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总汇

文档属性

名称 诗歌总汇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4-15 16:2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总汇
1、《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思想内容】这首诗既写了作者客旅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
【名句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①新生事物总是在旧事物还未消亡之时涌现(任何事物不是尽善尽美)。②时序交替,时光匆匆不可待。③黑暗、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1、 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江春入旧年)
为什么: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原因。
2、 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 这首五律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请赏析“生”“入”二字的妙处;并说说该联的哲理性。
“生”“入”是拟人手法,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的节令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所谓“生”,说的是旧的躯体中已孕育了新的生命;所谓“入”,是说新鲜的春天提前闯进旧的一年里头,景中有理有情。
/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的“春天”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4、 请自选角度对第二联仔细品味,说说它好在哪里。
此联气象开阔,颇能以小见大。春潮涌涨,江水漫游,好风相送,正宜扬帆向前。
5、 释词:次 停留 ;客路 旅途 ;旧年 去年 ;乡书 家信
6、 诗中被誉为“形容景物绝千古”的诗句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7、 诗中的“海日”和“江春”不仅写出了自然界生生不息的新意,还有某种象征意义,请说说它的新意。
宣告春天的来临,或新旧更替,此消彼长。
8、 说说首联的诗意。
旅途的 路蜿蜒于青山之下,行进中的小船在绿水中浮游向前。
9、 尾联是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吗?
不是,尾联借鸿雁传书,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10、诗中 日 和 春 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用“生”和“入”字使之拟人化。
11、全诗笼罩着一层 淡淡的乡思愁绪 。
2、《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思想内容】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的郁闷。似乎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名句赏析】后两句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1、三、四句诗的字面意思是什么?表明了作者对历史有怎样的深层认识?
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作者这里不以成败论英雄,一反传统看法,认为历史上的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2、本诗中用典语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4、这是一首与三国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周瑜火攻曹操,大败曹操的事。
5、三、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
6、释词
折戟:折断的戟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7、本诗咏史绝句,立意新奇,志在说明一个道理:想要建树一番事业,得有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不具备,即使英雄人物也一样无能为力。
3、《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思想内容】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下阕:诗人是真的认为:人可以返老还童吗?不是,是指人的精神心理方面可以老当益壮。诗人虽被贬谪黄州,却仍旷达乐观,不服老,不叹老,自强不息,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勇敢地面对生活,这样就能保持青春活力。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 ,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
【诗歌赏析】清新、湿润,早春经细雨扑面而来。欲语还羞的春意,像婴儿的呼吸一样纤尘不染,细雨蒙蒙,草色隐隐,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早春景象更有韵味?它是烟雨迷离中飘远的一枚章符,悠然落在你面前。
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思想内容】词人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村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艺术手法】①采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明月、清风、稻花、星雨、茅店、溪桥、惊鹊、鸣蝉、青蛙,原都是无情物,但对这些客观景物的描写,却烘托出作者的欢快情绪。②采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地描写出来,清新活泼,摇曳多姿,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使人读来感到异常亲切自然。
1、 这首词上片多从听觉(感觉)角度描写,意在衬托夏夜人静寂,下片则写视觉效果,“忽现”一词表现词人的喜悦之情。
2、 如果你要截取第三、四句这个图景制作一幅MTV,请简要描绘一下这个画面。
画面赏析:两个老农手持烟管于田间休息,放眼看已成熟的稻子,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3、 词的上阕中,啴鸣,鹊啼,人声渲染出欢乐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喜悦。
4、 “西江月”是词的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题目。
5、 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事丰收的喜悦和词人的闲适心情
6、 请分析“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一句所蕴含的情趣。
作者经常来往于黄沙道中,对沿途景物非常熟悉。盛夏时节,天气多变,刚才还是月明星稀,清风徐徐,瞬间撤下“两三点雨”作者猝不及防,匆忙躲雨,及至“路转溪桥”“旧时茅店”才蓦然出现,“忽”字用得很传神。闲适心情:欣慰的心情。
7、这首词的中心是:说丰年。词的上阕着重于 面 的渲染,一二局 静中有动 偏重于静境的描绘, 鹊惊 ,蝉鸣,则愈益显示环境的幽静;三、四句动静相间重于 动境 的点染,蛙声一片是从侧面突出“说丰年”三字。词的下阕一、三两句写 静 ,二、四两句写 动 ,而一二句子的“四二”句式,节奏轻快,跌宕起伏,末句的 转,忽 使作者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全词采用 白描 手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的描写出来,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6、《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思想内容】赞秋颂秋。
【名句赏析】描绘了一幅豪迈高旷的图画,晴空万里,排云而上的白鹤,其实也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
【艺术手法】一二句形成了鲜明对比,古代文人笔下的秋季,往往是草木凋零、肃杀冷清、萧条,令人伤感凄凉的。而诗人却认为秋日比春天更为美好,诗乐观明快的风格已定。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思想内容】表现对友人深深的同情和关切。
【名句赏析】后两句,面对朋友被贬往荒凉僻远的地方,自己远隔千里,无法相送,诗人只好委托明月把一颗愁心带到朋友的身边,伴随朋友前往贬谪之地,分担他的痛苦。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
8.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简述词前“小序”的作用。
词前小序,述说作词时间、原因、领起一篇。
2、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了“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的梦想。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几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矛盾心情?
“我欲乘风归去”,明白地说出了幻想忘掉了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他的内心充满矛盾。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三句从引出写月下离人,到自然过渡到对亲人的怀念。
5、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认识到这一点,作者由感性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和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的真挚的慰问和祝愿。表达了诗人开朗乐观,豁达豪放的情怀。
7、词中照应小序“怀子由”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尽千载离人之心。
8、释词:
把酒:端起酒杯 不胜:经受不住 婵娟:月亮
主旨: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旷达情怀。
七年级(下)
9、《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思想内容】《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也流露出颇为浓厚的禅隐倾向。
【名句赏析】
①“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实写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一套弯弯曲曲的小径通向远方,远处花木扶疏,一座禅房在花木丛中若隐若现。
②“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出大自然万物和谐的景象,一个“悦”字,“使……欢悦”,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潭影空人心”更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在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③“万籁此俱寂,但余钟馨音”以动显静,以钟馨音响轻轻回荡,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而耳中只有钟磬音,也表现了一心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10、《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思想内容】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
【名句赏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从楼上望去,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一“坼”一“浮”把洞庭湖气象描写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
11、《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思想内容】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现了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
【名句赏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通过入微的描写揭示了农民的辛苦。
【艺术特色】这是首叙事讽谕诗,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现了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
1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思想内容】本词追忆了作者当年在起义军中的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壮志未酬、报国无路的悲愤。
【名句赏析】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作战的目的,也是作者的理想。“了却”二字写得很好,人们通常说“了却心病一桩”,这两字正有这样的意思。现实无奈,终于在梦中“了却”了驱金复国这一宿愿,语中充满意气昂扬的欣慰之情。但梦境毕竟代替不了现实。
【艺术特色】层次鲜明,全词仅十句,却一层一层地描写了抗金战斗生活的情景,展开了一幅幅形象的、境界层层扩大的画面。
13、《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思想内容】记叙了这次出使的经历,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现了当时西域领土的广大,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名句赏析】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被排挤出朝庭的伤感和怨愤)。
颈联写景: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1、“单车”、“属国”都是使者的代词。
2、请描述颈联的画面:
(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描绘出雄浑、优美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3、 诗人以“征蓬”自况,在诗中有什么深刻的意蕴?
(诗人是一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以没有根基,四处漂泊的“蓬车”形象自况,正是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这首诗据记载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但并没有说年月日。你能从诗中看出写的是哪个季节吗?
〈由“归雁入胡天”可以看出写春季〉
6、 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待了出使原因和目的地。
7、 释词:
征蓬:飘飞的蓬车 烟:烽烟、炊烟 长河:黄河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本诗主题:是描写当时西域领土的广大。
14、《黄鹤楼》——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思想内容】全诗充满了诗人对世事渺茫的愁绪,其中,不但含有乡愁,而且通过思乡抒发了仕途失意的忧愤,满纸愁情,但不绝愁,精神意象绝不颓唐。
【名句赏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的苍茫、“烟波”的迷蒙,与怅然的乡愁交织,由景生情,融情于景。
15、《归园田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思想内容】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名句赏析】“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平淡中又富于情趣。“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也是表现劳动艰辛的名句。
1、“盛”和“稀”是两个形容词,在诗中表达了什么含义?
(草很茂盛,豆苗却很稀疏的,表明作者不擅长农事,他要表达的是归隐的乐趣。)
2、第二联仅从时间上看,也可见诗人决心之大,用力之勤,他清除“荒,秽”,也是清除心中的杂念,辛苦是有的,但这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
3、“愿”的特殊内涵是什么?
(要按照自己的志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4、本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热爱和归隐乡村的自豪之情)
5、释词:
荒秽:野草 荷锄:扛着锄头 草木长:草木丛生
6、说一说“带月禾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诗人什么感情?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从里。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7、体会一下全诗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用语平淡自然,而于平淡中有富于情趣。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7、 赏析最后一联:
(这是全诗的主旨句,“衣沾”并不是说衣服被打湿,也象征了辞官隐居后的全部辛勤困苦。只要不违背自己的人生愿望,一切艰苦都可以忍受,他的“愿”就是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不要因为贪图物质的享乐而扭曲了自己的心灵。)
16、《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思想内容】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寄予了这样的情感:品格高洁的人,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名句赏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用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17、《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思想内容】这是一只悲伤而执着的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飞着、叫着,追寻他的同伴。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的就是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18、《鹧鸪》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名句赏析】“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翠眉低”“征袖湿”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
八年级(上)
19、《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思想内容】感时忧国、眷恋家人
【名句赏析】诗人睹物伤情,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炼字炼词】
“深”:表面写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
社会状况,饱含了忧国之情。
“搔”:时局动乱国事危急造成骨肉分离,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
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1、 诗是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2、 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起插簪。含蓄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3、 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4、 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5、 本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6、 本篇即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7、 请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点赏析。
国破家亡的时局,因作者感时,故看花亦溅泪;惟其恨别,故听鸟鸣为之心惊。这句写花不见花,写鸟亦非写鸟,以己观物,以物拟人,物我合一。这种情景交融营造的意境丰满充盈,具有及高的审美价值。
8、 品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
伤感时局而虑烽火,恨别而盼家书,带有夸张口吻的“抵万金”点透、激活了人们渴望安定和平、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喊出了久经战乱的百姓的心声,成为千古传送的名句。
9、释词
国:国都 溅:使…飞溅 惊:使…惊 烽火:战争 浑:简直
20、《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思想内容】这篇悲愤的七绝,触景生情,借古讽今,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名句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炼字炼词】“犹”字意味深长,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道路走下去的情形,以辛辣的嘲讽,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2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思想内容】以爱国之梦境抒发忧国忧民之情怀。
【名句赏析】后两句以梦境抒发爱国之情怀。“僵卧”、“夜阑”是梦境产生的前提。为国戍边的情怀是梦境产生的主观因素。“风吹雨”是梦境产生的外界条件。最后一句,写梦境。 “铁马冰河”的梦境之后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更多联想、想象的空间。
关键词:前两句集中于“思”,表现诗人的爱国思想;后两句集中于“梦”,幻化出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从侧面反映出国家民族支离破碎的社会现实
22、《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思想内容】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名句赏析】尾联:表明自己誓死不屈以身殉国的必死决心,及对自己为国尽忠为民效命必将留名青史的自信。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从容就义。
【艺术手法】
颔联: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用“风飘絮”来比喻破碎山河,用“雨打萍”来比喻浮沉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颈联:巧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2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的宽阔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名句赏析】诗的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24、《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思想内容】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壮志未酬而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和至死不渝的执着奉献态度。
【名句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以落花自喻,落花有情,寄托了诗人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情怀。后人用此句赞美执着的奉献精神。
【艺术特色】抒情叙事相结合。离别愁绪和回归喜悦相融,既有“浩荡离愁”、白日西斜,又有“吟鞭东指”、广阔天涯,两种情景互为映衬,自然引出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心志。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乡时的复杂心情,既有离别的忧伤,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报国的豪情。
2、诗中所写的是 暮春 时节的景象,具体时间是 黄昏。
3、“落红”与“花”在诗中各比喻什么?
诗人以“落红”自比,“花”比喻人的理想。
3、 结合诗意,解释“离愁”的具体内涵。
既有诗人远离京城的失落感,又有诗人远离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无限惆怅。
4、 赏析三、四句的感情表达。
诗人以拟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及时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比喻诗人虽辞官归隐离京,仍然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心力。比喻新颖,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爱国热情。
5、 诗中流露了诗人的两种感情,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诗人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不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命运。
6、 释词:
吟鞭:马鞭 落红:落花
25、《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思想内容】这首诗从整体上勾画了泰山的宏伟景象,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
【名句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炼字炼词】“阴阳割昏晓”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1、“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雄伟高大
2、 全诗的观察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且望岳联想到将来的登岳。
3、 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①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心思,②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答出一点即可)
4、 这首诗颔联是描写了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5、 最后一联引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句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6、“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7、全诗都是切着望字写的,写一联写远望;写二联写近望,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最后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
8、请解释下列字词:
岱宗: 未了: 造化:
钟: 阴: 阳:
曾: 凌: 小:
决眦: 会当:
26、《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思想内容】这首歌咏西湖的诗,从总体着眼描绘出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
【炼字炼词】“几处”,早莺尚少,故曰几处──不多几处;“谁家”新燕可指,故问谁家──不知谁家。“几处”“谁家”极有分寸地展现出初春景致。“渐欲”,渐渐就要;“才能”,刚刚能够。都表现事物在发展变化。“渐欲”“才能”两个字眼,富于动态,表现出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名句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诗人看到路畔野花似开未开,但看势头不久就会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已是绿草如茵,但草地还不够深,骑马走过,马蹄刚刚被它埋没起来。西湖之春,到处都是生机勃勃。
【艺术手法】①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开始从孤山寺写到贾公亭,结尾又写到东湖白沙堤,诗人足迹遍及大半个西湖;②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四句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莺、燕是禽鸟,属动物,花和草是植物,这样的选择组合,独具匠心。③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1、 本诗第二至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早莺争树,燕啄春泥,乱花迷眼,草没马蹄。
2、 在前六句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这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诗歌的分析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从而取得言有尽而忌无穷的效果。
3、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出了春天百花竟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请问,这句赏析错在哪里?
乱:各种颜色的野花非繁花盛开,小草刚发芽(早春景象)
4、本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的具体特色之外,用词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第三句中“争”用的好,是因为:写出了初春草莺尚少,它们飞向树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显示了初春的“早莺”“新燕”蓬勃生气。
5、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了飞鸟不多,候鸟还未从南方返回。“浅”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6、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绿杨——白沙堤
7、第二、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也可以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
8、填写下列表格
景物 春水 白云 早莺 新燕 花 草 绿杨白堤
特征 略写堤平 低垂 争暖树 啄春泥 绚烂 浅 美不胜收
感受 喜悦 喜悦 迷乱 舒适 陶醉
9、试品析颈联。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乱花”、“浅草”写出了野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文化,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7、《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思想内容】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名句赏析】后两句作者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借景抒怀,阐述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哲理,同时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
28、《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思想内容】全诗用奇丽的色彩点染战斗的环境气氛,表现了危城守将誓死报国的决心,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名句赏析】①“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用“黑云压城”极力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急形势,用“城欲摧”极言大军压境的紧张气氛。甲光,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孤城被蜂拥而来的敌人团团围住。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这样构思较新颖,
②“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两句写两军激战的惨烈。这两句中的“燕脂”,“夜紫”还暗指战场血迹。战斗异常残酷,战死者的鲜血把泥土染成紫色。战斗从 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 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 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③“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守将曾受皇帝厚遇,临危时誓死相报,英勇赴战的决心。
29、《别云间—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思想内容】《别云间》是诗人在故乡被清兵追捕时所作的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对破国亡身的悲痛和誓死不屈的抗清决心,表现了诗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热忱。
【名句赏析】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深沉、强烈地表达了英雄失路之悲、国破家亡的悲痛。
②“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猛然振起,表达了不停止战斗的决心。死后仍继续抗清的念头虽不过是幻想,但它是由作者强烈的感情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同时也是作者对自己的立场的鲜明表白。
30、《论诗—赵翼》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思想内容】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与个人独创,反对泥古不化。
【名句赏析】后两句指出国家代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只有几百年而已。
八年级(下)
3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思想内容】本诗以谢朓自比,叹息其在世不称意,抒发了一种对于解除社会束缚的渴望和对于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憧憬。
【名句赏析】“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意思是说,背弃我而离开的,是昨天的岁月,它已经不可挽回地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扰乱我心绪的,是现在的时光,它引起我的烦恼和忧愁。“弃”字,刻划出了过去岁月对诗人的冷酷无情;“留”字,又显示出诗人对往昔时光流连不舍的矛盾心情。李白曾经身怀报国宏图大志。但是,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
【艺术特色】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本诗中被完美地统一起来。
32、《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思想内容】表现了诗人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守边战士的思乡之情。
【名句赏析】“寨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方面表现戍边将士归心似箭,另一方面表现将士们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的慨叹。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
【艺术特色】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下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表现慷慨悲凉的思乡报国之情。
3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思想内容】描画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傍惶悲苦的情怀。
【名句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组自然景物意象中,一共列出九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色彩灰暗、气氛苍凉的,它们对游子的悲苦心清起到烘托作用。而 “小桥流水人家”,印画出宁静幽美、安逸舒适的村落人家风光,它们从反面衬出游子思乡的愁绪。这句话渲染了悲凉气氛,烘托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1、 诗歌中有直接抒情的是哪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断肠人在天涯 游子感到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
2、 “小桥流水人家”描绘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怀念。
3、 诗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深秋晚景图
4、 “天净沙”是 曲牌名,“秋思”是 题目 。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以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用富情于景的方法,表现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思。
3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思想内容】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一篇优秀之作,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和未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恰当用典,含义丰富,耐人寻味。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
【名句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意义,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1、 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2、 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大江上,沉舟之侧仍然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3、“闻笛赋”“烂柯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闻笛赋”表达诗人对受害的友人的怀念; “烂柯人”表达了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感叹,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4 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5 这首诗虽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颈联诗句,作简要分析。
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怅惘忧伤之情;
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6 释词
酬:以诗相答 到乡:回到京城 长:振作,增长
35、《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思想内容】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名句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剪烛西窗”已作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成语,活在后人的语言中。
【炼字炼词】“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36、《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思想内容】写的就是恋人间的分离和相思。
【名句赏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以“春蚕”“蜡炬”为喻,并运用了谐音的方法,以“丝”谐“思”。巧用比喻和谐音淋漓尽致地表现主人公相思之情。本义: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奉献精神。
【赏析手法】诗人以低回往复的手法层层深入地开拓“别难”的境界,如同一支动人的歌,久久留在读者的心上。
九年级(上)
37、《关雎》—诗经
【思想内容】本诗写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苦与乐。
【艺术特色】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托深远,能产生言之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另外还采用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38、《蒹葭》—诗经
【思想内容】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与想像、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喜爱之情。
【艺术特色】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39、《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思想内容】这首词通过对旧亭台、夕阳西下、花落去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流逝,好景不常在的感伤之情。
【名句赏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诗是晏殊颇为自得的佳句。首先该句对仗工巧自然,浑然天成,仿佛是信手拈来,丝毫看不出雕琢的痕迹。其次在于对春末这一季节性特征的典型性描述,表达了盛情难再的无奈和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生动。
【艺术特色】在情感上跌宕起伏,相互生发;在技巧上化虚为实、一唱三叹,景与情自然结合、浑然一体,深受人们喜爱。
4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思想内容】全诗中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名句赏析】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比雪,新颖独特。“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也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
②“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说明了这种严寒叫人难以忍受。
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写行人已去而诗人仍伫立远望,一直望到“山回路转”处人马不见为止;“雪上空留马行处”,是说所见惟有马蹄痕迹而已,其中最传神的是一个“空”字,诗人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俱在其中。
1、 诗中哪些诗句写雪景?哪些诗句写送别?哪些诗句将二者衔接起来?
前十句写景,后八句写送别 “瀚海阑干百丈-----万里凝”
2、“北风卷地白草折”一句写边塞风狂,对风进行正面描写的一个词是“ 卷 ” 加以侧面烘托的一个词是“折”
3、“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写饯别,诗人特别列举出这三种乐器的名称,有何深意?
异域的乐器齐鸣,一立方面给出了饯别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豪气,以委婉地流露戌边将士(包括诗人)的思乡之情。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李白哪两句诗的意境相似?这两句诗作为全诗的结句,在你脑海中会呈现怎样画面?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依依惜别之情。
6、请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略作赏析。
以春花喻冬雪,勾画出边塞的茫茫雪景,突出了诗人的想像和主观感受,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的春意。
7、释词
胡天:塞北的天空 瀚海:沙漠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惨淡:阴暗 掣:拉、扯
4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思想内容】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名句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由个人困境推及他人,体现诗人忧国忧民之情、博大的胸襟,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1、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悲惨蓄势。
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它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以小到大,由己推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3、指出这首诗中最富有生活体验的诗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布裘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这说明了诗人对穷困生活体验之深,布裘又旧又破,为下文写雨蓄势。
4、“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包含了什么历史事件?你学过的杜甫的哪首诗也与这一历史背景有关,请写出诗名,并谈谈诗人所寄寓的情感。
安史之乱,《石壕吏》这首诗揭露了战争的罪恶和黑暗的社会现实,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5、请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此句略作赏析。
这是千古传诵的诗句,表现了诗人从痛苦生活中迸发出来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既有忧国忧民之心,又有博爱的情怀。
6、释词
茅屋:指草堂 三重茅:几层茅草 挂罥:挂着
坳:水边低地 俄顷:一会儿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昏黑:渐渐,渐近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广厦:宽敞的大屋 庇:遮盖,掩护 突兀:高耸的样子
42、《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思想内容】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是由于它对“离愁”所做的真切、深刻的描写。
【名句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丝”与“思”谐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这里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这三句是说,离愁之萦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以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剪不断,理还乱”,现在这一成语,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
43、《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人不应该幻想长生不死,而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进取精神。
【名句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是全诗的核心。成语“老骥伏枥”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
九年级(下)
44、《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思想内容】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名句赏析】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借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以自比,希望被明主发现,在政治上大干一番事业,体现了坚定乐观的信念。
②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③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后人用此句表达美好祝愿:终有一天会成功到达理想的彼岸。
【炼字炼词】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艺术特色】七言歌行跳荡纵横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
比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
2、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能够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3、 比较下面两句诗,谈谈你的看法。
1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
2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鲍照)
李白的诗更好,因为“举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感,“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出无所适从之感。
4、一、二句突出强调的是什么?三、四句写出来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
诗人面对的是美味佳酿 精神苦闷、内心悲苦,对前途感到茫然迷惘。
5、“多歧路,今安在”与上文哪句诗相照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拔剑四顾心茫然。 表达了诗人心绪茫然,焦灼不安的心情。
6、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追求?
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执著的追求。
7、理清全诗的脉络,简要概括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从苦闷、迷惘、愤概到希望,再到焦虑、茫然,最后在沉郁中奋起,坚定了信心,鼓起了勇气。
8、释词:
珍羞: 珍贵的菜肴。“羞”同“馐” 美味的食物 直:同“值”
箸:筷子 云帆:高高的帆船 济:渡
45、《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思想内容】写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真意”就是自然的意趣,既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抽象“自然”。
【名句赏析】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抒写悠闲自得的生活,尽享自然之趣,表现出心灵的超脱世俗和安静平和。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能做到“心远”。“心远”就是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远离官场的黑暗、尘世的喧嚣浮华而获得精神上的宁静与自由。
【炼字炼词】①见——“见”字之妙,主要在于无心、不经意,幽美的自然和自由平静的心灵融为一体;而“望”字之失,主要失之于有意,有意则不自然,故破坏了全诗的悠然气象。
1、 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恬静的心境。(悠然、闲适、恬淡、愉悦)
2、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诗人醉心自然,物我两忘,怡然自乐的情怀;“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的意思是人生真谛(人的自然本性)。
5、这首诗写“飞鸟相与还”,此句除写山间暮景外,是否还有深层的含义?谈谈你的看法。
飞鸟晨出而夕返,眷念山林,顺乎自然。陶渊明从飞鸟悟出返朴归真的人生真谛,以归隐田园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所以,飞鸟翩然而归,可以看作使人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艺术化身。
6、“心远”一词的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
心境高远(心灵脱俗),是全诗的诗眼(关键)。
1、 这首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试就这一特点作简要分析。
情:恬淡安宁,与世无争;景:菊、山、飞鸟、落日;
理:要感受自然之趣,必须心灵超脱。
2、 释词:
结庐:构筑房舍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辨:辨识
46、《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发源于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这是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诗人创造出这样一个宏伟的意境,也最能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
【艺术手法】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1、观 字统领全篇。 东临——沧海 写登临的地点和目的,显示了作者的壮阔胸怀。
2、“临”在这里是说“到来”还是“登上”?
3、“澹澹”是形容 水波动荡 的样子,是 动 态;“竦峙”是写 山岛巍然屹立 的形象,是 静 态。“丛生、丰茂”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
4、有二句是诗人伟大抱负的写照,借助大海的形象,作者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这二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意思是 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6、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 虛景 ,从“若”字可见。
7、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慷慨悲壮)。
8、最后两句是附文,与本诗正文的 内容 没在直接关系。
47、《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名句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后常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1、 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感受?
景色优美、风俗古朴、主人盛情。
2、 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余味无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山西村有巨大吸收力,游山西村后诗人意犹未尽,惟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扣柴扉,与老农亲切笑语。)
3、 诗的颔联写景中蕴涵哲理,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句,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① 先译诗句:
② 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4、 全诗紧扣一个 游 字,按 时间 推移展开叙述。
5、 首联写出了什么内容?
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6、“古风存”一句用来赞美农民的什么品格?
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6、 释词:
腊酒浑浑浊 浑欲不胜 简直 箫鼓 吹箫、击鼓
夜叩门:在夜里 闲乘月:趁着月明之夜来闲游 无时:随时
8、指出“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文言句式。
鸡豚足——倒装句
48、《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思想内容】这首词上片写打猎时的壮阔场景,下片写感想和愿望,作者在词中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名句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处用典,在做到言简意赅的同时,更能把读者的视野无限地扩展,让人产生无数的联想,生动形象,使文章更有张力。
【艺术特色】在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渲染,把词中主人公的威武英姿和豪情满怀生动地刻画出来。叙事上点面结合,把纷繁的场面叙写得层次分明,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思想内容】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名句赏析】①“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生动的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伟壮丽,为全曲奠定了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的感情基调。
②“兴,目姓苦;亡,百姓苦!”作者从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中,概括出兴也好,亡也罢,受苦遭难的终究是黎民百姓。这是作者关心人民疾苦的升华,表现了作者极大的勇气和胆识,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无限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这三句景物描写雄浑壮阔,试写出你的品析。
这几句写出了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潼关的险要,然后以“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兵家必争之地。
2、最后两句揭示了怎样的历史规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揭示了无论封建王朝是兴是亡,最遭殃的都是老百姓这个历史规律。表达了作者对人民在动乱中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3、 释词:
山河表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经行:经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