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 》 学案
土地湖中学 郭琴
1、知识目标:
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学习阅读分析小说 ( http: / / action.foho.cc / click / click.php r=http%3A / / teacher.ruiwen.com / ja / 172.htm&ads_id=17&site_id=327&click=1&url=http%3A / / www.foho.cc&v=0&k=%u5C0F%u8BF4&s=http%3A / / ruiwen.com / news / 36369.htm&rn=926573" \o "FOHO 烽火传媒 @foho.cc" \t "_blank )的方法,能根据 ( http: / / action.foho.cc / click / click.php r=http%3A / / teacher.ruiwen.com / ja / 172.htm&ads_id=18&site_id=327&click=1&url=http%3A / / totole.foho.cc&v=0&k=%u6839%u636E&s=http%3A / / ruiwen.com / news / 36369.htm&rn=781035" \o "" \t "_blank )小说的特点 ( http: / / action.foho.cc / click / click.php r=http%3A / / teacher.ruiwen.com / ja / 172.htm&ads_id=36&site_id=327&click=1&url=http%3A / / polohas. / home.php&v=0&k=%u7279%u70B9&s=http%3A / / ruiwen.com / news / 36369.htm&rn=445190" \o "上海大众汽车 @foho.cc" \t "_blank ),从故事情节入手,把握课文基本内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主题。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3、情感目标:
通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入景的,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本文通过“社戏”来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正音
(归)省: 行辈: 惮: 絮叨: 怠(慢): 撺掇: 凫(水): 潺潺: (歌)吹: 蕴藻: (家)眷: 漂渺: 纠葛:
(2)认识小说
二、创设情境(课前播放《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童年是一条七彩的彩虹,时常引导我们走向梦的故乡;童年是像一首动听的歌曲,伴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徜徉;童年像一瓶醇香的美酒,将我们纯真的往事珍藏,并且愈醇愈香;童年是一条弯弯的小船,载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童年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们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童年又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童年的依依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
(2)作者介绍及题解: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l. 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提示: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盼看戏 (2)去看戏 (3)怀念看戏
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村中居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小村庄)
3、平桥村为什么是“我”的乐土?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多方表现乐趣,铺垫赵庄看戏。乐趣极浓,戏应更有趣吸引读者看下去)
五、总结存储,体验拓展。
1、总结存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那是因为:
(1)
(2)
(3)
2、体验拓展: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2)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
第二课时
二、预习学案
(一)默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并思考: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语文美,在探究中发现语文的思想美,在诵读中体验语文的情感美。)
1、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2、文中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呢?
3、“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4、“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5、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戏不好看?
6、既然戏不好看,大家也就一致赞成回去了。课文中月夜归航这一部分写得也非常精采。但为什么没有写沿途所见的景物呢?
7、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为什么说“偷”?“偷”谁的豆?
8、由此,我们想—想,小伙伴们这样热衷于来看戏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四、品读赏析,景物描写。
1、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2、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3、明确下列几个问题:
(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
(2)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
4、至于“深夜归航”的描写又怎样呢?为什么说“航船”像条“大白鱼”呢?
五、总结存储,归纳特色。
1、总结存储:这是一段优美清丽的自然环境描写,它写出了农村夜景的清新,写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与景有机的交融在一起。
2、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特色:
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情于景,才能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具体地说:
1、景物描写多侧面。《社戏》在描绘农村自然景物时,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2、景物描写多层次。这里所说的层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间位置,《社戏》中能清晰地显示出远景、中景、近景三个层次。
六、片断仿写,体验拓展。
1、找出描写山、戏台、航船的比喻句,并加以进一步体会体会。
2、按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仿写一段自己所熟悉的景致。
第三课时
一、复述偷豆,交流感受。
请同学复述偷豆情节,交流感受,导入课文。
(因为这段很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通过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二、体验角色,把握性格。
温馨提示:(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更塑造出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所以在同学们的角色体验中,在人物动作、语言的分析中,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例: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憨厚无私。桂生:机灵勤快。六一公公:宽厚、好客。)
1、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他具有怎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梳理详略。
1、全文写了哪几个故事情节?详略又是怎样安排的?教师投影七个故事情节,然后请同学们梳理明确:
A 赵庄看社戏 B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 看社戏前的波折 D 看社戏归航偷豆 E 六一公公送豆 F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 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1)情节顺序是:
(2)详写的是:
(3)略写的是:
2、课文这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四、归纳主旨,体验反思。
1、归纳主旨: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社戏》这篇小说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体验反思: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至此,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以去看社戏为线索,写出了—系列的人与事,情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桥村在我是乐土”的主旨,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实有着美好的情趣,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2、拓展延伸:
(1)做课后练习题第三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