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人教新课标版 四年级上册 第二十五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浙江绍兴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激趣导入
激趣导入
崛 帝 范 巡 嚷
jué
dì
fàn
xún
rǎng
chéng
kēng
qiāng
惩 铿 锵
初读感知
崛起
帝国
示范
巡警
叫嚷
惩处
铿锵
租界
初读感知
衣衫褴褛:
衣服破破烂烂。
初读感知
得意扬扬:
铿锵有力:
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
风和日丽:
形容天气晴朗暖和。
chǔ 相处
chù 到处
处
喝
hē 喝水
hè 喝彩
多音字
初读感知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感悟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初读感知
在租借亲眼目睹灯红酒绿和中国人被欺负的场面,明白了伯父的话。
初到东北,无法理解伯父说的“中华不振”。
2
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
1
3
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博得喝彩。
精读感悟
第一件事
从这一部分的字里行间里,你能得出哪些当时的社会情况呢?
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有外国租界地。
精读感悟
租界地,指旧中国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沿海一些通商口岸划定一些区域,由他们永久或长期占用。在租界地内,帝国主义国家完全拥有自主权,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中国在租界内各项主权完全丧失,一切的事情都由租借的帝国主义国家说了算。如:九龙租界地、天津租界地、上海租界地等。
精读感悟
租界地
精读感悟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伯父告诫周恩来不要到热闹的租界去玩,周恩来有什么表现呢?
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
精读感悟
如果是你,你会又有哪些疑问呢?
精读感悟
中华不振
伯父用了哪四个字来回答他呢?
政治上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军阀混乱,政权不稳定。经济上民不聊生,苦不堪言,遭资本主义掠夺。同时在国际上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了10年左右,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迅猛,并且各国集团利益冲突加剧,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
精读感悟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作者用了哪个词语说明租界的景象与别处的不同?
大不相同
第二件事
精读感悟
概述周恩来在租界遇到的事情?
一个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汽车扎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帮助惩处肇事洋人,还训斥这位妇女,其他中国人敢怒不敢言。
1868年,英租界在位于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之处的外滩上,建起上海开埠以来的第一座公园。园内,树木成荫,草坪碧绿,滚滚浪涛拍打在铁栏之下,美不胜收。这里的音乐亭,每周还举行几场军乐演奏,并摆开上百张雪白的帆布椅,供大家坐下来欣赏。特别是到了夏季,在凉爽的海风中观美景,听音乐,更令人心旷神怡。然而,这座公园,在中国的土地上,却只对外国人开放,甚至竖起“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牌子,成为中华民族备受帝国主义欺凌的标志性记忆。
精读感悟
结合前面介绍的社会背景,以及以上具体事例,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通过听伯父所说和自己的亲眼目睹,周恩来认识到那时的中国人受外国人的欺凌,敢怒而不敢言,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太落后,无力反抗,只能任人压迫。真是中华不振。
精读感悟
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具体事例,现在的你心里有哪些话想说呢?
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
精读感悟
学校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时。
精读感悟
正因为周恩来亲眼目睹了旧中国的贫穷落后使得“中华不振”,加上周恩来有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从而使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
从租界地回来,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你们知道吗?说一说周恩来可能在想些什么?
精读感悟
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都有哪些呢?周恩来读书的目的呢?
同学们:为明理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周恩来不愿意自己的民族这样软弱下去,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同胞继续被欺凌,要为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而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寄托着他的宏伟志向和远大抱负。
精读感悟
精读感悟
关于为什么而读书,你自己又有什么想法呢?
周恩来从小为振兴中华立志读书,他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最终实现了。在祖国日益强盛的今天,我们更要发奋读书,为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和谐的强国而努力。
精读感悟
课堂小结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徐特立
爱
国
名
言
精读感悟
1
2
立志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学习并感受了运用衬托的方法突出主题。
学完本课收获多多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 )右盼 ( )扬扬
灯红( ) 耀武( )
1.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扬威
酒绿
得意
左顾
课堂练习
2.根据句子意思填上合适的词语。
(1)一只大螃蟹在沙滩上挥动着它一双大大的钳子,颇有一番( )的样子。
(2)他( )地展示着自己的成果。
得意扬扬
耀武扬威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读好对话部分。
2.抄写本课的四字词语。
作业布置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伯父叹息——中华不振
租界目睹——中华不振
立志读书——振兴中华
板书设计
博大胸怀
远大志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崛、帝、范、巡、嚷、惩、铿、锵”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衣衫褴褛、得意扬扬”等词语。2-1-c-n-j-y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并结合背景资料,感悟人物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了解社会背景,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补充资料法、阅读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咱们先来认识一个人(出示周恩来图片)都认识他吗?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浙江绍兴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21*cnjy*com
周恩来从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如《少年中国说》里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少年中国说的选段:【版权所有:21教育】
(点击播放幻灯片)
下面,咱们一起去学习周恩来少年时候的故事,去深入地了解他是在什么情境下提出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
(板书课题: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自己想办法解决,并把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21教育网
2.出示带音生字:崛、帝、范、巡、嚷、惩、铿、锵
学生自由读生字。
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
去音读生字。
过渡:下面,咱们给生字找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
3.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和本课重点词语:崛起 帝国 示范 巡警 叫嚷 惩处 铿锵 租界
(1)各种形式读词语。(自由读、开火车读、分组读、齐读)
(2)词语理解。哪个词语理解了或不理解都可以站起来说一说。
4.理解重点词语:衣衫褴褛:衣服破破烂烂。得意扬扬: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风和日丽:形容天气晴朗暖和。www.21-cn-jy.com
5.学习多音字:处:chǔ (相处)chù (到处);喝:hē(喝水)hè(喝彩)
把生字带到课文中你还能认识吗?同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单地话概括出来?(本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感悟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来源:21cnj*y.co*m】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详细了解周恩来提出这句话的原因。
三、精读领悟
(一)整体感知,了解结构。
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用简短的话概括之?(三件)
第一件 (第1-6段): 初到东北,无法理解伯父说的“中华不振”。
第二件(第7-8段):在租借亲眼目睹灯红酒绿和中国人被欺负的场面,明白了伯父的话。
第三件(第9-16段):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博得喝彩。
当时的社会背景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一起去深入了解。
(二)学习第一件事。
1.指名分角色朗读1-6段。师生评价。
2.从这一部分的字里行间里,你能得出哪些当时的社会情况呢?(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有外国租界地。)(名词解释:租界地,指旧中国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沿海一些通商口岸划定一些区域,由他们永久或长期占用。在租界地内,帝国主义国家完全拥有自主权,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中国在租界内各项主权完全丧失,一切的事情都由租借的帝国主义国家说了算。如:九龙租界地、天津租界地、上海租界地等。)www-2-1-cnjy-com
3.伯父告诫周恩来不要到热闹的租界去玩,周恩来有什么表现呢?(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
4.他都产生了哪些疑问呢?(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如果是你,你会又有哪些疑问呢?21*cnjy*com
5.伯父用了哪四个字来回答他呢?(中华不振)对于当时的周恩来来说,可能并未完全理解这几个字的含义,对于今天的我们,更要结合当时的整个社会背景才能深入了解其含义。先让我们了解一段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描述。(政治上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军阀混乱,政权不稳定。经济上民不聊生,苦不堪言,遭资本主义掠夺。同时在国际上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了10年左右,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迅猛,并且各国集团利益冲突加剧,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
过渡: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疑问,才让周恩来决定去一探究竟,让我们继续看课文的第二部分。
(三)学习第二件事。
1.指名开火车读第7、8段。师生评价。
作者用了哪个词语说明租界的景象与别处的不同?(大不相同)具体有哪些不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概述周恩来在租界遇到的事情?(一个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汽车扎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帮助惩处肇事洋人,还训斥这位妇女,其他中国人敢怒不敢言。)21·cn·jy·com
资料补充:1868年,英租界在位于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之处的外滩上,建起上海开埠以来的第一座公园。园内,树木成荫,草坪碧绿,滚滚浪涛拍打在铁栏之下,美不胜收。这里的音乐亭,每周还举行几场军乐演奏,并摆开上百张雪白的帆布椅,供大家坐下来欣赏。特别是到了夏季,在凉爽的海风中观美景,听音乐,更令人心旷神怡。然而,这座公园,在中国的土地上,却只对外国人开放,甚至竖起“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牌子,成为中华民族备受帝国主义欺凌的标志性记忆。
结合前面介绍的社会背景,以及以上具体事例,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通过听伯父所说和自己的亲眼目睹,周恩来认识到那时的中国人受外国人的欺凌,敢怒而不敢言,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太落后,无力反抗,只能任人压迫。真是中华不振。)2·1·c·n·j·y
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具体事例,现在的你心里有哪些话想说呢?
过渡:让我们一起去学习第三部分,了解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出处:21教育名师】
(四)学习第三件事和第四部分。
1.指名读9-16段,师生评价。
2.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学校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时。)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从租界地回来,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你们知道吗?说一说周恩来可能在想些什么?(正因为周恩来亲眼目睹了旧中国的贫穷落后使得“中华不振”,加上周恩来有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从而使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
4.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都有哪些呢?周恩来读书的目的呢?(同学们:为明理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周恩来不愿意自己的民族这样软弱下去,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同胞继续被欺凌,要为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而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寄托着他的宏伟志向和远大抱负。)21cnjy.com
6.关于为什么而读书,你自己又有什么想法呢?
7.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课堂小结:
周恩来从小为振兴中华立志读书,他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最终实现了。在祖国日益强盛的今天,我们更要发奋读书,为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和谐的强国而努力。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拓展延伸: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古今中外,涌现出很多爱国的仁人志士,关于爱国的名言也有很多,你能说出几句吗?
师课件展示部分爱国名言: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学完了本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1)立志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2)学习并感受了运用衬托的方法突出主题。
五、课堂练习
1.根据句子意思填上合适的词语。
(1)一只大螃蟹在沙滩上挥动着它一双大大的钳子,颇有一番(耀武扬威)的样子。
(2)他(得意扬扬)地展示着自己的成果。
2.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左顾)右盼 (得意)扬扬
灯红(酒绿) 耀武(扬威)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读好对话部分。
2.抄写本课的四字词语。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伯父叹息——中华不振
租界目睹——中华不振
立志读书——振兴中华
【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感悟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这篇课文由三个故事情节构成,结构较清晰。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结构,然后逐步体会故事,让学生明白这几件事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入的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在教学开始,我还引入了《少年中国说》片段,对学生的情感起到强烈的冲击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1·世纪*教育网
博大胸怀
远大志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xún jǐnɡ( ) chǎo rǎnɡ( ) chénɡ fá( )21·世纪*教育网
bó fù( ) zhèn xīnɡ( ) chū zū( )www-2-1-cnjy-com
二、辨字组词。
帝 ( ) 义 ( ) 振 ( )
辛 ( ) 又 ( ) 震 ( )
范 ( ) 妇 ( )
犯 ( ) 归 ( )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繁荣热闹。( )
2.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
3.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
4.远大的志向。( )
四、按要求写词语和句子。
1.写出两个爱国的四字词语。
例: 精忠报国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写出两句和爱国有关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魏校长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大家踊跃回答,有的说( ),有的说( ),也有的说( ),而周恩来却说( ),因为少年恩来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 ),就要( )。
六、按要求写句子。
(1)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中国的土地。(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
周总理的睡衣
邓妈妈七十多岁了。她戴着花镜,(安稳 安详)地坐在沙发上,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这一回,邓妈妈又穿上了线,右手捏着针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练 熟悉)地打结。她是多么认真啊!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一位年轻的护士,双手捧着这件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匀又细的针脚,眼睛(湿润 潮湿)了。
在她们面前的小凳子上,摆着个针线笸箩,笸箩里放着剪刀、线团、布头和针线包。这个绣着红五星的针线包特别引人注目。它是多年来周总理和邓妈妈随身带着的。是从什么时候起他们就带在身边,一直带到北京来的呢?是从延安窑洞,从重庆红岩,还是从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
1.在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词语。
2.这位护士捧着睡衣,为什么流泪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是……还是……”关联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巡警 吵嚷 惩罚 伯父 振兴 出租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了本课中重点字词的书写,注意“嚷”的写法。
二、辨字组词。
帝国 义务 振兴 范文 妇人
辛苦 又来 震动 犯罪 归来
解析: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形近字的搭配有一定的规律,并有各自的特点:
(1)字形相近,偏旁不同,如“妇和归”,“义和又”。
(2)字形相近,读音不同,如“帝和辛”。
(3)字形相近,读音相同,如“振和震”,“范和犯”。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繁华。2.疑惑不解。3.踊跃。4.抱负。
解析:1.本课用来形容外国租界。2.本课指周恩来对很多事情想不明白。3.本课指同学们情绪热烈,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读书的目的。4.本课指周恩来的远大的志向。21教育网
四、按要求写词语和句子。
1.忠心耿耿 披肝沥胆;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徐特立 21cnjy.com
解析: 答案不唯一,如:1.为国捐躯、精忠报国、赤胆忠心、忧国忧民 、忠君报国 、碧血丹心;2.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 ——鲁迅21·cn·jy·com
五、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为明理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挣钱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受帝国主义欺凌,振兴中华。
解析:按照课文内容填空,牢记课文重要语段。
六、按要求写句子。
(1)话语博得了喝彩。
(2)这难道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解析:(1)把修饰周恩来话语怎样词语“铿锵有力”和描写喝彩的补语“魏校长”去掉,就变成了“话语博得了喝彩”。www.21-cn-jy.com
(2)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语气,因此在变反问句时加上表示反问的语气词“难道”和“吗”,标点改为“?”。2·1·c·n·j·y
七、阅读。
1.安详 熟练 湿润
解析:安详:从容不迫,稳重;安稳:安静,不闹。熟练:指干某件事很熟手;熟悉:指对某人或某物比较了解。形容眼睛一般用湿润,可以说地面潮湿。【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身为国家总理,却穿着如此破烂的睡衣而感动的流泪。
解析:文章前面提到“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
3.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骄阳似火的天气,妈妈都会准时送接我。
解析:“是……还是……”属于表目的关联词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