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课件及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囚绿记》课件及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4-25 08:45:00

文档简介

囚绿记教案
授课人:谢利军 时间:2008-11-15(周六上午第三节) 地 点:一 一班教室
教学目标:
⒈ 内容标准:联系当时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⒉ 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了解如何运用“象征”手法写作。
⒊ 过程与方法: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⒈ 了解如何运用“象征”手法写作。
⒉ 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了解如何运用“象征”手法写作。
教研课题:研读文本,品位散文的语句;多媒体手段在散文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方法:朗读式、启发式、小组探究学习式。
教 具:课件、板书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颜色,常常具有不同的象征含义,若用一种颜色来代表生命,你们会选择什么?从而带领学生一起“走进绿色”,利用课件图片直观的优点展现大自然不同形态的绿色。
二、解题
引发学生关注课文,理解“囚”的含义以及本文囚禁的对象。
三、研读文本
⒈ 课文中哪几段写“囚绿”?其他部分还写了哪些内容?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学生小组讨论,理清全篇思路,概括大意,小组派代表举手回答,教师板书记录。)
⒉ 依据刚才对整篇文章思路的把握,把握作者对待“绿”的心情变化过程。(请学生利用原文词语来回答。)
⒊ 揣摩语句:找出文中写常春藤的句段,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小组讨论,举手发言,合并同类项,合并后全班朗读这些句段,在这个过程中结合正音、字词解释。)
⒋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写道:“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 作者为什么如此怀念?(学生思考,找出文本中能告诉我们作者与常春藤之间感情的句子)
⒌ 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北平公寓外面生长的那株常春藤吗?(生答:不是)那么他还怀念什么呢?(引导学生领悟,刚才总结的常春藤的几个特点还具有其他含义,作者怀念的是一种精神,初步总结由“实”到“虚”的升华。)
四、探究学习
⒈ 蓬勃、向阳的品质值得怀念,看似贬义的“固执”呢?(转入探究写作背景,教会学生为了更好把握文章精神,注意结合时代背景。)
⒉ 背景介绍
⒊ 介绍在文人身份之外英勇的抗日烈士陆蠡。
⒋ 这是 “常春藤”一样的陆蠡。(引导学生理解,前面所说的常春藤“固执”的特点象征着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这种由实到虚,托物言志的写法,叫做“象征”。)
⒌ 总结课文:再次梳理文章脉络。
6. 一篇好散文应源于作家的心灵。(教授学生写作应发自内心真情,才能感人。)
五、课后延伸(作业):模仿本文象征(托物言志)的写法进行写作。
六、板书设计:

课件21张PPT。 梯田的绿色 山间的绿色 沙漠的绿色 悬崖上的绿色 石缝中的绿色 囚绿记

陆蠡教学目标:
⒈ 联系当时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⒉ 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了解如何运用“象征”手法写作。
⒊ 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常春藤一、整体感知文本1、既然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文本,提取关键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寻 绿
1—4段—— 赏 绿
5—7段——囚 绿
8—12段——放 绿
13段——怀绿
14段2、依据刚才对整篇文章思路的把握,你可以发现作者对待“绿”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过程?请大家再次浏览文本,尽量使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 喜悦满足 (寻绿);
留恋欢喜 (赏绿);
喜悦、可怜、恼怒 (囚绿);
祝福 (放绿);
怀念 (怀绿)。二、重点突破
1、找出文中写常春藤的句段,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注意是找出直接写“常春藤”的句段。 (1)、“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2)、“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3)、“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4)、“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5)、“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
(6)、“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1)、(2)、(3)、(4)是一类的,表现的是它的蓬勃;(5)表现的是它的固执,(6)是向阳。
常春藤的特点是:柔弱而蓬勃、向阳、固执。蓬勃——生命、希望
向阳——追求光明、自由
↓ ↓
实 虚2、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写道:“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这里的“绿友”用了拟人手法,实际上就是指“常春藤”。为什么作者如此怀念?(1)“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2)“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三 探究学习 蓬勃、向阳的品质值得怀念,那么“固执”呢?这个看似贬义的特征也让作者怀念吗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烽烟四逼中的旧都” 找写作背景,探写作意图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1941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他本来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却丢下一句使人一想起来便不禁要流泪的话“等抗战胜利了,我们要买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门口,任过路的人随便痛饮!”八年抗战,终于如他瞻望的那样迎来了胜利,可是陆蠡却在他婚后的两个月后突然地失踪了。
有家不归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来才知道,他负责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宪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两名员工,为了讨回一个“公道”,他竟上门说理去了,一去从此不返。他的朋友吴朗西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的个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强暴的面前是不会低头的。” 英勇的抗日烈士陆蠡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按:指汪伪政权)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常春藤“固执”特点的象征含义固执——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 ↓
实 虚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这真是一位像“常春藤”一样“固执”的陆蠡啊 !写作借鉴之处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迁移:
新郑三中校园里的绿在哪里?请写上2-3个句子,要求与校园有关,暗含一种感情,或喜或悲或昂扬或消极。
老师的句子(喜):
校园的绿,在春姑娘散发着泥土气息的舞步里,在操场旁边杨柳依依的细丝里,在假山泉水叮咚的柔波中,在教学楼前竞相争芳的花坛中。小结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