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小石潭记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小石潭记
(游记散文)
柳 宗 元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作者简介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 请结合注释或利用工具书用现代汉语梳理文章的内容。
☆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想一想
参考
译文:从小山岗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喜欢它。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澈透明。(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逗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那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选择恰当的词把题目补充完整,说出你心目中的小石潭是
_____ 的小石潭
什么是游记
游记是一种文学体裁,是散文的一种。它往往用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记叙旅途中的见闻、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等。我国古典文学中的游记在南北朝时期已有了。一部中国古代的游记史,犹如绚丽夺目的艺术画廊,展示着祖国山河的美丽风光,也闪烁着那些优秀作者心灵上的光辉。本文就是古代游记散文中的一篇“灿若珠贝”的艺术珍品!
游
记
写作顺序
情景交融
用四个字归纳所游内容
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小石潭记
本文按游览的顺序来写:
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闻声——见形)(水--石—树--鱼)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溪身---岸势)(气氛---感受)
小石潭记 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小石潭记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佛。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的景物的?
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隔 闻 伐 取 见
荒僻幽静
篁竹 水声 潭水 树蔓
幽美
移步换景
乐
游鱼 然不动 尔远逝
潭水 游鱼 阳光 影
清澈
动静结合
段面写水
特写镜头
乐
溪身:斗折……可见
岩势:犬牙差互
曲折蜿蜒
参差不齐
动静结合
形象比喻
竹树环合
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记同游者
凄神寒骨
小石潭记 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情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这种情感,从文中哪句可以看得出来?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文章先写“——”,后面又写“——”?。
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心情)
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幽伤的心情)
伐竹取道——点明了小石潭人迹罕至。
蒙络摇缀——写出小石潭的极幽、极佳的景致。
佁然不动——写出鱼儿的静态。
往来翕忽——写出潭中鱼的欢快嬉戏。
斗折蛇行——写出溪流形状的曲折。
明灭可见——写出溪流情态时隐时现。
犬牙差互——写出小溪两岸的高低不平。
凄神寒骨——写出了作者抑郁忧伤之情。
小石潭记 小结
本文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他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以及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例如: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进行了描写:“全石以为底 ------为岩。”还通过“如鸣佩环”“水尤清洌”“其岸势犬牙差互”等比喻手法,显示出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自然的原始风貌,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情
景
乐
忧
{
石
树
鱼
水
溪
石
树
鱼
水
溪
奇
美
乐
清
曲
动
静
给下列字注音
篁( ) 山甚( ) 洌( )
坻( ) 屿( ) 俶 ( )
佁( ) 翕( ) 邃( )
huáng
kān
liè
chí
yǔ
chù
yǐ
xī
suì
1.《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____ ,是属于____ 的范畴。
2.《小石潭记》的作者,____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____ ,本文是____
他____ 的第四篇。
3.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____ 、____ 、潭中的气氛。
4.从文中可知同游小石潭
的共有 人。
5.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为 为坻为屿 为宫室器皿
B 之 乃记之而去 余闻之也久
C乃 乃记之而去 乃不知有汉
D 尔 俶尔远逝 惟手熟尔2.________,溪深而鱼肥,________,泉香而酒洌,________,杂然而前陈者,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________,为________,为________,为________。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在文中空白处填上正确的内容。
2.本文先写发现潭的经过和________,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________
和________,再写________和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粗词。
(1)全石以为底( )
(2)卷石底以出( )
(3)以其境过清( )
4.解释下列加粗词。
(1)俄而百千人大呼( )
(2)俶尔远逝( )
(3)既而渐近( )
(4)佁然不动( )
5.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并释意。
(1)水尤清冽:________。
(2)往来翕忽:________。
(3)悄怆幽邃:________。
6.选出对课文有关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本文作者是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与韩愈齐名,同属于“唐宋八大家”。
B.本文是系列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后所作。
C.本文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欣赏景物的愉悦的心情。
D.本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感情深邃。
2.选出拼音无误的一项
( )
A.篁(huáng)竹 清冽(liè) 为坻(dǐ)
B.翠蔓(wàn) 参差(cī) 佁(yí)然
C.悄(qiǎo)然 清澈(chè) 俶(cù)尔
D.谪(zé)守 浩浩汤汤(tāng) 霏霏(fēi)
3.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字。
(1)蒙络摇掇 (2)朝晖西阴 (3)薄暮暝暝 (4)锦粼游泳
(5)静影沉壁 (6)泉香洒冽 (7)飞沙走粒 (8)骄儿恶卧
4.指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C.玉盘珍羞直万钱。 D.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5.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6.下列解释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格外)
B.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C.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日光)
D.野芳发而幽香。(芳香)
7.文学常识填空。
(1)柳宗元是________朝著名的文学家,与同时的________齐名,他们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
小石潭记·同步训练(应联系上文理解。)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悄怆幽邃( )(3)不可久居( ) (4)隶而从者( )2.写出下列加粗词语所指代的内容。(1)其岸势犬牙差互( ) (2)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过清( ) (4)乃记之而去( ) (扣住文中描写水、鱼、溪流的句子去填。)3.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__________。(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文章内容和主旨方面去揣摩。)(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不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5.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________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_______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_______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6.文中描写小石潭的________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________的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_______的情感。7.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扣住作者贬居时的心境去品析。对照两文内容分析。)8.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不 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文题:钴鉧潭记,作者:柳宗元)10.解释下列加粗的词。(1)啮其涯( ) (2)以予之亟游也( )(3)芟山而更居( ) (4)气之迥( )11.写出下列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1)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 )(2)其颠委势峻( )(3)予乐而如其言( )(4)行其泉于高者( )12.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同________。A.屈折东流 B.荡击益暴 C.毕至石乃止 D.有泉悬焉13.翻译。(1)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________________。14.《小石潭记》和本文都出自柳宗元的手笔,都是《永州八记》中的作品,内容也都是写潭的,但两文的写法有所不同:前文着重写________,后文着重写________;前文主要突出景物________的特点,后文着重写________;前文主要突出景物________的特点,后文主要突出景物________的特点;前文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内心情感,后文透露了当地农民________的生活境况。 参考答案 1.(1)大约 (2)深 (3)停留(4)跟随2.(1)那,溪岸的 (2)它的,溪水的 (3)这里的,小石潭周围 (4)小石潭的景物3.(1)如鸣佩环 (2)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4.(1)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2)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5.移步换景;定点特写;比喻6.山石、潭水、树蔓、游鱼、溪流、岸势,清幽、明丽、深远,悲凉凄苦7.因为这个小水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8.小石潭的溪水是由西南流向东北;作者观赏景物时站在小石潭的东北方向;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9.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10.(1)侵蚀(2)多次,屡次(3)割草 这里指开荒(4)辽远,这里指气清11.(1)指钴鉧潭(2)指冉水(3)那个农民,指住在这里的人(4)指泉水12.A,“屈”同“曲”13.(1)冉水的上游和下游流势峻急,冲击得更猛烈(2)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聚居的地方而忘记故乡呢?不就是这样优美的钴鉧潭吗?14.潭的本身,潭源;清幽,清秀;凄苦,困苦
同步强化训练
一、给下面的汉字注音
①篁( ) ②坻( ) ③嵁( ) ④佁( )
⑤俶( ) ⑥怆( ) ⑦邃( ) ⑧翕( )
二、解释下面加粗的双音节词
①水尤清洌________ ②青树翠蔓________
③佁然不动________ ④俶尔远逝________
⑤往来翕忽________ ⑥斗折蛇行________
⑦犬牙差互________ ⑧悄怆幽邃________
三、解释下面加粗的单音节词
①鱼可百许头________ ②空游无所依________
③影布石上________ ④斗折蛇行________
⑤凄神寒骨________ ⑥其境过清________
四、理解下面的短语
①佁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往来翕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悄怆幽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读文答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坻( ) ②屿( )
③嵁( ) ④岩( )
⑤缀( ) ⑥蔓( )
2.理解下面的短语
①伐竹取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尤清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参差披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摘录相应的语例
①妙用比喻写水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巧用动词写潭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运用排比写石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精用短句写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①hu2ng ②ch0 ③k1n ④y! ⑤ch) ⑥chu4ng ⑦su@ ⑧x9
二、三、四、五、(均见课下注解)
六、1.①水中高地②小岛③不平的岩石④岩石⑤连结⑥茎蔓2.略3.①如鸣佩环②卷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④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4.(见课下注解)5.发现小石潭,介绍小石潭。
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知识掌握
1.给下面词语中的加粗字注音。
清洌( ) 坻( ) 佁然( )
翕忽( ) 俶尔( )
2.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人,著名文学家,他在做永州司马时写下了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其中《小石潭记》等八篇合称________。
3.解释加粗词。
(1)如鸣佩环( )
(2)斗折蛇行( )
(3)其岸势犬牙差互( )
(4)隶而从者( )
(5)潭中渔可百许头( )
能力提高
1.辨析词义。
(1)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
不可知其源( )
(2)以 卷石底以出( )
以其境过清( )
全石以为底( )
(3)为 为坻,为屿( )
全石以为底( )
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心乐之( )
(2)下见小潭( )
(3)影布石上( )
(4)日光下澈( )
(5)犬牙差互( )
(6)凄神寒骨( )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拓展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感谢贫穷
贫穷这个字眼,似乎总与我结缘,一直陪伴我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
小时候,贫困的家庭温饱都不能解决。到了七岁,我瘦得风能吹倒绝不是夸张。面对一学期两元钱的费用,父亲锁紧了眉头。无奈,我只得“发扬风格”推迟入学。要想兄妹五人同时读书,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等到第二年兴致勃勃地去报名,老师说啥也不愿收下瘦小的我。我的哀求感动了父亲,父亲的请示感动了老师。就这样,每天十多里的山路往返,风雨无阻的跋涉,成为我平生最大的乐趣。小学毕业之际,我以优异成绩准备跨进离家更远的学校去住读。
“人有旦夕祸福”。此时,母亲的去世给家人的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昔日的欢笑从此在大家庭中消失,我也面临辍学的危险。瘦小的我能干点什么呢?父亲只得在叹息中送我进校。因为交不起住宿费,我的床铺只能拿教室的桌椅代替。北风呼号的冬季,也是我最难熬的不眠夜,趁着蜡烛快要熄灭的最后几点蓝色火焰,我以最快的速度铺好“床铺”。没有垫絮,一床半新半旧的棉被折成两半——一半垫底,一半做盖,偶尔山顶几只猫头鹰发出恐怖的怪声,我不禁颤抖着赶紧蒙上被子。毕竟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呀!就这样,我一天天地盼望着冬季的结束。
天道酬勤,在我做完勤杂工挣回高中最后一笔学费的几个月后,大学录取通知书也如期飞至家中。面对这份我苦苦耕耘的收获,贫穷的山村沸腾了。父亲面对乡亲们的祝贺,既高兴又忧愁。高兴的是我要“飞”走了,忧愁的是要有一笔对于我们来讲类似天文数字的2000元学费。为了这笔学费,一家人东拼西凑一个多月后还差一半。起程的日子到了,一向坚强的父亲流了泪,我咬着牙含着泪离开了家乡。我说我要用双手和大脑来养活自己。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我做家教、打工挣来了一份又一份血汗钱时,我的同龄人正三天两头地写着家书寻求“经济支援”。我的父亲很惊奇我的经济来源。
舞厅不敢进,录像厅与我无缘,我仿佛超出了那个热闹喧嚣的世界。当然,图书馆中又多了一个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的我。读书、写作、打工,这就是我大学的全部生活。
当我接过那张本科学位的证书时,我的眼圈湿了。我很庆幸在大学四年里,我用辛勤战胜了贫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让人羡慕的成绩。菁菁校园中,掌声时常为一个贫穷的大学生响起,我生活在光环之中。
当我穿着用稿费买来的球鞋寻觅工作时,我敲响了一家家条件苛刻的用人单位的大门。进门时一身自信,出门时满身轻松,我就这样潇洒地战胜了一个个包装潇洒的同龄人。当我毅然决定投身教育事业时,他们觉得不可理解。我说我喜欢那份清贫中的个人追求。
仔细回想过去的路,我时常被莫名的感激包围着。寒夜里灯光下独坐读书,夜里搓着手拿起笔来狂舞一通后,我的心里很坦然。
如今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我已经脱离了贫困。时常有读者要我谈生活的感受,我只能用四个字“感谢贫穷”来概括。在我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时常被它吓倒,没有力量去超越它。
感谢贫穷这所最好的学校,它让我在人生道路上尝遍艰辛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前方的路——跨过一道道山,追求应该追求的。
1.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能突出家庭贫穷的语句是________,最能反映作者求学艰辛的语句是________。
3.第三段“毕竟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呀”一句,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要用双手和大脑来养活自己”,从这句话能看出作者是一个具有什么性格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作者向人们展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知识掌握】
1.li8 ch0 y! x9 ch)
2.《柳河东集》柳宗元 唐《永州八记》
3.(1)作响 (2)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3)像狗的牙齿那样 (4)跟着 (5)表示对数量的约略估计
【能力提高】
1.(1)大约 可以 (2)而 因为 用 (3)做 成为
2.(1)对……感到高兴(2)向下走 (3)映 (4)透过 (5)相互交错 (6)使……凄凉
3.(1)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覆盖、缠绕、摇动、连续,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延伸拓展】
1.总领全文,将“贫穷”作为全文叙事的线索
2.面对一学期两元钱的费用,父亲锁紧了眉头。无奈,我只得“发扬风格”推迟入学
每天十多里的山路往返,风雨无阻的跋涉
3.因年龄小而产生的恐惧感,突出求学的艰难
4.是一个面对贫穷毫不畏惧,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
5.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时常被它吓倒,没有力量去超越它
《小石潭记》同步训练(2)
作者:王军 加入日期:07-06-19
《小石潭记》同步训练
整理人:溧阳市蒋店中学王军
●作业导航
1.把握课文的顺序;
2.品味写景的语言;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B.为坻(chí) 为嵁(kān)
C.参差(cēn cī) 佁然(yí)
D.俶尔(shū) 翕忽(xī)
21课 小石潭记
自主学习
一、字词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 )竹 清洌( ) 佁( ┤弧 ◆猓ā 。┖ SPAN lang=EN-US>
为坻( ) 幽邃( ) 俶( )尔 差 ( )互
2、 熟读课文,补全下列句子
(1)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______。(2) 日光下澈,_______________。
(3)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______,为______,为_____,为____。
(4) 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5) 潭西南而望,________,________。
3、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意思
(1) 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 (2) 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
(3)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____ (4)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______________
(5) 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 (6) 乃记之而去_________________
4、 翻译下列句子
(1) 皆若空游无所依。
(2)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二、语言积累运用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 如鸣佩环______________ (2)清 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
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 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
(3)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 明灭可见____________
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 不可久居______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
(2)犬牙差互
3、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 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 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 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三、整体感悟
1、 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怎样的?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2、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互动学习
一、课内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佁然不动_________ (2) 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_
(3) 悄怆幽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 全石以为底
(2)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 第2、3、4段文字依次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潭中气氛。
4、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二、课外阅读
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tian,打猎)得麋麑(mi ni 小麋),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da,吓唬)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经常抱麋给狗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的确)我友,抵触(用头抵撞碰触)偃仆(偃,仰卧;仆,俯卧),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吃,这里是“舔”的意思)其舌。
三年?绯雒牛??馊?诘郎踔冢?哂?晕?贰M馊???睬遗??采笔持??墙宓郎稀w缰了啦晃颉 SPAN lang=EN-US>
1、解释加点字
(1)畜之_________________ (2)自是日抱就犬____________________
(3)益狎_________________ (4)见外犬在道甚众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文中描写“麋”的心理活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家犬为什么把麋当“朋友”?
4、麋被“外犬”“共杀食之”的原因是什么?
5、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感想?
探究学习
1、试用自己的话改写本课第二段,要充分展开想像,不拘泥于对原句的翻译。
2、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
答案:
自主学习:一、略 二、1、(1)玉环、环绕 (2)清凉、凄清 (3)大约、可能、可以、能够 2、略 3、D 三、1、(1)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2)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3)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4)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游览的先后顺序 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美
互动学习:一、1、2略 3、潭中景物、小溪源流 4、凄清寂静 寂寞忧伤 二、1、养、接近、更加、多 2、以为犬良我友 3、主人把它放在犬中,吓唬狗不能动麋 4、习惯地认为犬是好朋友 5、略
探究学习:1、略 2、被贬心中愤懑凄苦,只好寄情山水,获得暂时的快乐,一经环境的触发,又忧伤悲凉。
答案:
2.临溪而渔 酿泉为酒 山肴野蔌 太守宴也
(三)1.坻 屿 嵁 岩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2.潭的全貌 鱼 潭水潭水景物 自己感受 3. (1) 以 (2)而 (3)因为 4. (1)不久,一会儿(2)忽然(3)不久(4)呆呆的5.(1)qīng liè清冷(2)xī hú轻快敏捷(3)qiǎo chuàng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6.C
《小石潭记》同步练习【积累运用】
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如鸣佩( )环( ) 佁( )然不动 俶( )尔远逝
参( )差( )披拂 往来翕( )忽 斗( )折蛇行
悄( )怆( )幽邃 犬牙差( )互 寂寥( )无人
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
凛 liè( ) 翠 màn( )连 zhuì( ) 清 chè( )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_________蛇:_________)
⑸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
⑹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凄:_________寒:_________)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A、⑴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清:_______________)
⑵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_______________)
B、⑴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_______________)
⑵ ……似与游者相乐。 (乐:_______________)
C、⑴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_______________)
⑵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可:_______________)
D、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_______________)
⑵ 同游者:吴武陵…… (游:_______________)
5、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语段练习】
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 “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 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1、pèi huán yí chù cēn cī xī dǒu qiǎo chuàng cī liáo
2、冽 蔓 缀 澈
3、⑴ 向西走;往西走。⑵ 以……为乐。⑶ 在空中游动。
⑷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⑸ 像狗的牙齿一样。
⑹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4、A、⑴ 清澈。 ⑵ 凄清;冷清。
B、⑴ 以……为乐。 ⑵ 欢乐。
C、⑴ 大约。 ⑵ 可以。
D、⑴ 游动。 ⑵ 游玩。
5、⑴ (潭边长满了)青翠的树木藤蔓,(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⑵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只见)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⑶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课内语段练习〗
1、⑴ 隔篁竹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⑶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潭西南而望
2、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3、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4、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6、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品析小石潭的景物。
2.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析小石潭的景物。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生齐读课文
2.检查对文意的理解。(幻灯片出示)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品析小石潭的景物。
2.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品读课文,赏析景物
1.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观察景物的?请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作者游踪的语句,来分析作者的观察方法。
2.同学们认为文中哪些景物描写写得特别好?找出相关语句细细品读,看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些景物的特点的,然后与同学互相交流。
3.学生品析景物
(1)潭水
听觉——声音动听
触觉——水温清凉
视觉——水质清澈
(2)潭石——全石以为底
(3)潭鱼——动静结合
(4)潭源——形状、岸势
(5)环境氛围——清幽、凄凉
4.小石潭的景物给人的整体感觉怎么样?
四、体悟作者的感情
1.如果让你置身于小石潭景致中,你的心情会怎样?作者在观赏小石潭时,心情是怎样的?你是怎样理解到的?
2.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五、感情朗读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录音示范
3.学生自由朗读
六、延伸拓展
出示春、夏、秋、冬景物力各一幅,要求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写一段二百字左右的文字。
《小石潭记》说课稿
孝桥中学 邱玉珠
一、 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古代写景记游,借景抒情散文。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从这个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1) 知识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背诵课文。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3) 美育目标: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4) 情感目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景物特征仔细观察,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
这一重点是根据本文的特点所定。
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确定依据:学生年龄尚小,对生活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难体会作者由“乐”而“忧”的感情变化。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确定的教学方法如下:
1.诵读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良好的传统教学方法,特别是对这种文质优美散文。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鉴赏的主体。
2.讨论点拨法。在讨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纠正认识的偏颇。
3.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作品的意境美,进而激发学生想象。
4.迁移练习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的写作中。
三、说学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培养学生主动自学的好习惯,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默读去进一步自学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归纳,总结,识记感知课文的内容,以达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人”的教学效果。
四、说远程教育在教学在运用
随着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发展,现在农村初中学生拥有计算机的台数增加了,我们学校网络也连通了,技术的支持,保障系统和相应的硬件设备的完善为师生提供了各种多媒体,多功能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节约了教育资源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授本课时,课前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作者的生平,以及有关文章的写作背景;搜索一些风景优美的图片并试着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除了利用远程教育系统提供的教育资源备好课外,还利用网络资制作多媒体课件。力求在课堂上做到声、情、画、文并茂。本课件的资源均来自中国教育资源网,运用Ath软件,建立操作平台,整合他人上传的教学资源制作而成。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根据学生的写作实际设计导语:同学们,面对美丽的大自然,你肯定有无限的感慨,肯定想用最美的语言把它形象生动的描述出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的写景美文《小石潭记》,想念他写能教给我们一些好的写景方法。这样导入就把课堂和学习的内容拉近我们的生活,创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展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方向。
(三)作者及文体简介。这既增长学生的文学常识,更为后面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打下基础。
(四)整体感知
a)朗读课文: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面,同时显示字幕,声频播放配乐课文朗读。目的是使学生能读准字音,在优美的画面中感受课文的美,感悟作者的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b)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多媒体显示)(目的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c)自读课文,落实词义,读通全文,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新词词义,能通译课文。
(多媒体展示资料,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d)学生依据多媒体展示的问题有感情的朗读文中的句子。
⑴写发现小潭经过的句子。
⑵描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
⑶描写水和鱼的句子
⑷描写潭上景物的句子。
e)每段用四字短语概括游览内容,理清游览顺序。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氛围)
通过有目的的读,一方面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胳,学习游记的写法,另方面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尽量做到当堂背诵。
(四)研读、探究。
(多媒体展示以下四个问题:)
⑴作者在叙述发现小石潭经过时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设计这一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移步换景,全景描写特写的方法。
⑵潭中的水和鱼各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⑶作者描写小潭源流各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⑷潭中的气氛如何?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设计这几个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各种描写技巧描写景的方法。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完善板书设计,这一板书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景物特点,写作方,抒发的情感一目了然。)
b、探究思考:在行文中,作者前后一乐一忧,该如何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为让学生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准确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教师不断在旁边提示、点拨,然后让各组代表发言、尽量使师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
(五)总结、扩展
总结:本文生动描绘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并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之情
主要写作方法有:移步换景、全景描写与特写相结全,动景与静景描写相结合,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设计意图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的理解。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然不动,尔远逝,往来忽””的情态;溪水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细致观察是难以描写出来的。
扩展的设计是强化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学以致用。
(六)朗读背诵:
依据多媒体展示的一幅幅画面朗读背诵课文。这样做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又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七)巩固迁移:观察某一地方的景色,运用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的方法,写一段话。
这样做的目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六)、(七)课堂没时间可课后完成。
(八)布置
1、 一词多义(略)
2、 翻译句子(略)
作业的设计为积累学生的文言词,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
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
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二)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青树翠蔓
(3)日光下彻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珮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九、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章用鲜明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品味文章由景及情,由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自学质疑:
一、初步学习了课文,你一定可以初步体会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那么和你们组的其他同学一起读读,看看谁能读的声情并茂,你还可以把你感知的文章感情基调写在下面。
二、试着概括文章各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三、文章写景抓住了景物特征,尽现其“神”,写石。无不透露着“石”的气息,认真读课文,画出文中写石的句子,注意文中不光有直接写“石”的句子,还有侧面表现的句子。画出句子加以体会,和小组中其他的同学交流一下。
你画出的写“石”的句子是:
四、文中写景动静结合,生动传神,你通过阅读认为文中动静结合的句子,加以体会。
句子:
你的体会:
五、文章写景情景交融,作者 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描写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找几处写景中蕴涵着感情的句子,体会写景中抒发的感情。
句子:
你的体会:
六、概括文章的主题:
点拨解疑:
刚才你自学过程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别忘了举手,向老师请教。
当堂练习:
1、 填空:
(1)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时,作者连用了五个动词,他们是: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
(2)描写小石潭水底石头的句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这些石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运用了____修辞方法。
2、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如鸣珮环 其岸势犬牙差互
隶而从者 乃记之而去
3用文中原句说明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
(1)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
(2)点明小石潭水特征的句子是:
(3)作者从侧面描写小石潭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4)文中用_____________写溪流的形状;用____________写溪流的情态,用______________写岸势。
4、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句子:
理由:
5、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教(学)后记:
小石潭记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http: / / www.ruiwen.com ) → 语文教案 ( http: / / www.ruiwen.com / more / more4_1.htm ) → 小石潭记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2008-03-28
《小石潭记》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
2、理解文只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
3、背诵课文。
4、结合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读懂课文。
自学质疑:
1、你学过《江雪》这首诗吗?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互相背诵一下,柳宗元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自己高洁、孤傲、执着不屈的崇高人格。他的散文《小石潭记》同样体现了这种独立人格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通过预习,你对柳宗元有了那些了解,把你多柳宗元的了解写在下面。
二、通过预习,你一定可以熟练朗读课文了吧!那么试着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并把它们的读音写在括号里。如果除了这些字之外你还有不会读的,别忘了把它们写在后面。
隔篁竹( ),闻水声,如鸣珮环。( )
蒙洛摇缀,( )参差披拂。( )( )
佁然不动,( )俶而远逝。( )
往来翕忽( )
悄怆幽邃( )( )
三、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佁然不动 佁然:
2俶而远逝 俶而: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 遂: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以: 清: 去:
如果除这些字词之外,你还有不理解的字词,就写在下面。
四、对字词你已经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现在你可以试着翻译课文了,别忘了结合课下注释、利用你手中的工具书哦!实在不会的句子,一定记在下面,和其他同学一起研究一下。
点拨解疑:
现在你可以和你们小组的同学合作探究,把你刚才不会的问题提出来,在其他同学帮助下你一定可以解决的。
当堂作业:
一、 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隔篁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嵁( ) 参差( )( )俶而( )
翕忽( ) 悄怆( ) 幽邃( )
一、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
2、水尤清冽
3、潭中鱼可百许头
4、悄怆幽邃
5、乃记之而去
6、隶而从者
三、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四、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人,著名文学家,他在做永州司马时,写下了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其中《小石潭记》等8篇,合称__________。
五、下列词语中的古今异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可:古义:可以 今义:副词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布:古义:映照 今义:用棉麻等织成的可以做成衣服和其他物件的材料。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居:古义:停留 今义:住
D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闻:古义:听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六、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以:A全石以为底( )
B卷石以为底。( )
C以其境过清( )
可:A潭中鱼可百许( )
B不可知其源。( )
教(学)后记:
小石潭记(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http: / / www.ruiwen.com ) → 语文教案 ( http: / / www.ruiwen.com / more / more4_1.htm ) → 小石潭记(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2008-02-04
26.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 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 (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彩屏显示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彩屏显示。)
l(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篁竹(huang2)清冽(lie4)为坻(di3)
B.为屿(yu3)为堪(kan1)怡然(yi2)
C亻叔 尔(chu2)翕忽(灯)差互(cha1)
D.寂寥(1iao2) 悄怆(chuang4) 幽邃(sui2)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彩屏显示。)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彩屏显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亻台然不动 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显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彩屏显示。)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附总板书:
小石潭记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
记录同游者……资料链接
1.柳宗元,字子厚(773_819),原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称柳河东。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已沦为奴婢的人,仍可出钱赎回。家甚贫者,柳宗元自己出钱助赎;重视农业生产,曾亲自组织农民开荒种地,植竹栽树。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动于时。他写的《天说》《地对》《非国语》以及被贬后续成的《贞符》等,都是哲学论著,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给当时的神教学说以猛烈抨击,且创立了“生人之意”为历史前进的动力,否定“天”和“圣人”创造历史的观点。 2.柳宗元在文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并称“韩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笔锋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诗文,被刘禹锡汇编成《柳河东集》,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1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板书课题作者)
(问题呈现)柳宗元这位作家同学们以前接触过吗? 他有一首诗《江雪》,其中表达的情绪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小石潭记》内容有相通之处。
(组织对话)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学生齐背《江雪》。(投影)
2.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组织对话)“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个人?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
3、写作背景(投影)
作者曾被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4文言字词注音:
卷石(quán) 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摇缀(zhuì) 隶(lì)
悄怆(qiǎo chuàng) 俶尔(chù) 佁然(yǐ) 嵁(kān)
翕忽(xī) 幽邃(suì) 坻(chí)
5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6. 整体感知:
全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水尤清洌”)写小石潭的方位和循声发现它的情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指明了小石潭的方位。“小丘”,即前一篇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中说的小丘,是小石潭方位的参照物。“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水声悦耳,引动了作者的好奇,当然要去看个究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是寻到小石潭的经过。“伐竹取道”,与上文的“隔篁竹”呼应,又为后文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设下伏笔。“水尤清洌”,循声而来,直写潭水,极其自然。“尤”字,是拿它与前篇的钴鉧潭相比。
第二层(“全石以为底”到本段结尾)写小石潭的概貌。“全石以为底”,着意突出了一个“石”字,又暗含了一个“小”字。“近岸,卷石底以出”形成坻、屿、嵁、岩,真是造化奇特,令人感到神妙无比,再抬头环顾潭的四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在轻风中“参差披拂”的景象,不仅使人感到小石潭的神奇,而且深感它的秀美。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小石潭中的游鱼和潭的水源。也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潭中游鱼的情趣。“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对潭中游鱼数目竟一目了然,不只表明了水的“清洌”,又暗示了石潭之小。“空游无所依”也贴切地描绘了鱼儿的动态。“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静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动态。从这动静交错的描写中作者刻意抒写了鱼儿的“欢乐”,“似与游者相乐”。人迹罕至,幽深寂静的环境,竟透出如此盎然生意,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动。短短的几十个字,把物态、物情、感受全写出来了。
第二层(第3段)写潭的水源。“潭西南而望”写水源方向。抬头远望,这一层是由近及远地写。“斗折蛇行”,北斗横陈,静态,蛇行蜿蜒,动态。“明灭可见”,写远望那溪流时隐时现的景观。“其岸势犬牙差互”,用几个字扩展一笔,写出了溪流的“岸势”。而溪水来路迷离扑朔“不可知其源”,更使人感到又有一层神秘。文句虽短,但韵味隽永。
以上两幅图画,一幅是潭的近景,一幅是潭的远景,写得都极为真切。
第三部分(第4段)写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照应了开头的“隔篁竹”,又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清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八个字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深深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反映了当时很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写了他离开小石潭的原由。这一句是“曲笔”;并非是作者的游兴已尽,实在是触景生情,忧伤之至,不能不赶快离开这儿了。从这层意思上,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深沉的痛苦。
7. 问题探究: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①游鱼的“佁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8. 小结: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