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雪

文档属性

名称 6 雪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4-16 13:0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雪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
  2、品味语言,领会作者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
  2、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其中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冬日里,最让人感动的是落雪,那晶莹剔透的小精灵,从空中飘飘洒洒,悄然而至。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银妆素裹,让人情思飞扬。面对这银白的世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领悟一下鲁迅笔下的雪景吧!
  二、整体感知
  1、疏通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磬口(qìng) 脂粉奁(lián) 灼灼(zhuó) 嘻笑(xī) 褪尽(tuì)
   凛冽(lǐnliè) 博识 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
  2、问题讨论:“意象”,就是诗词文章所写的“物”与所抒的“情”的相互交融的总和。本文所写的“物”主要有哪些?
  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据此将课文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①~③段),描写江南的雪。
  第二部分(④~⑥段),描写朔方的雪。

  三、朗读课文
  听课文配乐朗读(播放画面),学生听读;
  分小组朗读;
  学生挑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并谈谈朗读处理的根据。
  全班配乐朗读。
  四、品味探究(一)(研读第①~③段)
  1.问题讨论:江南的雪,我们是最熟悉不过了。鲁迅也是生活在我们浙江的。我们看看在先生笔下,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
  通过词句体味,讨论明确:江南的雪是美丽(“滋润美艳之至”)、快乐(雪天是孩子们的节日)而富于活力(她,隐约着青春,“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的。但江南的雪也是“短寿”的,好不容易堆起来的雪罗汉,“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而很快归于虚无,让人感到少许失落乃至悲哀。
  点拨一:作者在写江南的雪之前,写南国的暖雨,用意是通过其“单调”衬托雪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欣喜。
  点拨二:作者写“雪野中”“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和“雪下面”的杂草以及蜜蜂等,是为了“烘云托月”,突出雪的色彩,营造优美宜人的意境。
  点拨三:作者详细描绘孩子们堆雪罗汉的场景,表现了雪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使画面更加富于动感和活力。
  2.大声朗读课文第②③段,围绕作者叙事、描写方法交流阅读心得。
  要点一:堆雪罗汉的过程,重点体味孩子们的动作和快乐心情。
  要点二:雪罗汉“消释”的过程,可通过与上段的联系、对比,引导学生体味孩子们此刻的心理感受。
  3.问题讨论:在江南的雪这个“物”上,附着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江南的雪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讨论明确:
  思想感情:热爱生活、歌颂美好,但又感叹其孱弱。
  象征意义:江南的雪象征了美好而又缺少顽强生命力的人和事物。
  五、归纳小结
  问题讨论:你认为作者对江南的雪抱有怎样的情感态度?
  讨论明确:赞美其美丽、快乐、富于活力,但又感叹其孱弱,缺乏顽强的斗志。
   六、课后作业
  江南的雪,作者在赞其美好的同时,又流露出叹惜之情。课后请自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想想作者笔下的朔方的雪有怎样的性格,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提问: 鲁迅先生笔下的江南的雪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对江南的雪抱有怎样的情感态度?
  导入:本节进入 鲁迅先生“雪世界”的第二部分——朔方的雪。
  二、品味探究(二)(研读第④⑤段)
  1.朗读课文第④⑤段。
  2.问题讨论:朔方的雪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她有哪些特点?
  讨论明确:个性独立(“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张扬豪迈(“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顽强不屈(“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3.学生交流自己最费解或最喜欢的句子,交流体会,教师点拨。
  4.齐读课文第⑥段,讨论:此段作者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极力赞美朔方的雪顽强不屈的斗志。
  5.朗读指导:朗读第⑥段,要求读出节奏和感情;教师点拨指导。
  三、拓展析疑(研读第⑥段)
  有人说,理解了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也就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旨。
  1.问题讨论:回忆第一单元课文《藤野先生》,你能否从该文中找出与本文“孤独的雪”“死掉的雨”相互对应的人物和事例?你怎样理解“雨的精魂”的深意?
  讨论明确:
  ① 鲁迅先生初到日本东京,尽管那里的清国留学生很多,但他们却醉生梦死、不学无术,让鲁迅倍感失望,一股孤独感油然而生。 鲁迅先生的这段经历可以看作是“孤独的雪”的绝佳注脚。
  ②由东京易地仙台后,在时事电影上看到的麻木愚昧的国人,于是觉悟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于是决然辞别自己崇敬的藤野先生,弃医从文,这不正是“死掉的雨”变成“雪”的过程吗?
  ③作者之所以说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是因为她不甘于像暖国的雨那样单调、平庸,又不甘于像江南的雪那样屈从于外物而消磨了斗志,所以,用“雨的精魂”称朔方的雪,是对朔方的雪顽强追求理想、尽显张扬与独立个性精神的极力赞美。
  四、归纳小结
  全文主旨:本文通过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描绘,寄寓了作者执着追求国家民族美好未来、决心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胸怀和理想,是 鲁迅先生《自题小像》“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一雄心壮志的形象化表述。
  雪
  物: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
  意 美丽、快乐、富于活力;悲哀 个性独立、张扬豪迈、顽强不屈
  情:
  热爱生活、歌颂美好,叹其孱弱 赞美朔方的雪顽强不屈、追求理想的斗志
  象主旨:
  本文通过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描绘,寄寓了作者执着追求国家民族美好未来、决心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胸怀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