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大自然的语言[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7-31 22:0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大自然有语言
?春 夏秋 冬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已来到人间。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
秋天就在眼前。 1、学习本文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

2、了解什么是物候及影响物候的因素。

3、掌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作者简介翩然 孕育 簌簌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谚语
连翘piān
yùnsùnìshuāi
zài
yànqiáo
生字学习一、听读课文,小组讨论
回答下列问题:
1. 全文分段.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3.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4.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5.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一)本文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逻辑顺序
(二)四个部分条理性 是什么 → 重要性 →
取决因素 → 意义将大自然拟人化,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为下文作铺垫,把物候知识说得通俗易懂又有情趣,能吸引读者。在未讲物候学以前,为什么要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文章为什么要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这对介绍物候知识有什么作用?深入理解
2思考:找出能代表四季特点的词语。
春_______ 夏_______ 秋_______ 冬_______
试试看,运用这些词语描述四季。
?
深入理解
2一.浮想“连篇” 萌发 炎热 北雁南飞 风雪载途
次第开放 孕育果实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一种条理
语 言 探 究这一部分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3)燕子翩然归来。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融化 萌发 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二、物候及物候学1、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
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
动,抽叶,开花,结果,落叶动物的复苏,始鸣,
繁育,迁徙等,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
结冻,解冻等。 2、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
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二)文章第二部分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1、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2、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
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
有人说“在我国,越往北越冷,同纬度越靠海
越暖,越往高越冷”,你觉得对吗?请利用课
文有关物候事例来证明。深入理解
2三.小组讨论:?纬度的差异(南北)
经度的差异(东西)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空间因素——时间因素
主——次深入理解2条理清楚
符合规律三月的内蒙古草原三月的海南纬度对物候的影响经度对物候的影响四月的内蒙古草原四月的大连换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古代三月的长城现代三月的长城有人说“在我国,越往北越冷,同纬度越靠海越暖,越往高越冷”,你说对吗? 利用课文有关物候事例来说明。深入理解
2不同季节存在不同差异,
要考虑到特殊情况。 四.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一、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问 题 探 究二、“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把大自然人格化了,巧妙形象,能吸引人。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三、本文介绍的仅仅是“大自然的语言”吗?如果不是,那介绍的是什么?文章前面生动形象地介绍“大自然的语言”,又有什么作用?让我们读一读,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不是,本文介绍的是物候学。前面生动形象地介绍“大自然的语言”,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个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子,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练习:1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2)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
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10
天左右。“左右”表示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去掉,就成了刚刚“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相吻合。
2、使用下列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苏醒 萌发 次第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研讨与练习: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次第”是什么意思?请用它造一个句子。)
次第,一个接一个。造句:春风吹拂,微雨滋润,暖和的阳光照耀,园子里的各色花儿便次第开放,争相竞艳。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清明前,开秧田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馒头云,天气晴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农谚列举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后,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有过在初春爬山经历的同学,可能曾留意到山上的树木比平
地上的树木发芽晚。 加油啊!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说一说你所了解的物候知识。
你还认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
畅所欲言积累联想
3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
只要你观察思考,随处可以发现。亲近自然,探索奥妙草原沙尘暴 沙尘暴袭击西安 沙尘暴袭击京城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