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永定二中 陈丰华
各位评委大家好:
?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理念、说教法学法与教学辅助手段、说学法指导.说教学过程设计六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
1 单元内容简析
《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说明文单元,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课文内容简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制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二 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八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 说教学理念
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2、联系现实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3、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四 说教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大自然,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学,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3.探究讨论教学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与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4.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5.涵咏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6.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 学法指导
本课学习,我将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主评价范读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朗读说明文,体会大自然的优美意境;在分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六 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这里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时间安排3分钟)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一系列美丽的图画。)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说明】(通过优美的画面,师生的交流,学生将很快被优美的画面点燃激情火花,被美的感觉所深深吸引,情绪就会完全融合在美妙的课堂意境中,他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可以达到“激趣”的目的。)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时间安排18分钟)
1.先听课文的示范朗读,体会朗读者的语气和感情,标出生字词的读音,找出重点词句。
3.学生自由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说明】准确流畅地朗读是基础知识的落实,也是单元教学要求的落实,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听读,初步感知文意,感受大自然带给人们的蓬勃生机. 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学,在朗读中感悟事理。个性化的阅读能提高学生水平,提高学生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说明】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本环节意在检查学生在阅读时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细心度;并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探究文章的说明顺序(时间安排10分钟)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利用多媒体逐个显示如下)
描述物象 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 作出解释 逻辑
竺可桢 推究原因 顺序
阐明意义 本质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合作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时间安排10分钟)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小组成员之间交流。然后我引导学生讨论作结
【说明】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时间安排1分钟)(机动时间3分钟)
1.就自己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请收集一些
3。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带几张野外拍摄的照片,准备在下节课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4。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乌贼的游泳方式与众不同。平时,它依靠身体后部的三角形鳍作波浪式的运动而缓慢游泳,但当它遇到险境或要追逐食物时,就立即施展出另外一套本领,只见它口喷激流,行若流星,最快速度可达每秒15米,几乎能和现代最快航速的船只并驾齐驱!
乌贼靠什么动力获得如此惊人的速度呢?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人们终于找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在乌贼的尾部长着一个环形孔,海水经过环形孔进入外套膜,并有软骨把孔封住。当乌贼要进行快速游泳时,外套膜猛烈收缩,软骨松开,水就从前腹部的喷射管喷射出去,顿时产生了巨大的动力,乌贼像离弦的箭一般飞速前进。有些乌贼喷射力之大,足以使它们冲出水面,在空中滑翔数米。故有“飞乌贼”之称。
1)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顺序有什么好处?
2)画线句子中的“可”、“几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3)乌贼快速游泳时怎样获得惊人的速度?请根据选文有关内容,用一句简要的话回答。(不超过25个字)
4)乌贼的游泳方式启迪了人们,根据乌贼这套喷射推进的原理,人们设计和制造了各种形式的推进器,广泛运用在航海、航空、航天等领域。乌贼还可以通过神经细胞的支配,放大或缩小它的背皮上黄、黑、橙黄等色素细胞,随心所欲地把身体的颜色变换得和周围环境一样。根据乌贼变色隐身的原理可以发明什么东西?运用在哪些方面?请你大胆设想,并作简要的解说。
【说明】本环节意在转化学生的课堂知识,达到知识迁移能力提高的目的,以及为下一课时的学习作准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及第二课时教学环节设计
描述物象 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 作出解释 逻辑
竺可桢 推究原因 顺序
阐明意义 本质
纬度
经度 空间因素 主要
高下
古今 时间因素 次要
第二课时教学环节设计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时间安排3分钟)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时间安排12分钟)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2.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请同学找找相关的语段,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时间安排12分钟)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时间安排8分钟)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3.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探究课文、释疑问难。(时间安排3分钟)
六总结 (时间安排1分钟)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七、大自然永远都是用温柔、美丽的方式与人类交流吗?(时间安排3分钟)
多媒体演示: 2002年4月14日古城西安再次遭受沙尘暴袭击。
2002年4月16日沙尘暴袭击京城
2004年12月26日海啸席卷斯里兰卡西南的卡鲁塔拉市
2005年10月2日台风龙王袭击福州
八、布置作业。(时间安排1分钟) (机动时间安排2分钟)
夏天人们往往到下列地方去避暑,根据本课知识说一说为什么?
北戴河 大连 青岛 庐山 昆明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4.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 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51张PPT。热烈欢迎各位
光临指导 作者: 竺可桢 (说课)说课者:永定二中 陈丰华大自然的语言三 说教学理念教材分析1、单元内容简析:《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说明文单元,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2、课文内容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教材分析3、教学内容安排:本课的教学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朗读、阅读、思考练习,使学生整体把握本课的内容,并理清体会本文的说明顺序。第二课时让学生学习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并学习运用生动形象语言说明事物,让学生走进自然畅谈收获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教材分析-教学目标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制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教材分析(四)?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 活经验 2、学习能力分析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说教学理念 1 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 2 联系现实生活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 3 重视互动合作 教法分析1、情景教学法
2.朗读教学法 3.探究讨论教学法4.竞赛激励法 5.涵咏品味法 6.延伸拓展法。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学法分析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设计情景导入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时间安排3分钟)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 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桃红柳绿春意闹次第开放草长莺飞 百花盛开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孕育果实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叶簌簌北雁南飞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风雪载途春柳的飘逸,
夏荷的袅娜,
秋枫的激情,
冬梅的傲岸,
如诗如画,
各具风韵,
这就是物候现象。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
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时间安排18分钟)整体把握 自由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谁又快又好
就是“阅读小标兵” 自主学习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阅读思考: 抢答游戏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三环节:自主阅读探究文章的说明顺序(时间安排10分钟)探究说明顺序自主探究
成果展示学生质疑教师作总结理清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技巧。 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描述物象 阐明意义 作出解释 推究原因现象本质逻辑顺序大自然的语言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合作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时间安排10分钟)局部探究学生齐声朗读6-10段 合作探究——思考2分钟后,讨论: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纬度经度高下古今四个决定因素主要次要空间因素时间因素逻辑顺序
不能调换 1.就自己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请收集一些
3。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带几张野外拍摄的照片,准备在下节课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4。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布置作业谢谢您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