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文档属性

名称 《曹刿论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4-10 10:4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曹刿论战
《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历史《春秋》编写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情况。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
介绍背景
曹刿(guì) 又何间焉 (jiàn)
小惠未徧 (biàn) 小信未孚(fú)
弗(fú) 帛(bó)
公与之乘(chéng) 长勺(sháo)
辙(zhé)轼(shì) 遂逐齐师(suì)
夫战(fú) 彼竭(jié)我盈(yíng)
望其旗靡(mǐ)
战前
战时
战后
小惠(近臣)
小信(神灵)
取信于民
政治上
有远见卓识
齐人三鼓
下 视 登 望
善于把握战机从容不迫
彼竭我盈之时
辙乱旗靡之时
鲁庄公
曹刿
进攻
追击
将鼓之
将驰之
急躁冒进
进攻
追击
军事上
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远谋
对胜利原因
茫然无知
远谋
论战
总结曹刿的形象特征
说说从他身上受到的启发:
曹刿:
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鲁庄公的性格特征:
故事内容 庄公性格
三问三答
政治上无能
公将战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公问其故
军事上无知

(鲁庄公)鄙
(曹刿)远谋
对比反衬
是昏君 是明君?
虚怀若谷,广开言路,礼贤下士。
亲临战场,唯才是用,不耻下问。
鲁庄公真的就没有可取之处吗
我眼中的鲁庄公
一、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
刿得以参与论战
二、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
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
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鲁庄公是一个昏君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四、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
,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
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
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
争的规律。
  
三、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
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
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
毛泽东评价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上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曹刿就如何选择反击和追击的时机作了议论。
你认为他对这次战斗的总结全面吗?
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⑴鲁国是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战争,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⑵选择了有利的地点,这是“地利”因素。
⑶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请你再举出历史上其他“以少胜多”的战例,并说一说取胜的原因 .
拓展 联系到当今的战争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赤壁之战、巨鹿之战、
淝水之战、官渡之战、
城濮之战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________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_________根据鲁史《春秋》所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简介《左传》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春秋三传” 。
编年体
左丘明
《公羊传》和《谷梁传》
按课文内容填空: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因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因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本文的成语是什么?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鼓作气
练习: 请想出相应的成语
齐人三鼓——
望其旗靡——
彼竭我盈——
小信未孚——
惧有伏焉——
未能远谋——
一鼓作气
所向披靡
恶贯满盈
不孚众望
危机四伏
足智多谋
(击鼓进军)
(倒下)
(充满、旺盛)
(为人所信服)
(埋伏)
(计谋、谋略)
故克之 ——
三而竭——
观其辙 ——
遂逐之 ——
难测也 ——
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殚精竭虑、精疲力竭
南辕北辙、重蹈覆辙
逐鹿中原、追亡逐北
莫测高深、心怀叵测
(战胜)
(衰竭、用尽)
(车印、车痕)
(追击、追赶)
(推测、估计)
1古今异义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古义:祭祀用品(猪牛羊) 今译:为正义而献身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卑鄙,言行恶劣
古义:忠于职守,这里指尽心于民(多指态度) 今义:忠诚,忠心(多指品德)
古义:诉讼案件 今义:监狱,牢狱
古义:实情 今义:情感
古义:第二次,第二 今义:指重复,多次
古义:可以凭
今义:表示可能,许可
⒉词性活用
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福,名词用为动词,赐福。
鼓,名词用为动词。击鼓进军。
小惠未徧。
⒊通假字
“徧”同“遍”,遍及。

西蜀之去南海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助词,的
代词,指曹刿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凭借
凭,靠

按照
代词,这件事
连词,用来
因为
谋之
小大之狱
公与之乘
忠之属也
寡助之至
何以战
必以分人
必以情
可以一战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曹刿请见。
战则请从。

公问其故。
故克之。
请求。
请让我。
缘故、原因。
所以。
句式
⑴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⑵省略句
再而衰。
⑶倒装句
何以战?
作战(是靠)勇气的。
第二次(击鼓进军)(士气)衰弱了。
凭借什么作战?
小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辨析句中变色词语
的古今异义
(1) 又何间焉
(2) 肉食者鄙
古义:参与
今义:间隙、空隙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言行恶劣
徧同“遍”,遍及、普遍。
2、辨析古今异义
(3) 牺牲玉帛
(4) 小大之狱
(5) 必以情
(6) 忠之属也
(7) 可以一战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身
古义:祭祀用的祭品
古义:案件
古义:实情
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古义:可以凭借(两个词)
今义:监狱
今义:感情、情谊
今义:忠诚
今义:表示同意(一个词)
㈠根据拼音写汉字。
曹(guì) 又何(jiàn) 焉
肉食者(bǐ) (fú) 敢专也
小惠未(biàn)
小大之(yù)
小信未(fú)
下视其(zhé)








下列句中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何以战
B.必以情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战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