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

文档属性

名称 藤野先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4-08 13:30:00

文档简介

《藤野先生》说课
戴太元
一、说教材
《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写于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多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写此文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我想以课本为蓝本,借助多媒体,不仅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而且要启示学生怎样去欣赏散文。
二、说目标
教学这一课,我把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来表现人物及作者情感作为知识与能力目标;把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内容,文本的文脉,及通过有关知识的积累、文本探讨来了解鲁迅思想发展脉络作为本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把体会鲁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情操作为情感与价值目标;以把握文本内容和主题,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真实、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法,感受藤野先生形象作为学习的重点。对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的理解,把握鲁迅思想成长的脉络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因此教学这课,我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本文时的背景及文中鲁迅的时代处境。帮助学生积累探究。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采用资料收集法、交流讨论法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拓深文章内容。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为了贯彻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学有所获,我重视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辨色彩。所以,教法的重点在探究学习上,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后,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用交流讨论法来拓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
四、说教学过程
整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大观念,特别是融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来,大容量、课堂建构的高、精、深也成了一种趋向。因此,我采用了讨论交流式、质疑深入式、比较赏析式、拓展迁移式的教学思路,安排三课时分层推进。第一课时: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背景,掌握字词,理清文脉,把握文章写作线索之一—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我是这样安排程序的:1、板题;2、文体及特点;3、听课文录音,学习、积累词语;4作者作品,通过搜集鲁迅资料,采用小组交流的形式达到走近作者的目的;5、文脉,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出文章交换的几个地点,然后按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理清文脉。这样,在资料交流、讨论的环节中,可培养学生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通过圈点整体感知文章的结构,从而明确全文是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第二课时:抓住明线理结构,剖析内容话藤野,感悟品质论形象,落实本文教学重点,采用讨论交流式、比较赏析式、质疑创造式的教学方式来展开教学活动。
教学程序这样安排:1简述鲁迅笔下恩师;2、出示“藤野”;3、抓住明线,理清结构,整体感知;4分析人物特点及精神品质,让学生明确藤野先生是治学严谨、生活简朴的学者,是为人正直、热情真诚、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恩师。5、比较赏析,让学生明了正衬和反衬的手法拓深了藤野形象。6、质疑创造,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因此,在探讨出藤野先生是“学者”、“恩师”这样的形象后,有意引导学生质疑这样一个问题“仅仅藤野先生这些精神品质就能让鲁迅感激终生,怀念终生吗?”是不是理解失之肤浅。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可深层理解为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因而,藤野先生的形象可深层次地感悟为是中国人的朋友。7、让学生讨论及归纳藤野先生的形象。
第三课时:找出暗线说鲁迅,体悟情感,明思想历程,落实教学难点,采用诗文导入、质疑讨论、拓展延伸到教学方式完成。1、回味上节课,导入本节课。上节课我们赏析了恩师藤野,想一想,在这样一位好老师的帮助下,鲁迅定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救人救国,为什么后来“意见变化了”,“弃医从文”呢?我们不妨从文本中来寻找鲁迅思想变化的历程。2、以鲁迅的《自题小像》来激发学生对鲁迅爱国之情的钦佩,营造气氛。3、质疑讨论,寻思想。
①为什么说樱花烂漫的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失望之情。
②写清国留学生“盘辫子”及丑态说明了什么?
作者用比喻、夸张手法,与其写外貌,不如说画灵魂,写出清国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忠于清王朝的本质。——厌恶之情。
③东京往仙台,为何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
“日暮里”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水户”是民族气节民族自尊心的表现。——忧国之情。
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
“匿名信事件”、“电影事件”的事例推出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诬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的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爱国之情。
暗线——作者的爱国情感。
4、拓展、延伸
话题: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
这个话题可以激活学生思维,设置一座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对话的桥梁,对体会作者情感,加深文本的理解有重要作用。
5、主题探讨(让学生自主讨论)
6、作业设计(略)
五、说效果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我教了不下二十遍(老教材编入初三)。以往讲这课,总是依着内容往下讲,纯按散文的叙事线索来剖析,附带讲作者的感情,讲到哪里哪里停,下一节课又接着讲,既不让学生讨论质疑,也不将内容拓展延伸,没留学生自主探索、质疑、创造的时间和机会,还埋怨学生接受能力不强。一课讲完,学生对文体的特点、文本的内容、意义、作者的情感不能很好地把握。现在,按新课标要求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来教这课,知识点的落实做得好些,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同时能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既掌握了该学段该掌握的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知识学活了,品味文本的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较之以往有较大的提高。
课件18张PPT。藤 野 先 生说课人:戴太元一、说教材
二、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与价值目标三、说教法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1·、板题
2、文体及特点:散文——“形散神聚”
3、作者作品
4、文脉
(1)在 表达对 的厌恶
(2)在 回忆与 的交往
(3)在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和
叙事线索: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1、话恩师:
2、出示“藤野”
3、抓明线-理结构-整体感知
4、讨论分析人物特点及精神品质
5、比较赏析-拓深品质
6、质疑创造-拓深形象
7、归纳藤野先生形象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
1、回味上节课,导入本节课
2、出示鲁迅《自题小像》
3、质疑讨论寻思想
4、拓展延伸
话题:如果没有爱国情感,鲁迅就
谢谢观摩指导!作者·作品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相识前相识相处离别后东京仙台北京见闻感受相识 : 肖像、声调深切怀念相处 : 四件事例相别 珍藏讲义悬挂照片多写文章富士山樱 花仙 台北京
二.拟小标题,谈人物品质
1.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2.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 为人正直热情
4.了解女人裹脚 可贵求实精神
讨论分析人物特点及精神品质
一.直接描写人物
(符合身份,体现特点)
a. 外貌
b. 动作
c. 声调
d. 介绍解剖
学的历史
e. 忘带领结治学严谨,生活俭朴学 者正直-热情-无偏见恩 师比较赏析,拓深品质a. 藤野先生 正衬 关心鲁迅生活的教职员
b. 藤野先生 反衬 爱国青年
质疑创造,拓深形象自 题 小 像 鲁 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质疑讨论寻思想1、为何说“东京无非是这样”?
失望之情
2、为何夸张写清国留学生“盘辫子”及丑态?
厌恶之情
3、为何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
忧国之情
4、为何要弃医从文?
爱国之情
暗线 作者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