人以痛苦和希望两相交织的感情,写了他复杂的内心感受。
四、直、难点解决过程
1、研读诗歌的第1节,思考:诗人马瞰满目疮质的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在辽阔美丽的大地上,有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有美丽的河流草原,动听的鸡鸣和狗吠,但这是一片呼啸着干燥的风的荒凉的土地,低压的暗云下,滚滚东流的河水,唱着单调的联。“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一句,点出了时代的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这片土地既爱且怨的情感,诗人对土地有太多的话语、太深的感情,他要拥抱的人们是在耻辱里生活的佝楼者。但“我”是和这土地一起受难呻吟着过来的,对土地充满着爱,而且从这爱的力量中感受到了一个伟大的事实:“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2、研读诗歌的第二、第三节,思考:“农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诗中的“农夫”勤劳善良,有超常的忍耐力,惯于隐忍,安于苦难,然而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他站了起来,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入了抗日的行列。这是一个觉悟了的“农夫”,又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
3、学生讨论:诗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
明确:“我”是抒情主人公,又可指对祖国命运投以深情关注的千千万万个忧国代民的进步入土,也可指代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代言人。
4、学生思考:诗歌每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有怎样的意味?
明确:诗人以沉郁的笔调,赞美了生活在苦难大地上的中国人民。他们勤劳、善良、坚忍、刚毅,他们的存在,昭示着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抗争,也预示着中华民族前途的光明和宽广。每节诗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在结构上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整体效果,在内容上又能强烈地反映出作为民族中的一位诗人,对自己苦难民族摆脱屈辱,由苦难走向光明新生的焦盼之情,升华了诗歌的主题。
课外练习:
生找一首爱国诗篇诵读,体会作者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课时
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一、导入:配乐导入:骑上自转车,任你选取一个方向,任你上一条通道,顺着瞎带草味的和风,放轮远去,保管你这半天的逍遥是你性灵的补剂。这道上有的是清阴的美草,随时供你休憩。你如爱花,这里多的是锦绣似的草原。你如爱鸟,这里多的是巧啭的鸣禽。你如爱儿童,这乡间到处是可亲的稚子。你如爱人情,这里多的是不嫌远客的乡人,你到处可以挂单寄宿。有酪浆和嫩薯供你饱餐,有夺目的果鲜让你品尝。……带上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各身在草的软绵绵处寻梦。
陆放翁的、有句诗云:传呼快马迎新月,却上轻轿趁晚凉。这是做地方官的风流。我在康桥没有马骑,没有轿子坐,却也有我的风流:我常常在夕阳西晒时骑了车迎着天边扁大的太阳直追。日头是追不到的,我没有夸父的荒诞,但晚景的温存却被我这样偷尝了不少。
一别二年多了,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颗大星在天上出现。
这是一个多么惬意的所在,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啊,这是哪里,这是康桥,是诗人徐志摩日夜想着念着的康桥啊!那么,也让我们一起走近康桥。
二、介绍背景材料:
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取科听课。度过了一个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这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黄花点缀的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行云,有时到康河的碧波里划船。徐在《我所知道的康桥》里曾经这样写到:
康桥的灵性在一条河上,我敢说,这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河。河身多曲折。上游有一个拜伦潭,旁边有一个小果园。你可以躺在桃李树阴下喝茶,花果有时会掉入你的茶杯。宁静、优美的自然景光洗礼着你的性灵;但康河的精华在他的中心。河两岸有着几个最蜚声的学院的建筑。剑桥大学、克莱亚与王家学院等,又赋予了康桥浓郁的文化氛围。是啊,对于人生的信仰里只有三个大字:爱、自由、美的徐志摩来说,康桥是他难得的知己,是他永远的精神依恋之乡。
1928年徐重访英国伦敦。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后,一个人悄悄地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要找的好友一个也不在,只有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情景又重新展现在他的眼前。于是他在乘船离开马塞的归国途中,写下了这《再别康桥》。
三、点击CAI,欣赏。
1、配乐朗读。思考:诗中哪几个小节写了康桥美景,通过哪些意象来写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2-5小节。
第二小节:以金柳为主要意象,并且诗人把金柳比作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个比喻有什
么好处“(既可见柳树的秀美婀娜,形态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比欢喜的心情;
第三小节:青荇,招摇的青荇,使我甘心做康桥里的一条水草,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
永久的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对康桥的欢喜之情越来越深。
第四小节:天上虹,梦幻般的彩虹使诗人的思想飘向如诗如梦的遥远青春,寻梦神游。
第五小节:长篙,星辉。梦终归是要醒的。寻梦的极致是撑长篙漫溯,载星辉放歌。
这四个小节,所写康桥之景,是美丽迷人的,所传达出的诗人的心情是兴奋热烈的。
徐志摩所追求的是“爱、自由、美”(的生活理想,追求英国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而金柳、水草、彩虹、星辉,各种物象互相交织、相映成趣的康桥晚景正是诗人美好理想的图解,诗人怎能不欣喜若狂呢?
可是大家知道吗,在徐志摩离开康桥,到他重回康桥的六年里,他经历了情场上的种
种磨难,背负着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重重负担,并且1927年的风云突变后的严酷现实更让这个快乐的诗人发出了绝望的叹息,诗人就带着这样的心绪于1928年秋重游康桥,尽管康桥的美景会让他一时忘记所有的痛苦而欣喜一阵,但他离别时是不是能愉快地走呢?让我们看前后的其他三个小节。
生读第一小节: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挥手告别,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这里包含着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诗人正是带着这种伤感走近康桥,康桥的美景也只能给他带来一时的兴奋,毕竟人还是得回到现实。
请齐读第六七小节:这一小节是一个过渡,由眼前之景回到内心之情。由哪个字可以看出来。(但)一个但字,表现出诗人心绪的转折。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悄悄、沉默’,反映离别时一种寂然,一种无奈。用无声深化着离别的情绪。所以,我们可以想想,与开头呼应的第七小节,是不是对第一小节的简单重复?不是。而是更抹上了一层哀伤的色彩。而且悄悄一词的改动,更突出了诗人对康桥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诗人来去康桥的感情与融和在康桥晚景中的感情形成巨大的反差,反映了诗人从对理想的无限憧憬到对理想破灭的哀叹,也折射出一个进步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
请同学们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齐读全诗。
这首诗不但康桥景美,诗人的情美,而且形式上也体现了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哪个同学分析一下。
音乐美:每节押韵,首尾呼应,巧用叠字;建筑美:诗节匀称,诗句整齐。绘画美:色彩绚丽;富于动感,比喻形象。
整首诗节奏鲜明,押韵和谐,音节抑扬合度,语句回环反复,似一首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最后请大家欣赏两位同学对《再别康桥》的解读。配乐表演。点击CAI。
课件66张PPT。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 徐志摩死水 闻一多赞美 穆旦相关知识现代诗:指“五四”以来的新诗。意象:意象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要素。
诗词中的意象指的是情感化、
艺术化的物象和事象。 诗词中的意象可以直接拼合,构成
意象群,以表现更加丰富的情感。再别康桥徐志摩作者
徐志摩,我国现代诗人、散文家。笔名云中鹤、南湖。新月派代表诗人。主要成就在诗歌创作,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盘虎集》等诗集。
康桥的灵
性全在一条河
上;康河,我
敢说是全世界
最秀丽的一条
水。
—徐志摩鉴赏
第一节
赏析:
用三个“轻轻的”写自己悄悄来,悄悄走的情景,有难舍难分的离情,轻微跳跃的节奏托出飘然而去的形象,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第二节
赏析:
用“金柳、新娘、艳影、荡漾”写岸边柳枝倒映康河,色彩艳丽,比喻新颖,表现诗人无限欢喜与眷恋之情。第三节
赏析:
用“青荇、柔波、水草、招摇 ”表现康桥对诗人的欢迎;用“甘心”表现诗人对康桥的恋情。第四节
赏析:
由“潭”引发联想,“清泉、彩虹”充满诗意,诗人留恋之情融于景中。“潭”指拜伦潭,“梦”是诗人过去的理想与愿望。第五节
赏析:
写诗人在想象中泛舟康河。水波星光交映,诗人放歌,迷恋之情达到顶点。第六节
赏析:
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写自己即将离开康桥的心境。不能放歌就是梦不能追回,沉默中有离别的惆怅。第七节
赏析:
与第一节呼应,“悄悄的”
有不愿意惊动诗人心爱的
康桥的情意。也有不得不
离去的哀愁。艺术特色一、构思新颖,不落俗套。
1 与西天之云告别,有清新飘逸之感。
2 着色绘景不摹声,用寂然无声增加飘逸的成分。
3 在自然景物中寄情,有清新感。
二、意境鲜明,有流动的画面美。
色彩艳丽的词语给人以美的享受。动感强烈的词语给人以立体感。
三、追求个人自由天性,主张与自然的接近与融合。死 水闻一多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
原名家骅,又名亦多,字友三,
号友三。湖北人。1922年赴美国
留学,在西方古典名著和浪漫主
义作品的影响下,成了一位浪漫
主义的唯美派诗人。 1925年
(1926)年不满美帝国主义的种
族歧视回国。
闻一多早年写旧诗 ,“五四”前后开始写新诗。曾
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代表作有诗集《红烛》
《死水》。 闻一多(1899——1946) 闻一多的诗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
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
国主义精神。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在艺术
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工整,形式整齐,音
节和谐,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成
就,影响颇大。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指出:“我们中国人
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
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 1946年7月15日因怒斥
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被国民党以卑鄙手段暗杀
于昆明。毛泽东和朱德在唁电中评价说:“ 先生为民主
而斗争,不屈不挠,可敬可佩。” 闻一多雕像写作背景: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的原由有不同
的说法。(1)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
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
篇。于1925年写下此诗。发表于“三一八”惨案后。
(2)1925(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
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
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迸
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正是这
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使他写下此诗。生字漪:yī 绮:q?
菌:jūn 酵:jiào
赏析第一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比喻半封建半殖
民地的旧中国表示旧中国毫无生机既然已令人绝望,就索
性让反动统治者糟蹋吧表现出诗人深沉的失望与忧愤。(索性)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第二节以翡翠指铜锈(色彩光泽)以桃花指铁锈(色彩)以罗绮指油腻(色彩光泽)以云霞指霉菌(色彩) 用美好的形象反衬丑恶的事物,揭露旧
中国表面繁华而后面掩盖的腐朽肮脏的本质。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第三节发酵的水比成绿酒水上的白沫比成珍珠以花蚊喻一切
腐朽的事物是对前一节揭露的丑恶本质的补充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第四节以“鲜明”进行讽刺“青蛙”指受“死
水”恩赐的人“歌声”是无耻的吹捧进一步揭示死水死寂的本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第五节与首句反复,加强语气语气肯定揭露
死水真面目回应并加强第一节内
容,强化全诗的主旨再次表达诗人极端愤慨之情(绝对)全 诗 结 构第一节 总写凝滞的死水第二节 静态描写
死水的肮脏与污浊第三节 动态描写
死水的腐烂变质第四节 以动衬静
写死水的死寂揭露死水的真面目 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
我痛,却始终没有能力(就是技巧)炸开那禁锢
我的地壳,放射出光和热来。只有少数跟我很久
的朋友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
出我的火来。 闻一多自己谈《死水》资料朱自清《闻一多全集·序》
????
闻先生真是一团火。就在《死水》那首诗里他说:
????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 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
……
??? 那时跟他的青年们很多,他领着他们做诗,也领着他们从“绝望”里向一个理想挣扎着,那理想就是“咱们的中国!”资料发现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gāng)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罡风:
强烈的风《?七?子?之?歌?》? 闻一多写于1925年?。?那一年他刚?刚?27岁,
?他把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香港、九?龙、澳门、台
湾、威?海?卫、广?州?湾、旅?顺?大?连?等?7 处?国?
土比作离开母亲怀抱的 7 个儿女。该诗发表于?
《?现?代?评?论?》《?大?江?》?和?《?清?华?周?刊?》?,
?引起了强烈反响?! 拓展阅读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 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死水》是一首具有浓厚的社会意义的新诗,表现了作者对所处社会的一种强烈情感。作者用这一沟完全丧失了活力的 “死水 ”,来比喻腐朽的、必将灭亡的社会现实,以抒写自己对社会变革的期待。《死水》的思想意义鉴赏鉴赏一 象征 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本诗通过对“死
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描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
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诗中的 “ 一沟
绝望的死水” 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
住死水之 “死 ” ,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
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
致。同时表现了诗人鲜明的批判精神。二 反讽 为了表现华美外表下面的污秽和罪恶,诗人借鉴了西方文学现代派 “以丑为美” 的主张,营造了一种反讽的氛围,诗中运用了许多绚丽多彩的词语,反衬了内容之丑,使美丑交织形成极大的反差, 于是“死水” 的面目更加令人憎厌。这就加强了否定的力度与深度。
鉴赏西方美术的一个原则:就是“以丑为美”。

“以丑为美” 是说本来丑的事物,经过艺术创
造之后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会引起人们对于丑的憎
恶,在人的感情上激起对美的热爱和渴望,就可以
产生出与直接描写美的事物同样的一种美的效果。
给“丑”穿上了美的 “精致 ”。在阅读心理上产生了
一种效果:将丑写得越美,也就越引起读者的厌恶
和憎恨,越会刺激人们情感与理智上的 “ 逆向接
受”,最终达到比以丑直接描写丑更好的效果;人
们在欣赏文学作品艺术世界的美,同时又大大强
化了对现实世界的丑的憎恶情感和批判性思考。
“以丑为美”的探索可以说是闻一多《死水》
一诗艺术创造的精魂。
三 新格律诗鉴赏 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
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
他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全
诗5节20行,每行9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
奏感强,富有音乐美。全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
的韵律感。
《死水》为建立新诗的格律和形式作了卓有成效的探
索。 “死水” 象征着黑暗的现实;但从创作背景、发表
时间和结集命名的不同角度看,作者赋予的涵义也许是
不同的。首先,此诗写于1925年4月,作者当时还在美
国留学,“死水”是美国社会留给作者的一个深厚印象,
是美国社会的象征。其次,此诗发表于1926 年4月,作
者当时已经回到国内,面对着北洋政府时期的黑暗统治,
“死水” 应该具有当时社会的象征意义。最后,1928 年
作者将自己的第二本诗集取名“ 死水”,并亲自为诗集设
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通盘的黑纸,只在封面的上方留
出小小的金色签条,署上书名与作者名。整个封面装帧
给人以忧郁、沉闷的感觉,“死水”一诗收入诗集时,应
该成为更为广泛的象征意义,那就是中国的黑暗现实。
相关资料死水的三重象征意义 《死水》一诗是反帝爱国的诗篇。“死水” 所
象征的,就是诗人所身处的那个外表繁华、内里
腐朽的美国社会。
1925年4月,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
回国前夕。留美期间闻一多的情绪,有两个突出
的方面:一是由于他在美国身受种族歧视之苦,
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感
到愤怒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
念。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他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
反帝激情的诗篇。《死水》就写于这个时期。《死水》的第一重象征意义 诗人笔下的“死水”的外表是: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 “翡翠”、红的 “桃花”、闪光的 “罗绮”、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又有“歌声”。诗人笔下“死水”的内在是:“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这些污秽的东西在里面霉烂、发酵。那诗人笔下的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便是烂铁之锈,罗绮便是油腻的光云霞便是霉菌的彩,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便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见,“死水”外表的华美,只是它内在的污秽和垃圾霉变的结果。这样的“死水”,正是当时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 《死水》一诗的主题思想就应作如是分析:诗人把
外表繁华、内里腐朽的美国社会比作“死水”,揭示了
帝国主义的没落与腐败。从而抒发了诗人反帝爱国的
思想感情。美国毕竟是一个伟大的有希望的国家,美
国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有前途的民族。但就当时的闻一
多来说,他是站在一个饱受美国种族歧视之苦的中国
青年的立场上来写这首诗的。他对灯红酒绿、纸醉金
迷的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了自己的轻蔑,这正是一个
热爱,并思念着祖国的中国人应有的情感和尊严,是
十分可贵的。 1926年3月18日,段棋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
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4月1日,
闻一多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了《文艺与爱国——
纪念三月十八》一文。他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
爱国斗争。他要以 “诗刊开幕的一日最虔诚的献给这
次死难的志士们”,他呼吁 “ 我希望爱自由、爱正义、
爱理想的热血要流在天安门,流在铁狮子胡同,但是
也要流在笔尖、流在纸上 ”。他极力赞美烈士们的热
情:“ 我觉得诸志士们 3月18 日的死难不仅是爱国,
而且是伟大的诗。我们若得着死难者热情的一部分,
便可以在文艺上大成功,若得着死难者热情的全部,
便可以追他们的踪迹、杀身成仁了。” 接着这篇高昂
的战斗檄文,他发表了《死水》。 《死水》的第二重象征意义 《死水》发表时,在闻一多心目中,“死水”象征
的不是当时的中国,而是当时的北洋政府。所表达的
也不是他对中国现实的灰心,而是对北洋政府的绝望
和否定。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 一沟绝望的死
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那就让它见鬼去吧,
“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
闻一多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
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并以此来作为对三一八死难烈
士的纪念。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闻一多对于
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
了学者的书屋。1928年,他编成了自己第二部诗集,
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亲自为诗集
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只在封面
的上方贴有小小的金色签条,写着书名与作者。整个
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 沉闷的气息。 人们看到这以
“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 “这是一沟绝
望的死水” 的诗句。这个时候,《死水》一诗和《死
水》这一书,又有了第三重象征意义。
  “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表达了诗人对
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 “ 死水 ”加上绝望,
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鲜明的批判精神。《死水》的第三重象征意义赞 美穆 旦 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
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 祖籍浙江
宁海,1918 年生于天津。 中学时即
开始诗歌创作,并积极参加抗日救
国活动。 1942年从军,曾入缅抗日,
历经艰险。回国后创办沈阳《新报》,任主编。 1947年
参加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穆旦(1918——1977)相关资料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国
新诗分为两大类。一类注重革
命激情和意识形态,一类注重
抒情和艺术手法。
“九叶”诗属于后者。 1949年8月赴美留学,开始
系统接触英国文学,获得文学硕士
学位 。他的两首诗入选了纽约出版
的英文《世界诗选》。他的诗集均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出版。1953年
初回国,致力于俄、英诗歌翻译。 主要翻译作品
有普希金的七本诗集,还有拜伦、雪莱等人的诗。
1958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 1979年平反。“文革” 期间又横遭迫害。 1977 年去世。? 多音字生字佝偻:gōulóu
糙:cāo
倾:qīng
圮:p?
芜:wú
踟蹰:chíchú
藏cángzàng旋xuán xuàn 降jiàngxiáng写作背景: 抗日战争爆发后,诗人穆旦随清华、北大、
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到昆明,一路上穆旦的
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的考验,长沙至昆明的艰苦之
旅,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
这种见闻和经历使诗人产生了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
记忆,引起他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成了他
创作《赞美》的现实基础和思想基础。
《赞美》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存力的礼赞。走不尽的山峦和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分析第一节以密集的意
象群来展现
中华大地一层 山峦 河流 草原 村庄 鸡鸣 狗吠 土地 野草 风 暗云 东流的水 森林 密集的意象群:辽阔美丽的中华大地诗人从多种角度展现他所见到的
大中华,内容丰富,境界开阔。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 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 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 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 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
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 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灾难深重
的民族生
活图景;
诗人对人
民的爱二层(二者是
交融的)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关键句
是诗人对民族觉醒的信念 三层小结第一节 诗人站在历史的高度,俯视原本辽阔
美丽,但已经变得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
在宏大的背景下,为读者展示了一幅苦难
深重的民族的生活图景。以 “一个民族已
经起来” 作结,表现了诗人对中华大地、
中华民族的深沉的爱。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 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 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 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 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 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  第二节农夫是中华
民族的象征,
他勤劳善良,
承受着现实
的忧患分析一层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 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 在大路上人们演说,叫嚣,欢快, 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 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 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 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 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 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个觉醒的
民族走上了
反抗的道路运用反复修辞
格,加强感情二层在群山的包围里,在蔚蓝的天空下, 在春天和秋天经过他家园的时候, 在幽深的谷里隐着最含蓄的悲哀: 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 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着黑暗的茅屋, 一样的是不可知的恐惧,一样的是 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
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第三节一个安于苦
难惯于隐忍
的民族已经
起来并且义
无返顾诅咒:咒骂一层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 为了他我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因为他,我们是不能给以幸福的, 痛哭吧,让我们在他的身上痛哭吧,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再次反复)诗人对
人民深
深的爱二层第二、三节 一个农夫是千百万中国人的缩影,在
农夫身上凝聚着民族生存力的全部内容。
他勤劳、善良,安于苦难,承受着现实的
忧患,“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但是
他终于站起来了,“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表
明这个觉醒了的民族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两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与第
一节构成反复,使诗句更显悲壮。小节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 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 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 第四节民族的
灾难倾圮:倒塌一层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 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 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诗人为
民族灾
难而痛
苦,为民
族觉醒
而赞美。多次反复,凝聚了诗人对
民族顽强生命力的赞美的二层第四节 诗人一方面写出了自己为苦难深重的民族而痛苦,为民族难以摆脱的现实遭遇而痛苦;一方面又为民族的觉醒而赞美。这两种相互交叉的情感使悲痛中融入了壮美,产生了鼓舞人心的力量。分析鉴赏思想内涵艺术特色鉴赏 一 这是一首民族生存力的赞歌 作者从“耻辱里生活的人民”身上看到
了民族的转机,把民族的希望寄托在义无
返顾,走上战场的 “农夫”身上,并使“农
夫” 象征了虽然苦难,然而不屈的中华民
族,全诗充满悲壮之情,成了一首民族生
存力的赞歌。思想内涵鉴赏二 宏大的包容性思想内涵 本诗以密集的意象群如实地描绘了
中国人民苦难的生活境况,内容丰富、
真实,利于表达诗人复杂深刻的感情。艺术特色一 反复咏叹,主旋律清晰。 诗的每一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作结,它已经成了全诗的主旋律,充满了
鼓舞人心的力量。鉴赏二 变换的视角利于表达丰富的感情艺术特色 诗中有时以 “我” 为叙述视角,便于直
接描写自己所见,抒发自己的感情;有时
以农夫为叙述视角,便于表现人物内心世
界,抒发人物感情。鉴赏主题 全诗赞美了中华民族忍辱负重、吃
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以及生生不
息的顽强的生命力,歌颂了民族的觉醒;
表达了诗人对人民深沉的爱,体现了诗
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深广的忧患意识。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