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她是我的朋友(湖北省十堰市)

文档属性

名称 18 她是我的朋友(湖北省十堰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4-08 15:5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8 她是我的朋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阮恒无私奉献的品格。
  2.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的复杂心情。
  2.继续学习连接每段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用具
  媒体资源:教学演示课件《她是我的朋友》。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先听课件中的课文朗读,再自由读或默读课文。
   按“预习”要求想想小男孩怎样献血的,画出描写小男孩献血时神情、动作的句子,初步体会小男孩献血时的复杂心情。
  二、指名读课文,正音正字,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以备质疑问难。
  1.读准本课出现带“血”字的词。
  2.“胳膊(bo)”的“膊,“消息(xi)”的“息”应读轻声。
  3.注意以下生字字形:
   “迫在眉睫”的“睫”与眼睛有关,左边是“目”旁;“草垫”的“垫”的右上部是“丸”,不要少写一点;“擦拭”的“拭”的右半部不要多一撇;“名字”的“字”不要丢掉“宀”,写成“子”。
  4.通过查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初步了解生词的意思:
  “迫在眉睫”,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课文指小姑娘流血过多,急需输血抢救。
  带“泣”(qì)的词语较多,应初步了解它们的不同含义。(在阅读课文时,结合人物感情的变化再深入理解。)
  啜(chuò)泣——抽抽搭搭地哭。
  哭泣——轻声哭。
  抽泣——同“啜泣”。
  呜咽(yè)——低声哭泣。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概括出自然段的段意。
   对话形式的自然段可适当合并,再以相关自然段合并方法划分段落。最后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概括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可适当合并):
  第1自然段:我听说的一件事。
  第2自然段:炮弹炸死炸伤几名儿童。
  第3自然段:一个小姑娘伤重,要立刻抢救。
  第4自然段:女医生问谁愿意献血。
  第5~7自然段:阮恒举起小手表示愿意。
  第8自然段:阮恒躺下,医生抽他的血。
  第9自然段:阮恒紧张、痛苦地呜咽起来。
  第10自然段:阮恒竭力制止抽泣。
  第11自然段:医生安慰,阮恒才停止了哭泣。
  第12自然段:阮恒以为自己要死了,好让小姑娘活下来。
  第13、14自然段:小男孩愿意这样做,因为“她是我的朋友”。
  2.讨论相关的自然段归并为一个段落,为课文分段,并提示以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划分段落,再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4自然段):几名儿童在炮弹爆炸中死伤,一个小姑娘伤重,急需抢救输血。
  第二段(第5~11自然段):阮恒愿意,医生抽了他的血。
  第三段(第12~14自然段):阮恒表示,献血是为了朋友。
  四、讨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一个小姑娘在战争的炮弹爆炸中受伤,急需输血。小男孩阮恒愿意献血,医生抽了他的血。他这样做是为了自己的朋友。
  比较归纳后的主要内容和三个段落大意的原封连接有什么区别。由此应注意语言的简洁,避免重复。
  五、自由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课文主要内容的归纳。
    提问:《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述了一个小姑娘在战争的炮弹爆炸中受伤,急需输血。小男孩阮恒愿意献血,医生抽了他的血,他这样做是为了自己的朋友。)
  二、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故事是怎样发生的?读第一段,进一步了解事情的起因。
  (一个小姑娘在炮弹中受了重伤,输血抢救迫在眉睫。这就是事情的起因,也是这一段的段意。)
    在议论事情起因的同时,顺便了解“确认”、“休克”、“血型”和“未受伤”的“未”,“是否”的“否”两个反义词的意思。可以在议论中自行解答,但要大家认同:
  “确认”,明确承认小姑娘伤势严重。
  “血型”,血液的类型,分成四种。输血时,除O型可输给任何型,AB型可以接受任何型外,其它血型输血时必须用同型的血。
  “未”,没的意思。
  “否”,不的意思。“是否”,就是“是不是”。
  再解释“迫在眉睫”(答案见“第一课时”)
  三、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
    阮恒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为那位受伤的小姑娘献血的?献血时,他有哪些动作和表情?这些动作和表情反映了什么复杂的心情?
  1.读第5自然段: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想一想,再解答:当女医生问孩子们谁愿意献血的时候,出现了“一阵沉默”。“一阵沉默”表明了什么?
  (表明了几个没有受伤的孩子都在思考,是献还是不献,拿不定主意。)
  就在大家“一阵沉默之后”,阮恒的“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阮恒举手的时候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这一“举”一“放”,又一“举”,反映了什么内心活动?
  (阮恒的小手举起来“颤抖”,说明他愿意献血,但由于情绪激动、紧张,小手不由地抖动起来。一“举”一“放”又一“举”,反映他先愿意献;因为紧张、害怕,又不愿意献了;接着想到为了朋友,还是要献的。说明内心献与不献的思想斗争很激烈。)
  2.默读第二段第8~11自然段,描写抽血过程中阮恒的表情、动作,体会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激动的?
  提示:注意第8自然段,第9、10自然段,第11自然段,所写三个阶段阮恒的表情、动作是截然不同的,是有很大变化和起伏的。看看有哪些变化和起伏?
  (第8自然段是写医生抽阮恒的血的。从躺在草垫上“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看出这时的心情还是平静的。)
  3.再读第9、10自然段,阮恒的心情还平静吗?从阮恒的不同的表情、动作,不难看出他情绪是非常激动的,内心活动的变化是激烈的。
  大家议一议,把情绪变化的词语和句子找出来,归纳、整理,用下面的表格说明。学生边说,老师边填写:
  这里,“一只手捂住脸”和“用手掩盖他的痛苦”两个动作一样不一样?
  (一样。)
  “掩盖”是什么意思?
  (遮盖。)
  跟前边哪个词的作用一样?
  (跟“捂”的作用一样。)
  小结:从这两个自然段的描写不难看出,阮恒在献血的过程中,内心是非常激动的。从平静到紧张,再从紧张到痛苦,失望。但这种紧张、痛苦和失望不肯表露出来,同时,又没法掩盖、制止。
  4.这两段描写用了不少描写“哭”的词:“啜泣”、“哭泣”、“抽泣”、“呜咽”,想一想,它们的意思各是什么?为什么用表示不同的哭的词?
   (“啜泣”和“抽泣”是抽抽搭搭地哭;“哭泣”和“呜咽”是低声哭。后两个较前两个哭得厉害些。哭的情形不一样,要表现得准确就要选择最准确的词语,还可以避免用词重复单调。)
  5.阮恒在献血时这样紧张、痛苦,是因为针刺痛了吗?读一读第11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打破这个疑问。
   “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阮恒“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这里,没有说明医生安慰他的内容,能不能猜测出医生安慰阮恒的话是什么?假如你是医生,怎样用轻柔的声音安慰小男孩?试试看。
  (医生会告诉小男孩:“阮恒。输血不会影响身体健康,更不会有生命危险,只会用你的一小部分血,救活你的伙伴。你放心好了,勇敢的孩子!”)
  6.写阮恒献血时感情的激动和变化,集中在第8~11四个自然段。从开始平静得“一动不动、一句话不说”到“痛苦”到“持续不断的哭泣”,最后,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生动地表现出阮恒复杂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注意表现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阅读第三段。
  1.提问,思考并议论解答:
    事后,医生对周围的人说,“他是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他是以为自己就要死了”的想法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是在医生问是否有人献血,一阵沉默之后,阮恒的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的时候就产生了。之后,阮恒献血过程中“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一直到“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竭力制止抽泣”为止,这一段时间,这种想法始终在困扰威胁着他。也就是在课文第9、10两个自然段所描写的情节之中。)
  2.由此可见,阮恒在献血过程中表现出的痛苦,不是因为针刺痛了他,而是以为自己怎样了?
   (以为自己就要死了。)
   阮恒献血时“以为自己就要死了”,尽管他很痛苦,为什么还坚持让医生抽自己的血呢?
   (“他想准会让他把所有的血都给那个小姑娘,好让她活下来。”)
   阮恒为什么以为自己就要死了,可是还愿意这样做呢?
   (用他自己的话说,因为“她是我的朋友”。)
  3.总结:
    小男孩阮恒以为献了血,自己就会死的,可是为了救活自己的好朋友,还是愿意这样做的。尽管献血过程中,由于思想斗争的激烈而感到很痛苦。这种行为是一种高尚的品格,一种可贵的精神。是什么高尚的品格,可贵的精神呢?让我们议一议。
   (感受中应肯定高尚的品格是无私奉献,可贵的精神是舍己救人。)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读读写写以下词语:
  休克 输血 颤抖 草垫 擦拭 孤儿院 捂住 掩盖 呜咽 抽泣 竭力 轻柔 制止 迫在眉睫 持续不断
  部分词语读写可结合课件辅助进行教学。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