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大自然的语言[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7-31 21:25:00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1
2
3
4
1、了解有关物候方面的知识;
2、初步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说明语言;
3、激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兴趣。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杭州小梅
帮帮我
杭州小梅
北京小亚
一天晚上,两个网友在网上 ……
小亚:小梅,你好吗?今天我去植物园,刚好郁金香开始开花,真美,我以前没见过郁金香,你见过吗?
小梅:有没有搞错啊,今天都5月20号了耶?现在郁金香才开,别开玩笑了,谁信啊?我3月底就在太子湾看到郁金香开花了。
小亚:我骗你干吗?你三月就看过了,那怎么没听你说过?这有什么好骗你的,反正我今天就是看到了!
小梅:我才没骗人呢,我是看过的嘛,这种芝麻绿豆大的事情我觉得没什么好说的,多无聊!不信拉倒!
小亚:拉倒就拉倒!
两人从网上下来……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现象 本质)
1、物候是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辞海》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出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立春过后,大地从沉睡中清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依次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欣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结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出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欢迎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立春过后,大地从 沉睡中清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依次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欣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结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 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出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欢迎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准确严谨、生动优美
1、泥鳅安安静静的,天气很晴朗幻灯片 13
2、癞蛤蟆从洞里出来,表示马上要下雨了幻灯片 11
3、蚯蚓从土里爬出来,表示要下大雨了幻灯片 12
4、河里鱼儿扑通扑通跳出水面,表示马上要下雨了幻灯片 10
5、猪圈里的猪在不断地衔着草搬运,寒冷的天马上要来了幻灯片 14
4、河里鱼儿扑通扑通跳出水面,表示
马上要下雨了。
鱼跳水, 。
有雨水
2、癞蛤蟆从洞里出来,表示马上要
下雨了。
癞蛤蟆出洞, 。
下雨不落空
3、蚯蚓从土里爬出来,表示要下
大雨了。
蚯蚓爬上路, 。
雨水渗进土
1、泥鳅安安静静的,天气很晴朗。
泥鳅静, 。
天气晴
5、猪圈里的猪在不断地衔着草搬运,
寒冷的天气马上要来了。
猪衔草, 。
寒潮到
4月10号真是个好日子,我买饮料中了个头奖,烟台五日游,说起烟台我就想起我最喜欢吃的苹果,吃了半辈子的苹果,却从没见过苹果花,这次不知能不能偿这个心愿呢?想起我在济南有个朋友,济南和烟台都在山东,应该比较清楚吧!兴冲冲找出电话号码,朋友很肯定地告诉我说4月20日前后去肯定看得到!啥?你问我苹果花什么样?哼!我根本没看到,到了烟台那儿的人说要5月多才开花,我的朋友真当靠不牢!你说他是不是在骗我呢?我要不要打个电话去说说他?
杭州老李十六、大自然的语言
授课人:刘 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体会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说明语言;
3、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想先考考大家,你们能判断出屏幕上的四幅图画分别是哪个季节吗?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学生回答)现在是哪个季节呢?除了树叶落下以外,你还能根据什么来判断现在是秋季呢?(提示:蔬菜、水果——栗子、桂花、菊花、桔子、石榴、柚子、甘蔗)说得真好,看来我们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事实上,我们古代人就有意识地关注这些自然现象,他们发现动植物或非生物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出现相应的变化,并且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物候”(板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科学的领域,去学习有关物候现象的知识。
▲出示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二)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我们知道这是一篇介绍物候方面知识的文章,那么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把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介绍清楚的,下面请自由朗读课文1—3段,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什么是物候?什么物候学?(一边读一边用横线划出关键词——学法指导:筛选 重组)
课件出示两个概念,齐声朗读。
2、练一练:谁能帮助小梅呢?
1) 下面我要考考大家对物候方面的知识到底掌握得怎么样。(课件展示)小梅和小亚到底谁对呢?请从课本里找找依据,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她们的判断?
明确:北京在杭州的北边,春季比杭州到的晚,所以,北京的郁金香比杭州晚开花,两个人说的都没错,这时因为两地的纬度不同造成的物候差异。
2) 接下来,杭州还有一位老李也遇到了一件事情,要请大家帮帮忙。(机动)
3) 通过分析,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纬度不同会影响物候现象,那么除此以外,物候现象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高下、古今——板书)你们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吗?(机动:欣赏图片——雪山组图)
★小结:原来物候现象是由这些因素决定的,作者在安排这四个因素的时候是随意安排的吗?为什么?(引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主要到次要——逻辑顺序)
3、大家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清楚了吗?我又有个问题了,我们的科学家研究这些物候现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呢?(学生回答)
设计一:如果学生说到对农业生产有影响,就说:其实在课文中就有三段文字写了这方面的内容,你们能找到吗?我们以第11段为例,请你用横线划一划人们的研究有什么作用?(划完再读一读)
设计二:如果学生无法回答,就说: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最后部分的内容。其余步骤同设计一。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四)品味语言
1、一篇好的说明文不仅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要有合理的说明顺序,而且还要有恰当的说明语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先请看两段文字: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课文第一段
你们看看这两段文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季节变化、动植物变化)这两段有什么不同点吗?我们从语言的角度可以将说明文分为两类: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一句话解释),我们的课文属于哪一类呢?是啊,作者用通俗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知识非常介绍地清清楚楚,接下来我们就以第一段为例,具体体会一下课文语言的特点。
2、赏析一下课文的语言特色。
1)找一找,比一比。出示第一段,请学生找一找和原文有几处不同,这样改好吗?为什么?(小组合作)
立春过后,大地 从沉睡中清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依次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欣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结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 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出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欢迎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得出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严谨、生动优美
2)下面老师给大家配乐朗诵第一段,请你们一边听一边进一步体会这段文字的动人之处。
*3)如果有学生提到“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这里提一下:说明文中还可以通过很多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比如这篇课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你能找一找吗?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内容和文体知识方面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小结)
六)拓展延伸,写农谚
同学们,我们有句话叫做“学以致用”,我们的老祖宗不仅注意观察生活,还把一些物候现象编成了一句句的农谚,今天,我也想请大家试着来编农谚。(根据提示各小组编一至二则农谚)
鱼跳水,有雨水。(河里鱼儿扑通扑通跳出水面,表示马上要下雨了)
癞蛤蟆出洞,下雨不落空。(癞蛤蟆从洞里出来,表示马上要下雨了)
蚯蚓爬上路,雨水渗进土。(蚯蚓从土里爬出来,表示要下大雨了)
泥鳅静,天气晴。(泥鳅安安静静的,天气很晴朗)
猪衔草,寒潮到。(猪圈里的猪在不断地衔着草搬运,寒冷的天马上要来了)
(机动内容:你们平时留意过我们生活中的物候现象吗?(天要下雨,蚂蚁搬家;天要下雨,蜻蜓低飞;桃花开了,春天到了;树叶掉了,秋天到了)你们能将你观察到的物候现象编成一则农谚吗?)
结束语: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愿我们同学们能成为有心人。
逻辑顺序(现象到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